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正式

合集下载

DWI和PWI在短暂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DWI和PWI在短暂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DWI
ADC 男性,49岁,发作 性左侧面部、上肢 麻木无力、言语困 难,每次约3‐4分钟
rAIb=1000 1.54 DWI ADC
rAIADC 0.98 女性,55岁,发作 性右侧肢体无力, 每次约1.5小时
rAIb=1000 1.26
rAIADC 0.98
症状持续时间<1小时TIA患者和症状持续时间>1小时TIA患者 rAIb=1000和rAIADC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 N Engl J Med. 2002;21:1713–1716.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中国的情况
TIA 在中国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据统 计在男性中的发病情况是 54.2/10万人口; 在女性中为 16.8/10万人口。特别容易在老 年人中发病。
DWI和PWI在短暂性脑缺血 诊断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 冯晓源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 经典定义为:大脑局灶性或 区域性缺血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 在24h内完全消失
Special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II 1990;21;637-676 Stroke
弥散和灌注加权成像结合对于TIA定义的新挑战
DWI和PWI能进一步发现短暂性神经症状的患者 的脑缺血或灌注异常,MTT图像能发现TIA患者 中32%的在常规MRI或DWI图像上没有发现的病 灶,也优于平扫CT 本研究将TIA患者分为三组,并且每组均经过随 访后将弥散上病灶不能恢复的TIA患者排除出真 正的TIA患者之列,这对于经典的TIA诊断也是一 种挑战,对于TI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价都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重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状持续超过 1 , 2 则 4 h h内症状完全缓解 的机率则低达约 2 %。还有研究指 从事神经病 学临床 工作 已有 2 , 8年 出 , 续 1 4h的 TA中有 56将造 成永久 性损 害 。 持 —2 L . 1
对脑血管病的神 经病 理方面有较深
19 年 获 军 队 回 国人 员启 动 基 95
: ! —
中 老 心 血 病 志 年 月 4 期Ⅱ Je 华 年 脯 静 杂 抛 4 第 卷第2 埘 G ̄c r
。h舾D^2 Ⅷ4。 cf 0 2 s O M 2
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提示 , 的发病率有上升 T 趋势, 尽管国际许多心脑血 管病组织对卒 中的预防 极为重视 , 仍提醒临床医师注意加强脑血管病的预
同年 颈 内动脉系统 T I A平均持续 1 m n椎基底动脉 T 4 i, I A平均持续 8 h 1 的 研 究生 学位 。 任北 京 军区总 压 l 3 m 。1 院神 经 内科主任 , 现为主任 压师 , 第 TA患者 将发 展为卒 中 , I 而初 发 的 ⅡA往 往会 再 发 。另有研 究 提示 , 果 症 如
临床神 经病 理 5 1 %; 个月 内发生者 占 1%; 年 内发生者 占 2 %; 内发 生者 占 3%。 教 育青 年神 经病 学、 0 1 0 5年 5 先 颈内动脉系统 T I A伴颈总动脉狭窄的患者超过 7%, o 他们中间 4 %以上在 学人 才, 后送 出瑞 典 留学厦 学 习 0
单纯 T 发作并不直接导 n
脉硬化 斑块 造 成血管 狭窄 , 血流 降低 , 增加 血管 内压
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 , 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 到 北京 军区总 医院神 经 内科 :19 91
钟至 数小 时 , 超过 2 。与 脑梗 死 相 同 的是 都 有 脑 血 流 阻 断 , 同的 是 年被 国家教委选送 以普 通访 问学者 不 4h 不

神经病学--缺血性脑缺血发作(TIA)

神经病学--缺血性脑缺血发作(TIA)
3. 发病方式 起病突然
临床表现
4. 持续时间 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 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 24小时,不遗留任何后遗症状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
5. 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时的症状基本相似,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 更易出现反复发作
6. 症状体征 每次发作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1)颈动脉系统 TIA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3. 血流动力学改变 脑血管壁发生病变,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以及心律失常等引起血流动
力学改变,血管血流减少,均可TIA. 4. 其他
颅内血管炎和脑盗血综合征时,会引起TIA.
二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 TIA好发于50~70岁,男多于女
2. 疾病病因 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效优于阿司匹林 (3) 氯毗格雷 75mg,每日1次
治疗
2. 抗凝治疗 不作为TIA患者的常规治疗; 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建议抗凝治疗; 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仍频繁发作,应抗凝治疗。
(1)肝素 100mg加入5%葡萄糖或0. 85%生理盐水500ml中,每分钟10~20滴 的速度静脉滴注
五 鉴别诊断
(一)部分性癫痫 • 单纯部分性发作,起病形式、进程; • 持续时间; • EEG; • 头部CT和MRI。
鉴别诊断
(二) 梅尼埃病 • 发病年龄; • 症状体征; • 持续时间; • 多次发作后听力降低。
鉴别诊断
(三) 心脏疾病 • 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 • 症状体征 •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常。
(2)低分子肝素 4000 ~ 5000I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10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宁侠(主任医师) 审核 |一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二病因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存在分歧和争论。

多数认为与以下问题相关: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

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

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2.微栓塞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

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

3.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

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易继龙,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从事临床医学工作,身系人民大众健康。

虽然身处严峻的医疗环境,我亦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十余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面对病患,仍不改初心。

而今通过参加教师资格的学习与考试,有望成为一名医学院校的高校教师,想到我的学生也将走上治病救人的工作,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病学》(主编王维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第三节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安排授课时间为1个学时,(45分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想、多媒体课件设计、教法学法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同时神经病学的系统学习也是神经专科医生的必经之路。

而脑血管疾病属神经系统的常见多发病,起病往往急骤,表现常常重危,预后可能给患者带来致死或致残后果。

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缺损。

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TIA是神经科的急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高达24%-29%。

因此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及早诊断治疗可有效避免TIA发展为脑卒中。

本课讨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一章的第三节。

主要内容是关于TIA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辅检、诊断与鉴别以及治疗和预后。

6种疾病临床路径

6种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 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科,江西南昌330003 E2mail:l ouxiaol@ 综 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楼小亮【文章编号】1005-2194(2007)24-1965-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进展Keywords Ische m ic attrack;Transient;Pr ogress 20世纪,人们对脑梗死之前出现的短暂一过性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发作症状冠以不同命名,如“小卒中”、“短暂性脑功能不全”、“大脑性间歇性跛行”等。

1951年美国神经病理学家Fisher将暂时性神经定位体征命名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 ic attack,TI A)。

在1965年第四届Princet on会议上以不超过24h为标准,将TI A定义为由于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在24h内症状完全消失。

1974年美国用此标准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于1975年将此标准纳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 I H)疾病分类中[1]。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TI A的发病年龄为50~70岁,约40%的TI A伴有高血压,50%伴有缺血性心脏病,20%伴有糖尿病。

TI A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所累及的血管,大约90%的TI A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发生在椎2基底动脉系统,3%二者均有。

颈内动脉系统TI A表现包括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用和(或)意识模糊(主侧半球受累),同侧眼一过性视物模糊或失明(一过性黑矇),同侧血管性头痛。

椎2基底动脉系统TI A表现包括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跌倒发作)、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枕部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及急性耳聋,意识模糊或昏迷、复视,视野缺损、皮层盲、健忘症(如双侧受损)等。

理论上讲有多少脑神经功能就有多少种TI A,患者会突然意识到一个神经功能缺失,然而,由于动脉解剖的关系,更常出现的是一些综合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 、其他症状视为 0分 ;( )症状持续不超过 1ri 0分 、 4 0 n为 a 1 5 mn为 1 、超过 1 0— 9 i 分 h为 2分 ; ( )存 在糖尿病者 为 1 5
分、无糖尿病者为 0分 ;其 中评分在 0— 3分者为低危人 群、4

5分者为中危人群、6— 7分者视 为高危人群。 本次研究所 观察到 的全部数据均利用 S S PS
Ta l I fft nsait so esoeo be 1 n ci tt i ft cr f 0 sc h ABCDza db cmecrb a n n e 0 e℃ r i, l
frt n ac i o
两 组患者 A C B D 评分项
目相 比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各观察项 目的发生率均高于 TA组 I
切 关系。积极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 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非糖尿病 ;血糖 ;脑梗死 ;预后 【 中图分类号 】R733 .3 【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8 57 (02 2 03 — 2 0 — 91 2 1)0 — 23 0 0
属 医院 梧州市工人医院急诊科
根据 19 95年全 圆第 4届脑血管病
学术会议 通 过 的 “ 卒 中患 者 临 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标 脑 准” ,分为轻型 ( 5 J 0— )分 ,中型 (6— O分 ) 1 3 ,重型 ( 1 3

4 5分 ) 。
TA进展 为脑梗死又受到多种凶素影响 ,所 以加强对此类 因素 I 的调查 与防控 可以有效降低脑梗 死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 的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
1. 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 正态分布的采用 t 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 的数据 用 ( 4s - )表示 ;不 符合 正态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WI/DWI、CTP和SPECT有助TIA的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思路
• 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将TIA的诊断 思路分为5步:
• 是否TIA?
假性TIA?


• 哪个血管系统的TIA?
• 病因机制分类
• TIA危险因素评估
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 特别是单纯部分发作,常表现为持续数 秒至数分钟的肢体抽搐或麻木针刺感, 从躯体的一处开始,并向周围扩展
➢ 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亦可因血 压或心律的急剧变化出现短暂性全脑供血 不足,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
➢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常有后循环缺血发作, 应注意排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治疗
➢ TIA是急症 ➢ 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
(4~10%),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 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 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延 长、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进展性TIA
➢ 可有脑电图异常 ➢ CT/MRI检查可能发现脑内局灶性病变
梅尼埃病(Méniere disease)
➢ 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 TIA相似,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 小时
➢ 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反复发作后听力减 退等症状
➢ 除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
常用的TIA危险分层工具为ABCD2评分(表 8-2)。
症状发作在72小时内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 者,建议入院治疗:
①ABCD2评分>3分; ②ABCD2评分0~2分,但TIA系统检查门诊
不能在2天之内完成; ③ABCD2评分0~2分,并有其他证据提示症
阿-斯综合征(Adams-Strokes syndrome)
➢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 室性早搏、室速或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 可因阵发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昏、晕 倒和意识丧失,但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 状和体征
➢ 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常有异 常发现
其他
➢ 颅内肿瘤、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 寄生虫等亦可出现类似TIA发作症状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福建省立医院 赵振华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掌握TIA的概念 • 熟悉TIA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 掌握TIA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初步鉴别颈内
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 掌握TI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 发病突然,历时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
小时 ➢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
不留后遗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 基本相似
TIA —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
年 龄 特 征
发 作 性
短 暂 性
可反 逆复 性性
临床表现
(1)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TIA ➢ 缺血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
舌瘫 ➢ 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 ➢ 优势半球受损常出现失语和失用 ➢ 非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空间定向障碍
(2)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TIA ➢ 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
(3)颈内动脉(ICA)主干TIA ➢ 眼动脉交叉瘫 ➢ Horner交叉瘫
临床表现
(1)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 (2)可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周麻木,或伴 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呈现典型或 不典型脑干缺血综合征
概述
➢ 因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 损
➢ 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 24小时
➢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
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因及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 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 ➢ 血流动力学改变 ➢ 微栓塞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所致 的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 动脉严重狭窄—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原 来靠侧枝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 血
➢ 此型TIA的临床症状比较刻板,发作频 度较高,每天或每周可有数次发作,每 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不超过10min
微栓子主要来源
➢ 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 ➢ 附壁血栓的破碎脱落
➢ 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 书写和计算能力正常
➢ 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 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
(3)特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导致枕叶视 皮层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
TIA 辅助检查
➢ 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发作 时间>60min者)于弥散加权MRI在发病早 期显示一过性小片状缺血灶
➢ CTA、MRA及DSA可见血管狭窄、动脉 粥样硬化斑
➢ TCD可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 状况评估和微栓子监测
➢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是必要的 ➢ 神经心理学检查可能发现轻微的脑功能损

诊断及鉴别诊断
➢ 大多数TIA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消失,诊 断主要依靠病史
➢ 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脑功能损害症 状,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 支缺血表现,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 (多不超过1小时),应高度怀疑为TIA
➢ 瓣膜性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 醇结晶
微栓子阻塞小动脉常导致其供血区域 脑组织缺血,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 远端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
此型TIA的临床症状多变,发作频度 不高,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发 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至2 小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表现
➢ TIA好发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多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
临床表现
(3)特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①跌倒发作(drop attack)
➢ 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 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 起
➢ 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3)特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
➢ 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 有自知力,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