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下册全套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XX省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导致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

具体体现:(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XX(XX省省)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A.水B.无水酒精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点】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指导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

【导语】化学是⾃然科学的⼀种,在分⼦、原⼦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标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剂及其变⾊情况。

(2)了解⼏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法 (1)进⼀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实验的⽅法获取信息,运⽤⽐较概括的⽅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酸碱指⽰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剂的变⾊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具 【教具准备】⽩醋、苹果汁、⽯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蕊溶液、试管(若⼲)、牵⽜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季、紫⽢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在⽇常⽣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灰⽔、烧碱。

【提出问题】 ⽤什么较简单的⽅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剂?指⽰剂遇酸和碱溶液变⾊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醋、⽯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醋,盐酸是酸溶液;⽯灰⽔,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法:取少量溶液,滴⼊⼏滴⽯蕊试液,若溶液呈红⾊,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实验安全常识和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安全常识和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教学讲解: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3. 教学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案章节:第二章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曲线。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介绍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教学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 教学演示:进行溶解度实验,展示溶解度曲线。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溶解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1一、学情分析:这一级九年级学生基础很差,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很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复习时常以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

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2.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3.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4.第二单元课题2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第三单元课题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第三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的反应7.第四单元课题1生活中的盐8.第四单元课题2食品中的有机物质9.第五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0.第五单元课题2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2.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教学难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讲解灭火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4)示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5.作业布置(2)绘制灭火器使用方法的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1.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2)学会燃料的合理利用。

2.教学重点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3.教学难点燃料的合理利用。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引发学生对燃料分类的思考。

(2)讲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

(3)分析燃料的合理利用,如: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等。

(4)讨论如何减少燃料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5.作业布置【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学会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教学用具】集气瓶、氧化钠、木炭、品红、水、烧杯【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写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C CO CO2H2CO3 CaCO3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庭,有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还有无机含碳物质,和有机物等,所有有机物都有碳,氢两种元素。

如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CH4),还有酒精、醋酸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还有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

(注意:碳和炭)问: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都是以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果把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还纯净物?是混合物,它也说明了以前学习过的单质的概念,应该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不能光光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下列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用途:一、金刚石1.物理性质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经仔细琢磨会带上光泽,成为璀灿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是一种不导电、不导热的固体,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一种物质。

2.用途坚硬是金刚石最重要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金刚石做为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还可用来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为钻探机的探头。

二、石墨1.物理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地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它具有滑腻的感觉。

2.用途利用它具导电性能可作为电极,如电池中的石墨电极等,因为它具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它可用来作为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性质(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其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才会这么大的差异。

三、无定形碳无定形碳中有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等,而木炭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种,现在主要以木炭为代表研究一下木炭的物理性质及它的一些主要用途。

(一)木炭1.物理性质木炭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一种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演示:演示实验5-2现象:实验前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当加入木炭振荡后,红棕色消失。

结论:木炭具有强的吸咐能力。

演示:演示实验5-3现象:实验前小锥形瓶里的水显红色,当加入木炭后振荡,红色消失结论:木炭具有强的脱色能力。

木炭具有强的吸咐能力,具有强的脱色能力。

问:木炭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呢?答: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中的管道愈多,跟气体或溶液接触面积就愈大,吸附能力愈强。

2.用途利用木炭的具脱色、吸附能力,可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来吸附有臭味的物质,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无定形碳中的焦炭常用于冶金工业,炭黑常用于制造墨、油墨、油漆、鞋油和颜料等,把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等制品的耐磨性。

【小结】总结全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后作业】P82 1、2、3【板书设计】§5-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的】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温时的化学活动性2.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化学性质却相同3.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4.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集气瓶【教学过程】复习:1.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哪些?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②碳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比如:木炭在常温下稳定,金刚石,石墨也是这样,还有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都说明了碳在常温下,性质是稳定的。

一、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二、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在讲一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碳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样的(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是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现象,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充分燃烧:C+O2==CO2(点燃)如果说,大量的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时就是碳燃烧不充分,此时生成物量种叫一氧化碳的气体,同时放出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不充分燃烧:2C+O2==2CO(点燃)上述两个反应,在以煤为燃料的厨房里也经常发生。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当空气充足,炉火很旺时,煤燃烧充分,主要生成二氧化碳,炉火不旺时,煤燃烧不充分,生成较多量的一氧化碳,前面我们学习过一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一种气体,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那么在冬天生火取暖时,若门窗关闭,为什么容易中毒呢?(这是因为门窗关闭之后,碳燃烧不充分,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以上实验说明了碳具有可燃性。

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三、高温下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1.与氧化铜发生反应:演示: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现象:加热片刻,看到试管的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右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红,说明氧化铜被木炭还原成铜:而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炭在加热条件下被氧化铜氧化成二氧化碳。

结论:白色浑浊是碳酸钙,红色固体是铜粉。

这个反应说明了单质碳具有还原性,它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用焦炭可把炭可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单质不仅可将金属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它还可与二氧化碳,水等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还原反应)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2.与二氧化碳反应发生反应C+CO2==2CO(高温)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需吸热,而碳在氧化中燃烧时是放热的,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变化,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的现象,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得到证实,在烧得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煤之后,湿度会降低,同时产生煤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它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关于它的一些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五节中学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碳与水的反应。

3.碳与水的反应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混合气体,我们称为水煤气(主要是CO和H2),这就是我们工业上制取氢气的原理:C+H2O==CO+H2↑(高温)单质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水煤气中的两种气体都是易燃的,这就是为什么湿煤比干煤烧得更旺的原因所在。

我们说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是一种主要的能源,可直接供给人们取暖、加热、也可转化为电能、动能等,如核电站就是将化学变化时放出的热量变成电能的典型例子。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世界将变化什么样?答:若没有化学变化放出的能量的利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我们今天所学的单质碳的性质和前面所学过的什么物质的性质很相似?碳和氢气的性质比较:【总结】总结全节内容,突出重点: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课后作业】P85 1、2、3、4【板书设计】§5-4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的】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烧杯。

试管【教学过程】复习:1.单质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2.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是稳定还是活泼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在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但在高温条件下,它的化学性质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碳的一种化合物--二氧化碳的性质。

碳的化合物有CO、CO2、H2CO3、碳酸盐及有机物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我们最熟悉的,大家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占0.03%,如果说,没有这些二氧化碳行不行呢?或者它的含量比0.03%来得大,甚至很多可以吗?如果没有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的,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没有了氧气,则人类的生存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就无法进行,则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了,但若是它的含量提高,当它的含量达1%,对人体就有害处,达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呼吸就会停止(因为二氧化碳是不能供给呼吸),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要有,但又不能太高。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为1.977克/升,约为空气的1.5倍,可溶于水,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在降温加压时,可把二氧化碳气体变成无色的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我们称二氧化碳固体为“二冰”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演示实验5-6,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现象:低的一根蜡烛先灭,高的一根蜡烛后灭。

结论:它是一种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同时它也不能供给呼吸。

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应先做“灯火试验”确定能否进去。

否则会发生意外。

2.二氧化碳水溶液显酸性演示:演示实验5-7现象:实验前,试管里的溶液显紫色,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颜色变成红色,对该试管里的溶液加热后,溶液又显紫色,结论:二氧化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显酸性),但它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在加热时它就会发生分解。

CO2+H2O==H2CO3H2CO3==CO2↑+H2O(加热)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过量的二氧化碳又会使溶液变澄清演示:往澄清的石灰水里通入CO2气体。

现象:先有白色沉淀生成,长时间通入,又会变澄清。

结论:刚通入生成碳酸钙沉淀,当通入过时时,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可溶性物质)。

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它的性质来决定,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用它作为灭火剂,利用干冰升华需吸热,可用来致冷剂,作为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还可用在工业上,生产纯碱,尿素、汽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生命的肥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