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二 〉 血 流 状 态 的 改 变 (Alteration of normal blood flow)(主要是指血流缓
慢及涡流形成)
1.血流缓慢及涡流时,血小板可从轴流进入 边流,增加了与内膜接触机会和粘附内膜 的可能性。
(embolus)。栓子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
血栓栓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基本与血流方向一致。
但有例外。
1.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肺动脉大小不等分支 的栓塞。
2.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栓塞各器官的小 动脉内,如脑、脾、肾、四肢等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的栓 塞。
4.交叉性栓塞:右心和腔静脉栓子,右心压力 升高,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左心,进 体循环
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常见部位:心瓣膜和动脉的血栓、延续性血栓的 头部。
n 2.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n 大体:呈红白相间的花纹状。
n 镜下: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 组成。常成为静脉延续血栓的体部和附壁血栓。
n 3.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n 大体: 呈暗红色。
〈三〉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指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解于 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 管,称为气体栓塞。
1. 空气栓塞:静脉损伤破裂,100ml迅速 进入静脉,引起猝死
2. 氮气栓塞(减压病)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镜下:观察到母体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内羊水成分,包括:角化上皮、胎毛、胎 脂、胎粪小体和粘液。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2.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栓 子 运 行 途 经
1. 静脉系统和右心栓子 : 栓塞在肺 2. 动脉系统和左心栓子 : 栓塞全身各 器官 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肝内门静脉 分支 4. 交叉栓塞:如先天性心脏病时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 响
(一)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sm )
1. 肺动脉最栓常塞见:(9599%%以以上上栓)子来自下肢膝以 上的深部静脉,其结果如下: ( 1 )中小分支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但如伴有慢性肺淤血→肺出血性梗死 ( 2 )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呼吸循环衰竭、 猝死 ( 3 )大量小栓子栓塞→右心衰→猝死
vascular injury
Platelets adhesion
Local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Downloaded from: Robbins &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on 28 August 2005 09:05 AM) © 2005 Elsevier
某男, 24 岁,工人。 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 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 ,下肢红肿,约 2 周后逐渐恢复,此 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 2 月 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周围, 收入院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4 天前左 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 昨日开始咳嗽,咳痰,痰中带有少量
Lung brown induration
肝淤血
Nutmeg liver
Nutmeg
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 出血
(Hemorrhage)
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溢出 病因
破裂性出血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课件: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病因
➢漏出性出血
1.血管壁的损害(淤血、缺氧、感染、过敏等) 2.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等) 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再障、 白血病等)
先后
增
高
获得性高 凝状态
DIC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很
重要)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类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类 型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时, 主要见于心瓣 膜、动脉、静 脉头部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 质实、与血管壁 黏着不易脱落
静脉压 升高
缺氧和代谢 产物堆积
间质网状纤 维塌陷,胶 原纤维增生
③组织、 器官淤血 性硬化
血管基 膜变性、 内皮间 隙增大
血管 通透 性增 高
①淤血性 水肿及出 血.
※(四)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重要器官的 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
肺
病 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减压后充血
(二)病变及后果
病变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器官或组 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肿大,代谢加 快、功能增强;体表局部颜色鲜红,温度 升高。
(二)病变及后果
后果
※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但在有血管病变(如高 血压等)的基础上可发生血管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淤/瘀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 的充血,亦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淤血的原因
hyperemia)。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单选题]1.脂肪栓塞病人死亡原因常见于下列哪一种情况A.急性右心衰竭B.急性左心衰竭C.肾功能衰竭D.脑出血E.(江南博哥)心肌梗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脂肪组织受损时,脂肪栓子从静脉入右心,再到肺。
脂肪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部位及脂肪数量的多少。
若大量脂滴进入肺循环,使75%的肺循环面积受阻时,可因窒息和急性右心衰竭。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2.关于栓塞的叙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均可形成转移灶B.脂肪栓塞均由创伤引起C.羊水栓塞不引起死亡D.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E.减压病是氧气栓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而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大多数不能形成转移灶,脂肪栓塞大部分由创伤引起,羊水栓塞常引起死亡,减压病是氮气栓塞。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3.脑动脉栓塞的栓子最可能来自A.左心房附壁血栓B.右心房附壁血栓C.右心室附壁血栓D.下肢股静脉血栓E.肠系膜静脉血栓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选项中限定了栓塞的性质是血栓栓塞,那么引起脑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只能来自左心或主动脉。
因此来自左心房附壁血栓是正确的。
来自右心房、右心室和下肢股静脉的血栓栓子仅能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
而来自门静脉的栓子则在肝内门静脉引起栓塞。
掌握“栓塞”知识点。
[单选题]5.羊水栓塞时,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是A.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B.微血管内透明血栓C.肺泡腔内有角化上皮和胎粪小体等D.肺水肿和出血E.肺透明膜形成参考解析:(1)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
(1)休克:可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心力衰竭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或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开始时产妇出现烦躁不安、寒战、恶心、呕吐、气急等先兆症状;继而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肺底部出现湿啰音,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
(2)DIC引起的出血:患者渡过第一阶段,继之发生难以控制的全身广泛性出血,大量阴道流血、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病理学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病理变化: 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 组织内:血肿 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
三、后果: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
塞,占99%。 1.肺动脉栓塞: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栓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95%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对机体的影响
中、小栓子→栓 塞动脉肺小分支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已有严重淤血→ 出血性梗死
栓子体积大→栓 塞于肺动脉主干 或大分支
骑跨性栓塞→猝死
栓子小、数目多 急性右心衰→猝死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 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内 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粘 集 示 意 图
(二)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器官:组织致密,血循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外观特点: (1)梗死灶色灰白,呈贫血状,故称贫血性梗死。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情况 如:肾、脾→锥形, 肠→节段性,心肌→地图状 (3)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一暗红色出血带。 (4)梗死灶周可有明显炎症反应。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 挤压伤时,
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 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脂肪栓塞是外伤伴有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也可 见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烧伤、严重脂肪肝。
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充血的概念。 2.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重
要器官的瘀血。
3.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
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结局及其对机 体的影响。
4. 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
塞的类型。熟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病变。 熟悉梗死的原
高凝状态
1.遗传性高凝状态:第Ⅴ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酶Ⅲ、蛋白C、S先天缺乏
2.获得性高凝状态:肿瘤侵入血管→组织因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 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的条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最重要最常见
(1)血流减慢 (2)涡流
→血栓形成
1.增加血小板接触、粘附于血管壁的机会。 2.局部凝血物质易达到凝血所需浓度。
3.血流缓慢→缺氧→内皮细胞变性、坏死……
血流缓慢或停滞
血有栓静易脉发瓣生→涡于流静脉静还脉比是动动脉脉多见
血液粘性较高 下肢比上肢多见
淤血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
(三)钙化 钙盐沉着 机化玻变血栓
血栓机化不全 静脉石、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一面:避免大出血。(生理作用)
不利的一面: (一)阻塞血管
A 未完全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实质细胞萎缩 完全阻塞——局部器官、组织缺血性坏死(梗死)
V 完全阻塞——局部淤血、水肿、出血 (二)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成栓子,随血流运行→ 栓塞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 重 要 器 官 的 淤 血 (congestion of
organs)
肺淤血*Pulmonary Venous Congestion (多见于左心衰竭) 大体: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 颜色暗红,温度下降,切面挤压流出淡红色 泡沫状液体。 急性肺淤血: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肺 泡壁变厚。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内充 满水肿液及红细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基本与血流方向一致。
但有例外。 1. 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 → 肺动脉大小不等分支 的栓塞。 2. 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 → 栓塞各器官的小 动脉内,如脑、脾、肾、四肢等 3. 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 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的栓 塞。 4. 交叉性栓塞:右心和腔静脉栓子,右心压力 升高,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左心,进 体循环 5. 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内血栓,腹压升高, 血栓逆行至肝 肾。
慢 性 肺 淤 血 ( Chronic Pulmonary
Congestion):
镜下: 1.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变厚和纤 维化。 2. 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红细胞。 3. 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称为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4. 长期肺组织淤血→ 纤维组织增生,质地 变硬,(含铁血黄素)→褐色硬化 (Brown Duration)。
慢 性 肝 淤 血 (Chronic Heptic Venous
Congestion) :
大体: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 的条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镜下: 1. 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 细胞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2. 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 3. 长期肝淤血→ 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 →淤血性肝硬化( congestive liver cirrhosis)。
A localized collection of blood outside the vascular system within tissues is known as a hematoma.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
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 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1.止血和预防出血。 2.防止炎症扩散。 不利:1.阻塞血管腔。 2.脱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广泛性出血。
第四节 栓塞 Embolism
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 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embolus)。栓子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 血栓栓子。
(Types of Hyperemia)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1.生理性: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 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如 进食后胃肠充血。 2.病理性: 炎性充血 侧支性充血 某一动脉由于血栓形成、栓塞 或肿瘤压迫等原因,使侧支扩张,增加血 液流量,以供应相应的组织器官。 减压后性充血
〈二〉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 称为脂肪栓塞。 多见于长骨粉碎性骨折或严重脂肪 组织挫 伤→脂滴→进入静脉。 后果:取决于部位及脂滴数量,若大 量9-20g进入肺,引起窒息。
〈三〉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指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解于 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 管,称为气体栓塞。 1. 空气栓塞:静脉损伤破裂, 100ml 迅速 进入静脉,引起猝死 2. 氮气栓塞(减压病)
2. 肝淤血 *(Heptic Congestion) (多见 于右心衰竭)
急性肝淤血(Acute Heptic Congestion) :
大体: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暗红色。 镜下: 1.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 严重时可有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 2. 肝小叶外围汇管区附近肝细胞脂肪变性。
二、病理变化: (一)内出血:血液积聚体腔称积血、组织 内局限性大量出血称血肿(hematoma)。 (二)外出血:咯血 呕血、便血、尿血,淤 点 淤斑1-2cm等。 大体:新鲜时呈红色,后期呈棕黄色。 镜下:新鲜时见红细胞,后期含铁血黄素 沉 积。 三、后果:与出血的量、出血速度及出血时 间有关。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1. 血栓形成:最常见。 2. 动脉栓塞 3. 动脉痉挛 4. 血管受压闭塞 〈二〉梗死形成的条件 1. 供血血管的类型:双重血循,吻合支。 2.局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程度。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Classification of Infarcts)
一、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1. 暴露内皮下胶元→激活凝血因子XII →启动内 源性凝血过程。 2. 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 激活凝血因子 VII →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3. 激活血小板。
血小板活化表现反应
1 粘附反应(adhesion):血小板粘附于局部 胶原 2 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血小板释 出ADP 纤维蛋白原 纤维连结蛋白 血小板 第九因子 3 粘集反应 (aggregation) 血栓素A2促使 更多血小板粘即成团;纤维蛋白原成为纤 维蛋白网。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 栓栓塞。 1.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栓子 95%来自下肢深静脉。栓子大小不同, 结果不同。小栓子伴肺严重淤血时→局部梗死。 大栓子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肺卒中。 2.大循环的动脉栓塞:栓子多来自左心及动脉系 统的附壁血栓。主要部位为脑肠 肾脾。
4. 透 明 血 栓 : ( hyaline thrombus) 大体 : 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 又称微血栓(microthrombus)。 镜下:主要由纤维蛋白组成。 多见于DIC。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s a consequence of widespread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system through endothelial injury and/or release of thromboplastic substances into the circulation
槟榔肝(nutmeg liver) *:
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 肝窦扩张淤血,肉眼呈暗红色,肝小叶周 边肝细胞脂肪变性,肉眼呈淡黄色,因此, 肝切面呈红黄相间的槟榔状花纹,称为槟 榔肝(nutmeg liver)。
第二节 出血 Hamorrhage
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破裂性出血(机械损伤、脏器破裂、肿 瘤侵蚀、静脉破裂等) 〈二〉漏出性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1.血管壁的损害; 缺氧、感染、中毒等。 2.血小板减少或 功能障碍: 再障、白血病等 3.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等
2.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大体:呈红白相间的花纹状。 镜下: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 组成。常成为静脉延续血栓的体部和附壁血栓。 3.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大体: 呈暗红色。 镜下:主要由红细胞组成。常成为静脉延续血 栓的尾部,质脆易脱落。
病理学
(pathology )
第三章 局部Βιβλιοθήκη 液循环障碍Hemodynamic Disorders and Abnomalities of Blood Supply
正常血循的功能: 1. 输送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 2. 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本章主要介绍: 1.血量的改变:充血,淤血,缺血 2.血管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3.血管壁的改变:出血,水肿,积液 本章介绍内容在人类疾病谱中占重要地位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镜下:观察到母体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内羊水成分,包括: 角化上皮、胎毛、胎 脂、胎粪小体和粘液。 〈五〉其它栓塞:细菌、肿瘤、寄生虫及其 虫卵等。
第五节 梗死
Infarction
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
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infarction)。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Hyperemia and Congestion
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 增多。 一、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 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hyperemia)。 原因:神经兴奋性改变→小动脉扩张。
〈一〉常见的充血类型: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一〉形成过程
〈二〉类型和形态 (Morphology and Types of Thrombus) 1.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大体 : 灰白、粗糙,质硬,与管壁粘连紧密不易 脱落。 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常见部位:心瓣膜和动脉的血栓、延续性血栓的 头部。
〈 二 〉 血 流 状 态 的 改 变 (Alteration of normal blood flow) (主要是指血流缓
慢及涡流形成) 1.血流缓慢及涡流时,血小板可从轴流进入 边流,增加了与内膜接触机会和粘附内膜 的可能性。 2.激活的凝血酶和凝血因子浓度升高。 3.血流缓慢,局部缺氧,内皮细胞坏死脱落, 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