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6、抑扬结合(两种形式—形成反差,通过对比突出内容) 7、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声写静—增加表达上的生动性)
8、叙议结合(三种情况——揭示文章主旨 )
9、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
2
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题回放
一、前后照应— 2008中考《诊》 2010中考《龙潭》
4、P186——第三题
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
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
容说说表达作用
.
10
跟踪练习: 1、P176——第三题 文章第五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和慌乱, 也与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能突出父亲的行动给别人带来的温暖。
.
7
解题方法:
1、牢记概念术语,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
2、仔细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确考点, 变“问”为“答”。
3、针对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条陈述。
4、避免答题时概念化、格式化的倾向。要有全局 观念,结合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主旨。
.
8
解题步骤及方法顺口溜:
现代阅读莫畏惧,(心态) 文中处处有自己。(读活) 整体感知如钥匙,(前提) 把握主旨得真谛。(圆心) 抓住题眼关键词, (审题) 分条作答没问题。(分值) 基本概念要牢记, (术语) 纵横捭阖呈一趣。(灵活)
现代文阅读
—— 表现手法阅读训练
.
1
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知识点
常见的记叙文阅读知识(必须背过)
1、修辞手法:(赏析—— 功能词—结合语境——联主旨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懂得许多规矩 和麻烦的礼 节,元旦吃福橘 、说恭喜 (迷信、守旧)
买来《山海经》(善良、关心孩子)
徐锡麟事件,反对发 电报(“我”认为他 冷漠,憎恶他)
革命的热情
《伤仲永》
“生五岁”“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赞赏他天资聪明)
“十二三矣”“不能称 前时之闻”
(才能消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惋惜他完全成为普通人)
中考题再现
2007年《鼓神》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 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 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 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 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 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4、托物言志 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 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
《陋室铭》 通过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主人交往
朋友的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现陋室不 陋,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爱莲说》 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思想感情。
5、借景抒情
借助对眼前的“景”的叙述和描写, 来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感。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
: •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特点
(性格、品质),增强文章感染力。
第7页
当堂训练:
阅读《番茄太阳》回答文中人物本身对比作用?
答案:把“我”认识明明之前、之后对生活态度作 了对比,认识明明之前心情昏暗,消极消极;认 识明明之后心里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突出明明 对“我”主动地影响,更突出明明是一个开朗乐 观女孩。
时,采取了哪种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小贴士: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惯用一个表现手法,是
把对立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区分是非。 作用:利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矛盾,突出被 表现事物本质特征,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第5页
答案提醒
答案:对比写作手法,作用:将废墟荒凉贫 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改变进行对 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牧羊人几十年 坚持,突出了其植树伟大作用及无私贡献精 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11页
当堂训练:
• 阅读《大地耳朵》回答文中欲扬先抑作用?
答案:采取欲扬先抑手法,开头先从嫌冬菇样子 “丑”、不喜欢吃两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 冬菇讨厌,后写“我们”喜欢吃冬菇,突出了善 良聪明母亲形象。表示了对善良聪明母亲钦佩、 感激、赞美;对温馨伦常亲情思念;对高兴、纯洁、 美好童年生活留恋。
第8页
复习指导(二):
自学内容:《母鸡》
自学时间:十分钟
自学方法:默读 圈点勾画
自学要求: 能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自学检测:《母鸡》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中采取了哪种 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欲扬先抑即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个常 见写作手法,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 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贬抑处落笔。作用:用这种 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深化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愈加鲜明,使文章所渲染 感情色彩愈加强烈。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

17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5.(2017 成都)《最后的常春藤》小说略去了贝尔曼 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的过程,有何作用?
• 6.《我只能陪你到这里》文中先写“我”为女儿打伞, 后又写“我”为女儿送伞,协议写有何作用?
• 7.(02017岳阳)《匀速碰跑》文章第六段描写跑道 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的表现,这样写有何用意?试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14
技法指导
(一)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如:伏笔、铺垫、暗示等。 1.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加
以概括; 2.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二)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 用分析
1.写作手法的判断应紧密结 合文本具体分析;
2.作用分析应紧扣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同 时应注意结构上的(铺垫、 推动、引出下文等)作用。
做法作对比,突出了“他”热爱生活、先苦后甜的优秀品质。
20
21
16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1.(2017 江西)《秋雨》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 点 ,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有一种嫉妒叫仰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 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 3.《丁香花》本文与宗谱的《紫藤萝瀑布》在写 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 4.(2016绥化)《超重》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本 文是如何体现作者的理性思考的?
10.虚实结合 如《沁园春 雪》
11.设置悬念
12.对比
如《故乡》
13.伏笔(暗示)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14.铺垫
如《故乡》
9
典例分析
• (一)重庆B 2017年:《艾叶香中寻玉佩》 • 11.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

以小见大
分析:
《芬芳在握》,诗意的题目,引人无限的遐想。幸福如花,可以传递,可以共享,赠 人以花,手有余香。材料使用上详略有别。同为送花,第一家和“我”送给亲人花详 写,第二家、第三家一笔带过,其他送花更是留下空白,激发人的想象。“幸福”, 本是个极大的命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探求、寻找、揣摩,但很多人一生都难达其理, 难称幸福。通观全文,小作者只写了“送 花”一件事,没有大的场面,只有对得到 花的各类人的细致视察和自身体验的描述,但小事件却折射出大主题,使读完本文的 我们对幸福有了清楚、深刻的认识。
的 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理解才有可能。


在阅读中的运用 03
以小见大
芬芳在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开头简洁,
设置悬念)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
忙,主要任务是送花。(开端)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第一天便有7份订单。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
点面结合 02

定义
面 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
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结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

点 面 结
以小见大
剩下两束,我给了爸妈一束,爷爷奶奶一束。印着心形的粉红包装纸,包着鲜艳 的花儿,它们代表了我的爱,奶奶激动地搂着我落泪,爸妈则幸福得一个星期都合不 拢嘴。淡淡的花香浸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精 细的神态描写)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2.常见不常说: 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情感和思想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陆游《游山西村》
7.反复:重复出现。连续或间隔 作用:强调、突出
记叙文解读方法
六、修辞手法
8.设问:自问自答。
突出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9.反问:加强语气。
分类:肯定反问表否定;否定反问表肯定。
10.借代:一物替代另一物的出现。
被借代的叫“本体”,借代的叫“喻体”。 本体不出现。
例:(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布衣—百姓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了解: 4.补叙:又称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对 面前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5.分叙:叙述两件或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 生的事,也叫平叙法。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解题方法:(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 1.阅读本段、明确内容; 2.分析本段与文章主体内容; 3.比较插入后的效果,对比插入前后的关系。
➢ 暗喻:(1)这是花的海洋。(2)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记叙文解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6分)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
要点归纳
•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
巧,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分析。 •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小结:
理解各种
理解各种表 现手法的内 涵,并把握 其作用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 “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知识链接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 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染,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 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 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 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 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 “反衬”;以次衬主。
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 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 关表现手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 做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
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 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 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 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 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 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 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 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 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 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
看上下文的 联系
从结构安 排角度入 手。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 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从文章的主题 及写作目的等 方面分析
从选材组 材角度入 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