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局里组织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经过近半年的认真学习,通过每周写心得、汇总学习感悟、集中学习分享等方式,使我对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感悟颇深。
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心态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认真思考下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做事的方式方法。
通过学习使我亲身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谢单位和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现将学习《答聂文蔚书(其一)》一文的学习感悟和大家进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既是每个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圣贤之所以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们依良知而行。
而我们多数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种私欲或其他消极的东西蒙蔽了,才会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企业都没有好处。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阳明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发掘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才能修得一颗至诚之心。
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是一本启迪人心灵的书籍,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让贪欲和世俗的诱惑左右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让读者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直面内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阅读《致良知》后,我对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致良知》告诉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做事计划。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能更好地抵抗诸如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等行为,才能更好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决策。
同时,《致良知》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要心浮气躁,以保持清醒。
读书学习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所必需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其次,《致良知》还提出了做事的正确态度。
这包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
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塑造至关重要。
谦虚的态度和尊重他人同样也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一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谦虚的心态。
第三,《致良知》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可以说,修行最难得的是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容易发生矛盾,出现误解将影响人际关系。
学会平和、谦虚地与人交往将更好地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自己的言辞及行为的影响,应该避免过激的言辞和不友善的行为,不要让人感到受到了攻击。
总体而言,《致良知》教导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和品德的人,掌握重要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技巧,使我们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读完该书后,我更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路线,并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态度及言谈举止的影响。
此外,《致良知》还教育我们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品性和良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及沟通技能。
在这个时代,工作与系统性学习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人际关系却无法忽视。
借鉴《致良知》中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我责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生活起伏和人际关系问题。
总之,《致良知》对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致良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良知读后感 1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而注重在能够改过。
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许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领导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发展。
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更好的学习知识、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
致良知读后感 2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致良知》学习范文篇1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
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
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
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
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
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
”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
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
”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规矩和场景非常重要: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收摄自己。
观自己,观其心,正其身,让自己坐得笔挺。
时刻保持警醒,一个多小时坐下来,感觉很好。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道德和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
他指出,良知是人类的一种天赋能力,它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遵循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良知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它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是非,引导我们走向正义和善良。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被物质利益和外部压力所左右,容易迷失自己的良知。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良知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一个拥有良知的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和坚守自己的良知,同时也要促进社会的良知觉醒,让良知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
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良知,同时也会努力促进社会的良知觉醒,让良知成为
我们共同的追求和价值。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深刻洞
察和生动的写作,读者得以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在阅读《致良知》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良知的重要性。
良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它指引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帮助我们区分是非,善恶。
正是因为良知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纷
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定。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丰富的例子
和深刻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
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良知的力量和人生的
真谛。
我相信,只有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走出迷茫,找到
人生的方向。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珍视内心
的声音,更加珍惜人生的意义。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
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良知的人,活出真正的自己。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良知》读后感1“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
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
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
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
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
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
虽然活着却已死去。
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王守仁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致良知》读后感2通过对“致良知”的学习,感悟很多,首先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在公司任职,为公司为自己为了客户着想,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事必须认真负责,毕竟是汽修行业,汽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是客户养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让客户抱怨,努力解决客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致良知读后感》读《致良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丰富的内心体验。
读完一部分之后,我感觉“致良知”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良知这个概念,好像很虚,但又好像无处不在。
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的诉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人致良知的故事。
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古人为了遵循自己的良知可以不顾仕途得失,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正义的底线,而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似乎被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
比如说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为了利益而违背自己内心觉得正确的做事态度。
有一次,公司有一个项目,按照流程需要细致地测试才能保证质量。
但因为时间节点很紧张,领导们又希望尽快完成,同事们都有放松检测标准的想法。
我当时其实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又担心如果坚持自我会被大家排斥,也担心影响项目进度从而受罚,于是也跟着默认放宽标准了事后这个项目虽然没有出大的差错,但我的内心一直觉得不安。
读了《致良知》之后我明白,当时的我就没有遵循自己的良知,被外界的压力和利益所左右。
书中还说到,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本心的光明之处。
那这个本心如何才能让它时时刻刻照亮我们的行为呢?这是我的一个疑惑。
后来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我想,大概就是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像是一场对良知的考验。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需要帮助,你如果视若无睹的话那就是良知没有发挥作用。
正确的做法就是听从内心的善良声音,给予帮助。
“致良知”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有许多曾经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现在看来都涉及到良知的问题。
它也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未来遇到难题或者面临选择的时候,我要更重视内心良知的声音,不再被外界的因素轻易左右,努力做真正遵循本心、符合良知的事。
而且,我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让良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
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读《寄》有感
读过《寄》之后,心中突然有豁然开朗,风轻云淡之感,不禁感叹了一本有益身心,可常备案头的读物。
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做善事,常检讨自己所做的错事与所犯的错误,通过坚持不懈,积极引导自己的命运像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若一切复合自然,又利人利己,便不会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一生,正是应验了孟子那句:求则得之。
难怪古之圣贤都是“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
而现世的不成功,并非现世中不确定与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奋发,不懂得从自己的方向去把握时机,不懂谦和与因果相连的道理,还总是抱怨诸多。
心本无尘,谁又能乱我心智?
读此书时,每到精辟之处,不免联想起
我过去一年的境遇,也会有些感叹悔恨过去如梦幻般的生活,审视自己,那般对自我宽容,有时常乖戾嚣张,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不耐剧烦,不懂谦逊,不思进取又不懂悔过,或醒时能操持或醉后便放逸,总是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屡犯多言耗气的大忌。
不应该得,也是自己为自己创了那薄福之像,即便再过努力,也会因为德不加修,而业不加广。
了凡先生见过云谷禅师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誓行三千善事求子,得子之后又许诺要行一万善事而求功名,发心真切,且无杂念,使万民受惠,最终改变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让我想起《周书》有云:天命无常,修德为要。
曾以为这是古人欺人的话,但看过了凡先生的生平事迹后,让我相信“所有的幸福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都是可以求得的”。
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而此书中,第二训:错误的改正,与第四训:谦和的效益,对我影响甚深,现在终于明白,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善行,
先须决心改过,但是改过一定要发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应多思圣贤,他们为什么可以百世可师,而我为什么一身瓦裂。
心应该少有妄动,过失便会少有发生,我应时常从起心动念处除净杂念,将过失立即改掉。
而谦和的道理,应该作为座右铭时常提醒自己: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佛法,敬重师长,爱惜物命。
命运前途,现在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无论如何,即使命里应该荣耀显达的,也要常作冷落寂寞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拂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丰足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众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学问优良,也要常作浅陋想。
这样便能以一颗存心诚厚的心不断进步,才不会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
李秋云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谓立志,就是需要立下要成为圣人之志,只有立下成为圣人之志,我们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