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者:来源:《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2年第10期前不久,安徽省肥西县一位姓刘的女青年来笔者处医院就诊。
这位女青年弓着腰痛苦地叙述道,她是位“类风关”(类风湿关节炎的简称)病人,早晨起床时四肢以及脊椎症状加重,活动困难,要在一段时间后才稍微缓解。
问医生,医生说这是“晨僵”现象。
刘小姐接着又痛苦地叙述道,她得这病时,一开始吃药打针还有效,可时间一长药物就不太灵了。
由于药吃得太多,现在将胃也吃坏了,不但不敢吃药了,就是连饭都吃得很少,夜里更是难以入眠。
“瞧,我的手关节、脚关节,好像都有点变形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病,中医认为属于“痹症”、“历节风”、“骨痹”、“旭痹”范畴。
此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反复发作为主,同时伴有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
因为此病以慢性、全身性、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致残率极高很难治愈的疾病,故而被戏称为“不死的癌症”。
另外,此病还伴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
治疗本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病是全身性的疾患,患者需积极配合锻炼,同时应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注意保暖,不要劳累,减少反复发作的诱因。
(3)加强营养,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的食物为主,宜常吃黄鳝、鸭、骨髓、淡水鱼、瘦肉等。
忌食寒咸性食物。
(4)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酌情采取短期休养,并配合温泉泡疗、爬疗游泳等。
至于刘小姐询问何谓“晨僵”现象,这是类风湿病人特有的症状,其特点是于早晨或睡醒之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即觉缓解或消失。
有的病人的早晨全身僵硬感现象可在关节症状出现之前数月发生,故类风湿又有晨僵病之称。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的滑膜发炎,进而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也发炎。
炎症渗出液进入关节腔致使关节腔积液,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1)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肿痛。
(2)关节晨僵>1小时。
所谓关节晨僵,是指早晨起来关节僵硬,难于屈伸。
(3)男性血沉>(年龄÷2)毫米/小时。
女性血沉>[(年龄+10)÷2]毫米/小时。
(4)抗O试验1:250以上,即是血清稀释250倍仍能查出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致残率高达30%。
中医称类风湿关节炎为痹症。
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若人体素有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外邪壅塞经络,浸淫关节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痹症分为热痹、寒痹两大类。
热痹发病较急,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甚至发热(体温在38℃以上),口干喜饮,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小关节(如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有时称为痛风。
热痹中的热,是由外邪久郁化热而来,即使初起由寒邪所致,但久郁也会化热,阴虚体质者更容易由寒邪转为热邪。
中医治疗热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祛湿,散风通络。
寒痹发病较缓,关节肿而不红,疼痛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缓。
中医治疗寒痹的原则是补肾健脾,温经散寒,驱风胜湿。
此外,老年人患痹症,更应注意补气血,健脾肾,扶正祛邪,一定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以免攻伐太过损伤元气。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验方。
验方1 桂枝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先煎)30克,白芍20克,桂枝、白术、葛根、当归、知母各15克,防风10克,麻黄(先煎)5克。
【主治病证】热痹。
多个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关节屈伸不利,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大便干结。
【方药解析】麻黄、桂枝、防风散风通阳;当归补血行血;石膏、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也可抑制麻黄、桂枝的温燥辛散;白术健脾运湿;葛根解肌,舒筋,通脉。
痹症和风湿的区别是什么

痹症和风湿的区别是什么文章目录*一、痹症和风湿的区别是什么*二、痹症能治好吗*三、中医如何治疗风湿痹症痹症和风湿的区别是什么1、痹症和风湿的区别是什么要想知道风湿与痹症是否有区别,首先我们需要对风湿和痹症都要有个详细的了解:1.1、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
延续下来,至今在风湿病分类上,广义的已有100多种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狭义上应该仅限于内科与免疫相关范畴的几十种疾病。
其中有些病还是跨学科的,如痛风,骨性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等。
1.2、痹症:痹,即痹阻不通。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由上可知,痛风和痹症在病机以及症状表现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痛风和痹症的区别所在。
2、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2.1、发病情况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常常会发生在九到十七周岁的人群之中,而且发病的男女比例是相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常发生在中年女性之中。
2.2、病因不同风湿性关节炎是链球菌感染造成,而类风湿关节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滑膜的慢性2.3、症状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累及大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不造成关节的畸形。
还有环形红斑、舞蹈症、心脏炎的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代有关资料首见于1957年,主要介绍针灸治疗类风关的经验。在50~60年代中以传统疗法治疗为主。进人70年代后,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80年代,广大医者在继承发掘古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在病名上,根据类风关的特殊关节症状,参照古代文献有关记载并结合临床体会,有医者提出类风关为“尪痹”一名,并为不少医家所接受。在治疗方面,除传统方药和针灸外,用专方、单方治疗本病的报道令人瞩目。如雷公藤,迄今为止是公认治疗本病的较为理想的有效新药。初步统计,本药临床报道已逾千例,有效率在86.7%~98.4%之间。多年随访资料证明其远期疗效也是乐观的。雷公藤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目前除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毒副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外,还致力于雷公藤的剂型、剂量的改革,力求发挥其更有效的治疗作用。
加减:热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黄柏、龙胆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169例,有效率为90.9%~96.6%。
常用成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防己黄芪汤等。
(3)气血两虚 .
治法:益气补血,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人参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鸡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独活各15克,桂枝9克等多味。
疗效:以上方为主共治疗160例,有效率为91.4%~93.0%之间。
常用成方:乌头汤、麻辛附子汤、蠲痹汤。
(2)风湿热型
治法:清热祛风,除湿通络。
处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独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等加味。
疗效:经治疗92例,有效率为83.7%。
类风湿性关节炎

精选ppt
49
精选ppt
50
五、诊断
临床一般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在第51届风湿病学年会上修订的诊断标 准:
1、晨起关节僵硬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此期相当于临床上的急性期。此期 的炎症过程可以被控制或终止,如能及 时正确地诊断治疗,完全能恢复正常, 愈后良好,是治愈的关键时期。
精选ppt
12
2、肉芽肿期:
此时滑膜的急性炎症已消退,渗出 逐渐吸收,滑膜中出现肉芽组织血管翳 ,其覆盖粘连在关节软骨上,并向软骨 内侵入,导致软骨糜烂。最后全部软骨 被破坏,关节囊纤维化,继而出现关节 腔狭窄。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讲:
精选ppt
1
一、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 湿,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 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
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致影响人的 生命,但少数人中,可造成严重残废, 使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精选ppt
2
RA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但各个 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
全世界患病率平均为 1%;
精选ppt
13
此期的特点是:血管翳形成。血管 翳是滑膜内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 胞组成的肉芽组织,是类风湿关节炎的 最重要的病变之一。血管翳的生长能力 和破坏能力很强,是引起关节软骨破坏 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关节内粘连 及后期关节强直的关键因素。
此期的病理过程可由关节滑膜波及 其他器官。
精选ppt
精选ppt
44
C反应蛋白: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 ,此值升高,其阳性率为80-90%。CRF 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 良好指标。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古代可以用病理名词或病证命名,在中医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痹症”范围较广,包含西医的多种疾病。
历代中医典籍虽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论述与近历代医学论点是颇点相吻合的。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损性疾病,常见的论述有:行痹、痛痹、著痹、历节痛、痛风、顽痹、鹤膝风,以及骨痹、肾痹等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出现“痹”字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地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文字记载,其它与痹症相关的症状有“手痛”“四末痛”“膝肿”“足大小指废”等等。
《五十二病方》中还收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用形成较完整的疾病概念,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分门别类,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或症状命名,见诸于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内经》,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并列了两篇有关“痹证的专论——《痹论》、《周痹》。
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内在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了先由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
《内经》还明确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病骨痹。
”又按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种类型,“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论文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临床以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为特点.。
笔者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以风寒湿热痰瘀为标,气血不足、肝脾肾虚弱为本,使气血凝涩,筋骨失养。
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一病、二期、三证型、四注重。
治疗主要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宣痹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四方为基础专方。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474-02西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紊乱有关[1]。
滑膜炎、类风湿性肉牙肿形成和纤维化,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常见的症状是关节肿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受损,是临床常见、多发而难治的疾病,病情缠绵,经常反复,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无规则性的特点。
西医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如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等[2],但效果欠佳,且毒副作用较多,病人难以长期接受。
由于本病病变部位在骨与关节,主要是关节肌肉筋骨肿胀疼痛,日久引起关节畸形,因此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等疾病范畴,中医古籍中的历节风、顽痹、鹤膝风等病因病机及证候的描述,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
临证时运用痹证及上述疾病的有关理论,结合“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的论述详剖其因机证治,对本病的治疗帮助很大[3]。
1 病因病机《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
说明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所致。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除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外,与气血不足、肝脾肾虚弱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可观察到气血不足、肝脾肾亏损者发本病率较高。
故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1 外邪入侵风寒湿热之邪通常地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
问诊
1.检查者自我介绍
2.询问患者姓名、年龄、职业
3.主要症状:如患者自诉双手关节疼痛
4.时间:何时开始?
5.诱因:是否受寒、劳累、潮湿环境?
6.主要症状特点(重点):
疼痛部位:双手关节疼痛是否固定?是否游走性?其他关节是否有疼痛?
疼痛性质:疼痛是(隐痛、酸痛、刺痛、胀痛)?疼痛处是否有热感or冷感?
疼痛程度:疼痛是否可以忍受?夜间是否痛醒?关节疼痛是否影响生活和工作?
疼痛持续时间:双手关节疼痛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发作?白天疼痛明显还是晚上疼痛明显?加重因素:遇冷加重?遇热加重?劳累后加重?
缓解因素:稍作活动缓解?休息缓解?得温稍舒?得冷稍舒?
关节活动情况:晨起关节是否僵硬,持续时间,活动后关节僵硬是否缓解?
8.伴随症状:双手关节是否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9.鉴别诊断症状(一般与3个疾病鉴别):
是否有红斑、皮疹、脱发、口腔溃疡、泡沫尿(与SLE鉴别)?
关节疼痛前是否有发热咽痛?(风湿热)
腰骶、下腰痛或臀部疼痛吗?(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10.诊疗情况:去哪里看过病?做过哪些检查?有无诊断?有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11.既往发作情况,既往诊断治疗情况。
12.刻下症状:中医症状问诊(十问歌):现在双手关节疼痛如何?发热?恶寒?头晕?乏力?气短?怕冷?口渴(喜冷饮or喜热饮)?口苦?心烦?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肌肤紫暗?胃口好吗?大便、小便情况?睡眠情况?体重减轻?
13.既往史:(无需系统回顾)。
既往身体好吗?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等等有吗?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有吗?有做过手术吗?有输过血吗?有外伤史吗?
14.个人史:痹症询问患者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潮湿),饮食情况,烟酒嗜好等
15.过敏史:药物、食物过敏的有吗?
16.婚育史
17.月经史(可以了解气血情况)
18.家族史:家里和你同样疾病的人有吗?家里有传染病人吗?家里有去世的吗(原因)?家里遗传性疾病有吗(高血压、糖尿病等)
体检:
洗手、暖手,注意体检环境要求
中医总体望诊:神色形态
双手关节检查(重点):检查所累及关节(是否对称性)?关节处是否(红、肿、热、冷)?双手关节是否压痛?关节是否畸形?嘱患者活动关节,观察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伴有贫血,故检查睑结膜、指甲床色泽。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表现类风湿结节:检查骨突起部位(尺骨鹰嘴下方、膝关节、跟腱附近等)是否有皮下结节。
类风湿关节炎可并发淋巴结肿大,故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
类风关可并发血管炎,故因检查全身皮肤是否有紫癜,是否有指趾坏疽?是否巩膜炎、角膜炎等?
心肺听诊
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4字试验(髋关节情况)
与SLE鉴别:检查面部是否有蝶形红斑,是否皮疹
舌(质、苔、体、舌下脉络)脉(定位,浮中沉取脉)
补充检查:血常规,抗“O”,血沉,CRP、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环状瓜氨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双手关节x线摄片。
诊断:中医痹症(证型视具体情况)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证型: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达经汤(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螳螂、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稀莶草、青风藤、当归、穿山甲)
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
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
类证鉴别: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弱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
病因病机: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西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植物药(白芍总苷等)。
调摄:嘱咐患者饮食清淡,生活规律,避免劳累。
平时注意防寒、防潮,居住环境保持干燥、清洁。
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僵硬挛缩,防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