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3)能够分析并解读《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哀江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哀江南》中的意象和隐喻;(2)分析《哀江南》的情感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3)让学生思考《哀江南》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意象和隐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效果。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哀江南》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阅读:其他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江南水乡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哀江南(教案)【教学目标】(一)能够有表情地诵读全篇曲词,能说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指出课文中体现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写法的语句并能评价其表达效果。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简析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其重点词语的妙处;能找出尾声一曲所用的对偶、排比句并能简析其表达效果。
(四)能够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对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有所了解。
②熟悉对偶、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③有鉴赏诗歌语言的一般常识。
2、目标分析①目标1是在学生原有“朗读技巧”和“揣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属于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②目标2和目标3是学生对原有的鉴赏训练要求“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和“鉴赏诗词语言”的进一步应用。
属于高级技能的学习。
③目标4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其迁移的条件是: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有写作散文的能力。
属于高级技能的运用。
3、课型与课时课型——以鉴赏技能训练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
4、教学方法:以讨论法为主。
5、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细读课文注释,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找出曲词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加以分析。
一、播放图片,引起兴趣1、播放图片——《哀江南》的有关图片。
2、问: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图片,你们能想起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词吗?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扬州慢》。
以此引起对《哀江南》的学习兴趣。
二、告知目标,引起注意用多媒体呈现教学目标。
1、能指出课文中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写法的句子,评价其表达效果。
2、能简析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其重点词语的妙处;能找出尾声一曲所用的对偶、排比句并能简析其表达效果。
3、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以上约用3分钟)三、研读课文(一)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请一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尝自称云亭山人。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教案标题:《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哀江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并解读《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 分析《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哀江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江南的文化特点。
2. 学习背景: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刘过和作品的背景。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文本,并进行讨论,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情节分析:请学生梳理《哀江南》中的情节,并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哀江南》中使用的意象,并与他们一起探究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分析:请学生分析《哀江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通过播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再次体验《哀江南》的美感和情感,并共同赏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2. 学生演讲:请学生选取《哀江南》中的某一段落或意象进行演讲,并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哀江南》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演讲的活跃程度;2.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质量;3. 对于《哀江南》的理解和解读的准确性。
拓展阅读:1. 刘过《哀江南》原文;2. 关于江南文化的详细了解。
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经过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诚、深沉的故国情思。
2、欣赏准确、生动、笼统的戏曲言语。
3、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包括的思想情感,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拟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师:同窗们,我想请大家和我一同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
〔由背诵异样描写南京城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引出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先生带入诗的意境,为曲词的赏析作预备。
〕师:谁知道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明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桥〞、〝乌衣巷〞又在哪里?明白:南京,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最丰厚的文明。
这个中央,曾经演出过一出出喜剧、喜剧,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回味不止,使人为之激动,为之慨叹,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
刚才,我们背诵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明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
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全体感知课文1、以朗诵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紧扣标题〝哀江南〞的〝哀〞字剖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
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尔后仕途失意。
居官时期,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址,访问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聚了丰厚的素材。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学会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作品进行参照,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哀江南》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哀江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对比其他作品,评价《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教授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哀江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哀江南》为主题,通过深入剖析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哀江南》的诗意、诗境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及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课堂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江南的诗词,与《哀江南》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哀江南》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了解他们对于诗歌表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亡国之痛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解释。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顾炎武及其作品《哀江南》。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懂字词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哀江南》。
3. 调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哀江南》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的知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常识:认识孔尚任,了解《桃花扇》;2、了解结构层次;3、艺术鉴赏:①、写景方法:虚实相生、详略结合、今昔对比、情景交融;②、语言准确、生动、形象;4、人文素养:理解主旨,体会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故国哀思。
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手法;2、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故国哀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
指的是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生活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
她们不仅颜色如花,倾城倾国,而且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
更可贵的是,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李香君有关的《哀江南》。
二、孔尚任与《桃花扇》(一)、孔尚任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
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精乐律,擅词曲。
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而擢升。
曾被派往淮扬一带治河。
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素材。
回到北京后,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誉满文坛。
后被罢官,回乡度日,直至终年。
(二)、《桃花扇》1、《桃花扇》的剧情《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
全剧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
剧本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
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
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
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史可法处避难。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
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
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
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
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
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
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
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
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2、《桃花扇》的思想意义《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
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三、检查预习(一)、字词检查(略)(二)、朗读检查--表演朗读(三)、理清层次1、文中出现了哪三个人物?主要由谁唱了哪几首曲词?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3、据此可分为几部分?--明确:1、人物: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
主角:由苏昆生唱了七首曲词。
2、郊--陵--宫--河--桥--院--总体,由远及近。
3、结构层次:层次曲子层意一1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二2-6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三7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
四、艺术鉴赏(一)、写景独具匠心1、虚实相生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已逝之景,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揉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
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所见是“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废垒”、“瘦马”、“空壕”均为眼前实景。
而一个“残”字,会让人们联想到当年败军溃逃的场面,似乎还能嗅到弥散在清初那个特殊年代的血腥气味,这些意思,是实写之物所引起的人们的联想,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读者的视觉感知突破时空限制得以延伸,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油然而生。
2、详略得当第二支曲子《驻马听》,铺开笔墨描写明孝陵衰败凄凉之景。
动物,有“群跑”的“山羊”,有将“翎”、“粪”“满堂抛”的“鸽”和“蝠”;植物,有“多半焦”的“护墓长揪”,有“当阶罩”的“枯枝败叶”;人物,有“逃”得无踪影的“守陵阿监”。
这些较为细致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深沉的感伤情结。
而特写镜头是“牧儿打碎碑帽”。
“牧儿”在场不在场,是怎样去“打碎”的,“碎”了的“龙碑帽”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没有写,可见作者用墨之俭。
但言简意丰,“龙碑帽”的被“打碎”,暗示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蕴含着万千臣民的多少痛楚!前面众多意象的详写和这一个特定镜头的略写相结合,使这“孝陵衰败图”更具亡国破家的悲凉气息。
3、今昔对比第三支曲子《沉醉东风》,描述多种今非昔比之景象。
一是物之对比:象征统治者根基的“白玉八根柱”“倒”,体现统治者威势的“红泥高墙”“堕”,显示宫殿气派的“琉璃瓦”“碎”,“翡翠窗棂”“烂”。
二是境之对比:大臣朝拜变成了“燕雀常朝”,盛大宫门成了“一路蒿”。
三是人之对比:群臣恭候变成了“几个乞儿饿草”。
这些对比,从另一个角度触发了人们深沉的破败感和厚重的失落感。
4、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①、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A、第五支曲子《沽美酒》,步步深入地创设情境:一层,当年的“跨青溪半里桥”,如今却“旧红板没一条”;二层,当年的歌伎集居地,如今却“秋水长天人过少”;三层,当年的盛事中天,如今却“冷清清的落照”;四层,当年的绿柳垂翠,笑拂春风,如今却只“剩”一孤柳,而且还是似有重压的“弯腰”。
这样,时过境迁的感伤喟叹之情和极富特征之景合而为一,情景交融,唱出了一支封建末世无可奈何的挽歌。
B、前六支曲子,都蕴涵着明末遗民对江山易主的悲天悯人之情,饱蘸着明末遗民对王朝兴替的锥心彻骨之泪,也含蕴着“江山不管兴亡恨”的极度无奈,而所有这些情都是承载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
所选之景皆能引人生情,而所抒之情都自然地依附于典型之景,两者的和谐结合使写景文字更具震撼力。
②、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前六支曲子,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完成课后“练习”二:品味语言,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这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加点的词有什么修饰作用?)3、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想像这幅画面。
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4、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难丢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哪些地方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
“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
“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
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
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
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这是其中的后两句。
长板桥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
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
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将“剩”改为“留”或“见”不好。
“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4、①对偶句: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②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以上这些对偶句、排比句都可以视为对仗句(其中有的对仗并不严格)。
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对仗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三)、总结艺术特色1、写景独具匠心①、虚实相生②、详略得当③、今昔对比④、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五、主旨1、找出主旨句: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2、归纳主旨: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六、拓展欣赏下边这首诗,体会它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异同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