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合集下载

22.张中丞传后叙

22.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一、作家作品:1、韩愈,祖籍昌黎(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3、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成就斐然,对当代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昌黎先生集》。

二、文言句式1.其他则又何说?(反问句)译: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2.此矢所以志也。

(判断句)译:这支箭是用来做标记的东西。

3.城陷,贼以刃降巡…..又降云。

(使动用法)降:使…….降。

译:城被攻陷,叛贼用刀威胁使张巡投降,又使南霁云投降。

4.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被动句式)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能被不义所屈服。

5.远宽厚长者。

(判断句)译:许远是个宽仁忠厚的长者。

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被动句)译: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

三、课文翻译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

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对自己写的文章很自负,这篇传记也写得详尽周密。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它仍有遗漏的地方:没有为许远立传,也没有记载雷万春(应是南霁云)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好象不如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原本在张巡之上,可他把指挥守城的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处在张巡的领导之下,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终和张巡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

城池陷落许远被俘,他只是死的时间与张巡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后人才智低下,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先死)而许远被俘(后死),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许远果真怕死,何必坚守睢阳城这狭小的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以抗击叛贼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包围而固守时,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助,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皇帝,而叛贼告诉他们唐朝已经灭亡,皇帝已不存在了。

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的人物性格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的人物性格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的人物性格分析
1.张中丞传后叙许远的人物性格分析:《张中丞传》叙述了唐代名相张九龄一生政绩和情趣,文章写得非常朴实。

作者以“臣闻之:明君贤主,能任使者;清官直道,不失其守”为题,表达了对张九龄的赞美和怀念。

2.原文翻译及赏析:唐德宗贞元年间,太子李诵因与宰相杨炎意见不合,被贬到岭南做永州刺史,十二月,又改授广州都督,总管岭南事务。

他上任后就开始整顿吏治,罢免贪污受贿的官员,惩处以前被贬谪的官员,并且兴修水利,疏浚河流,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广东著名的富庶之区。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翻译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翻译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翻译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意思是: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出自唐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节选: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译文: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作者韩愈。

下面,为大家分享《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以下是该散文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唐代〕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文言文翻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文言文翻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文言文翻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的意思是:南霁云向贺兰请求支援。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一句出自唐代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文中主要表彰了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了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翻译:我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

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

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

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

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

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

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

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

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

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

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

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

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

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

”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

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

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

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

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

”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

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

又威逼南霁云投降。

南霁云没有回
答。

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

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

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

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

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

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

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

”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

”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

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

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

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

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

开始驻守睢阳时,土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

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

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

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

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

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

”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

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

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

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

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

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

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

于嵩没有儿子,这都是张籍所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