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种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国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包容性。

张宗洲在他的著作《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理论》中指出,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闻名于世,其与此同时也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它既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又能保持原有的价值观。

这一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具有极高的容忍和可塑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继续繁荣发展。

古老的中国文化已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也有许多种族和宗教,但每一种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共同包容。

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化有了卓越的多元性,在不同文化、思想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继续发展了几千年,保持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开放性,使许多以前排斥的外来文化得以融入,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当中国曾经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民将其融入自己文化中,并将其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可以被当作是中国最重要基石之一。

此外,中国的包容性还在当今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包容性不仅包括对异族和异宗的宽容,还包括对新思想的容纳。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国的文化还被认为是充满着变化,能够接受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文化可以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弹性和充满活力,使其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凭借其多元性而发展壮大。

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独特性的一种体现,也让中国有更强的生命力去应对外部胁迫,以自然面对多样性。

总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的确令人赞叹,因为它拥有极高的可塑性,使得中国文化深入人心,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若能够将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传承下来,一定会给接下来的一代以美好的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以包容性为其特点。

这种包容性能够催生创新、开放及管理技巧,促进社会的发展。

它也激励人们追求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态度;发展一种更加优秀的和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敦促人们搞清楚自己,紧密联系自己、社会及环境。

通过深入分析及思考,它强调人们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在此框架内发展出更优美的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一种多样性的思维模式,以及更开放的头脑及心态,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及生活方式的实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尊重及责任。

此外,中国从古至今,强调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找到有效的可行之路。

也就是说,要做到多角度思考,运用更全面、多样化的思路,来解决当代社会的挑战。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友谊、宽恕、审慎知足。

也就是说,要珍惜朋友关系,和平解决分歧及纠纷,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来应对不可抗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已成为当代的重要启示,应该被广泛传播及实践。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地缘位置——外部相对封闭,腹地相当辽阔中国处于东亚地区,东邻海,北部、西部有草原高山戈壁等天然屏障阻隔,这形成了中国外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腹地辽阔、气候适宜,具有较优越的农耕生产环境,让华夏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

中国文化长期地延续和包容,不仅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顽强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也有关。

(1)农业生产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国文化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和规律性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亲切的情感和观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使人们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要求与“天”人和而为一体的朴素愿望。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中国和文化、包容性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宇宙观。

“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强调宇宙是由各自独立部分凑合而成,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及和谐的存在。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从终极去看原始不可分的,而西方思想则出处看作对立的。

中国人的思想总是趋向于和,按照阴阳观的逻辑推理:两个真的或好的事物,其存在便意味着相互有别又相互依赖和不足;两个不相容的事物,仍是相互补足和依赖的。

这种大和思想使中国对外来文化更多的注重包容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取消对立。

例如龙和凤本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形象实际上是吸收多钟动物形象(图腾)而虚构出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各个部落都能够接受新的图腾。

(2)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奠定了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积淀出了众多的经典著作、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包容性和综合性。

包容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还吸纳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综合性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科技、礼仪、道德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礼仪廉耻”、“忠孝节义”等,这些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道德修养。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可一味地剥削和破坏自然;“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以道为本,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礼仪廉耻”强调的是行为的规范和修养,让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忠孝节义”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让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具有情感和道德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并且从中吸取精华,不断弘扬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创新则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样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时也可以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更加具有影响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从民族方面论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第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不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夏商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仅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目前“汉”文化所包括的范围远远大于这一区域,这是通过不断的包容、吸收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的很多居民在古代被称为“胡人”,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乐器也来自于西域,比如“胡琴”。

但后来,它们都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独特的,世界上其他文明被外族入侵后几乎都毁灭了,而中华文明则在被外族侵略中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鲜卑人还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都被同化了。

满族统治中国后,更是使用了汉字。

最初是清末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再后来则是孙中山对西方制度的学习,成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中国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它主张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共产国际也提出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结合,这些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扩展资料: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中华民族早就懂得以文化成天下的历史责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标识。

世界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

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文化的血脉不因分分合合而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聚合力、同化力。

历史证明,不仅外来文化会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且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占领和统治中原的其他民族也会被同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丰富,包容性强,其多元性是其独特之处。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以互相融合、和谐共存为主要内涵的文化传统。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多元性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来看,它主要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

这些方面博大精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宗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佛教、道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方面有易经、老子、庄周、孔子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方面有北京糖画、陕西南瓢虫剪纸、四川皮影、南京昆曲等不同的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方面则以《史记》、《资治通鉴》等巨著为代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上。

中国地域辽阔,分为北方、南方两大区域,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如北方的冰雪文化、南方的水乡文化,盛产不同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遗产。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离不开其包容性。

通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就是互相包容,和谐共处。

在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外来文化往往都能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单单体现在对文化的包容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方面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注重家和万物共生,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划分在同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中。

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个性化等,都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生命个体的平等关怀。

三、如何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如何保持这个特点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首先,在教育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更加深入地向每一位中华子孙普及,并引导他们从基层民众的角度理解与体验。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科技等多个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佛教文化也在中国流传,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流派。

这些文化形态和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民族特色,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推崇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传承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2.促进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推崇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体系,涵盖了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各个方面。

其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文化一直被称赞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中国地域广阔,群众众多,历史漫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系。

例如,汉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群体,而且各地方言的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区间存在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节日,其中不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文化、宗教都千差万别,并且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融合。

这样多元的文化状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其次,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但是中华民族又十分注重包容性。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很多国内群体抵触接受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

但实际上,中华民族文化一向讲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十分开放。

历代中国王朝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之强大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唐朝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纳和改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现今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非常广泛。

而除了佛教之外,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还有众多,例如来自蒙古的元文化和清文化,日本的奈良文化和京都文化等。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现代社会也同样如此。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包容的文化体系。

例如,现在的中国已经放宽了对于异性恋、同性恋以及跨性别人群的歧视,对于LGBTQ人群的认知和接纳不断提高。

再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文化节日依然举足轻重,而如今的中国电影、音乐、时尚也在逐渐成为世界上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如今的中国文化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魅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二(19 )李志传指导教师:邓小莲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
化体系。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

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

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

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

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

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

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

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

他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提倡君子坦荡荡,胸怀要宽广。

孔子传播自己的学说失败后,虽然慨叹要乘桴浮于海,但是他还是在那里仔仔细细地整理各种文化典籍,使得《五经》能够保存下来,他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

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

绝不像比他晚几百年的西方恺撒大帝那样,只会喊“我来,我看,我征服!”对别国的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包容精神。

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之“学”,无疑也包括向外族人民学习。

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

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荀子在齐国是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他主持学宫的时候,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这一做法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人理解成只要儒术,不要别的思想派别。

我认为这应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董仲舒仅是就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

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面吸收了很多阴阳家的思想学说。

正是在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论”思想。

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

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

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

大思想家朱熹主张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要活到老,学到老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推行了一连串的重大改革,主张为学问而学问。

这种宽容的研究气氛,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在这一时期,北大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大师辈出的时期。

这其中,包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到当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和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他们大多开始致力于融和多元文化为一体,期望以此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开出新生命。

不管是熊十力、牟宗三,还是冯友兰,他们都注意从东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中吸收营养。

海外新儒家,更是注意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汇合。

杜维明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学建立了波士顿儒学,形成了对话派的风格,不仅和西方文化对话,也和东方文化对话,主张从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看儒家传统所具有的精神资源。

这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影响所致。

成中英在夏威夷大学建立了诠释派的新儒家体系,被称之为“本体诠释学”。

这种“本体诠释学”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最早见之于《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是既差异对立,又相生相成的。

“本体诠释学”亦可说为“本体辩证学”或“辩证体性”,因为它包涵了多种对立互成的范畴,以及包涵了时间发展性与空间包容性的统一前提,因而“本体诠释学”既可用来建立现代化的中国哲学,也可用来丰富现代化的西方哲学,使两者世界化。

“辩证体性”可以说正是中国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内在根据。

相辅相成,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强
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

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精神,也是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之所需。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来自于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思想。

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孔子向来主张泛爱众。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泛爱众”便是爱所有的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万国一人,此思想后来由其弟子子夏发展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儒家的这种思想正好与今天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

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同化周边各族群的过程中,已将他们凝聚融合为泛中华的文化大国。

历史上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侵统治过中原,然而最终却被强大的中华文化所同化。

蒙古族、满族如今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己就说:要做中华的千古一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