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doc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五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和科技进步,是中华民族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从夏朝到商周,再到春秋战国,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意义。
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统一的国家制度、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但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的传入、文学艺术的繁荣,都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元素。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唐代的诗词、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颂。
而宋代,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众多发明,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巅峰,但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在科技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与世界脱节,最终走向了衰落。
直到近代,中国才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所在,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和革命,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
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历史。
无论是繁荣昌盛,还是动荡混乱,中华民族都在不断地寻求前进的道路。
而今天的中国,正是在这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段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的根,更是我们的力量和信念。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
这段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从夏朝到商周时期,中原文明逐渐形成,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现象,如甲骨文的出现。
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百家争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先河,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唐宋等王朝的繁荣时期,更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一些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
例如元朝、清朝等外族王朝的统治,虽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然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一些内部的动荡和变革。
例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的流动和进步;近代以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历史事件和变革,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这段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它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册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册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勾勒出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脉络。
以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上册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远古时代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包括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
同时也介绍了远古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二章:夏商西周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早期王朝,分别是夏、商、西周。
重点介绍了这三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商汤灭夏、周公摄政等。
第三章:春秋战国这一章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重点介绍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以及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第四章:秦汉帝国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朝和汉朝。
重点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重点介绍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佛教的传播和民族融合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介绍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介绍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国悠久的历史,涵盖从远古文明至今的一段漫长时期。
这段历史是华夏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文化繁荣的过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介绍如下: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段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开始展示出独特的农耕文明和社会组织。
进入青铜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夏、商、周三代。
周代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和魏、赵、秦、楚等强国的兴衰,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内容。
秦汉时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大一统政权使中原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
此后,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并开创了一个辉煌的盛世。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科技进步,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
随后,中原地区的政权易手,三国时期出现了蜀、魏、吴三大国的割据局面,被誉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的统一。
隋唐时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又一重要时代。
隋朝首先实现了统一,而唐朝则建立起一个繁荣的政权。
唐代的开元盛世以及文人骚客杜甫、白居易等的诗词创作,都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贡献了奠基。
宋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重要朝代之一。
北宋时期,伴随着辽金入侵和南宋的建立,这一时期以科技革新为特点,如出现了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蒙古帝国统治。
元代的文化交流,如蒙元三大藏等的译制、成书,带来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较长时间的封建王朝。
明代时期,文化艺术繁盛,世界知名的明瓷和明剧等都出现了。
清代时期,清朝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统治帝国。
20世纪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问世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那你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书生智勇退敌兵金朝自完颜亮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后,积极备战,企图一举灭宋.但宋高宗赵构却对“绍兴和议”偏安江南的局面很满足,因此对完颜亮的侵略野心不闻不问.公元1161年六月,完颜亮迁都汴梁,完成侵宋的最后准备.九月,完颜亮亲自统率三十二路共百万兵马进攻南宋.十月渡淮,一举攻占两淮地区,宋军抵御不力,节节败退,转眼之间,金军已直逼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江淮防线,原由主帅刘防守江北,副帅王权防守淮西.见金兵大举进攻,王权闻风而逃,刘正在生病,无力应战,只好退守扬州.江淮首战失利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内外都十分震惊.宋高宗见形势危急,不由惊慌起来,准备逃到海上去躲避.陈康伯等大臣极力劝阻,宋高宗才改变了逃跑的念头,派枢密使叶义问去督察江淮军情,虞允文做助手;又派成闵、李显忠代替刘和王权,企图重振军威,与金兵在江淮地区进行决战.可是叶义问又是一个胆小鬼,他不敢亲临前线,为了敷衍朝廷,只派虞允文到采石前线去慰问将士.虞允文到采石时,王权已被撤职,李显忠却还没有到任.这时,金朝大军已压境,正准备一举渡江,而宋军因没有主帅,人心惶惶.战士们解掉马鞍,脱掉盔甲,三五成群,散坐在路旁.虞允文责备他们:“金兵都快要渡江了,你们还坐在这里等什么?”士兵们抱怨说:“们都跑了,我们还怎么打仗?”虞允文是一个书生,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丞、礼部侍郎,当时任中书舍人,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但眼前的形势使他十分焦急.他想:如果消极等待李显忠来处理,肯定要贻误国家大事.江淮一旦失守,金兵长驱直入,百姓又要遭灭顶之灾.于是他立刻把将士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带来了朝廷的命令和慰问品,希望大家保卫国家,奋勇杀敌,朝廷一定会论功行赏.国家危急之际,正是大家立功之时啊!”战士们听了虞允文的一席话,精神也振奋起来,他们说:“既然有你作主,我们愿意和金兵决一死战.”这时,一名随从官员劝告虞允文说:“你是奉朝廷之命来慰劳将士的,又没有任命你来指挥打仗.别人把事情弄成一团糟,难道你能收拾这副烂摊子?”虞允文听了,说:“目前形势危急,已经到了国家存亡关头,我怎能视而不见,一推了之呢!”于是他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主帅的职责,战士们也都拥戴他.虞允文亲自带队到江边视察.只见江对面金军兵营连兵营,长达十里.正中有一座高台耸立,深红色大旗和绣旗各一对,分别插在两旁.中间一座黄帐,金朝统帅完颜亮趾高气扬地坐在台上.这时有探子报告说:“昨天金军已杀了一匹白马、一匹黑马祭天,宣布第二天渡江.今天一早又宣布,谁先渡过江赏一两黄金.”当时,金兵有四十万,又有大批骑兵,而宋军只有一万八千人.敌众我寡,形势非常严峻.虞允文迅速命令诸将排好阵势,原地坚守,并把战船分成五队:两队沿江的东西两岸巡逻;一队泊在江中,船上满载精锐士兵,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其他两队隐蔽在港汊中,准备增援.虞允文刚安排停当,金兵已开始渡江.完颜亮手执小红旗,亲自指挥数百艘战船冲过江来.转眼间,已有七十条船到达南岸.金兵陆续登岸,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军被迫往后稍作退却.这时,虞允文赶到阵中,拍着大将时俊的肩背,说:“胆略闻名四方.如果躲在阵后不出战,就像小儿女一样了.”时俊受到鼓励,马上挥舞着双刀冲出阵去,士兵们见状,也奋勇向前,与金兵死战.江中宋军的战船趁机冲向敌军,将敌船撞沉.金兵不识水性,落水以后多被淹死.金兵士气锐减,宋军斗志旺盛.两军鏖战至日落西山时,金兵一半被消灭,一半还在顽抗.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群从光州(今河南潢州)败退下来的宋兵途经采石.虞允文没有指责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将功折罪.他旗和战鼓交给他们,命令他们从山后转出,击鼓摇旗,疑惑敌兵.果然,金兵见了以为宋军援兵来到,纷纷退却.虞允文又命令追击,用强弓射杀.这一战,金兵大败,死四千余人,被俘五百余名.完颜亮恼羞成怒,无处发泄,残忍地将败逃回去的士兵统统杀掉.虞允文料想完颜亮必然还要卷土重来,连夜作出部署.他命令一部分将士乘船埋伏在上游,一部分埋伏在渡口堵截.五天后,金兵果然来袭击,宋军以逸待劳,两面夹击,烧毁敌船三百艘.金兵败退,从此一蹶不振.完颜亮大败后,烧掉自己的龙凤舟,把教他渡江的梁汉臣和负责造船的两名官员斩首,领军开往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准备第二天在瓜洲渡江.他同时宣布,畏惧不前的将士将被处死.完颜亮的暴行激起了将士们的不满,第二天拂晓,金朝的兵部尚书耶律元宜率领将领发动兵变,将完颜亮射死在大帐中.完颜亮被杀前一个多月,金朝内部也发生了政变.东京留守完颜雍称帝,他就是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金世宗派人到宋朝议和,打了多年的战争终于又停下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办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登上历史舞台,一面组织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一面回击保皇派对革命的攻击.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文,号逸仙,因留居日本期间,曾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孙中山的名字通用于世界.孙中山十二岁时,远赴檀香山,在资本家哥哥的资助下,进入当地教会学校读书.后来,他转到香港学医.读书期间,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中法战争中国在谅山取得大捷,反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使他受到极大刺激,萌生了反清思想.从此,他课余时间,在香港、澳门一带,努力宣传革命.公元1894年秋,孙中山回到檀香山,宣传反清革命主张,联合二十多个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章程抨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号召革命志士团结革命,振兴中华,挽救危局,并且在会员入会秘密誓词中,明确他们的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成立时,中日甲午战争打得正激烈.日军攻占了北洋海军要塞旅顺和大连,北京天津受到震动,形势危急.孙中山赶回香港,策划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公元1895年2月,孙中山、陆皓东等和香港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总部成员与檀香山兴中会有较大不同,会章和入会誓词都有一些修改.更加着重揭露清王朝的腐败,将原来的“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意思更为准确.接着,孙中山广泛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林人物和清军中的士兵,密谋起义.经过半年的准备,孙中山决定于这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夺取省城作为革命据点.但在起义前夕,机密被泄露,参加起义的部分人员被清军逮捕,陆皓东等志士英勇牺牲,起义失败.两广总督悬赏缉拿孙中山.同志们催促孙中山立即撤离广州,他却说:“大家都不怕死,我怎么能临阵先逃呢?”他冒着生命危险,疏散会员,销毁文件,把各种善后事务处理妥当.十多天后,他才撤到香港,流亡海外,显示了革命领袖的风度.这次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很大,不仅传遍全国,连外国报纸也开始宣传“支那革命党孙逸仙”.从此,孙中山和兴中会的活动逐渐被大家重视.清廷悬重赏捉拿孙中山,派出大批暗探跟踪他,又电令各驻外使馆寻找机会逮捕他.孙中山被迫隐姓埋名,流亡在各国之间.公元1896年,孙中山来到伦敦,住在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家.但他的行踪又被清廷密探侦察到了.他们与清朝驻英国使馆官员密谋,引诱孙中山误入清朝使馆,秘密将他绑架.清朝驻英公使龚照屿租定轮船,准备把他装在一只大箱子里偷运回国内处死.孙中山在囚禁中坚持斗争,他写了许多求救信,都没有传递出去.直至第七天,才得到使馆英国清洁工人柯尔的帮助,将求救信送到康德黎手里.经过康德黎的多方奔走,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在伦敦各报相继刊出,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强制清朝公使馆释放了已被关押十二天的孙中山.获释后,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第二年春天在英国出版,再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他的名字,传遍了欧美各国.此后,孙中山继续宣传革命的意志更加顽强,他有力地批驳了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的保皇谬论,也克服了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和不同意见,将民主革命一步一步引向前进.1905年,孙中山重返日本,在东京会晤了另外几个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讨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作为革命纲领.8月20日,举行了同盟会成立大会,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詹天佑修铁路国难当头,风雨飘摇.但是,仁人志士们还在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在为修筑京张铁路而奔波.詹天佑是当年容闳带出去留学美国的幼童之一.他十八岁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及铁路专修科,三十四岁时当选为英国工程研究会会员.在国外,他亲眼看到一日千里的火车铁路,心中暗暗发誓:“今后中国也要有自己的铁路和火车!”1881年,胸怀发展祖国铁路事业的热忱,詹天佑回到了久别的祖国.然而,回国后的他却被分到军舰上担任驾驶官.学铁路而干海洋,学非所用,一耽误就是好几个春秋.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总算提出了自己修筑铁路的设想,清廷也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准备兴建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京张铁路.1905年5月,詹天佑被聘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一些外国人听了,公开讥讽道:“建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在娘胎里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挖苦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是不自量力,在等着看中国人的笑话.詹天佑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修路工程却必须借用洋人,这应该引以为耻.中国人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有二百多公里,中间要经过层峦叠嶂、峭壁耸立的燕山山脉,特别是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等地区,地形十分险恶,工程量很大.詹天佑背上标杆仪器,骑着小毛驴,成天奔走在崎岖的荒山野地,实地勘测线路.他白天测量、赶路,晚上还要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一遍又一遍地勘察定线.工程开工以后,困难接踵而来.因为缺少机械和轻轨,所有工作都得靠人力;沿途皇亲国戚的墓地不让通过,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奔走呼吁;外国银行故意拖延工程款,造成经费接济不上,等等.詹天佑排除万难,一寸一寸地把工程推向前.铁路过了南口以后,共有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四处隧道,总长度一千六百四十五米.这是全路工程成败的关键.詹天佑发誓:“一天不打通居庸关、八达岭的隧道,就一天不回北京.”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达四百米,施工难度很大.为了加快进度,詹天佑想出了从南北两端向中心对凿的方案.但人力凿山,进度很慢,詹天佑又大胆地提出炸开岩石的办法,施工进度果然加快了许多.隧道越凿越深,凿到几十米处,洞里哗哗地流出水来,工人们半身都浸泡在泥水里.因为没有抽水机,詹天佑从早到晚带头向洞外挑水,与工人们吃住在一块,常常半个月也不离开工地一步.工人们对这样一位吃苦在先、以身作则的总工程师非常佩服.居庸关隧道打通了,接着又要开凿八达岭隧道.八达岭隧道要比居庸关的还要长.这么长的隧道,南北对凿是不太容易对准的.詹天佑又提出一种凿竖井的开凿办法,就是从隧道中心点的山顶先凿开一个洞,笔直往下凿.凿到一定深度时,再分开两头,向南北凿去.这样可以有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凿,也不会凿歪了.施工人员的热情都很高,没过多少日子,这条全长一千一百四十五米的长隧道,也终于开凿成功.两大艰险工程完工后,其他两座隧道,也就跟着顺利完成.这时,还剩下最后一道难题有待解决,就是从南口到八达岭地势太陡,如果采用常规的螺旋式线路,火车很难爬上去.詹天佑请教了当地老乡,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种折返线路,就是在山高坡陡的青龙桥地段,顺着山腰,铺设“人”字形路轨,既降低了坡度,也缩短了隧道,火车到这里,以两部大马力机车前后一推一拉,就可安全地爬过陡坡.1909年7月,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原来计划要用六年时间完工的工程,只用了四年,还节省了二十八万两银子的费用.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京张铁路,为中国人争了光.。
中国上下五千年大事年表

中国上下五千年大事年表摘要: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时期2.晋朝3.南北朝时期三、隋唐时期1.隋朝2.唐朝四、宋元明清时期1.宋朝2.元朝3.明朝4.清朝五、近现代史1.民国时期2.抗日战争时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文:中国上下五千年大事年表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繁荣与衰亡-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2.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争霸- 诸子百家- 秦国的崛起与统一六国3.秦汉时期- 秦朝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与衰落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 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 赤壁之战等重要战役2.晋朝- 西晋、东晋的更替- 竹林七贤等文化名人- 五胡乱华与民族融合3.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萧魏、萧梁、陈朝-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宗教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三、隋唐时期1.隋朝- 隋文帝、隋炀帝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凿-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灭亡2.唐朝- 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化的繁荣四、宋元明清时期1.宋朝- 北宋、南宋的更替- 宋太祖、宋太宗等皇帝的统治- 辽、金、蒙古等民族的侵扰与民族融合2.元朝- 成吉思汗、忽必烈等皇帝的统治- 元的统一与灭亡- 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3.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的统治- 永乐盛世、土木堡之变- 资本主义萌芽与民间文化的发展4.清朝- 清太祖、清太宗等皇帝的统治- 康乾盛世、鸦片战争- 近代史的开端与民族危机五、近现代史1.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 五四运动、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与解放战争2.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经过- 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 八路军的敌后抗战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展望。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简要概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简要概括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未曾中断的文明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铸就了今天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五千年,既有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有深沉黑暗的时刻,但无论如何,中华文明始终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一、远古时期早在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就已经繁衍生息,三皇五帝的传说,揭示了中华民族早期的社会生活和文明曙光。
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自称,象征着我们对祖先的尊重和自豪。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家形态的社会。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并在青铜器制造、文字书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西周时期,分封制、礼乐制度的实施,使社会秩序井然,中华文化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得以奠定。
三、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文化繁荣的时期。
诸子百家的思想争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老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的首个统一帝国。
他的一系列改革,如书同文、车同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继承了秦的制度,并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些时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
唐朝的盛世,宋明的理学,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朝的海禁与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
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文明复杂而多彩的面貌。
六、近现代时期这是中华文明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期。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寻求变革,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史诗。
这其中有辉煌,有黯淡,有荣耀,也有耻辱。
但无论如何,中华文明始终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首过去,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201页至213页梳理内容(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201页至213页梳理内容(一)中华上下五千年梳理内容第201页•第201页开始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黄帝时代”,包括黄帝的传说、黄帝的功绩和黄帝的治理方式。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开端。
第202页•第202页继续讲述黄帝的故事,介绍了他的后裔尧、舜以及禹。
•尧、舜和禹是中国古代的三位伟大君主,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绩和领导才能。
第203页•第203页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第204页•第204页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期阶段,封建社会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社会形态。
第205页•第205页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
第206页•第206页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207页•第207页介绍了秦朝的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
•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流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08页•第208页探讨了汉朝的兴起和辉煌。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第209页•第209页介绍了汉朝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210页•第210页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第211页•第211页介绍了隋朝和唐朝的兴起。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王朝,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第212页•第212页探讨了宋朝和元朝的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外族统治时期。
第213页•第213页介绍了明朝和清朝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历史就是过去出现过、发生过的人和事,具有时间久远、不可重现的特点。
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教学中又具有其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特点。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篇一: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
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
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篇二:钻木取火的传说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
传说中有一些大人物,这些人往往既是首领,又是一个发明家。
这种传说多半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出来的。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
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
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
这样就安全得多了。
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巢音cháo,就是鸟窝)。
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来的。
但是在传说中,却把这件事说成有一个人教大家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
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
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
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
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
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
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
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不知过了多少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
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
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看、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
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
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这种渔猎的时期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
开始,人们偶尔把一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发现地面上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长成了更多谷子。
于是,人们就大量栽种起来。
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种带把的木锹)。
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
后来传说中把这些种庄稼的人说成是一个人,名叫"神农氏"。
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
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
据说,医药事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公元1952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了一处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遗址。
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东西,知道那个时期的人已经学会饲养和农耕了。
中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篇三:神箭手后羿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
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
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着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
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
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
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
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
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
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
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
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
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儿。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
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
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
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
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