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并包容作文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并包容作文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并包容作文
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强调矛盾斗争,强调个性;中国哲学强调和合中庸,强调群体高于个人,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虽然中西文明价值硬核不同,但都是人类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提倡“和而不同”,“美”“智”与共。

中国的哲学从春秋孔子“和为贵”到“君子和而不同”,又到程朱理学的中庸之道及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这些以“和合”为核心的“和”文化,使多少人在矛盾面前退让。

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和合”的前提;又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和合”的必要条件;而张英的“六尺巷”则是和合文化的明证。

2500年前的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主张,近代费孝通主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是智者所见,若合一契。

在历史的履带上熠熠闪光的节点,正是中西哲学的一颗颗珍珠,它们是人类美与智慧的结晶,更是文化共存的璀璨硕果。

16世纪中国的哲学传到欧洲之后,成为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产生的催化剂,其在欧洲的传播还促进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萌芽与发展;而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成为解救人类灵魂的妙药,卢梭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中国民主思想。

每当读钱钟书老先生的《谈中国诗》,就惊叹于老先生美美与共的睿智和胸怀。

他形象地说“读外国诗,每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他说,“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都是美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美的艺术。

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类只有肤色和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而哲学,不管是中国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文明之河中的一朵朵浪花,也必应“和而不同”!。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摘要】在历史上,当中华文明处于强盛时期时,具有一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

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和宋元时期的贸易大港泉州的历史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的哲学和"生"的哲学。

中国人(从孔子开始)是通过学习他人和迎接朋友来提升自己。

中国人追求的是展示自己的文化的魅力。

中国人对于学习外来的异质文化从来有很高的热情。

【关键词】中华文明;开放性;包容性;唐太宗;泉州;和;生;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中国威胁论”。

这种“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纠结在一起,向世界传播一种观念: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发生冲突,一种处于强盛时期的文明必然殖民、扩张、称霸,输出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文化来消灭、代替异己的文化。

如亨廷顿说:“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

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

”按照这种观念,中国的崛起意味着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这种“中国威胁论”起源于西方人对非西方文明的误解,其原因既有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隔膜。

西方人根据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来解释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的行为。

他们把中国的变革和发展纳入到西方曾经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中去,以此论证中国崛起后必然像他们自己过去那样殖民、扩张和称霸。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用一种普遍主义来理解“文明”,认为人类文明只可能有一条发展道路,也就是他们已经走过的道路。

然而,人类文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

中国的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在强盛时期,是开放包容的。

对于外来文明,不是排斥和冲突,而是尊重、吸收和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唐太宗繁荣的唐朝和宋元时期作为大型贸易港口的泉州的历史就是令人信服的例子。

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自公元624年唐统一全国后,李世民又在贞观年间打败了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庞大的中央王朝,成为天下盟主,李世民也被尊称为“天可汗”。

大一统的唐王朝,在李世民的领导下,迎来了一个盛世。

这时王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频繁,与周边国家也达成了和平,对外来文化也兼容并包。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唐代的体育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都飞速发展。

丰富的文化生活造就了唐人开阔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这就是后人眼里的“盛唐气象”。

(唐人打马球图)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因其娱乐性、军事性和组织性,成为盛唐时期最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兵、文人,甚至妇女都是马球大军中的一员。

自李世民以降,中宗、玄宗、宣宗、敬宗都是马球高手,在他们的倡导下,马球由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引申为一种统治阶层的精神风貌,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一、从马球运动的兴起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李世民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正是在民族平等的客观条件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自吐蕃的马球文化也得以在中原大地兴盛。

(壁画中的唐代马球运动)李世民也许是在部队里学会打马球的,他十分喜爱这项讲究配合和组织性的军事化运动。

他曾下令让手下将士向吐蕃人学习马球技术,并不因为这是“胡人之戏”而有所轻蔑。

《封氏见闻录》上就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时,王公贵族练习马球的情景,也记载了唐中宗观看大唐和吐蕃马球比赛的盛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

这场大唐与吐蕃之间的著名的马球比赛发生在公元710年。

当时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德祖赞派使者前往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在梨园与吐蕃使团举办了一场马球比赛。

这场比赛唐朝方面派出了年轻的李隆基等五名选手,对阵吐蕃,取得到十比四的胜利。

比赛从上午进行到傍晚,数百名王公贵族观看了比赛,中宗和吐蕃使节敏悉腊分别赋诗纪念,後悉腊的诗句“玉酿由来献寿觞”令中宗十分受用。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咱中国,那可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文化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寸土地里,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就拿咱们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春节那可是热闹非凡!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准备过年了。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孩子们则盼着新衣服和压岁钱。

到了除夕那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唠着家常。

那饺子啊,有猪肉大葱馅的、韭菜鸡蛋馅的,各种口味,任你挑选。

饺子包好了,往锅里一扔,煮上一会儿,热气腾腾地捞出来,蘸上醋和蒜泥,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晚上,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那精彩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

等到了十二点,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再说说端午节,这一天可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

那粽子,有红枣粽、豆沙粽、蛋黄粽,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糯米的软糯加上馅料的香甜,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

赛龙舟就更热闹了,一条条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鼓手们用力地敲打着鼓,划船的选手们喊着整齐的口号,齐心协力地向前冲。

岸边的人们为他们加油助威,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还有中秋节,这是一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

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那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豆沙的,种类繁多。

看着天上那圆圆的月亮,人们心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节日,咱们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从北方的面食到南方的米饭,从川菜的麻辣到粤菜的清淡,每一种口味都有它的独特魅力。

就拿北京烤鸭来说吧,师傅把烤好的鸭子切成薄薄的片,摆在盘子里,配上葱丝、黄瓜丝、甜面酱,用薄饼一卷,放进嘴里,那滋味,简直绝了!还有四川的火锅,那火红的锅底,翻滚着各种食材,毛肚、鸭肠、牛肉,辣得过瘾,麻得痛快!咱们的传统艺术也是五花八门。

京剧,那可是咱们的国粹。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美的妆容,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着功夫。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案例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案例

中华文明五大特征案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观念,这些特征和价值观念不仅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也影响着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加深我们对这些特征的理解。

这五大特征分别是思想深邃、文化多元、道德伦理、审美追求和社会组织。

1. 思想深邃:中华文明重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这种思想深邃的特点可以通过古代经典作品《道德经》来展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思想深邃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2. 文化多元:中华文明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

古代诗人例如杜甫、李白等通过他们优美的诗作,描绘了古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疾苦,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3. 道德伦理:中华文明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传承,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着高尚的道德行为和社会伦理准则。

这种道德伦理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

4. 审美追求: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表现在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个领域。

可通过山水画来展示这种审美追求。

山水画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形式,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表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5. 社会组织:中华文明注重社会组织的建设和规范,重视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准则。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例题讲解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例题讲解例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 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 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 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到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 淮河文化的质感。
A. 包容广纳 B. 推陈出新 C. 博大精深 D. 源远流长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源远流长 (2) 博大精深
例题讲解
例 3.(2010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 38 题)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 举行。某校高三 (1) 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 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 表看法。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例题讲解
例 3.(2010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 38 题)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 高三 (1) 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 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 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 馆内用高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 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到新安文化、 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 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 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 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 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文

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文

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文的作业,题目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句来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名言。

听起来好深奥啊!不过没关系,我会努力理解它的意思,然后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写一篇很棒的作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的意思。

"小不忍"是指小事上不能忍耐、容忍;"乱大谋"就是把大的计划、大的事业搞糟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到克制、忍让,那就会导致大计划、大事业的失败。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常教导我要有耐心,对小事情也要有足够的容忍度。

比如,如果弟弟不小心打翻了我的玩具,我不应该发脾气,而是要原谅他。

因为如果我们连这么小的事情都斗气生气,那将来长大后肯定会在更多更大的事情上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大计划无法实现。

这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

比如,儒家文化就强调"君子忍"的处世哲学,认为有修养的人应该学会忍耐、宽容。

道家文化更是将"忍"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之一。

老子说过:"善者不伦,则无能忍矣。

"佛教也主张"忍辱负重"。

可见,忍让、宽容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

只有做到小事上的忍让,才能在大事上游刃有余。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人物之所以能成就非凡,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小事上耐心以对,从而解决了大问题。

举个例子,有一位叫徐霞客的旅行家,他曾四次进行长途远征,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在旅途中,他经常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比如天气恶劣、道路崎岖、粮食短缺等等。

如果他对这些"小事"不能忍受,一定会半途而废。

但事实上,徐霞客非常能忍,所以才能完成了四次大规模的探险之旅,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知识遗产。

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作文

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作文

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作文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作文包容如诗。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诗。

至高境界的包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文化包容性的作文篇一纵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掀起了一次次的文化浪潮,使思想文化走向繁荣,也使得各种人文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因此我们深深地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只有在包容中才能前进。

包容是一种能力,准确的讲,是一种智慧。

大秦最著名的莫过于站在黄土高原之上,吼两嗓子,令人为之一振的秦腔,西北的汉子,西北的狼。

而在那烟雨的江南,诗情画意之中,喊两嗓子秦腔,那真成了笑柄。

而搭配柔情似水的默默江南,婉转轻吟的黄梅戏真是恰到好处,既在山水间增添了跳动的音符,又让人感到舒畅愉快。

秦腔的豪放与黄梅戏的轻吟似乎形成了很大的对立,但二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使中国的戏曲文化发扬,传播,使得这门技艺得以发展,足以称为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为中国戏曲文化在包容中不断前进,才有了‘生旦净未丑’响彻世界。

包容能使一种东西走向成熟,对于文化,促成千古积孕,文化之厚重,源于其包容的一面。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就标志着国人的思想不再被束缚,压迫。

而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文化门派的出现同时,各种思想文化潮流袭来,让民众在对比认识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而选择自己的精神信仰与人生追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引起文化门派间的矛盾,而是更好地去促进了民众自身素质,思想的提高,冲击了思想文化的高潮。

唐朝中国文化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化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篇一: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国可以兼收并蓄,体现
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例如,将小提琴,钢琴等外国乐器与中国古典舞蹈,京剧戏曲完美协调;例如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又例如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洋为中用,即体现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篇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最近被公知圣母用烂的的包容性这个词个人认为并不是指忍让,而
是指学习,对于外族无论其身份如何愿意学习我们的文化我们会倾
囊传授,而其他地方的长处我们也愿意学习,不断改善自己。

文化
方面我们不会强求,但极端现实的中国人会从各个方向去影响不经
意的影响他人,最终形成天下大同。

而目前国内传统文化的没落,外国文化泛滥的现象应该源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化首次出现落后局面后
很长时间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明确目标,即使形成后也因为某些原因半途而废。

期间传统文化的丧失
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形成今日的乱象,当然也有一些数典忘祖和养寇自重的败类从中作梗。

不过好在这些
随着硬实力的提升也跟着加强
【篇三: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
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

以唐朝为例,
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
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 ,
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
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
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
嫌并蓄兼收” (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

近代以来,
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
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并把它当做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

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是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