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颗印
南北典型合院民居地域差异——立足于北京四合院与云南“一颗印”研究

建筑材 料等几个方面来加以比较区分。
( ) 一 建筑 布 局 形 态 北 京 四合 院布 局 形 态 : “ 四合 ” 即东 、西 、南 、北 四面 房 屋 围在 一 起 ,形成 一个 “ 口” 字 形 。布 局 以 中轴 线 贯 穿 ,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 “
以 上 房 为 中 心 ,厢 房 躲 开 正 房 ,闪 在 两 旁
衬 ,平 面退足尺 寸 ,将空间给正房及 游廊 ,厅正房尺 寸更
小 ,让开 游 廊 。
“
一
季 风 沙 都 较 多 ,四面 围合 类 似 “ 垒 ” 的 外 形 以及 砖 瓦 结 构 可 堡 以有 效 地 抵御 风 沙和 寒 冷 ,纵 使 院 外 黄 沙 漫 天 ,院 内依 旧满 目
颗 印 ” 民居唯 一 的 一道 大 门开 在正 房 对 面 的 中轴 线
明问两次问 ,前 有单层廊 ,构成重檐屋顶。
底 吊 厦 式 厢 房 ,厢 房 的 底 层 一 般 各 有 两 耳 ” 。 “ 颗 印 ”式 住 宅 无论 是 在 山 区平 I 一
建 ,可联幢 ,可单幢 。可 豪华 ,也 能简朴 , 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 民住宅。 、
( ) 间 关 系 二 空
( ) 构 位 置 三 结
“
一
颗印”主要分布于云南滇池之滨畔,处于北 回归线附近 ,
夏季基本处于 阳光直射状态。山区居多,场地有 限,为了节约 用地 ,改善房 间的气候 ,促成阴凉 ,采 用了小天井。此处的住 宅并 不像 北 方的 四合 院一样坐北 朝南 ,无固定朝 向 ,依 山就
势 ,趋 于 自然 。这 种 住 宅 的 形 式 适合 南 方气 候 条 件和 依 山就 势 的地 理 特征 。 但相 比北 方 的四合 院 ,通 风 采光 均 欠理 想 。
云南一颗印 PPT

4、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 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 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 墙高耸,宛如城堡。
5、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 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 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 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 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 环节。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 四合院住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 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建 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 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民 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 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 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 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 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 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 房,倒座多数为平房, 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 矮。正房较高,耳房矮 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 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一颗印建筑模型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 区流行起来,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 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 耳房,耳房就矮一些,中间为一小天井,这样就组成四合院。
主要特点
1.平面布局:正 方、耳房毗连, 正房多为三开间, 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 称“三间两耳”; 有左右各两间的, 称“三间四耳”。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 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 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 沟,下石脚,立屋架, 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 并请客的),然后砌墙 或打夯土墙,上瓦,最 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 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 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 将内墙粉平。
屋内装饰
屋内没什么特别的装饰,好的人家地 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 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 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 壁也以木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 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 户,可以晾晒东西 。
9第九讲--一颗印、白族民居、傣族竹楼

一颗印布局
•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 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 ,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 原型气候特点。
– 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 、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 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装饰四
•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 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 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 花爱花是白 族的传统美德。
三坊一照壁
• 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分别构成主房和两边厢房,一照 壁即影壁,中间是大开井。 • 大门在厢房楼下,一般在东北角,门里是出厦走廊。 • 大门为“有厦式门楼”,门楼檐边起翘,檐下做斗拱装饰, 木装饰,或石灰泥朔。门楼有三叠水等形式。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 四合即由四坊围合成四合院,中间是大天井,四座坊的拐 角处又围成四个小天井,构成四合五天井。四个小天井称 为“漏角天井”。 • 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 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 、南。 • 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有一个用于大门入口,里面与漏角 天井相通,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白族民居形式
•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 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 走马转角楼"等。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 最常见的型式。 •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 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云南一颗印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 ,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 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 部的楼板,板壁等。做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 仅将内墙粉平。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 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 ,走起来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 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 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 •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 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
•
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 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 •
•
• 一颗印民居均为楼房,房间全为 二层。牲畜及杂物在楼下,人住 楼上。天井两侧为耳房,隔成四 间,设厨房、马房、猪房、厕所 耳房与正房交接处,有楼梯两座,通 等;
往第二层。
堂屋作为起居待客之处,堂屋左右做卧室, 楼上的中明堂做佛堂。大堂两侧为正房,设 卧室两间。第二层耳房,作贮藏之用;正房 中间为祖堂,为礼拜先祖之处;两侧为卧室。
门楼屋脊
入口墙面及门楼装饰
门楼木雕
山花六角转贴面饰
悬鱼
木格扇
廊下围屏
卷棚梁顶插梁挑头装饰
铺地
四.南北“四合院”对比
北京四合院布局形态:以一进院落为例,有正房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 间耳房(厢房),成为三正二耳共五间。三间正房两侧各半间耳房,正房对 面是南房(倒座房)。 一颗印布局型态:方整封闭,中轴对称,半敞开厅堂连接狭窄天井,多 为二层楼设置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
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
现在一般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较好的石窑。
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潮湿。
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论“一颗印”民居及其所体现的建筑文化

的广大地 区 ,属 于 中国传统 建筑 中的一个 重 要
类 型——合 院 系住屋 。一颗 印 民居看 上 去非 常
普通 ,但它 却凝 聚 了祖 先 的生存 智 慧和创 造 才 能 ,形象地 传 达 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深厚 意蕴 , 直观地 表 现 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体 系 、民族 观念 、
论 “ 颗 印’ 一 ’民居 及 其 所 体 现 的 建 筑 文 化
何 云梅 ,唐 小莉 ,奉丽玲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建工学院 ,云南 昆明 6 03 ) 5 0 3
摘
要 :“ 一颗印”是 云南最典 型的民居住屋 形式 ,属 于合 院 系住屋 ,融合 了云 南特有 的 民族 文化和环境 因素 ,
( aut o A ci c rl nier g u m n t l g ol e K n ig 50 3 C ia F cl f rh et a E g e n ,K n igMe u yC l g , u mn 0 3 , h ) y t u n i l a r e 6 n
Ab t a t On tmp b i i g ,o e o e mo t y ia e i e t l o sn n a r vn e r — sr c :“ e S a ” u l n s n ft s t pc l s n i u i g i Yu n n P o i c ,o i d h r d ah n g
成为地方性文化 的载体与外在表现 ,集 中体现 出我 国的传 统主流 文化、环境观 念、 审美情趣 的特征 ,是研 究 云
南建筑发展 与演 变的有力 实证 ,它的传承与更新对 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云南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艺术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7期44“一颗印”式住宅,属于典型的汉族传统的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房及厢房组成,瓦房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故称“一颗印”,或称“印子房”。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一般分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种,大木雕刻主要指梁、枋等构件上的雕刻,小木雕刻主要是指门窗和家具的雕刻。
由于各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的差异,导致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部位的形制和功能,都有较为常见的雕刻内容和方法。
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按照雕刻技术的不同,把木雕分为五种:混雕、线雕、隐雕、剔雕和透雕。
混雕即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题材多取人物、动物等。
线雕即线刻技术,接近于白描,一般少见。
隐雕与剔雕相似,都属于浮雕,强调起伏感和层次感。
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的题材和纹饰包罗万象,但大都以吉祥图案、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来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寄托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辟邪、祈福的愿望。
表达了先人对美的认知和感悟,和人们的思想观。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图案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题材反映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借以弘扬人伦道德,儒家之礼。
功名利禄、延年益寿、多子多福、财源广进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农耕、渔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山水纹、几何纹、博古纹、花鸟动物纹、花草树木、福禄寿喜等纹饰,每一种形象都有固定的造型与搭配形式。
通过观看其木雕艺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时的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及中华艺术。
门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为出入口,有防卫作用,同时也起界定空间的作用。
门被称作“门面”或“门脸”,说明人们对门的关注和看重。
通常安放在“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槅扇门一般为六抹,其两边立有边挺,边挺之间横安抹头,抹头将整个槅扇分为上中下三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一颗印”
—中国传统民居
姓名:周村
学号:201204640
班级:城规11202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中国传统民居—云南“一颗印”
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民居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倒八尺金包银
一.“一颗印”的环境位置
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故房屋厚重。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形式如四合院的房屋,住宅外围是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
二.“一颗印”简介
1.何为“一颗印”
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屋,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房屋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也借鉴了“一颗印”的住房形式。
2.“一颗印”的构造
每栋一颗印民居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获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
跨过高高的门槛,里面是天井。
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小楼,堂屋门前挂有很多木匾,屋内地面一律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三合泥”。
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厅堂、居室的门
雕,隔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一样,但都有福禄寿喜、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
“一颗印”房屋模型
3“一颗印”建筑特点
一颗印民居是由汉族、彝族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民居的基本原则为“三间四耳倒八尺”,住宅的日照不受道路走向影响。
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点,两厢为耳房,耳房矮一些,组合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这样有利于正房的采光,中间位天井,多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衣洗菜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
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是从天井采光。
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的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等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先或者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主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详细见下图平面图)
正房、耳房均高两层,毗连,正房与耳房两侧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保证了住宅的私密性。
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都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为“大厦”,耳房腰檐称为“小厦”,大小厦相通,便于雨天通行。
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以挡住太阳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正房用双坡屋顶,较高,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
穿斗式构架,适应云南多地震的地质条件。
外围的高墙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内土外砖形式,俗称“金包银”。
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
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可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
4一颗印的建筑分类
按照纵向、横向、和多向发展可将一颗印分为“一进一颗印建筑”、“二进一颗印建筑”、“多进一颗印建筑”。
从耳房的构造形式上分,一颗印建筑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两耳房双坡一颗印、两耳房单坡一颗印、单耳房一颗印、和无耳房一颗印。
三.总结
从云南的特色建筑“一颗印”的构造特点中可以看出,人类的居住方式历来都是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房屋都具有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环境中,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和朝向,都与当地文化和习俗有关,在造型艺术上,丰富了民间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