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考试题库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2002U2-22充血是指(c)A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B炎症时血管扩张c动脉输入血量增多D静脉输入血量增多E.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解析:充血一般指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动脉输入血量增多(C对)。
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A错)即静脉输入血量增多(D错),是淤血(P45)(又称静脉性充血)的表现。
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炎症时血管扩张(B错)属于病理性充血。
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E错)是充血和淤血的共同表现。
2.2005U2-26左心衰竭首先引起的病变是(E)A.槟榔肝B.腹壁静脉曲张C脾淤血、肿大D.脑淤血、水肿E肺淤血、水肿解析:左心衰竭时,左心室的射血功能障碍,血液滞留于左心室,导致室内压增高,进而使左心房内压也升高,阻碍肺静脉的回流,首先引起肺淤血、水肿(E对)。
槟榔肝(P46)(A错)常见于慢性肝淤血,是指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状似槟榔切面。
腹壁静脉曲张(B错)和脾淤血、肿大(C错)均可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202)中。
脑淤血,水肿(D错)常见于高血压的脑病变(P142)中。
3.20114-122出现心衰细胞的是(B)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c扩张性心肌病D.风湿性心脏病E病毒性心肌炎解析:心衰细胞是指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所见的含有含铁血黄色的巨噬细胞,而慢性肺淤血通常由心脏病变(如高血压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B对)引起,是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了肺静脉的回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177)(A错)的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构型的重建。
扩张性心肌病(P149)(C错)的镜下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不均匀性肥大、伸长,肥大和萎缩的心肌细胞交错排列。
风湿性心脏病(P144)(D错)的典型表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的形成。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第七版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出血过程迅速,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20%~25%f.j iJ发生卅血性休克。漏出性出血,
若出血广泛时,如肝硬化因门静脉高压发生广泛牲胃肠道黏膜出血,亦可导致出血性休
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j弋町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破裂引起心
反应。所形成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叭小板连同免疫复合物被巨噬
细胞吞噬:细菌的内毒素及外毒素也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在血小板数少于5×10’/L时,
即有出血1顷向。
3.凝血因子缺乏 如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 willebr.and因子
以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Ⅳ、V、Ⅶ、X、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肝实质疾患如肝
该蛋白是位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与血液中凝血酶结合后激活蛋白c(肝脏合
成的一种血浆蛋白),后者与由内皮细胞合成的蛋白s协同作用,灭活凝血因千V和Ⅷ;
②合成膜相关肝素样分子(membl-ane一:tSS~)ciated heparin—like 1nolecEtles),该分f伊予内皮细
基质形成不足,致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过敏性紫癜时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引
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内广泛性肿瘤转移等均
可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ini—
nated intravasctliar¨L)a“dation,DIc)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某些药物在体内诱发免疫
炎、肝硬化、肝癌时,凝血因子Ⅶ、Ⅸ、X合成减少;DIc时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等。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9
3. 后果: 1) 解除原因→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 性出血(如脑出血) 3) 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 虚脱、晕厥
10
二、淤血 (Congestion)
概念: 器官或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
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静脉 性充血),它是一种被动过程。
血
2. 血液质改变:
液 循 环 障 碍
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
栓塞→梗死 水肿
(二) 血管壁改变: 1.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漏出性出血
2. 血管壁破裂→破裂性出血
2
目标与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及原因,熟 悉肝、肺瘀血的病理形态特征 及其后果。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 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 态特点和好发部位。栓塞概念 和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 及其后果。
7
1. 常见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情绪激动、运动、饮 食后的胃肠道。 2)病理性充血:各种病理情况下的充血, 常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 3)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组织或器官→ 突然解除压力→细动脉反 射性扩张充血,如一次性大 量抽取胸水或腹水等情况。
8
2.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增多, 氧 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能下降
5).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 : 塌陷的网状纤维胶原化
淤血性肝硬化 肝窦储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
汇管区纤维增生
22
23
24
慢性肝淤血
25
淤血性肝硬化(早期)
26
27
第二节 出血 (Hemorrhage)
概念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内逸出称出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包括血管损伤、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因素。
发病机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物质等多个方面,最终导致局部组织或器 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过程
01 02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血液循环障碍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会导致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 。当血流重新恢复时,会引发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和功能 障碍。
全身反应
栓子的形成和移动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炎症反 应等。
0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 的影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器官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受到 影响,导致器官功能减退。
器官衰竭
严重的情况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如肾衰竭、肝衰竭等。
03
生理性充血
由于生理刺激引起的充血 ,如进食后胃肠道的充血 。
炎症性充血
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充血 ,如组织损伤后局部的红 肿现象。
减压后充血
由于压力突然降低引起的 充血,如长期受压的肢体 突然解除压力后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
静脉受压性充血
由于静脉受到外部压迫而引起的充血,如肿瘤压迫静脉引起 的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如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 受阻。
充血的病理生理意义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和水肿,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过程中,充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 象,可以帮助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功能 。
炎症性充血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解析含真题

“病理”大纲要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2. 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3.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5. 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6. 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本章复习线索:第一节瘀血第二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瘀血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一、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同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瘀血,又称静脉性充血;瘀血是一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一原因长时间的瘀血又称慢性瘀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出现瘀血性硬化;三重要器官的瘀血1.肺瘀血由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瘀血,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2.肝瘀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在慢性肝瘀血时,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瘀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严重的长期的肝瘀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网状纤维塌陷后胶原化,肝窦旁的贮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加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致使整个肝脏的间质纤维组织增多,形成瘀血性肝硬化;一、充血考题10-163X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有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盈B.肺泡腔内心衰细胞聚集C.肺泡腔内蛋白性水肿液聚集D.肺间质纤维增生考题9-44A肺内出现弥漫分布的、胞浆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最常见于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C.间质性肺炎D.左心衰竭考题8-164X慢性肺淤血可以引起A.肺漏出性出血B.肺褐色硬化C.肺癌D.肺结节病考题7-39A肺褐色硬化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形态改变A.特发性肺纤维化 B.机化性肺炎C.慢性肺淤血D.大叶性肺炎考题6-38A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主要成分是A.心力衰竭细胞B.纤维蛋白C.伊红色水肿液D.中性粒细胞E.黏液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同体质块称为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内,成为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血细胞;4.透明血栓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又称为微血栓;透明血栓主要纤维蛋白构成,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类型和形态1.白色血栓白色血栓在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形成疣状血栓为白色血栓;镜下主要由血小板构成;2.混合血栓在肉眼观察时呈灰白色血小板小梁和红褐色红细胞层状交替结构;称为层状血栓,即混合血栓;静脉内的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为混合血栓;发生于心腔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发生于左心房内的血栓,混合血栓呈球状;镜下混合血栓主要血小板和红细胞;3.红色血栓红色血栓三、血栓形成考题3-36A下列各项中,属于白色血栓的是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阻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血栓C.阻塞肺动脉主干的血栓栓子D.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赘生物E.基底动脉的血栓考题98-35A下述血栓中,哪种是白色血栓A.疣状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B.心房纤颤时心耳内球状血栓C.心肌梗死时的附壁血栓D.微循环内的微血栓E.下肢深静脉的延续性血栓考题5-41A混合血栓的形态学特征是A.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B.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及红细胞C.血液中细胞成分与血浆成分分层D.同质的纤维蛋白E.纤维蛋白网眼中充满红细胞考题1-34A心房纤颤时,左心房内的球形血栓是A.混合性血栓B.白色血栓C.红色血栓D.透明血栓E.延续性考题93-36A混合性血栓可见于A.静脉内柱状血栓尾部B.毛细血管内血栓C.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闭锁缘疣状血栓D.动脉血栓头部E.心室附壁血栓考题8-43A透明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蛋白 B.血小板C.红细胞 D.中性粒细胞考题4-35A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血栓是A.透明血栓 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 D.白色血栓E.附壁血栓考题2-43A透明血栓最常见于A.小静脉 B.小动脉C.中动脉 D.大静脉E.毛细血管考题-147.血栓形成可以继发于A.动脉粥样硬化B.肠系膜静脉炎C.结节性多动脉炎D.心肌梗死三、血栓的结局一软化、溶解、吸收二机化、再通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不能完全恢复;三钙化若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着,称为钙化;血栓钙化后成为静脉石;考题96-38A关于血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纤维素血栓易溶解吸收B.可形成静脉石C.再通可恢复正常循环D.可阻塞动脉、静脉E.可继发于血管炎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碎片或节段;罕见的为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考题5-42A栓子的最确切定义是A.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B.阻塞血管的液态物质C.阻塞血管的固态物质D.阻塞血管的气态物质E.阻塞血管的脂肪一、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一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栓塞最常见的原因;1.肺动脉栓塞造成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2.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80%来自左心;考题-35.肺动脉栓塞 DA.肿瘤栓子B.脂肪栓子C.羊水栓子D.血栓栓子E.氮气栓子考题7-173A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最常来源于A.右心B.左心C.主动脉D.髂动脉考题92-28A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栓子可能来源于A.髂静脉B.肝静脉C.右心房D.左心室E.股动脉二脂肪栓塞:股骨干骨折三气体栓塞减压病又称沉箱病,是气体栓塞的一种;氮气在体液内溶解迟缓,致在血液和组织内形成很多微气泡或融合成大气泡,引起气体栓塞,又称为氮气栓塞;四羊水栓塞母体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的成分,包括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黏液;亦可在母体血液涂片中找到羊水的成分;考题11-45A女,23岁,足月初产,无妊娠并发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突然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全身抽搐,昏迷,抢救无效死亡;尸体解剖,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最可能的发现是A.角化上皮B.脂滴C.气泡D.血栓四、栓塞考题0-36A关于栓塞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均可形成转移癌B.脂肪栓塞均由创伤引起C.羊水栓塞不会引起死亡D.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E.减压病是氧气栓塞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空气栓塞 D.羊水栓塞E.肿瘤栓塞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主要是动脉、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梗死形成的原因1.血栓形成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考题10-43A脑贫血性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A.脑动脉栓塞B.脑动脉炎症性病变C.脑动脉血栓形成D.脑动脉发育异常二梗死类型根据梗死灶内含血量的多少和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将梗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2.出血性梗死1卵巢囊肿或肿瘤时卵巢蒂部扭转,形成出血性梗死;2组织疏松肠和肺的组织较疏松,所发生的肺梗死一般为贫血性梗死;3肺出血性梗死:常位于肺下叶3.败血性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含细菌的栓子从心内膜脱落,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所致;41.关于肺出血性梗死的原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肺动脉主干柱状血栓栓塞B.肺组织严重淤血、水肿C.肺支气管动脉血栓形成D.肺淤血伴肺小动脉血栓栓塞E.肺小血管内广泛氮气栓塞考题-41.肠梗死的病灶呈A.不规则形B.节段性C.呈楔形D.条索状E.圆形。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气体栓塞( ) ①空气栓塞(栓塞部位) ②减 压 病( )
3.羊水栓塞 ()
角化上皮
4.脂肪栓塞( )
5.其他栓塞:胆固醇栓
癌栓
第五节 梗死()
概念: 由血管阻塞(动脉多见)引起的 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一)病因和形成的条件 1.病因: (1)动脉栓塞:肾,脾,肺 (2)血栓形成:心,脑,肢体 (3)动脉痉挛 (4)血管受压闭塞
体循环动脉栓塞: 下肢、脑、肾、脾常见
血栓栓子可以停留在脑动脉,尤其是在大脑中部的分布,并且可向外部分支点扩 散。这是发源于左心房的一个附壁血栓。心脏是这种拴子的常见来源。
这是闭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侧冠状动脉管腔狭小36%到70%。 有迹象表明右侧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更加严重是因为血栓和侧枝循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
▲血液凝固性增高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缓慢,涡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类型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微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机化: 血栓机化再通 3.钙化: 静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弊大于利”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出血
槟榔肝 ()
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 出 血() 血液由心腔或血管内逸出
内出血 外出血
分类:
1.破裂性出血
2.漏出性出血() 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
脉通 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
原因: (1)血管损害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3)凝血因子缺乏
第三节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 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般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1.类型:①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
②静脉性充血----淤血。
2.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
可见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导致肺脏褐色硬化
(2)肝淤血:右心衰竭。
脂肪变性为黄色,肝脏呈红黄相间花瓣纹,槟榔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3.淤血后果取决: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
①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③脏器硬化;④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血栓形成
液→固
1、固体质块----血栓。
2、血栓形成条件: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栓形成重要条件和最常见原因
3、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头部
2).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
3).红色血栓:静脉内,红细胞----尾部。
4).透明血栓: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
4、血栓的结局
软化、机化、钙化、脱落。
三、栓塞
1、栓子运行途径:1).右心-----肺动脉。
2).左心-----脑,肾。
3).肝外门---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2、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肺动脉。
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
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房和左心室
动脉栓塞部位:下肢,脑,肾,脾
2).脂肪栓塞: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
3).气体栓塞:氮,减压病,沉箱病
4).羊水栓塞:角化上皮,DIC。
四、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