4血液循环(后2节)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件(共59张PPT)

静脉
动脉
比较三种血管
种类 分布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流速度 功 能
动脉 较深 较厚 小 大
快
运输血液 心脏 全身
静脉 较浅 较薄 大 小
毛细 血管
全身 各处
非常 薄
极小
极小
慢 最慢
运输血液 全身 心脏
物质交换 的场所
学以致用
1.打吊瓶时针刺的是什么血管? 手臂上的青筋——静脉
①管壁薄,易穿刺 ②分布较浅,易识别。 ③血流慢,避免针刺不当,出血较多。
学以致用
2. 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哪种血管受到损伤?
①
毛细血管出血
②
静脉出血
③
动脉出血
02 心脏
心脏的位置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心脏的形状、大小
心脏像倒置的梨,与各人拳头大小相似。
心脏就像一台水泵,它的搏动使血液在体内不 停地循环流动。
心脏的结构
• 1.心脏有几个腔?每个腔是否相通? • 2.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 • 3.比较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 • 4.瓣膜的功能是什么? • 5.分析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B.肝脏
C.肾脏
D.胃
4.静脉瓣的作用是( B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B.防止静脉血液倒流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03 心率
心率
心率:指单位时间(1分钟)内 心脏跳动的次数。 脉搏:指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而搏动。 心率和脉搏的次数是相同的。
人体某一器官患病,常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中医正是 根据这一原理,研究出用“切脉”来诊断疾病。你知道是 谁发明了“切脉”吗?
04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生理学血液循环大全PPT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 第三节
心脏的泵功能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 血 管 活 动 的 调 节
第五节
特殊器官循环
.
1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 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循环系 心脏 统组成 血管
血循环的动力,泵 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
.
2
.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6
心室肌和窦房结. 动作电位模式图
7
(一)静息电位
形成原理与骨骼肌和神经 纤维的静息电位相似
静息状态下 内向整流钾通道 IK1(开放, K+外流) 钠内向背景电流
静息电位初于开放, 去极化-20mV以上, 通道几乎堵塞,外流
量几乎为零
IP(少量内流)
.
8
(二)动作电位
❖ 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
❖ 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Slow
Fast
说明:形成它们的离子流的基础. 不同
9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特点: ①复极过程复杂 ②持续时间长 ③升降支不对称
.
10
1 2
0
3
去极化达阈 电位,通道快
速激活,也启
动失活过程
4
去极化过程:
去极化过程:
膜电位去极化到 -30~-40mV时激 活,但迅即失活.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 第三节
心脏的泵功能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 血 管 活 动 的 调 节
第五节
特殊器官循环
.
1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 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循环系 心脏 统组成 血管
血循环的动力,泵 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
.
2
.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6
心室肌和窦房结. 动作电位模式图
7
(一)静息电位
形成原理与骨骼肌和神经 纤维的静息电位相似
静息状态下 内向整流钾通道 IK1(开放, K+外流) 钠内向背景电流
静息电位初于开放, 去极化-20mV以上, 通道几乎堵塞,外流
量几乎为零
IP(少量内流)
.
8
(二)动作电位
❖ 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
❖ 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Slow
Fast
说明:形成它们的离子流的基础. 不同
9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特点: ①复极过程复杂 ②持续时间长 ③升降支不对称
.
10
1 2
0
3
去极化达阈 电位,通道快
速激活,也启
动失活过程
4
去极化过程:
去极化过程:
膜电位去极化到 -30~-40mV时激 活,但迅即失活.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途径ppt课件

血液
血液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每种成分在维持 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功能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如运输氧气和 营养物质、携带并清除代谢废物、抵御病原体等。
血型与输血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人类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输血时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调节血浆和
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淋巴循环的特点是流量小、无脉搏、无血压。
淋巴循环是指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的过程,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
淋巴循环的路径包括: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 右心房。
详细描述
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动脉或静脉中,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组织缺血、 缺氧和坏死。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表现为动脉血管内壁积聚脂肪和钙质,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详细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可引起心脑血 管事件、肾功能不全和下肢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 脂、吸烟、糖尿病等。
血液还承担着运输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任 务,这些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 作用。
温度调节
维持体温稳定
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从身体 内部带到皮肤表面,并通过出汗 、辐射和对流等方式散热,以维 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调节体温反应
血液中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感知体 温变化,并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 舒缩、汗腺分泌等生理反应来维 持体温稳定。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课件

驱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 而产生压力梯度的主要原因是心室的收缩和舒张。瓣膜起 到良好的配合作用,引导血液向固定方向流动。
(三)右心活动的特征
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右心室的压力升高水平比左室低得多。
(四)心房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
临时接纳和储存血液---心室收缩期
血液从静脉返回心室的一个通道---全心舒张期(心室 舒张早、中期)
有效充盈的条件下
P=QR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3期:K+负载的外向电流( Ik + ) 4期: Na+ - K+ pump、 Na+ -Ca2+pump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收缩的特点 1.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钙触发钙释放” 2. “全或无”式的收缩
一、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 心缩期和心舒期 (Systolic period and diastolic period )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如图)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共同特点:AP复极完毕后不稳定,能自动地发生去极化 电变化,一旦达到TP水平,就产生新的AP。
1.sinoatrial node(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如图
形成机制如图
2.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如图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absolute and effective
(三)右心活动的特征
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右心室的压力升高水平比左室低得多。
(四)心房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
临时接纳和储存血液---心室收缩期
血液从静脉返回心室的一个通道---全心舒张期(心室 舒张早、中期)
有效充盈的条件下
P=QR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3期:K+负载的外向电流( Ik + ) 4期: Na+ - K+ pump、 Na+ -Ca2+pump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收缩的特点 1.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钙触发钙释放” 2. “全或无”式的收缩
一、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 心缩期和心舒期 (Systolic period and diastolic period )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如图)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共同特点:AP复极完毕后不稳定,能自动地发生去极化 电变化,一旦达到TP水平,就产生新的AP。
1.sinoatrial node(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如图
形成机制如图
2.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如图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absolute and effective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自律性
工 心房肌
作
细 胞
心室肌
+ ++ + —
自 窦房结
+
律
+ 细
胞
房 房结区
室 交
结区
+
界 结希区 +
浦氏细胞
+
+++ —
++ —
+
—
++ —
++++ —
++ +
—
+ +
32
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33
RP
Action potential in ventricular cell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CR) MV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5
Cardiac function reserve
MV HR EDV ESV
SV
At rest 5L 75/min 145ml 75ml 70ml At exercise 30L 180/min 160ml <20ml >140ml
43
RP
Action potential in ventricular cell
RP: resting potential
TP : threshold potential
44
RP
45
RP
K+
K+ K+
K+ Na+ Ca2+
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
窦N 主A N
舌咽N 迷走N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N(+) 心交感N(-) 缩血管N(-)
心率↓ 搏出量↓ 血管舒张
降压反射过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BP↓
⑵ 特点
① 双向调节 ②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③ 对正常范围内变化的血压敏感(100mmHg) ④ 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 毛细血管血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3. 淋巴回流受阻 4.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液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症
毛细血管压↑
↑
↓
或静脉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重吸收的力量(-)
-10 组织液静水压
-10
+30
毛细血管血压
+12
A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25
V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
生成 +10 = 有效滤过压 = -8 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二)心血管中枢
1.概念: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 N元集中的部位。
2.延髓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部位
① 缩血管区: 心交感中枢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中枢
②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区N元的活动
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背核、疑核)
④ 传入N接替站:孤束核
1. 中心V压(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静脉回心血量—正变 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 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二)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V =
P外-P中 RV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
2.心脏的收缩力:正变
3.体位改变:
平卧→直立:V回心血量↓ 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BP↓→脑、视网 膜供血不足→头晕、视物不清
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舒血管区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舒血管区
(皮肤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
软脑膜、消化腺、唾 皮肤血管 液腺、外生殖器血管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M
M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反射性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一)心脏和血管的N支配
1. 心交感N
⑴ 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 N 节换元 →节后纤维
窦房结 —右 房室交界 —左 房室束 房、室肌
(自律性)
↓
(正变时) 自律性↑
3、4期K+外流↑→最大复极电位↑
↓
自动去极速↓
(负变时)
↓
自律性↓
变传导 Ca通道开放↑→ 0期Ca2+内流↑
(传导性)
↓ 0期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传导性↑
抑制 Ca通道→0期Ca2+内流↓ ↓
0期去极速度+幅度↓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变力
(收缩性)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③几乎支配所有血管,但密度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脏、脑 微A > A > V
(2)舒血管N纤维
1)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2)副交感舒血管N 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生殖器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 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 (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二、体液调节
(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
※ ⑵ 作用及机制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 胞膜1受体→胞内cAMP↑→激活PKA→激活Ca2+ 通道和If通道→Ca2+、Na+内流↑
心率↑ (正性变时) 收缩力↑ (正性变力) 房室传导↑(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N
⑴ 起源与分布
延髓
疑核 迷走N背核
→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N节换元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Cap前 括约肌
交换血管 短路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2、血流速度:血液一质点(例如一个RBC)在血管内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 静脉瓣 肌肉泵
5.呼吸运动 吸气→V回流↑ 呼气→V回流↓ 呼吸泵
五、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自学)
(一)概念:P111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组成 七部分
微动脉
后微 动脉
微静脉
Cap前 通血 真Cap 动-静脉吻合支 括约肌 Cap
(三) 血流通路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压 ↑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课后习题
1. 动脉BP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响动脉BP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3.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4. 影响V回心血量的因素有那些? 5.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6. 名词:血压,动脉BP,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中心V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 压,有效滤过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心肺感受器兴奋
↓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肾血流量↑ ↓
↓ 血 压↓
肾排钠和排水↑ ↓
血容量↓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迷走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且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 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节后纤维NE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
①总效应缩血管,故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心缩期血流速↑
DP↑(明显)
↓
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血流速↑ ↓
管壁侧压力↑ ↓
SP↑(不明显)
DP↑(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SP↑(明显)DP↓→脉压↑
1. 产生 肾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原(肝) 近球细胞 → 肾素
肾血流量↓ 失血
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2.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直接→微A收缩 ② 使交感N末梢释放NE↑ ③ 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④ (+)醛固酮分泌, 保钠保水
BP↑
(二)肾上腺素( E )与 NE
内移动的速度。 3、血流方式:
层流、湍流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由血液粘滞度和血管口径决定。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基本要素 (3)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p):室缩时,动 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00-12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