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合集下载

迎击2024年的土地退化问题

迎击2024年的土地退化问题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地区
过度开发和森林砍伐导致土地退化,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 重要影响。
04
国内外土地退化治理经验借鉴
国际上土地退化治理经验
政策法规体系
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完善的 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权 利、责任和利益,为土地退化治
理提供法律保障。
生态补偿机制
一些国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土地退化治理进行经济补偿 ,激励土地使用者积极参与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我国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生态农 业、有机农业等,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 低了对土地的污染。
可借鉴经验与教训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法 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为土地退化治理提供有力保
障。
加强科技创新应用
应加大对土地退化治理科技创 新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治理效果和管理 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贫困和社会经济因素
02
贫困地区往往缺乏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不合理的
经济政策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
政策和制度因素
03
土地管理政策、环保政策等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也是导致土地
退化的重要原因。
03
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 济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生物多样性下降
土地退化导致植被减少,破坏了 动植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
受到威胁。
土壤侵蚀与荒漠化
土地退化使土壤失去保护,容易受 到风蚀和水蚀,进而引发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减 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加剧了水资源 短缺问题。
对社会经济影响
农业生产受损
土地退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农作物产量,对农业生产造成 严重影响。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稻壳学院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年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全球荒漠化现状
02 2 0 2 4 年 全 球 荒 漠 化 治 理 的 关 键 性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全球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定义与影响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 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政策建议:建立 荒漠化治理的国 际合作机制,加 强跨国界的荒漠 化防治合作。
技术创新方向: 研发更加高效、 环保的治沙技术, 推广生态治沙模 式,提高治沙效 率。
技术创新方向: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建 立荒漠化监测预 警系统,提高预 警准确率。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与民间参与度
推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荒漠化治理

技术交流:防 治荒漠化技术 的交流和推广
政策借鉴:国 际防治荒漠化 政策的借鉴和
启示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中国荒漠化现状与治理成果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面积: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的27%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冻融等类型
添加项标题
治理成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 制了荒漠化蔓延的势头
经验分享: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如加强法律 法规建设、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借 鉴。
成功案例: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取得了一系列成 功案例,如库布 其沙漠治理、毛 乌素沙漠治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参 考。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地区正面临着荒漠化和沙化的问题。

沙尘暴也经常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困扰。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下面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消息。

1.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

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从2004年到2018年,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呈现缩减趋势。

2. 2018年,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缩减了2840平方公里。

这显示出中国在治理荒漠化和沙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在西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治理项目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成功治理了7500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5. 中国对治理沙漠化的方法进行了创新。

在植被恢复方面,中国科学家通过引入适合生长的植物物种来改善土壤质量,加速植被恢复的速度。

6. 多年来,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治理沙化土地。

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农民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和资源,以改善土地的质量。

7.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政策来鼓励草地保护和恢复。

在草原保护补偿政策中,中国政府向农牧民提供资金,鼓励他们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8.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这有助于提前预警沙尘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9.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和沙化问题。

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国家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和研究中心。

10. 在林业方面,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以改善土地的质量和水土保持能力。

11. 中国还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并治理沙漠化问题。

12.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现状,从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要采取的一些对策,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一、前言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

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

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而且对气象和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荒漠化的现状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变得贫瘠、草木凋零、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每年约有24亿亩土地因荒漠化而变得不可利用。

荒漠化对气象系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荒漠化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地的蒸发增加,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干旱。

干旱的影响不仅限于荒漠地区,还可能影响附近的湖泊、河流和城市。

此外,荒漠化还会改变地表温度和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

荒漠化地区的高地表反照率和低地表植被覆盖会导致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大气,从而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进一步导致全球温度上升。

荒漠化还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荒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和植被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许多人依赖于草原和农田来维持生计,荒漠化使得这些活动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进行。

此外,荒漠化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迁移。

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生态恢复变得困难。

面对全球荒漠化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荒漠化进程并恢复被荒漠化的土地。

首先,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恢复和荒漠化土地治理项目。

通过重新植被、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等,可以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防止进一步的荒漠化。

其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水资源管理上。

荒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因此需要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共同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荒漠化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事件。

此外,个人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减少荒漠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沙漠化现状

我国沙漠化现状
上述12处沙漠,有的称沙漠,有的称沙地,其区别何在?科学界将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沙漠,半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沙地。因此,从沙漠、沙地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干旱半干旱区的分野。
土地沙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
我国沙漠化现状、危害、成因
| [<<] [>>]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 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 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 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 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

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

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1. 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2. 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1. 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2. 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将加速荒漠化治理速度3. 部分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将逐步趋向合理4. 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世界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1. 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代表性以色列的治理经验就是以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高效农业。

美国通过对干旱土地资源,沙漠地区光热、风能进行的高效开发利用以及对荒漠草场的合理轮牧与人工改良都保障了荒漠区保护和利用和高效性。

特别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育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与管理。

美国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对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一整套土地保护管理的技术和措施。

将大面积脆弱的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实施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其次,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減少农田裸露。

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

2.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共同经验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第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破坏。

第四、把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财政进行投资人。

第五、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防治成效。

(二)国外荒漠化防治的教训1. 非洲萨赫勒地区2. 原苏联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卡拉库姆运河造成荒漠化从世界各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状况来看,人口的急剧增长,盲目无计划的开垦,超过草原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及水资源不合理调度、利用等世界各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普遍因素。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成就1. 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2. 组织保障日益加强,形成了管理、科技和监测三大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国家成立了由18个部委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一一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

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又成立了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使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监测方面,从1994年起,经过8年多的建设,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中心,各省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中心的监测组织体系。

3. 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4. 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土地底数,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体系5. 出台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法律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真正全面纳入了法制扔轨道。

6. 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996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公议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经验1.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根本保证2. 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支持3.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4. 荒漠化防治与消除贫困、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之路5. 因地制宜、综合治量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6. 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防治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7. 完善政策,强化利益驱动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内在动力8. 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精神动力(三)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规模小,速度慢2. 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沙区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3. 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不利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 人才匮乏,制约着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术1.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荒漠化监测评技术体系是通过地面监测、航空航天监测以及分析研究,达到既掌握荒漠化发展和逆转的动态规律及其防治效果、又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和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2. 生物防风固沙技术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利用高等植物(乔、灌、草)、低等植物(藓类、地衣、灌类…)土壤微生物等等,达到既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又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目的的技术。

3. 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预备件••…等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目的的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某些也很持久耐用。

4. 化学固沙材料技术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

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

5. 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

――固、阻、输、导功能在不同场合的结合使用。

——生物技术中,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 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保墒技术的结合――治沙技术和高效用沙技术的结合。

――6.沙区高效农业与沙产业”――7.沙地节水技术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模式1. 半干旱赤峰模式――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的同时逐渐压缩旱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

--- 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不国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

――在低湿沙地小规模地采用覆膜种玉米技术”、2. 半干旱区榆林模式--- 对于流动沙丘密集分布的地区,采取飞机播种和圭寸育相结合的技术。

――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一一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

――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一一近几年来年在矿区恢复植被方面有所进步。

利用矿渣砾石压沙、矿渣堆上栽植植物并配合喷灌;――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

――大力发展羊绒羊毛深加工和柳条编织业。

3. 干旱区荒漠绿洲和田模式――兴修水利,节水灌溉。

――建立完整的防风沙体系。

包括绿洲内部多道窄带护田林网和环绕绿洲边缘的防风沙基干林带――固定和平整零星沙丘――引洪淤灌沙地,发展林草植被——林棉间作,林农间作――发展长绒棉、葡萄、桃、杏、核桃、桑葚等名优经济植物。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一、基本原则1. 根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以及治量的可及程度,对沙漠,戈壁等不可治理类的沙化土地,采取加强监测,在边缘地区建设防风阻沙带,防止扩展,对退化场要强化管理,积极推行以草定蓄、合理轮牧等方式,对周边农田实行因害设防,加强农田林网经建设,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新的荒漠化。

2.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布局,以及荒漠化地区各省荒漠化地区各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分防治荒漠化区域和类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不同时段的重点防治区域在全国防荒漠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另外,在重点防治区域的具体措施层次上看,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荒漠化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