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个完整的血栓分三部分
1
起始部(头部)-多呈白色
2
躯干部-红白相间
3
结束部(尾部)-红色
4
白头花身红尾巴
5
类型和形态
04
05
01
03
02
死后血凝块
血栓
表面 情况
干燥、粗糙、 无光泽
湿润、平滑、 有光泽
质地
较硬、质脆、易碎
柔软有弹性
色泽
混杂,灰红相间,有横行的灰白色波浪状条纹
均匀一致,暗红色, 上层浅黄色, 似 鸡脂
后果
01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含血量增多, 又称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02
淤血(congestion)/被动性充血( passive hyperemia)
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阻塞 3.心力衰竭
(一)原因
内阻外压加心衰
左心衰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Local Hemodynamic Disorders)
01
左心房
02
左心室
03
右心室
04
右心房
05
血液完整的循环
06
心脏
目 录
本章学习内容纲目 (一)血液质量改变 1.血液量改变: ①增多→充血(A性充血,V性充血) ②减少→缺血 2.血液质改变: ①血液成分改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 (二)血管壁改变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漏出性出血 2.血管壁破坏→破裂性出血
04
05
06
07
08
09
10
各条件经常同时存在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动脉内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并再通
血栓机化
动脉未完全阻塞时,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缺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若完全阻塞,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引起肠的出血性梗死。
阻塞血管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堵塞裂口和止血的作用。消化性溃疡底部和肺结核性空洞壁的血管。 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则造成不利影响。
03
二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01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两种特性,生理下抗凝为主。 抗凝作用:①完整的内皮细胞起屏障作用。 ②抗血小板粘集,前列环素。③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的物质。④合成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作用:①合成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的凝血过程。②合成VW因子-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的主要辅助因子。③分泌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抑制因子。 因此,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在内皮损伤或被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肺淤血和水肿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 见红细胞、水肿液及心衰细胞(右下为其高倍)
肝淤血 右心衰竭引起。
慢性肝淤血时,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细胞脂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急性时,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血栓的结局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血栓内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白细胞崩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溶解。 血栓的大小及新旧程度。 2、机化、再通 由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此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于表面而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 3、钙化 血栓发生大量的钙盐沉着,称为血栓钙化。 静脉石(phlebolith)或动脉石(arteriolith)。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专业知识宣讲

肺栓塞时血流变化示意图
查体:除发觉左下肢浮肿外,其他未见明显 异常(病人在职员医院住院)。今日下午2点15 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 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 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急救无效, 于2点50分死亡 临床诊疗:急死、死因不清 申请病了解剖:患者家眷及医生要求查明死
环不充分旳实质器官。 如脾、肾、心、脑等。
2. 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双重血液供给, 组织疏松, 条件: 严重淤血 常见器官: 1) 肺出血性梗死 2) 肠出血性梗死
肠出血性梗死
三、梗死旳结局及对机体影响
1. 梗死对机体影响与梗死旳器官 、 部位、梗死旳范围面积
2. 有关。 2. 梗死旳结局
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 脆,有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 肺动脉旳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 块样旳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 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 无粘连。左肺内较小旳动脉分枝内也 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验: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 构造(纤维素网内充斥大量红细胞,少 数处为混合血栓构造(可见少许血小板 梁),接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 栓内。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 分为红色血栓构造。左肺小动脉分枝 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接近血 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3. 机化,无慢性肺淤血
4. 静脉损伤→静脉炎→血栓形成→血 栓栓子脱落→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枝 栓塞→猝死
5. 猝死,肺主动脉主干及大分枝栓塞 →右心衰→患者忽然呼吸困难、发 绀血管内有羊水 成份(角化鳞状上皮、胎毛、 胎脂、胎粪、粘液)
3. 后果: 肺动脉栓塞、过敏性休克、 DIC→ 母子(女)双亡
[病例]: 患者男32岁, 意外被轿车撞伤, 左股骨 剧痛变形, 由急救车送急诊室, X-ray摄影检 验见左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2小 时, 忽然出现呼吸困难, 口唇紫绀, 经多方急 救无效死亡。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课件

后果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含铁血黄素细胞
(hemosiderin)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机械
屏 屏障 障 功 能 电荷
屏障
胶原纤 维暴露
激活 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组织因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子释放
静脉性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 发生的充血。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静脉性充血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充血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被动性充血 淤血(congestion)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

欢迎来到本次关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PPT!不仅将为您介绍疾病的背景和定 义,还将探讨其病因、常见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让我们开 始吧!
疾病背景和定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在身体特定部位内的血液循环受到干扰或受损的情况。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管疾病、血栓形成或心脏问题。
2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管狭窄或阻 塞,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 复或血管血运重建手术。
3 生活方式改变
戒烟、健康饮食、定期锻 炼和保持健康体重等都可 以预防和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障碍。
如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锻炼
均衡饮食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跑步或游泳,可以增加血液循环 和氧气供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摄入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等食物,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血管健康。
减轻压力
通过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或 深呼吸,减少身心紧张,有助于 保持血液循环顺畅。
结论和建议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 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来改善症状并预防进一步发展。请尽早咨询医生以获得 个性化建议。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足部感染、溃疡和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和诊断方法
症状
• 疼痛或不适感 • 肿胀和水肿 • 皮肤变色
诊断方法
1. 体检和病史记录 2. 血液检查和心电图 3. 血流动力学测试和血管造影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1 药物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 药、抗凝剂等来改善血液 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疼 痛症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病因因素包括动脉硬化、血栓、 动脉瘤、心脏病、炎症以及一些遗传因素。了解病因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重 要。
医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技术改进
不断优化和完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研究
开展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 疗效和安全性。
新药研发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
01
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特定靶点,研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治
主要病因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静脉受压等,导致静脉 回流受阻或静脉血液淤滞。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因 病因和受累组织而异,常见症状 包括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
肉萎缩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管造影、 超声多普勒等。
鉴别诊断
抗炎药
用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
血管搭桥手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来 改善血液循环。
血栓清除手术
通过手术方式清除血栓, 恢复血液循环。
血管成形术
使用导管技术扩张狭窄或 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循 环。
其他治疗方式
物理治疗
如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有助 于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方式调整
疗药物。
新型药物剂型
02
开发新型的药物剂型,如纳米药物、脂质体等,以提高药物的
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联合治疗药物
03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单一药物的
剂量和副作用。
谢谢
THANKS
静脉循环障碍
总结词
静脉循环障碍是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或静脉内压力过高,导致局部组织淤血或 水肿。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

症状和体征特征
1 疼痛
局部疼痛或绞痛,可影响生活质量。
3 色泽改变
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变暗等变化。
2 肿胀
受限的血流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诊断方法和技术
1
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寻找可能的病因。
2
身体检查
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征。
3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帮助确定血流状态和异常。
1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2 适量运动
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保持心血管健康。
3 戒烟限酒
戒烟、限制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选择和方法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药物改善血液流动性和扩张血管。
使用导管等技术介入修复血管或去除血栓。
依据病情选择血管重建手术或血流重建手 术。
预后和并发症
预后
及时治疗和合理康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状况, 减少并发症。
并发症
糖尿病引发坏疽、肢体缺血性疾病,冠心病引 发心力衰竭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在特定局部区域的循环受阻或异常。通过了解其 定义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健康的影响。
什么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定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在特定局部区域的循环受阻或异常,导致局部组织供氧和排除废 物的能力下降。
病理机制
多种原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炎症等,导致血管内径减小,血 液流动减缓。
影响范围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发生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例如心脑血管、肢体、肾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外漏
细胞崩解产物↑,长期刺激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间质纤维胶原化 器官硬化 无细胞性硬化
第二节
一、概念
出
血
出血hemorrhage——血液(主要指红细胞) 从血管或心脏流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 二、分类
按出血部位 外出血
内出血
按出血大小 出血点、 大出血…… 出血斑
三、原因 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 血管机械损伤(外伤)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侵 蚀性)(如胃溃疡、肺 结核、肿瘤) 心脏或血管病变(血压亢 进性出血)B.P↑、动脉 硬化,寄生虫
四、淋巴循环障碍 淋巴循环:组织液 淋巴毛细管
白细胞
淋巴液
彼此汇合
淋巴管
静脉
胸导管、右淋巴干 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
充
血
一、概念 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hyperemia 指局部器官组织血管扩张,流 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加的现象,根据充血的原因、 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
①血管内壁粗糙, 血小板分离 内 外
(二)血流状态改变 主要指血液流动缓慢,血流不规则。 1、血流缓慢 正常情况下,血液有形成分位于血流 中央,即轴流;血浆在血流的周边,即边 流,这样可防止了血小板与内膜接触,不 易形成血栓。 当血流变慢时,血小板由轴流变为边 流,从轴流中分离出来,靠近血管壁,为 其互相粘着和进一步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常见于,心力衰竭时,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流不畅,故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4倍。
五、结局 根据原因、部位、速度、血量及持续时间等的不同,对机体影 响也不同。机体本身就有制止出血的保护功能 1、机体有制止出血的保护机制 受损血管反射性收缩,使局部出血速度减慢;破裂处血小板凝 集,经凝血过程形成凝血块,而止血;某种情况下,在组织内可形 成血肿,以后机化,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制止出血。 2、出血对机体影响 流入组织内的血液,血量少时,红细胞可被吞噬运走,出血灶 完全吸收,不留痕迹;血流量较大时,红细胞被坏较多,Hb的色素 不能再分解,形成橙色血质和含铁血红素。 较大量局限性出血,常形成血肿,被纤维包裹机化,可压迫周 围的血管或神经,引起各种症状。 急性大出血,若出血量达全血量的1∕3 ~ 1∕2,抢救不及时, 可引起脑、心缺血,血压下降,休克死亡。 慢性少量出血,一般不会引起显著症状,但如发生在生命重要 器官,后果十分严重。如视网膜出血 失明;脑出血 偏瘫;心 肌传导束出血 心脏功能障碍。 长期慢性出血,面积大,即使是少量,也会引起全身性贫血。 心包积血,可使心脏立即停止跳动。
混合血栓
血栓体,是白色血栓的继 续。有大量红细胞参与。 外观:有红白相间的条纹,表面 干燥,易碎,也粘附于血 管壁上。 镜检:有分枝状的血小板小梁, 横列成层;小梁周围积聚 有白细胞,小梁间有纤维 蛋白和红细胞。
红色血栓
血栓尾部 主要由红细胞和纤 维蛋白组成。本质是凝固血 块,一般不与血管壁粘连。 多发生在静脉。 外观:初形成的血栓,表面光滑、 湿润而有弹性,不与血管粘 连,和死后凝血相似。但在 活体内很快收缩,水分被吸 收,变得干燥,表面粗糙, 质地脆弱易碎,易脱落而形 成栓塞。 如果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后,红点 消退,变为灰色。眼观形态可和白色血栓 相似。
充血 侧技性充血 这是一种代偿机能
5、病理变化 外观:局部色泽鲜红、 局部T↑、体积 增大、血管怒张、功能↑由于小动脉、毛细 血管扩张,血量增加,含氧合血红蛋白多; 因血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 液体成分渗出,组织液增加,体积增大。 剖检: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 红细胞,代谢旺盛。
左边是正常的脾脏
全身性淤血 心机能障碍(心包炎、心肌炎)、瓣 膜疾病 肺循环障碍(胸膜肺炎、胸水)
2、病变 病变器官组织暗红色,即发绀, 手压退色,体积增大(肿胀),被膜 紧张,切面流出红色液体。营养不良, 局部温度↓,机能↓。 各组织器官的淤血病变见教材 P21。 镜检:淤血组织的小静脉,毛细 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与死后因重力作用而出现坠积性淤血 相区别。
血小板减少
几个出血的名词: ●外出血 凡血流出体表外者。 常见有:外伤性出血。鼻出血(衄血); 肺出血而咯出为咯血;胃肠出血,呕出和由 大便排出为呕血和便血;尿液内有血液,为 血尿或尿血;子宫内出血,为血崩。 ●内出血 凡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内。 常见有:腹腔器官因内外伤破裂而出血 于腹腔内,如脾破裂出血;外伤或其它原因 引起胸腔积血、皮下血肿等。 出血于脑组织为脑溢血;出血于心包腔 内为心包积血。
血小板 (即性质改变) 粘性↑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小板数量改变
血液凝固↑
三、形成过程 血小板、白细胞凝集
纤维蛋白析出,血液凝固
四、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 血栓起始点,形成初期(血栓 头部),含白细胞、血小板、 纤维蛋白。 外观:黄色,心办膜上的为疣状,动 脉内膜上为小结节状。 常见:发生在流动的血液内,出现在 血管壁损伤或血流改变的部位, 如动脉、心瓣膜上。 它们能较牢固地粘着在血管壁上。
四、病变 动脉出血——放射状、血液鲜红,出 血与动脉一起波动 静脉出血——线状流出,血液暗红, 易自然止血 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散在组织间, 组织无明显破坏,但 组织红色,质地稍硬 (紫癜)
猪瘟时的淋巴结出血
心外膜出血
心内膜出血
充血与出血区别: 动物生前或刚死亡不久,充血指压褪色,出血不褪 色,出血灶边界一般较明显。 明确:血肿(在组织间隙或器官被膜下,蓄积多量 的血液,挤压周围组织,形如球状);淤点;溢血(弥 散性的组织内出血,常见器官浆膜,如挫伤、脑血管破 裂等,是伴有组织损伤的出血,或血管的浆膜或组织内 不规则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当全身性组织均有 渗出性出血的倾向时);出血性浸润(出血弥漫性浸润 于组织内,呈大片暗红色,又称紫癜。 线现状出血(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胃肠黏膜 皱壁上脊部);环状出血(沿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 如气管环出血)。 陈旧的出血暗红色,新鲜的出血斑红色。
致病因素有: 常见炎症,牛肺疫肺血管炎症、猪丹 毒小动脉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结扎、 缝合等。 致病因素 心血管内膜炎症 血管壁营养不良 内皮细胞破坏 内膜 粗糙不平,血管抗凝血作用消失,内皮下 层促凝血作用增强,血小板开始凝集,并 激活凝血过程,构成血栓形成的始动因子。
心血管内膜损伤
源性凝血系 统激活 ②膜电荷改变,即内皮细胞与血小 板间的电荷改变 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 不溶性的 纤维蛋白 ④ADP产生,促使血小板凝集。粗 糙的内皮细胞与血小板能释放ADP ⑤血小板与结缔组织的亲合性增高。 因内皮细胞损伤,裸露的深层胶 原纤维,可诱发血小板黏着和凝 集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概念 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 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三章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复习生理内容 一、概念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
运送O2、营养物质 清除代谢产物、CO2 运送激素、传递热 调节:神经-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 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 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统变化 血 循障碍。首先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发生代 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 血循障碍。
第三节
一、概念
血 栓 形 成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 内,血液成分发生析出、黏集或凝固形成固体物 质之过程。 血栓thrombus: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析出的固 体物质。 血栓形成不同于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包括两 个过程: 血小板黏集 纤维蛋白析出
二、血栓形成条件 主要是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 变、血液性状等。 (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心血管内皮细胞 能产生一些具有抗凝血作用的酶,同时内 膜是光滑的,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阻碍 血小板在管壁上的滞着,保证血流畅通; 另外,内膜上有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同 的表面电荷,能将它们排斥。
2、血流不规则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不光 滑 血流呈旋涡运动 血流缓慢 血小板 沉着 血栓形成。 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常引起旋涡运 动,形成血栓。 以上两种情况常见于静脉。 此外,静脉瘀血时的血管变化也是引 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如血管通透性增高、 内皮细胞脱落等。
(三)血液性状改变 指血液与形成血栓有关成分改变。 血液性状改变
第Leabharlann 次课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周:
教学目的 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 握其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
1、复习生理内容;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 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 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 演示:栓塞试验,兔、蛙 脂肪栓塞 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
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二、充血(动脉性充血)arferial hyperemia 1、概念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 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 生理性充血 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 充血 妊娠子宫、食后胃肠。 病理性充血 血管运动性充血(神经性充血、轴突 反射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炎性充血
3、结局: 与淤血的原因、部位、持续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也不同 主要见下图: ① 淤血→血流缓慢 缺O2、营养物质↓ 可视粘膜发绀 ② ↓ ③ ④ ⑤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 中间代谢产物↑ 轻度 实质 性细胞变性 血管内皮细胞 营养不良
重度
组织细胞 坏死 细胞形态改 功能↓
血管通透性↑
液体
3、原因 机械等刺激 炎症早期变化 机体反应增高 总之是由于舒血管神经兴奋或缩血管 神经抑制,血管扩张性物质释放(组胺、 激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