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我”字
解密汉字:我们最常说的“我”字,你知道最初是什么意思吗?

解密汉字:我们最常说的“我”字,你知道最初是什么意思吗?“我”字,我们每天挂在嘴边,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汉字之一了。
可是,你是否想过“我”为什么这样写呢?仔细盯着看,你会越看越觉得奇怪。
(哈哈!)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和你一起去揭开“我”的神秘面纱。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我”字最初并不表示第一人称之意,而是一种武器。
可能有人提出质疑觉得是胡说八道。
那么,我们就先从“我”的甲骨字形看,其形如下:甲骨文“我”到了金文已经接近现在的“我”了,金文字形如下:金文“我”“我”字怎么可以断定最初是一种武器呢?其实,从“我”字字形右部的“戈”字也可以推测出与武器有关。
那“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武器呢?一九七五年,陕西扶风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批青铜器中就有“我”这种武器。
“我”的刃部为圆齿形,背部有两个椭圆的銎,銎上钉孔对穿,以便固定木柄。
这种特殊刃器装上木柄,与甲骨文“我”字极为相近。
陕西扶风出土的刃器“我”字本是一种武器,怎么后来就成了表示“第一人称”的“我”了呢?有的人认为,大概是这种武器在古代为个人私有,用来自卫的,所以就有表示“第一人称”之意了。
仔细想一下,我们便会觉得这种说法不靠谱,为什么只有“我”这种武器可以归个人所有,其他武器则不行呢?其实,表示“第一人称”的“我”字是假借过来的。
假借字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是用现成的同音字来替代,这种借说白了就是抢,一经借来就再也不还。
假借字是纯粹的表音字,完全撇开字形原来的意义,单单借形表音。
与“我”字相同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求”本来是指“皮衣”,最初并没有表示“请求”的“求”字,就用表示皮衣的“求”来代替;再如“来”,本来古人把小麦叫做“来”,后来这个“来”被借走表示“来往”的“来”了。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也弄清楚了表示第一人称的“我”的来历:表示武器的“我”——被借走表示第一人称的“我”,一经借走再不归还。
关于我字的故事

关于我字的故事
咱就来说说这个“我”字,那可老有故事了。
小时候啊,刚学写字,“我”这个字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小怪兽。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时候,我就想,这笔画扭来扭去的,咋这么复杂呢?我写的时候不是少了一撇,就是那一点写得歪歪扭扭,感觉这个“我”字特别难搞定,就像我自己有时候调皮捣蛋,不好控制一样。
有一回,我和小伙伴吵架了。
我们都在气头上,互相指责,都觉得自己没错,都一个劲儿地强调“我”怎么怎么样。
那时候这个“我”字就像是一个小刺猬,把自己保护起来,还扎向别人。
不过后来我们和好了,再回想起来,就觉得当时太较真儿了,这个“我”字有时候也会让我们变得有点自我中心,忘记了别人的感受呢。
再后来,我去参加演讲比赛。
站在台上,一开口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那时候的“我”字,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小战士,带着我的观点、我的故事,走向观众。
虽然心里紧张得不行,但这个“我”字给了我力量,让我觉得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值得分享的东西。
现在啊,我越来越觉得“我”这个字很神奇。
它就像是我的一个小标签,代表着我的一切。
不管是我的快乐、我的悲伤,还是我的成长和改变,都可以用这个“我”字来开头讲述。
而且啊,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就像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星星,虽然有时候会黯淡,有时候会闪亮,但始终是那个独特的存在。
趣话汉字——汉字背后的故事。

趣话汉字——汉字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文字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魂。
可是,中国的汉字文化,你又了解多少呢?本期学而时习,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文化世界。
“我”字最早的含义是什么?“我”是第一人称的代词,指自己。
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字之一。
你是否知道,“我” 最早指的是一种杀人的凶器呢?“我”是会意字,从戈,甲骨文中的“我”字形如兵器。
戈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兵器。
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
后来从“戈”中引申出“杀”的含义,因此《说文》中又云:“我,古杀字。
”“戈”还可代指战争,如干戈,“偃武息戈,卑辞事汉。
”可见“我”从单纯指兵器,再到“杀”、“战争”等义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演变的。
但何时开始指称自己的呢?“戈”在古代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武器,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戈兵属于国家的正规军,《礼记·檀弓下》有大丈夫当“持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常持戈以自恃。
战争中持戈的军队称“戈方”,与其他兵种相区别,“戈” 便有了“我们”的意思。
西周时期,“我”开始代指自我,正式成为第一人称代词。
但古代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第二人称也用“汝”、“尔”,而不是“你”。
“我”、“你”这些现代交际经常使用的名词是伴随着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而逐步确立其地位。
古代汉语里没有“她”字?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指称女性。
但在古汉语中是没有“她”字的,我们表达第三人称使用“之”或“他”。
“他”在宋元的话本、戏曲中可以泛指第三称的一切事物,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
“她”的产生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其创造者是刘半农。
当时普遍提倡白话文,大量引进了西方现代文化。
但在翻译欧美文学作品时,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
关于汉字的作文700字 “我”和汉字的故事

关于汉字的作文700字“我”和汉字的故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国的汗字也是最独特的。
我第一次了解汉字是从我自己的名字开始的,我们中国人的名字里既有姓又有名,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各自的寓意。
就说我的名字吧,“张沈鋆”,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的爸爸姓张,妈妈姓沈,两个姓放在一起是因为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最后一个“鋆”字代表黄金,他们希望我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听了自己名字的故事,我觉得中国的汉字好神奇。
等我长大了,学习了汉字我觉得汉字还十分的有趣。
记得一年级时老师叫我们学写汉字时,告诉我们汉字是由许多边旁和部首组成的,因为我们总会写错别字,老师就教给我们一些小窍门,就像学习“裹”字时,老师教的方法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老师说“裹”字就是一件衣服把一粒果子给包住了,于是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把“裹”字上下都拆开了,我恍然大悟。
有了老师教的好办法,以后碰到一些难字我也会去试一试一会儿就把它们记住了。
中国的汉字不光有趣还有很多的奥秘,有一次过春节,我和妈妈一起贴“福”字,迎接春节,妈妈神秘地说:“这个福字的写法可是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很特别的,有很多奥秘的,看看你能发现吗?”我有点半信半疑,不就是一个字吗?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了“福”字中有一个“田”字,妈妈说:“对了,再看看?”我又看了一下,在“福”字的左边有一个“子”字,妈妈问:“有几个孩子呢?看看“子”字的上面是什么?”“一撇,难道是一吗?”我有点疑惑的问。
妈妈说:“对啊,就是“一”字。
”“那就是有一个孩子,”我说:“那这个“田”字上面是什么呢?”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个字有些潦草,它是一个“多”字,现在你能把这几个部分连起来说说这个“福”的意思吗?”我琢磨了一下说:“一个孩子有很多田地,对吗?”妈妈连连夸我说:“对了,猜对了,以前的人们写这个“福”字就是希望一个孩子有很多田地就会丰衣足食,十分的幸福。
”听了妈妈的介绍,我对我们的祖先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更喜欢我们的中国汉字了。
汉字的故事“我”字-文档资料

五.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最大功臣
四大文明里只有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至今,而汉字是最大功臣。 因为汉字表意不表音,幅员千里的中华都用这最核心的载体。 我以后要更认真的学习汉字。
已灭亡
生生不息
已灭亡
已灭亡
6
谢谢大家
7
汉字“我”
一(XX)班 杨迦棋
日期:2018-12-3
1
一.古人如何称呼自己?
喜欢看历史书或者电视的同学,应该会发现,在先秦时期,自称常常 用“孤”“臣” “朕”“余”“吾” “小人”等,几乎没有“我”, 这是为何呢?
• 朕自己走
• 哀家眼里见不得脏东西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2陷也
二.”我”本兵器
因为,先秦时期,“我”不是自己 的意思,而是一种兵器。
先来看看甲骨样子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 “我”这种武器流行于战国之前,秦以后慢慢消失。 从文物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猪八戒的钉耙,只不过“我”是三根齿。
• 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
• 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 期的青铜“我”
•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九尺钉 耙与“我”相似
4
四.”我”的转化
“我”是怎么从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 上古时代,国家最重视的事就是战争,为了表示自己很厉害、鼓舞士气,
王室将自己的部落称为“手拿战戈的人”,就是“我”方的战士。 就这样,我代表自己的意思就出现了。
• 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
• “我”是会意字,左半部从“手”, 右半部从“戈”,两字合起来,手持 戈,即‘我’字。
“我”字之义探源-最新文档

“我”字之义探源商代甲骨文中有“我”字,写作。
此字从戈,戈像一支长矛;长戈上张挂着一面旗子,那就是“我”字。
“我”字像长矛和旗子,标示着那是一个武装集团。
远古时代的氏族单位都有武装,一个武装的氏族单位就是“我”。
甲骨卜辞里的“我”字很多。
它们大部分都可以当作集体代词使用,应该训作“我们”。
如“我受年”就是“我们的庄稼获得丰收”,“我受又”就是“我们的生活获得保护”。
“蚩我”“祟我”“降我堇”就是“害我们”“破坏我们”“降给我们饥馑”。
当然,这些“我”字,也可以训作“自己”,特别是“蚩我”“祟我”中的“我”字,释作害我个人、破坏我个人,也没有什么不行。
金文中的“我”字写作,它是把甲骨文中的“我”字的长矛变短,把矛头上的旗子向下挪动,使这个“我”字左右平齐、两侧匀称,把字的形体变成方块。
汉字最后成为方块字,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金文“我”字究竟是第一人称代词,还是一个集体的代词?这从铜器铭文中尚不易判定。
毛公鼎:“配我有周”“临保我有周”,“我”即有周,是一个集体代称。
栾书缶:“以祭我皇祖”,这里的“我皇祖”是我们家族的皇祖,还是我个人的皇祖?那就不好说了。
但不管如何,“我”字总算含有这样一点意思,它是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是一个集体的代称,即既是“我自己”,也可以是“我们”。
篆文的“我”字写作。
《说文》分析“我”字说:我,施身自谓也。
或说:我,顷顿也。
从戈手。
手,古文垂也。
一曰,古文杀字。
“自谓”,就是在和别人说话时自己说到自己,自己说到自己时称“我”。
这个“我”应该包括“我们”;我们在说到我们时也称“我”。
像甲骨文中的“我受又”、金文中的“配我有周”之称“我”一样。
段玉裁在解释“施身自谓”这句话时说: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厕于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
施者,旗貌也,引申为施舍者,取义于旗流下垂也。
《释诂》曰:“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汉字趣谈:001_我

汉字趣谈:001_我
'我'是一种刃部呈锯齿状的古代兵器(见上图),形状奇特,加工工艺复杂,在实戰时实用价值不太大。
常用作出征时的徽识,也用于统帅的仪仗。
更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甲骨文”我”字是我的象形描绘。
我的发音可能是古代两軍对陣时,手持斧钺的将士一边抖动手中的斧钺,一边嘴里发出'我,我,我'的示威声音而得。
我们看一些影视剧,有的画面出现少数民族尤其是非洲的一些民族,在欢迎客人时,一些人手持长矛或棍棒,一边抖动手中的矛或棍棒,嘴里同时发出'我,我,我“的吼声,这可能就是古代传下来的'我,我,我”的现代版。
说文解字释为:“我,施身自谓也”。
但是没有说明这个字的发音之由來。
金文,小篆与甲骨文之间的传承脉络清晰,隶体,楷体写成“我”。
“我” 这个字由古代的一个冷兵器的名称一直演变到现在的第一人称。
一眼眼:用书法演示汉字的起源,趣谈汉字的故事。
我字的故事来历寓意国字

我字的故事来历寓意国字“我”,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称代称。
其实,“我”的最初含义与人称毫不相关,而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其间,部落、诸侯之间为了地盘、利益和权欲等征战频繁。
当时,出于两军对垒、攻城略地的需要,各种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场。
这其中,就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
这种手持的短兵利器便是“我”。
左至右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
说明在古代,“我”就是用来战场拼杀的。
“我”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重新规划了国家的兵器,长剑成为冷兵器中的“主力”,“我”就逐渐淡出了战场。
从现今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我”来看,“我”在当时是战场上通用的一种让人见之胆寒、谈之色变的兵器。
而且从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钩、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钩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
商周时期盛行甲骨文,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颇似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它实际上是“戎”的变形,翻译成今天的语言便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
”后来“我”字又逐渐变化成“禾”与“戈”的合字,意为“以手持戈”,也即手持战戈的勇士。
那么,“我”是如何由兵器而变脸为第一人称的呢?古代的王室一年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要做:祭祀与戎战。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是也。
所以,古代的王室贵族都习惯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这方的战士”,于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便出现了。
《说文》中说:“我,施身自谓也。
”《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
从那时起,“我”作为第一人称代称便沿用至今。
“国”字的故事来历寓意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
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的样子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 “我”这种武器流行于战国之前,秦以后慢慢消失。 从文物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猪八戒的钉耙,只不过“我”是三根齿。
•
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
• 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
• “我”是会意字,左半部从“手”, 右半部从“戈”,两字合起来,手持 戈,即‘我’字。
五.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最大功臣
四大文明里只有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至今,而汉字是最大功臣。 因为汉字表意不表音,幅员千里的中华都用这最核心的载体。 我以后要更认真的学习汉字。
已灭亡
•
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 期的青铜”相似
四.”我”的转化
“我”是怎么从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 上古时代,国家最重视的事就是战争,为了表示自己很厉害、鼓舞士气, 王室将自己的部落称为“手拿战戈的人”,就是“我”方的战士。 就这样,我代表自己的意思就出现了。
汉字“我”
一(XX)班
杨迦棋
日期:2018-12-3
一.古人如何称呼自己?
喜欢看历史书或者电视的同学,应该会发现,在先秦时期,自称常常 用“孤”“臣” “朕”“余”“吾” “小人”等,几乎没有“我”, 这是为何呢?
• 朕自己走
• 哀家眼里见不得脏东西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二.”我”本兵器
生生不息
已灭亡
已灭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