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之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修辞手法知识: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艺术——手把手带你练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艺术——手把手带你练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艺术——手把手带你练修辞手法如今,修辞手法是中国语言学习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它不只是汉语语言学中的一部分,更是汉语语言中让文学作品更加优美的必备要素。

人们常说“修辞是语言的菜”,每一种菜都需要烹调师傅来悉心的进行调配,因此,在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中,学会修辞手法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汉语,才能自主地用汉语地表达自己,才能产生独特而丰富的翻译作品。

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艺术是一种运用艺术的手法来構框自己的说话风格,表达情感和思想观点,而在修辞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比喻、对比、夸张、排比等。

比如,刻画山上树木柔和的气质,可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树木比作女孩的柔软的头发,然后以此来概述山上树木的优美和枝叶的轻盈。

这种运用比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感觉的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除了比喻外,对比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古语中,有一句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句话把春水和天上的蓝天作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春水的美丽和清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被用来揭示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思想,如生活中的比对,人物性格的对比等,都是对比的运用。

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很常见。

夸张可以有效地呈现情感和情绪的强烈程度,在文学作品中,包括了描述场景或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可以适用各种程度的夸张手法,但也是要考虑到和谐的整体感受,避免过于夸张和不自然。

排比是一种将各种要素罗列在一起来呈现某些事情或思想的修辞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条理,并使人们记忆深刻和理解更加明确。

然而,修辞手法也有一些限制。

例如,太多的修辞手法在造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度,翻译成其他语言时,有可能让作品难以被理解。

很多华语作品,在其他语言中的翻译往往有些机器翻译的味道,所以创作人员要注意适当而相应的使用修辞手法。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艺术需要我们在运用汉语时不断学习和锻炼。

认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修辞学派的艺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并且可以制造出美丽的翻译作品。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一、名词解释;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

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

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

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其中被比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

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

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

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又称辞格、辞式。

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

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典型格式:甲像乙如:(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

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

典型格式:甲是乙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只出现喻体。

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

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

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

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现代汉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顶针、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比喻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现代汉语有多少种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有多少种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有多少种修辞方法?
汉语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数不胜数。

不过常用的倒是不多,但也有20多种,如: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等等。

顶真,现在诗歌里见得多,日常写文章也少见了。

如李白的《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下面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全部用四字成语为例。

这也是汉字的精华。

明喻: (有比喻词: 如,若等)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呆若木鸡、挥汗如雨、浩如烟海、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易如反掌、亲如手足、如虎添翼、如胶似漆、对答如流、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暗喻:
(没有比喻词)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血海深仇、犬马之劳借喻
望穿秋水、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柳暗花明
夸张:
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一日千里、一毛不拔、一尘不染反复: 登峰造极、星移斗转、提纲挈领、审时度势、情真意切、罪魁祸首、丰功伟绩、心灰意冷、真凭实据、一心一意对偶:
地大物博、感恩戴德、山穷水尽、谦受益,满招损、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披星戴月、口诛笔伐、口蜜腹剑、山珍海味、山重水复。

中文修辞手法详解

中文修辞手法详解

中文修辞手法是指在表达中运用一些特定的言语技巧,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手法,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文修辞手法。

首先是比喻。

比喻是通过一种类似的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以提高表达的形象感染力。

比如,“他如烈火一般的激情,吞噬了自己的全部。

”这里用“烈火”来比喻某人的激情,使描述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是拟人。

通过赋予非人类的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征,来增加表达的效果。

比如,“花儿在微笑,小河在低语。

”这里赋予花和小河人类的动作和语言,使读者感受到了花朵和小河的生命力。

再次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运用夸张手法的修辞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强调某种情感和具体形象的特点。

比如,“他吃了整整一天的晚饭。

”这里通过夸张地强调他的饭量大,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到他的饭量之大。

另外还有对比。

对比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事物间的异同从而达到表现力的增强。

比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这里通过对阳光和风的描述进行对比,突出了阳光明媚和天气好。

此外还有设问。

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达到说服和表现的手法。

比如,“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还有排比。

排比是通过将一组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短语等进行排列,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并增加修辞的效果。

比如,“学习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勇气。

”通过排比的方式,突出了学习的多重含义。

最后是借代。

借代是利用某些事物的代替作用,来突出某种情感或者思想表达。

比如,“暮春时节,樱花盛开。

”这里通过樱花盛开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强调了春意盎然的氛围。

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文修辞手法,它们都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并予以灵活运用。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2、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

例如:
3、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

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五、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
六、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形式上,对偶限于两项,排比必须三项以上。

对偶是对称组织,排比是成串组织。

对偶要求字数相等,排比不拘泥于字数;对偶要尽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现相同的词语。

②内容上,对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

③作用上,对偶使语句更加整齐美观,和谐悦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进一步增强语气,加重感情。

七、反复: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只有部分词语重复,着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语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几项是连续的。

反复,一般是全部词语重复,着重于语句和结构的相同;反复的几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八、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还能使论证更加深入,脉络更加清晰。

九、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①设问是自问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须用问号。

②反问不必作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