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RIP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RIP协议实验范文

RIP协议实验范文

RIP协议实验范文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以实现最优路径的选择。

下面我们将对 RIP 协议的实验进行详细讲解。

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RIP协议的工作原理。

2.实现RIP协议,并验证其在网络中的路由选择功能。

实验材料:1.多台计算机。

2.路由器器件。

3.实验网络拓扑。

实验步骤:1.配置网络拓扑: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实验网络的物理连线,包括计算机节点和路由器连线,并保证网络的正常通信。

2.配置路由器:将路由器正确连接到计算机节点,并配置路由器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3.实现RIP协议:使用C语言或其他编程语言编写RIP协议的实现代码。

4.路由器端配置:在每个路由器上配置RIP协议,指定路由器的IP 地址、子网掩码和唯一的路由标识。

5.路由器之间的通信:通过路由器之间的链路交换路由信息,使用RIP协议传递路由表。

6. Routetable 的更新:根据收到的 RIP 报文更新本地的Routetable。

7.路由选择:利用最小跳数法则选择最短路径,更新最优路径。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网络拓扑结构合理,所有计算机和路由器均正常连接。

2.编写RIP协议的实现代码时,应仔细理解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并确保代码的正确性。

3.在路由器之间配置RIP协议时,注意配置正确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唯一的路由标识。

4.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情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错误。

实验结果和分析:1.观察实验网络中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情况,确保RIP报文正常传递。

2.比较实验中不同路径的选择和路由器之间的通信质量,验证RIP协议的路由选择功能。

3.检查局域网内每个计算机是否能够正常访问其他计算机,验证RIP 协议的正确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RIP协议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了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

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

实验报告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年级*班实验时间:2019年10月28日姓名:沈** 学号:**********实验名称: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路由器划分子网的方法,并对路由器的各个接口设置IP地址。

2.掌握路由信息协议(RIP)的配置方式。

二、实验设备1.路由器、计算机、直通线、交叉线2.实验所用的拓扑图如图所示。

三、实验内容1. 将各类设备进行连接和配置,完成RIP协议的编写2. 深入理解RIP协议的规则四、实验步骤1.按照图8‐1所示进行设备的连接和配置。

2. RouterA的基本配置如下:3.RouterB的基本配置如下:4.配置RouterA的RIP路由如下。

5.配置RouterB的静态路由如下。

6.查看配置。

在RouterA运行show ip router命令会显示如下所示的路由信息。

其中,“R192.168.3.0/4[1/0]via192.168.2.2”就是我们加上去的RIP路由。

在上面显示的信息中,C为直连网络,R为RIP路由。

在RouterB运行show ip router命令会显示如下所示的路由信息。

7.测试PC1,PC2,PC3,PC4是否能互相Ping通,如果能,则表示达到了实验的要求。

8.删除路由协议:Router(config)#no router rip五、实验拓扑结构图六、实验结果及分析七、实验总结及体会通过此次试验,成功掌握了利用路由器划分子网的方法,并对路由器的各个接口设置IP地址。

掌握了路由信息协议(RIP)的配置方式。

计算机网络实验 课程实验报告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

计算机网络实验    课程实验报告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通信工程学院班Array姓名学号同作者实验日期 2020 年 4 月 5 日一、实验目的1.1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及分类1.2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简单工作原理1.3掌握RIP协议的基本特征1.4熟悉RIP的基本工作过程二、实验所用仪器(或实验环境)实验所使用软件为 Cisco Packet Tracer。

三、实验基本原理及步骤(或方案设计及理论计算)3.1动态路由协议概述路由协议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软件进程,与其他路由器上相同路由协议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学习非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加入路由表。

并且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自动调整,维护正确的路由信息。

图一动态路由协议前面提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是基于路由协议实现的。

交换路由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路由转发表,进而通过此表找到一条数据交换的“最佳”路径。

每一种路由算法都有其衡量“最佳”的一套原则。

大多数算法使用一个量化的参数来衡量路径的优劣,一般说来,参数值越小,路径越好。

该参数可以通过路径的某一特性进行计算,也可以在综合多个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几个比较常用的特征是:n 路径所包含的路由器结点数(hop count)n 网络传输费用(cost)n 带宽(bandwidth)n 延迟(delay)n 负载(load)n 可靠性(reliability)n 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依据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内容及路由算法,将路由协议分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如RIP )定期广播整个路由信息易形成路由环路收敛慢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收集网络拓扑信息,运行协议算法计算最佳路由根本解决路由环路问题收敛快图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图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3.2RIP协议概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最早的动态路由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实现使用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以跳数多少选择最优路由RIPv1协议报文不携带掩码信息3.3路由回路及解决办法定义最大跳数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毒性逆转(Poisoned Reverse)触发更新(Triggered Update)Hold-Down 定时器3.4RIP的配置关于RIP的配置步骤如下:开启RIP路由功能(路由进程):Router(config)#router rip宣告相关网段:Router(config-router)# network network wildmask 请注意:掩码是用反码的形式。

RIP-路由协议实验报告

RIP-路由协议实验报告
Router2(config-router)#network 172.16.3.0
Router2(config-router)#version2
Router2(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步骤4.验证三台路由设备的路由表,查看是否自动学习了其他网段的路由信息。
S3550#show ip route
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验证测试(showvlan)
路由器基本配置
验证测试:验证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和状态。
配置RIP v2路由协议
验证三台路由设备的路由表,查看是否自动学习了其他网段的路由信息。
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内容及实验数据记录
步骤1.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S3550(config-if)#exit
S3550(config)#interface f0/5
S3550(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50
S3550(config-if)#exit
S3550(config)#interface vlan 10 !创建VLAN虚接口,并配置IP
Router1(config-if)# no shutdown
Router1(config-if)#exit
Router1(config)# interface serial 1/2
Router1(config-if)# ip address 172.16.2.1 255.255.255.0
Route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S3550(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2 255.255.255.0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协议名称: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一、引言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动态路由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常用于小型网络中。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RIP协议的分析和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RIP协议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来加深对RIP协议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 掌握RI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理解RIP协议的特点和优缺点;3. 学会配置和管理RIP协议;4. 能够分析RIP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场景;5. 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RI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RIP协议概述1.1 RIP协议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RIP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1.3 RIP协议的特点和优缺点。

2. RIP协议的配置和管理2.1 RIP协议的路由表;2.2 RIP协议的配置步骤;2.3 RIP协议的管理和监控。

3. RIP协议的应用场景分析3.1 RIP协议在小型网络中的应用;3.2 RIP协议与其他路由协议的比较;3.3 RIP协议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4. 实验设计与实践4.1 实验环境的搭建和配置;4.2 RIP协议的配置和测试;4.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RIP协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配置和管理RIP协议,加深对协议的理解;3. 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和交流,促进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进行评估;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配置过程、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RI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资料1. John R. Vacca.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ndbook. Morgan Kaufmann, 2017.2. Charles E. Perkins, Ad Hoc Networking.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1.3. W. Richard Stevens, 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1: The Protocols.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994.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为10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1. 第1-2周:RIP协议概述;2. 第3-4周:RIP协议的配置和管理;3. 第5-6周:RIP协议的应用场景分析;4. 第7-8周:实验设计与实践;5. 第9周:课程总结和复习;6. 第10周:期末考试。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RIP协议分析课程设计协议名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分析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用于在网络中动态地交换路由信息,以实现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其主要特点是简单、易于实现和部署。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RIP协议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2. 掌握R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算法;3. 能够分析RIP协议的性能和优化策略;4.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RIP协议模拟器。

三、课程设计内容1. RIP协议基础知识讲解a. RIP协议的定义和发展历史;b.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包括距离向量、路由表和路由更新;c. RIP协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RIP协议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a. RIP协议的数据结构,包括路由表、路由更新报文等;b. RIP协议的算法,包括距离计算、路由选择和路由更新策略;c. RIP协议的路由信息交换过程。

3. RIP协议性能分析和优化策略a. RIP协议的性能指标,包括收敛时间、带宽消耗等;b. RIP协议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c. RIP协议的优化策略,包括增加网络容量、调整更新时间间隔等。

4. RIP协议模拟器设计与实现a. RIP协议模拟器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b. RIP协议模拟器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法;c. RIP协议模拟器的测试和验证。

四、课程设计评估方式1.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需撰写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部分;2. 实验演示:学生需进行RIP协议模拟器的演示,展示其设计和实现的功能;3. 课程设计答辩:学生需参加课程设计答辩,回答相关问题,展示对RI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RIP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RIP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RIP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院(系)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止时间: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摘要RIP协议是一种内部网管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

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

RIP应用于OSI网络七层模型的应用层。

各厂家定义的管理距离(AD,即优先级)如下:华为定义的优先级是100,华三定义优先级是100,思科定义的是120。

随着OSPF和IS-IS的出现,许多人认为RIP已经过时了。

但事实上RIP也有它自己的优点。

对于小型网络,RIP就所占带宽而言开销小,易于配置、管理和实现,并且RIP还在大量使用中。

但RIP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当有多个网络时会出现环路问题。

为了解决环路问题,IETF提出了分割范围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过它得知路由的接口去宣告路由。

分割范围解决了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路由环路问题,但不能防止3个或多个路由器形成路由环路。

触发更新是解决环路问题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链路发生变化时立即传输它的路由表。

这加速了网络的聚合,但容易产生广播泛滥。

总之,环路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带宽。

若采用RIP协议,其网络内部所经过的链路数不能超过15,这使得RIP协议不适于大型网络。

关键词:RIP协议;网络;路由器AbstractRIP protocol is an 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 (IGP), which is a kind of dynamic routing protocol, which is used to transfer the routing information in the autonomous system (AS). RIP protocol based on 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 (DistanceVectorAlgorithms), using the "hop count" (that is, metric)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to reach the destination address of the routing distance. This protocol router only cares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their adjacent routers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scope of the 15 jump (15 degrees), and then far, it does not care. Application layer of RIP applied to seven layer model of OSI network. Each manufacturer defines the management distance (AD, that is, the priority) is as follows: the priority of HUAWEI definition is 100, the definition of China three priority is 100, CISCO is defined by 120.With the appearance of OSPF and IS-I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RIP is out of date. But in fact RIP also has its own advantages. For small networks, RIP is small, easy to configure, manage, and implement, and RIP is still being used in a large number of uses. But RIP also has obvious shortcomings, that is,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networks will appear loop probl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op problem, IETF proposes a partition method, that is, the router can not know the route through the interface to declare the route. The split range solves the routing loop problem between the two routers, but can not prevent the 3 or more routers from forming a routing loop. Trigger update is another way to solve the loop problem, which requires the router to transmit its routing table when the link is changed. This accelerate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network, but it is prone to broadcast flooding. In short, the solution of the loop problem needs to consume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and bandwidth. If the RIP protocol is adopted, the number of links in the network can not be more than 15, which makes the RIP protocol not suitable for large networks.Key words:RIP protocol;internal;Router目录第1章绪论 (1)1.1 RIP路由协议开发背景 (1)1.2 RIP路由协议的设计内容及要求 (1)第2章需求分析 (2)2.1调研情况 (2)2.2 模块划分 (2)2.3 RIP路由协议的特性 (3)2.4 系统的需求分析 (4)第3章RIP路由协议的设计 (5)3.1 RIP路由协议的设计原理 (5)3.2 RIP路由协议的功能描述与模块划分 (5)第4章RIP路由协议的详细设计与编码 (6)4.1 RIP路由协议的网络拓扑图 (6)4.2 RIP路由协议的编码 (6)第5章设计过程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2)5.1 如何实现广播本地路由及更新动态更新路由表 (12)5.2如何在网络拓扑结构改变后实现动态更新维护路由表 (12)第6章程序设计结果界面演示 (13)第7章总结 (15)参考文献 (16)第1章绪论1.1 RIP路由协议开发背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协议。

实验五 RIP路由的配置

实验五  RIP路由的配置

实验五 RIP路由协议配置【实验目的】1.掌握RIP协议的工作原理。

2. 掌握RIP协议的配置方法。

【实验原理】1.路由信息协议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内部网关协议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

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开销小。

(1)距离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维护从它自己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这个距离作为衡量路由优劣的度量值。

RIP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路由器到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0”,到非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

RIP规定,当距离等于16时,表示该目的网络不可达,所以RIP仅适用于小型网络。

(2)工作原理每个运行RIP协议的路由器都周期性地向其直接相连的邻居路由器发送自己完全的路由表的信息(路由信息是封装在RIP报文中发送的,主要包括目的网络,下一跳路由器,距离等信息),同时也从邻居路由器接收路由更新信息,并按照距离向量算法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仅知道自己的直连网络及其距离,接着路由器向邻居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经过若干次的更新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

(3)距离向量算法邻居发来的路由更新报文中包括了很重要的信息:目的网络,其距离(即最短距离),下一跳地址。

RIP路由器必须根据更新报文和自己当前路由表的内容找出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和正确的下一跳。

这种更新算法称为距离向量算法。

对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来的更新报文,进行以下步骤处理:○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更新报文,先修改报文中的项目:“下一跳”均修改为X,“距离”均加1。

○2对修改后的报文的每一项(这里为了叙述清楚,用项目A来表示)进行以下处理:若本路由器路由表中没有项目A的目的网络,则把项目A添加到路由表中。

若本路由器中某个路由的目的网络和下一跳地址均与项目A相同,则用项目A的距离更新本路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RIP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院(系)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止时间: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摘要RIP协议是一种内部网管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

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

RIP应用于OSI 网络七层模型的应用层。

各厂家定义的管理距离(AD,即优先级)如下:华为定义的优先级是100,华三定义优先级是100,思科定义的是120。

随着OSPF和IS-IS的出现,许多人认为RIP已经过时了。

但事实上RIP也有它自己的优点。

对于小型网络,RIP就所占带宽而言开销小,易于配置、管理和实现,并且RIP还在大量使用中。

但RIP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当有多个网络时会出现环路问题。

为了解决环路问题,IETF提出了分割范围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过它得知路由的接口去宣告路由。

分割范围解决了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路由环路问题,但不能防止3个或多个路由器形成路由环路。

触发更新是解决环路问题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链路发生变化时立即传输它的路由表。

这加速了网络的聚合,但容易产生广播泛滥。

总之,环路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带宽。

若采用RIP协议,其网络内部所经过的链路数不能超过15,这使得RIP协议不适于大型网络。

关键词:RIP协议;网络;路由器AbstractRIP protocol is an 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 (IGP), which is a kind of dynamic routing protocol, which is used to transfer the routing information in the autonomous system (AS). RIP protocol based on 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 (DistanceVectorAlgorithms), using the "hop count" (that is, metric)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to reach the destination address of the routing distance. This protocol router only cares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their adjacent routers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scope of the 15 jump (15 degrees), and then far, it does not care. Application layer of RIP applied to seven layer model of OSI network. Each manufacturer defines the management distance (AD, that is, the priority) is as follows: the priority of HUAWEI definition is 100, the definition of China three priority is 100, CISCO is defined by 120.With the appearance of OSPF and IS-I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RIP is out of date. But in fact RIP also has its own advantages. For small networks, RIP is small, easy to configure, manage, and implement, and RIP is still being used in a large number of uses. But RIP also has obvious shortcomings, that is,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networks will appear loop probl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op problem, IETF proposes a partition method, that is, the router can not know the route through the interface to declare the route. The split range solves the routing loop problem between the two routers, but can not prevent the 3 or more routers from forming a routing loop. Trigger update is another way to solve the loop problem, which requires the router to transmit its routing table when the link is changed. This accelerate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network, but it is prone to broadcast flooding. In short, the solution of the loop problem needs to consume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and bandwidth. If the RIP protocol is adopted, the number of links in the network can not be more than 15, which makes the RIP protocol not suitable for large networks.Key words:RIP protocol;internal;Router目录第1章绪论 (1)1.1 RIP路由协议开发背景 (1)1.2 RIP路由协议的设计内容及要求 (1)第2章需求分析 (2)2.1调研情况 (2)2.2 模块划分 (2)2.3 RIP路由协议的特性 (3)2.4 系统的需求分析 (4)第3章RIP路由协议的设计 (5)3.1 RIP路由协议的设计原理 (5)3.2 RIP路由协议的功能描述与模块划分 (5)第4章 RIP路由协议的详细设计与编码 (6)4.1 RIP路由协议的网络拓扑图 (6)4.2 RIP路由协议的编码 (6)第5章设计过程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2)5.1 如何实现广播本地路由及更新动态更新路由表 (12)5.2如何在网络拓扑结构改变后实现动态更新维护路由表 (12)第6章程序设计结果界面演示 (13)第7章总结 (15)参考文献 (16)第1章绪论1.1 RIP路由协议开发背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协议。

RIP把每经过一个路由器称为经过了一跳,而每经过一跳,RIP就会将他的度量值(metric)加1,这样的话,跳数越多的则路径越长,而RIP会优先选择一条到达目标网络跳数少的路径,他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超过则被认为是不可达。

RIP在构造路由表时会使用到3种计时器:更新计时器、无效计时器、刷新计时器。

它让每台路由器周期性地向每个相邻的邻居发送完整的路由表。

路由表包括每个网络或子网的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度量值。

1.2 RIP路由协议的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内容完成交换式以太网的拓扑结构设计,至少包含2台以上路由器(含串口)以及交换机,完成设备选型。

规划IP地址以及VLAN划分,进行路由器及交换机的配置。

配置路由器信息,必须包括RIP路由协议的配置。

与外网连接部分可以自行设计。

不同网络间通过RIP协议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互连互通。

性能指标及技术要求1、在Cisco Packet Tracer中完成程序的编写与仿真;包括设计程序,仿真界面,网络连通性测试等。

2、分析设计要求,构建总体设计方案。

3、给出相关设备工作原理、系统设计说明。

4、完成系统配置与仿真结果分析说明。

5、按照要求完成设计报告。

第2章需求分析2.1调研情况使用R I P报文中列出的项, RIP主机可以彼此之间交流路由信息。

这些信息存储在路由表中,路由表为每一个知道的、可达的目的地保留一项。

每个目的地表项是到达那个目的地的最低开销路由。

注意每个目的地的表项数可以随路由生产商的不同而变化。

生产商可能选择遵守规范,也可以对标准进行他们认为合适的“强化”。

所以,用户很可能会发现某个特殊商标的路由器为每一个网络中的目的地存储至多4条相同费用的路由。

每个路由表项包括以下各域:目的IP地址域距离-向量度量域下一跳IP地址域路由变化标志域路由计时器域注意虽然RFC 1058是一个开放式标准,能支持大量互连网络地址结构,然而它是由IETF设计用于Internet中自治系统内的协议。

如此,使用这种形式RIP的自然是网络互联协议。

2.2 模块划分1. 目的IP地址任何路由表中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是到所知目的地的I P地址。

一旦一台RIP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报文,就会查找路由表中的目的I P地址以决定从哪里转发那个报文。

2. 度量标准域路由表中的度量域指出报文从起始点到特定目的地的总耗费。

路由表中的度量是从路由器到特定目的地之间网络链路的耗费总和。

3. 下一跳IP地址域下一跳IP地址域包括至目的地的网络路径上下一个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

如果目的IP地址所在的网络与路由器不直接相连时,路由器表中才出现此项。

4. 路由变化标志域路由变化标志域用于指出至目的I P地址的路由是否在最近发生了变化。

这个域是重要的,因为R I P为每一个目的I P地址只记录一条路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