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育文,达成9-12 题。

( 共 12 分)陶渊明字光明,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罕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何如自苦这样?”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从军。

谓亲友曰:“聊欲弦歌,认为三径③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改日解绶离职,赋《回去来》。

渊明不解乐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这样。

.(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修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受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住所。

9.以下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博学善属.文 ( 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 就:上任)C.认为彭泽令( 认为:认为)..D.便语客 ( 语:告诉).()(2 分10.为文中画波涛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贤者处此/ 天下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B.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2 分 )11.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品。

B.陶渊明已卧床受饿多天,江州刺史檀道济馈送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肯束带迎接督邮,当天辞官,表现了他“不汲汲于荣华”的质量。

D.陶渊明嗜酒。

亲友不论穷富,都会设酒款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15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

B.禊,一种祭礼。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C.仆射,秦始置。

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

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御史,官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

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

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开头以写实的笔墨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B.《兰亭集序》中良辰、贤人、美景、趣事……都是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原因。

C.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D.萧翼趁辩才禅师外出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此事,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

(辩才)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此诗是元丰三年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

文言文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文言文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本一:陶渊明,或云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亦不能致也。

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文本二: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

侃早孤贫,为县吏。

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

”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

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

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

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

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

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

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对“黄发垂髫”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指老年人B.指小孩子C.指老人和小孩D.指成年人【小题2】下列关于桃花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和谐B.桃花源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C.桃花源里的人不知道有汉,无论魏、晋D.桃花源里的人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小题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桃花源美景的由来B.文章主要讲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C.文章主要讲述了桃花源里人的生活方式D.文章主要讲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后,返回人世的故事【小题4】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记叙文的手法,以渔人的视角展开叙述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桃花源与外界的不同C.文章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桃花源的宁静与和谐D.文章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展现了桃花源里人的美好品质【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桃花源的理解。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

州召主簿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

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

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

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
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A “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

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2. C(A “鄙视出仕”有误。

第二段第三行说:陶渊明“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B“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有误。

第二段第四行说:陶渊明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

D“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误。

第四段第四行说: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


3. B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

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B项偷换了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