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虎门销烟》微课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仿写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英勇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教学难点2.1体会林则徐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虎门销烟事件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自主查阅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则徐英勇事迹的认识。
5.课堂练习5.1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锻炼表达能力。
5.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1.2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课文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拓展作业2.1学生收集关于林则徐的其他英雄事迹,进行分享。
2.2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对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2】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虎门销烟》讲的就是1839年6月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侵略中国。
鸦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古老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使中国老百姓处在深重的灾难中。
虎门销烟的壮举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先叙述前去虎门观看的人群和林则徐坚决销毁鸦片的决心,接着描绘了销毁鸦片的过程,最后讲在林则徐等中国官员的监督下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以及虎门销烟的意义。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设计理念《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
教学中以学生的理解感悟为起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虎门销烟的壮举,体会到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课下,我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查找一些背景材料,并在第一课时观看了电影《鸦片战争》为学生学文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鸦片的销毁过程和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资源选用影像VCD资料、媒体播放、幻灯片等资源。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广州老百姓听到禁烟后的激动、兴奋地心情。
林则徐虎门销烟微课教学设计

《林则徐虎门销烟》微课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林则徐虎门销烟》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目介绍了战前中英两国概况。
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停滞不前,并全面陷入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尤其是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经济、思想迅速向近代跨越发展,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偶然性因素。
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
二、教学立意本目讲述鸦片战争前中英各自国家概况。
并通过中英贸易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来龙去脉。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最后让学生认识林则徐虎门销烟仅仅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索。
中英战争的根本原因则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市场、寻找原料从而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目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新闻剪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家烈士纪念日仪式》通过党和国家领导在天安门广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由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若干历史画面组成的,其中第一组浮雕就是虎门销烟。
今天透过虎门销烟的历史浓雾,去感受百年沧桑的近代中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中英鸦片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对战前两国概况的分析,特别是中英贸易的分析,得出两种植物之间的较量,战争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教学设计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林则徐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和意义;2. 林则徐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和意义;2. 如何分析林则徐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料和文献资料;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此话题的兴趣,提出问题:“你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什么吗?它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第二步:讲解背景知识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讲解内容要包括:1. 清朝时期,英国以鸦片贸易侵害中国利益的事实;2. 林则徐因为看到中国因鸦片贸易而受到的损失而决定采取行动;3. 林则徐通过赴闽南虎门监禁英国商人和销毁鸦片来表明中国决不容忍鸦片贸易的立场;4.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人组成,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 林则徐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 林则徐如何影响学生今天的思考和行动。
第四步:小组报告和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报告内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深入讨论,加深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步:个人总结和思考要求学生个别完成一篇反思和总结的作业,内容包括:1. 自己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的理解和分析;2. 林则徐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3. 自己对于林则徐的行动的评价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小组报告的评价: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逻辑和表达进行评分;2. 个人总结和思考的评价:根据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和扩展能力进行评分;3.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汇报和思考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质量。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
)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虎门销烟》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虎门销烟事件。
(2)运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的背景(1)林则徐禁烟令的颁布(2)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2. 虎门销烟的过程(1)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决心(2)虎门销烟的实施及成果3. 虎门销烟的意义(1)打击鸦片贸易,捍卫国家主权(2)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2. 辅助材料:虎门销烟相关图片、史料、视频等。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虎门销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史料分析(1)展示虎门销烟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2)讨论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课堂小结(2)强调虎门销烟对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与虎门销烟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六、教学拓展1. 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引导学生了解虎门销烟事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分析虎门销烟事件对后世的反响和启示。
2. 虎门销烟与民族精神(1)探讨虎门销烟事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努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

《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y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y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学生通过认识y片的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的思想。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y片的.资料,还有y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师:的确,外来的y片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
(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
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虎门销烟教案优秀13篇

虎门销烟教案优秀13篇《虎门销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8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会组词。
3、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4、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历史背景及销烟的意义。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历史背景及鸦片的危害(出示鸦片给国家、民众带来危害的画面及文字)2、释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音,并组词。
2、理解词义赞不绝口欢呼雀跃垂手恭听水泄不通沸腾3、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
回到一qi2年前的广州城,去亲自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吧。
二、对照阅读:品味人物心情(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1、广州城因为什么而沸腾?划出表现广州城热闹的句子。
2、当外国商人见到销烟以后,他们有什么反应?板书:百姓外国商人开心喜悦狼狈不堪大长中国人志气灭外国侵略者威风3、指导朗读。
三、重点阅读,体会壮观气势。
(一)体会人气壮观(出示画面)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①表现前来观看销烟人数之多的词。
②描绘人们热烈庆祝销烟喜悦心情的词、句子。
(二)体会场景壮观。
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划出句子,找出重点词。
(出示画面)1、表现销烟池规模宏大的句子:2、描写销烟时的场景:①找出销烟的具体过程的句子:②销烟时的情景:③围观群众的表现:④销烟的数量:3、指导朗读。
四、总结: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坚决反对外敌,虎门销烟之举,销毁的不仅仅是鸦片,更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虎门销烟》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说明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目介绍了战前中英两国概况。
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停滞不前,并全面陷入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尤其是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经济、思想迅速向近代跨越发展,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偶然性因素。
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
二、教学立意
本目讲述鸦片战争前中英各自国家概况。
并通过中英贸易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来龙去脉。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最后让学生认识林则徐虎门销烟仅仅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索。
中英战争的根本原因则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市场、寻找原料从而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目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新闻剪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家烈士纪念日仪式》
通过党和国家领导在天安门广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由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若干历史画面组成的,其中第一组浮雕就是虎门销烟。
今天透过虎门销烟的历史浓雾,去感受百年沧桑的近代中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中英鸦片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通过对战前两国概况的分析,特别是中英贸易的分析,得出两种植物之间的较量,战争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通过《虎门销烟》历史剧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史实。
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勇气和力量,认识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民族英雄。
五、教学反思
本目学习,在导课环节能够运用时政新闻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历史并不是离我们遥远的事情,历史是与现实相联系的。
在学习中英鸦片战争起因时,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在老师的启发下认识到两种植物即茶叶与罂粟在中英贸易中的影响,最终引发双方贸易差距。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更多的是老师的带动,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展开自主学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会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