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上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1.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可,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2.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赏析

• 3.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 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 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 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 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 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 分)
• • •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2.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 受的? 答案: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月夜忆舍弟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 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 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 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 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 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 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 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 顾及全诗)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句 答案: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 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 4.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答案: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 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 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 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 5.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 果。 • 答案: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 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4 首原文1.《月夜忆舍弟》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行人走动。

3.边秋:秋天的边境。

4.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5.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离散。

6.无家:因为战乱,家乡已不成家。

7.寄书长不达:寄往家里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

8.况乃:何况,况且。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长沙过贾谊宅》1.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注释:1.谪宦:被贬官。

2.栖迟:停留,居留。

3.楚客:这里指贾谊,也可泛指客居楚地的人。

4.人去后:贾谊已经去世。

5.日斜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有道:有作为、有道德的君主。

8.恩犹薄:指汉文帝对贾谊的恩遇并不深厚。

9.吊:凭吊。

10.寂寂:寂寞、冷落。

11.摇落:凋零,指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3.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注释:1.左迁:降职,贬官。

2.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部编版九年级上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完整版)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四首(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完整版)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四首(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月夜忆舍弟》一、作者资料:【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二、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旨: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

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三、课文重点1、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图画?作用是什么?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人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3、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概括写“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长沙过贾谊宅》一、作者资料【刘长卿】字文房,汉族,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二、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主旨: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小结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 一首五律。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
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 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 楚动人,沉郁顿挫,而且此诗对仗工整,景中 有情,耐人寻味,因此成为五言律诗中的典范 之作。
主题: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 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 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 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 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 式人物。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回望秦岭,云遮 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 前。此情此景,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李白因玄 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韩愈 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 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 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二、诵读古诗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身在他乡杜甫舍弟心忆对方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加愁,思上加思。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长沙过贾谊宅》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主旨)第1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第2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第3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第4联诗人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谪宦”,贬官生涯。

“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

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

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

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

“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

“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鵩[fú]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 huǎn差错]的命运。

“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

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

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

秋风吹过,黄叶飘零。

“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3.鉴赏要点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课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一、导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

韩愈也未能逃脱。

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

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三、初通诗意,整体感知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切)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

四、研读文本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出句与对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秦岭” 指终南山。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

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

“马不前” 其实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得不肯前进了。

五六两句中“秦岭家何在”与“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也是两两相对,愈见其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悲意)5、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颈联:顾瞻无所,即景写情。

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7、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手法:对比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

“朝” “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

“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

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与“八千”、“朝”与“夕”。

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