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之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中华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古老的文化体系,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境内广泛流传,也扩散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是因为它具备了多元化的特征。
中国境内有众多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这些不同因素相互融合,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重要的部分。
中华文化还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哲学和信仰,这些思想和信仰不同,但却能够相互协调和融合。
此外,中华文化还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等,这些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中华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包容性。
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包容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也能够包容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文化。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观念非常重视助人为乐、互助互爱,这种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化还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历史和传统,也将其传承到了今天。
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带来了许多优势和好处。
首先,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能够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
其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能够使人们更加和谐快乐,增强个人和社会的稳定性。
最后,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总结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民族、语言、思想、艺术形式和信仰。
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为其传承至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提供了优越的基础和心理环境。
人们应该更加关注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继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人的四大宽恕原则

中国人的四大宽恕原则中国人的四大宽恕原则引言: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准则,这些准则可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宽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的宽恕原则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仁爱之心”、“和而不同”、“礼贤下士”和“包容天下”,这些原则帮助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四大宽恕原则,并分享我对这些原则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仁爱之心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关系和社会联系。
仁爱之心是中国人宽恕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包括了慈悲、同情和关怀他人的情感。
中国人相信,通过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可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仁爱之心还鼓励人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用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寻求共同体谅与解决方案。
这种宽恕原则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性情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第二部分:和而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共存共荣的思想。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在面对不同意见和观点时所持的一种宽恕态度。
中国人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各种观点的平等存在。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孔子曾经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允许人们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而不局限于单一的固定观点。
这种宽恕原则促使中国人互相尊重,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和而不同,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礼贤下士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崇拜智慧和才能。
礼贤下士是中国人宽恕的又一重要原则。
中国人相信,智者和有才能的人应该受到尊重和崇拜。
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他拥有才智和知识,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礼贤下士还包括对于智者和才能人的宽容和包容。
如果某个人犯了错误或犯有过错,中国人更倾向于宽容和原谅有才能的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会弥补这些过错。
这种宽恕原则反映了中国人对聪明才智的敬重和尊崇,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流动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性格对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

中国人的性格对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民族特性。
中国人的性格倾向对这些特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性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并从中推导出对中国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
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
中国土地广阔,民族众多,中国人对于异质文化的接纳和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宽容度,为民族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人的性格也体现出勤奋、坚韧不拔的特点。
历史上的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以及今天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付出与努力都是中国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顺从与崇敬传统。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尊重长辈和对权威的敬畏是中国人性格的一种显著特点。
这种传统观念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中国民族特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继承和维护传统价值观的意识,促使他们在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的坚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人性格中也存在着刻板印象和群体势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社会的巨大压力和竞争使群体力量在中国人性格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群体力量,不可否认地影响着中国人民族特性的形成。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平衡是中国人性格的关键特点之一。
思考和刻中国人性格对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如何与中国人性格的特点相联系?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中国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民族特性的演变。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有着新的意义和挑战。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中国人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的重要课题。
同时,对于中国人性格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建设和发展。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刻划中国人性格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认清自身所具备的民族特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性格对于民族特性的思考与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包容性

中国的包容性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01期多元共存与彼此包容,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信条。
以包容性为视角,回望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与优劣得失,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不仅可以明了自身的传统优势,也可以更清楚地辨别短板与不足。
扩充文化和理论上的自觉自信,正视并承认多元多样与包容厚德,努力使不同元素加强和合,发挥其内部凝聚和整合功效,也是探讨中国包容性的根本要义所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考诸中外历史,放眼世界各国,绝不存在涵盖一切的同一性。
实践证明,不同的背景、制度、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在共时环境下相互竞争与碰撞,往往是那些最有包容雅量、最善吸收转化,最能主动自信的价值观念最后胜出,也最具有持续经久的活力和潜力。
可以说,包容性作为一种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它的致胜之道正是融合了坚守与吸收,继承与创新、自由竞争与普遍得利的辩证关系。
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间断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包容性。
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幅各个民族、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包容、不断融合的生动画卷。
作为中国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标志,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思维逻辑和行事准则,惟有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包容是中国人理解万物起源和运行规则的方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经济、社会与政治上的包容性,可以使资源优化配置,并能构建宽松畅通的发展氛围与渠道,使人得其位,物得其所,更能破除社会僵化锁链,消融阶层间的分歧和排斥。
更重要的是,执政党通过包容性的政策、举措,赢得了民心,强化了根基,增长了本领,对建设与发展的规律理解得更深刻,运用得更娴熟,从而使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与坚牢。
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发展,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背景下,认真反思中国社会的包容性特征,理顺一元统领与多元共存关系,完善治理手段,不断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与利益固化的藩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与课题。
包容性

“中国梦”为何极具包容性?“中国梦”就是“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所以“中国梦”很美,她美在包容。
所谓包容,就是不一定以完美的秩序发端,但演化越深,就越包容和谐、就越接近美好的梦想。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做人如此,发展也是如此。
“包容性发展”就是容得下不同的思想,容得下不同的利益,她尊重差别,却从不放弃“大同”的理想;“包容性发展”既强调机会的平等,又兼顾结果的平等,她追求公平正义,但又不急于求成。
“中国梦”有一个“包容性发展”的内核。
李克强总理说,“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
”无论是“约法三章”让政府过“紧日子”,还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看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为了抑制畸形利益格局的自我强化,都是为了打破基本生产要素的垄断,都是为了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都是为了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缺位”……这是一种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是一种让人们积极参于其中、又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梦想。
“中国梦”有一个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文化凝聚着价值观念、物质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是中华民族获得认同感的根系,是我们国家维系统一的纽带。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想要复兴一个民族,一定离不开繁荣她的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精神实质就是包容。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千年来,源于印度的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个支柱;百年来,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成为我们建党建国、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容得下一切符合历史规律、符合人民需求的多样文化。
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唯独中国文化绵延不绝,这归因于中国文化的包容。
对比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梦想,唯有当前的“中国梦”前途远大,这归因于“中国梦”的包容。
中国人的素质_10470143

中国人的素质_10470143在探讨中国人的素质时,我们不禁为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和智慧所折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礼仪、勤劳、坚韧和团结,这些品质已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讲究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从家庭教育的点滴细节,到社会交往的礼貌用语,礼仪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这种素质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展示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广袤的田野上,在繁华的城市中,无数中国人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
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用双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勤劳致富,已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信念。
再者,坚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中国人总能保持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
从抗震救灾到脱贫攻坚,我们见证了无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始终秉持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念。
无论是民族危亡之际,还是国家发展之时,团结一心的力量总能战胜一切困难。
中国人的素质是我们民族自豪的源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良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人的素质_10470143包容性,这是中国人素质的一大亮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共同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中国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探索未知,将创新精神融入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从“嫦娥五号”登月到“复兴号”高铁的飞速行驶,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责任感,这是中国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福祉。
从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看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从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看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和“安、足、静、定”的内在精神。
在作者看来,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重视土地,自给自足,顺应天时,这些特点使得农耕文化注重向内求索,重视安定与长久的发展,钱穆将这一态度称为“安足感”。
标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安足感;包容性引言: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经受挫折而愈加坚韧,究其原因,离不开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所阐释的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本文以《中国文化史导论》为基础,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国家凝成和民族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观与宗教观等章节,梳理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特性与内涵的阐释,挖掘中华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一、源于农耕文化之安足感(一)中国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是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的许多成就中,最为重要的是农业发明。
人类借此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了在旧石器时代被动依赖自然的局面,从而使生产发展获得突破性的进步和质的飞跃,为最终进入文明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上迄今已知的主要古代文明都是植根于各自地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国更是如此。
地形复杂、有着纵横交错的水系,土壤与水源是农业的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山脉与丘陵作为天然的屏障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免受外敌侵扰,在这种环境下,人类文化逐渐萌芽。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农业的起源,主要包括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北方粟作农业的发明,并由此奠定中国后来几千年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文化的特性促进安足感的形成《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1],意在说明作物生长依赖于天、地、人的协调配合以及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谈包容议论文800字(通用37篇)

谈包容议论文谈包容议论文800字(通用37篇)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你写这类作文时总是没有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包容议论文800字(通用3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
这就是宽容,你可能不曾想过,不会包容别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包容,总是指责别人也只能遭到别人的指责。
活在世上,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心境,而获得好心境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会包容,说严重点,没有包容就不会处事,不会沟通,不会交往,当然就更谈不上将来事业有成了。
与人相处要懂得包容,无论是对同学、对朋友、对父母、对老师……总之,包容对方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你尊重了别人,保护了别人的自尊心,避免了难堪、尴尬,甚至可能把别人从窘迫中解脱出来,他自然也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
没有包容,就不会有和谐、美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学业有成,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没有包容,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你有多美好的人生目标,无论你有多娇艳的美貌……你永远是孤独的,永远会感到内心的苦闷。
当然,学会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错怪了你,老师误会了你,同学不谅解你,甚至,朋友背叛了你……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去包容他们?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吗?仔细反省一下自己,也许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其中便包括了我们自己。
包容自己过去、现在已经犯过的和将来可能犯的错误,同时也要原谅别人,宽容别人,包容别人。
包容自己和别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奋斗,就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并非是神,人必须从不完美走向完美,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中国人”系列论文之
论
中
国
人
之
包
容
性
姓名:眀寰宇
学号:2010190427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2011 年 11 月 11 日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
其中厚德载物里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
一、中国文化经久不息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
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流传五千年而不衰,而其他三大古文明却早已没落?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种包容精神,就是因为我们对外来的文明有极大的包容性。
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
当代中国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超过任何国家。
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再加上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思想使中国人具备了任何可能性。
可一个最大的缺点在于太爱面子,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丢掉了这点中国人将无比强大。
一种文化什么都包容,难免会冲淡自己、丧失自性,成为“四不像”,恰如一杯水,油盐酱醋都灌将进去就不再是水了。
文化包容性的限度,一则体现在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即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导性、主流性、主干性,尤其是在本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上不能退缩;二则体现在坚持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即保持甄别良莠、合理选择的理性态度,在器物和制度上而不是精神魂魄上采取“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
或许有人会说,这还是“中体西用”的老调重弹嘛!是的,这确实没有什么新意。
但文化的基本理念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人的精神魂魄不可游荡无归、漂泊不定,这就是中国文化“人唯求旧,器唯求新”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第一点,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
第二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来自于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儒家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思想。
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孔子向来主张泛爱众。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就是儒学。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
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儒家的这种思想正好与今天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
目前,全球化趋势不断明显。
人们提出,全球化所要求的人类素质包括:“天下一家”的胸襟与眼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实践,胸怀开阔,兼容并蓄,反对一切不正义、不公平的行为,树立“为人类服务”的人道主义理想,关心和争取世界的和平、和谐。
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正好不谋而合。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若诚如此,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一定能够实现,则世界和平统一的历史幻想也将看到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