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田间调查及监测技术_周海波
昆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小麦、油菜蚜虫调查和鉴定姓名:班级:学号:一实验内容1 小麦蚜虫调查与种类鉴定在田间观察并用毛笔扫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调查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以及种类,记录所调查小麦植株数量。
通过对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了解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并掌握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方法,旨在预测小麦蚜虫危害蔓延情况,为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 油菜蚜虫种类鉴定通过实验室给定的油菜蚜虫样本,随机捕获数头蚜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油菜蚜虫种类。
通过对油菜蚜虫种类的鉴定,熟练掌握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对其进行鉴定与分类,以明确当地油菜蚜虫的主要类型,旨在为油菜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方法1 小麦蚜虫调查方法采用单对角线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茎);当百株(茎)蚜虫量超过500头且株(茎)间差异不大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茎);当蚜虫量特大时,每点可减少至10株(茎)。
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有翅蚜及无翅蚜数量,并统计计算百株蚜虫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表1)。
表1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注:调查地点为成都校区图书馆前小麦田,地块类型为旱水田。
2 小麦和油菜蚜虫鉴定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教材,小麦和油菜蚜虫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1 小麦蚜虫种类和发生情况根据表1可知,所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均为禾谷缢管蚜,由此可初步推测出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
在随机选取的6株小麦种,只有4株小麦有蚜虫,有蚜率达66.7%;通过调查的小麦上一共有92头禾谷缢管蚜,换算成百株蚜量为1534头。
按照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现阶段已达到防治标准。
而禾谷缢管蚜都是无翅型,且与生活阶段有关。
此阶段为小麦灌浆期,蚜虫只需要在小麦植株的叶片或茎秆上小范围活动,就可以从小麦吸食足够的汁液作为营养物质。
在南方,禾谷缢管蚜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不产生雌雄性蚜,以无翅成虫和若蚜在小麦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过冬。
小麦蚜虫为害损失调查

河南农业2016年第10期(上)害田块4块共16块, 适期防治田3块共12块,调查蚜虫危害和产量情况。
小麦蚜虫危害田根据蚜虫密度结合目测,设定危害程度如下:重度危害:小麦大部分不能抽穗,有些植株提早枯死;中度危害:小麦明显枯黄但能抽穗,穗头小,穗数少,结实较少;轻度危害:危害表现不明显,生长基本正常。
实际测量各代表田块重度、中度、轻度危害面积;不同危害程度类型按5点取样,每样点2m 2共10m 2小麦分别收割、脱粒、去杂、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适期防治田也按10m 2单收、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4个调查点以点为单位统计2.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面积平均比率分别为6.01%、11.9%、82.09%。
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面积离平均数差距分别为±3.12个百分点、±5.16个百分点、±9.01个百分点,表明小麦蚜虫受害田之间,不同受害程度面积比率随机性变化较大。
3.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每667m 2平均产量为138.7kg、400.4kg、697.6kg,重度比轻度相差80.1%,中度比轻度相差42.6%;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产量分别存在±27.92个百分点、±14.1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的离平均数差距,表明小麦蚜虫在同一块麦不同程度受害面积比害田每667m 2平均产均产量为741.5kg。
小田每667m 2平均减产15.2%。
表明小麦防统治,方能避免小麦蚜虫发生成灾,对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西平县小麦生产中,蚜虫危害不仅有本地虫源的作用,还有外来迁飞性虫源的作用,为害盛期是返青拔节期和小麦穗期,穗期为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尤为严重。
保灌浆、增粒重为穗期蚜虫防治的目的,防治不及时或措施失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后果,严重威胁到小麦安全生产,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会给农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田间对小麦蚜虫的计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害虫。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小麦蚜虫的计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的讨论。
1. 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计数方法。
农民可以在小麦叶片上进行蚜虫的目测计数,记录每叶片上蚜虫的数量。
然后将每个样地的计数数据进行平均,得到整个田地的蚜虫密度。
优点: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专业设备或技术。
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蚜虫数量。
缺点:工作量大,耗时长。
容易受个体差异、视觉判断差异和视力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计数结果不一致。
依靠目测计数很难准确区分大小不同的蚜虫。
2. 使用计数器:使用计数器可以方便地记录小麦叶片上蚜虫的数量。
农民可以通过手动点击计数器来记数,然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
优点:相对于直接计数法,使用计数器可以减少误差和劳动强度。
可以得到更快、更准确的计数结果。
缺点:需要额外购置计数器,增加了成本。
计数结果仍然会受到个体差异和视觉疲劳的影响。
3. 利用黄色黏板:黄色黏板是一种常用的监测小麦蚜虫的方法。
农民可以在小麦田间悬挂黄色黏板,蚜虫会被黏板吸附住。
然后可以对黏板上的蚜虫进行计数和统计。
优点:相对于直接计数法,利用黄色黏板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干扰,得到更准确的计数结果。
黄色黏板可以持续监测蚜虫的数量,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变动趋势。
缺点:需要时间等待黏板上的蚜虫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进行计数。
黏板上可能还有其他昆虫或物质黏附,可能会干扰计数结果。
综合防治措施:除了进行田间计数外,综合防治也是控制小麦蚜虫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合理密度播种,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及时清除及焚烧蚜虫的养殖源,如野生草本植物等。
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等。
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是调查和研究害虫密度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
农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数,根据计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蚜虫对小麦的损害。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一直受到蚜虫的侵害。
小麦蚜虫是小麦叶片、茎秆等部位的重要害虫,损害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显著下降。
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对保障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蚜虫的防治中,化学药剂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不同的药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不同,为了找到更有效的药剂,有必要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本文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蚜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本试验选取了不同防治小麦蚜虫的常见农药作为试验药剂,包括乙咪环唑、阿维菌素、拟除虫菊酯等。
还选择了一种生物防治药剂——利多菌素,作为试验对照组。
小麦蚜虫为试验对象。
2. 试验地点本试验选择了具有小麦蚜虫较为严重的田间试验地点进行试验。
试验田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小麦生长。
试验地点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小麦田地。
3. 试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了完全随机化设计,设置了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
其中4个处理组为不同的农药药剂,另外一个处理组为利多菌素。
每个重复设置的面积为10平方米。
(2)试验过程在小麦苗期开始,进行了药剂的喷施处理。
按照农药产品的使用说明,溶解在适量水中,对不同药剂的使用剂量进行了调整,然后使用喷雾器进行了喷施处理。
(3)观察记录在药剂喷施后,每隔3天对小麦田地进行了观察,并统计了小麦蚜虫的死亡情况。
统计数据记录了虫口数量、死亡数量,以及草丛上的蚜虫数量。
二、结果与分析根据试验结果,不同农药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
在使用乙咪环唑和阿维菌素进行处理后,小麦蚜虫的死亡数量较多,相比之下,拟除虫菊酯和利多菌素的防治效果较差,虫口数量没有明显减少。
可以看出,乙咪环唑和阿维菌素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对小麦的安全性较高。
2. 不同处理组的小麦产量情况根据观察数据,不同处理组的小麦产量存在差异。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危害性较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小麦蚜虫的数量和传播速度不断增加,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研究小麦蚜虫田间计数及综合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小麦蚜虫的计数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准确度不高、耗时耗力等问题。
而且针对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策略还不够完善,往往局限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存在环境污染和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通过对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综合防治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麦蚜虫防治的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对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小麦蚜虫的数量和分布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麦蚜虫的数量分布规律,及时监测蚜虫数量,准确评估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可以及时发现蚜虫的数量变化趋势,有效预测虫害爆发的可能性,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防治建议。
研究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农民对虫害的识别能力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健康安全。
通过探讨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方法,旨在提高虫害监测和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小麦生产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1.3 研究意义小麦蚜虫是小麦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为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威胁。
对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虫害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降低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通过研究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研究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还有助于积累相关信息和经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麦蚜虫防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导致小麦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来控制小麦蚜虫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的探讨及综合防治方法。
1.打枝条法打枝条法是一种常用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它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可以有效地评估小麦蚜虫密度。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小麦上选取一株植株,将它的枝条剪下后反复捶打,使小麦蚜虫掉落在白色布上,再用显微镜或放大镜对其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误差,计数时需要注意所选枝条的大小和样本数量的大小。
3.虫口法虫口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小麦蚜虫密度的方法,它的原理是计算每个小麦蚜虫体内的虫口数,来评估整个小麦田的受害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小麦田中选取不同高度的小麦植株,并在每个植株上随机采集若干只小麦蚜虫,然后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并计算每只小麦蚜虫体内的虫口数,并将所得结果求和得到每株植株上小麦蚜虫的虫口数。
这种方法具有精确性高、误差小等优点,但因为操作较为复杂,通常只用于学术研究以及对小麦蚜虫的繁殖能力进行分析。
虽然这些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将有助于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工作。
二、综合防治方法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一般采用物理控制、生物控制、化学控制等方法的综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1.物理控制物理控制的方法包括利用红外线、超声波等物理手段,使小麦蚜虫受到压力和刺激,逼迫它们离开小麦植株。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污染、无毒害,不存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但它具有短期效果,而且对一些耐药性强的小麦蚜虫无效。
2.生物控制生物控制的方法是利用小麦蚜虫的天敌和寄生蜂来进行控制。
天敌包括蚜虫吃虫鸟、蚜虫天敌、小麦蚜虫桦蛾等,寄生蜂包括蚜茧蜂、细腰茧蜂等。
选择天敌和寄生蜂来进行综合防治具有环保、不污染、长效等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天敌和寄生蜂的选择、繁殖和放归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风险和危害。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
小麦蚜虫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关键是要及时了解其数量,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探讨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简便方法,以及综合防治的措施。
一、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简便方法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是了解其数量及分布的基础,可帮助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防治。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简便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小麦蚜虫的田间计数。
1. 随机抽样法随机抽样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选择一块代表性的小麦田地,然后按照一定的间隔,在田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点。
在每个样点上,使用目测或专用工具,进行小麦植株上小麦蚜虫的计数。
对各个样点的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小麦蚜虫的平均密度。
2. 使用黄色粘板法黄色粘板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黄色粘板(或用黄色纸板涂抹一层黏性物质)固定在若干个代表性的小麦田地中,然后定期检查粘板上的小麦蚜虫数量,根据数量变化,可以推测小麦蚜虫的密度及分布情况。
3. 利用田间监测器具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利用一些田间监测器具对小麦蚜虫进行自动监测和计数。
这些监测器具可以根据预设的参数,自动采集小麦田地中小麦蚜虫的数量数据,为农民提供实时的监测信息。
这种方法不仅简便高效,而且无需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适用于大面积小麦田地。
二、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蚜虫的防治不仅要依靠计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防治措施,从而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对小麦蚜虫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瓢虫、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并在小麦田地中营造适宜其生存繁殖的环境。
2. 化学防治在小麦蚜虫数量超过阈值时,可以利用化学农药对其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注意剂量和喷洒时间,以避免对非靶标生物造成危害。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以严重影响小麦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田间计数小麦蚜虫的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简便方法,以及如何综合防治小麦蚜虫。
1. 直接观察法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
在小麦生长期内,经常在田间进行观察,记录小麦蚜虫的数量。
通常是根据单位面积内叶面上的小麦蚜虫数来计算。
例如,可以在小麦田间随机选取10个位置,每个位置随机选取10片叶子,然后记录小麦蚜虫的数量,最后通过平均值来计算每平方米叶面上的小麦蚜虫数量。
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缺点明显,如: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风、雨等自然因素),不能准确计算数量。
2. 白纸盘法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是将一个直径为25 cm的白色圆盘放在小麦植株下面的纸上,然后轻拍小麦植株,使虫子掉落到白色圆盘上。
此时,可以记录小麦蚜虫的数量和密度,并计算平均值。
3. 蓝色黄色粘板纸法这种方法使用蓝色或黄色的粘板纸,吸引小麦蚜虫。
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将粘板纸贴在小麦植株上,收集小麦蚜虫。
最后,统计小麦蚜虫数量。
1.优先采用机械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机械防治方法,如利用人工除草机、吸虫器和除草带等,减少小麦蚜虫的数量。
同时,定期进行轮作,保持地力良好,有利于减少小麦蚜虫的发生。
2. 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虫、天敌、真菌等有利生物,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
其中,寄生虫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使用天蜂、蚜茧蜂等寄生虫进行防治。
天敌也可以帮助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如瓢虫、飞蝗和蜻蜓等。
对于真菌防治方法,可以使用肌肉抑菌素、鸟嘌呤等真菌拟除草剂,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
3. 化学防治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选择环境友好、无毒无害的农药,同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时机进行防治,避免出现药害问题。
通常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可以在虫害出现后的七天内进行药物喷洒,以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
综上所述,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方法有许多种,而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更是需要依靠多种手段进行,以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