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u牡丹亭(闺塾)338
闺塾

《闺塾》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
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在这出戏中,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
陈最良开口就是一番说教,责怪杜丽娘、春香来得太晚,不守女儿之规,杜丽娘陪不是,春香则打趣道:“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唠叨。
在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讲解《诗经》时,春香一再追问,使他频频出丑,让堂堂的先生有失尊严地学雎鸠鸣叫,春香“为甚好好的求他?”的询问,更是让他狼狈不堪。
接着是模字时的情景。
陈最良闹了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以“不知足而为屦”的一连串笑话。
春香对模字感到索然无味,领出恭牌,乘机离开学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
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学的故事教训她,而她则针锋相对地反驳。
先生气急了,抡起荆条,被她一把抢下。
杜丽娘见状,责备春香,扯住她的头发威胁要打她。
杜丽娘的态度看来很严厉,实际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闹得太过,不好收场,因此出面干预,唬住春香,其实她此时已无心学习,虽身在学堂,但心已飞向高墙外的大花园。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杜丽娘赶紧问春香:花园在哪里,花园有什么景致。
春香不说,杜丽娘陪笑,春香才告诉了杜丽娘,于是二人回衙。
这出戏至此结束,却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酝酿了此后的戏剧冲突。
这出戏生动地刻画了剧中三位人物的鲜明形象。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
闺塾>>赏析汤显祖1.<<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
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
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
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
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
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
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
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
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
闺塾

闺塾
拓展: 《闺塾》赏析
《闺塾》是《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人们常激赏汤显 祖文词的清丽细腻,其实,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闺塾》 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就足 以使人拍案叫绝。 《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闹”字,颇能道出 戏的喜剧气氛。帷幕开时,作者设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景。 我国古代戏曲中没有舞台布置,环境气氛依靠人物角色在 表演中传出。《闺塾》开场,塾师陈最良走了出来,念了四句 定场诗,然后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备课。这是一个啃了不少诗书 、却又落到绝粮境地的腐儒。感恩知遇,是要准备严格执行杜 宝交给他约束青年身心的使命的。他把毛诗潜玩一番,却未见 学生动静,认为“娇养得紧”,便敲打云板,催促杜丽娘上课 。
闺塾
陈最良开口“子曰”,闭口“诗云”,迂得可笑。此人 又神经麻木,“从来不晓得个伤春”。作者让他首先上场, 咿咿呜呜地哦吟,就使书房里面平添又霉又酸的气息,把人 压抑得不易喘气。 不过,在书房外边,却是春光明媚,“蚁上案头沿砚水 ,蜂穿窗眼咂瓶花”。虫蚁儿正趁着春光喧喧嚷嚷。窗外, 不时传进“卖花声”,响起了春天的呼唤。作者还让观众知 道,紧靠着书房,就有座大花园,“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 湖山石”,“花明柳绿”“委实华丽”。一堵墙隔着一重天 ,书房内外的气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看过一幅名画,画面上一个穿着全黑衣裙的寡妇,呆 滞地凝望着一堆五颜六色的鲜花。气氛的不协调,产生了异 常奇妙的艺术效果。《闺塾》对氛围的处理与此相类。不协 调的场景,既推进戏剧冲突,又较好地衬托出人
闺塾
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 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 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 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 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 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 ,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 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 的艺术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
第四册第四单元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

第四册第四单元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一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方面是因为其含蓄隽永的曲词,文采斐然,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渲染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这种不顾一切冲破“礼”的阻碍热烈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牡丹亭》中,作者让火热的人性战胜了冰冷的天理(“人性”在这里集中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即作品中所谓“至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也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与理的冲突便构成了贯穿全局的戏剧冲突。
《闺塾》选自该剧的第七出,杜丽娘、春香、陈最良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组成一台戏,展示了情与理冲突的第一个回合,初步表现了杜丽娘对个性自由的渴望,拉开了她炽烈如火山般自觉抗争的序幕。
在这出戏中,陈最良无疑是钳制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化身,处处与之对抗叫板的春香则充分表现了她自然的天性。
杜丽娘,从“理”性上讲,似乎是站在陈最良一边的,但从感情上讲,她又是倒向春香一边,她们在精神的追求上无疑是一致的。
在这里,情与理的冲突表现为两个层面:表面上,是春香闹学,直接顶撞反抗陈最良;潜在的,是杜丽娘对腐儒的不满,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冲突的结果,表面上是陈最良在杜丽娘的帮助下责罚了春香而占了上风,实际上,情在与理的冲突中被触动了,陈最良用来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雎》引发了丽娘后来“人而不如鸟乎”的感叹,萌发了游园的愿望,从而唤醒了她的青春热情。
因此,“闺塾”成了“游园”的前奏,后面《惊梦》《寻梦》的外在契因和行为依据都根源于此。
二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中点评汤显祖刻画人物性格“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的确,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牡丹亭》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闺塾》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让三个人物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了他们在不同身份、地位、教养下的个性特点。
牡丹亭闺塾主要内容

牡丹亭闺塾主要内容牡丹亭闺塾主要内容简介•牡丹亭闺塾是一本古代文学名著•内容描写了两位有情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的遭遇和坚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主要情节•两位有情人悲欢离合,争取爱情•主人公杜丽娘因病昏睡,她的灵魂与刘兰芝相遇并相恋•杜丽娘最终因为与刘兰芝相遇的“认命缘份”而蛰伏,断气•刘兰芝为了她过去世的情人牡丹亭主人潘金莲的儿子能成燕仙草而牺牲自己•两位有情人终于在地府的花丛中团聚,并赴他们的圆梦之地——牡丹亭,共度爱情主题和意义•揭示了封建社会禁锢下女性的命运和无奈•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守•提倡追求真爱,守护爱情的价值观•彰显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影响与价值•牡丹亭闺塾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和戏剧创作,如白娘子传奇等•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有重要意义•对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进步有启示作用总结•牡丹亭闺塾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两个有情人的坚守和追求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命运和无奈,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守。
它对中国戏曲文化以及后来文学作品和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女性地位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它是一部值得珍藏和研究的文化瑰宝。
牡丹亭闺塾主要内容简介•牡丹亭闺塾是一本古代文学名著•描写了两位有情人的遭遇和坚持的故事•富有人文内涵和浪漫的爱情主要情节•两位有情人的悲欢离合及为爱而奋斗的故事•主人公杜丽娘因病昏迷,与刘兰芝的灵魂相遇并相爱•杜丽娘最终因与刘兰芝的“认命缘份”而离世•刘兰芝为潘金莲的儿子能成为燕仙草而牺牲自己•有情人在地府的花丛中团聚,在牡丹亭共度爱情主题与意义•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禁锢和无奈•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守•倡导追求真爱、守护爱情的价值观•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影响与价值•牡丹亭闺塾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影响了后来文学作品和戏剧创作,如白娘子传奇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对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进步有启示作用总结牡丹亭闺塾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两个有情人的坚守和追求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命运和无奈,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守。
牡丹亭 闺塾

作者写陈最良与春香,目的是写杜丽娘。 这出戏在人物的刻画上运用了我国古代小说常 用的对比反衬手法——“背面铺粉法” 。这出戏 中作者极力铺陈陈最良与春香的矛盾冲突,实 质上是为写杜丽娘那种深层次的反抗作映衬。 如果说,春香与陈最良的交锋是有点“火药味” 的话,那么在陈最良与杜丽娘的矛盾冲突中, 杜丽娘的反抗就是“温柔一刀”了。杜丽娘优 雅深沉的少女形象就是通过春香的反衬跃然纸 上的,虽然这出戏中杜丽娘的话不多,但由于 运用了“背面铺粉法”,其形象依然丰满 。
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 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而又 不失机敏。
春香在“闹”,杜丽娘也在 “闹”,她们的“闹”什么不 同?
春香在“闹”,杜丽娘也在 “闹”,她们的“闹”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春香在“闹”,杜丽娘也在 “闹”,她们的“闹”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由此看来, 谁是这出戏的主角?
汤显祖于1616年逝世,这恰好和英国 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去世。后人赞 誉这位明代戏曲大师、我国导演学创始人, 是“戏剧舞台上空永不殒落的巨星——东 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 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共五十五出,又名 《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 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 创作而成的。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 “情”与“理”对立了起来,……《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 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 出当时整个社会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的主题并不单 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 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新时代春天的到来的自由期望 和憧憬。……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 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 高昂,甚至逸出了中国传统理性主义的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 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反映了明中叶以 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氖围和意绪。 (李泽厚《美的历程》)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优质课件

上 承 西 厢 下 启 红 楼
历代评论
“临川四梦”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王思 任在《牡丹亭叙》中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 得意处唯在《牡丹》。”尽管剧本在音律方面确 有不少地方“佶(jí)屈聱(áo)牙,多令歌者咋 舌”,但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表达 了进步的愿望和理想。故此剧一出就获得了当时 人民的广泛喜爱。张琦《衡曲麈谈》说,此剧 “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 胜”。沈德符《野获编》则说,“汤义仍《牡丹 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故事情节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原名《还 魂记》,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 宋朝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美貌 多姿,才华出众,受封建礼教束缚,从小 生长闺中,深居简出。一天,丽娘背着父 母和塾师,与丫环到后花园去游春。美丽 的风光,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色,激发 起她对青春易逝的惋惜和对爱情的向往。
汤显祖于1616年逝世,这恰好和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 去世。由于汤显祖在东方剧坛上 的崇高地位,人们都称汤显祖是 “中国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深受王学左派影响,倾心于思 想家李贽。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 理学,崇尚真情,认为“情有者理必 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 作品除《牡丹亭》外,还有《紫箫 记》、《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后三种与《牡丹亭》, 合称“临川四梦”,亦称“玉茗堂四 梦”。
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项并改正
(1)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 后人称教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2)A:上书:上课 B: 款步:快步 C:诨:开玩笑 D: 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3) A: 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1)《牡丹亭》原文全文1~5出

(1)《牡丹亭》原文全文1~5出《牡丹亭》原文全文《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作者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目录第一出标目第二十六出玩真第五十一出榜下第二出言怀第二十七出魂游第五十二出索元第三出训女第二十八出幽媾第五十三出硬拷第四出腐叹第二十九出旁疑第五十四出闻喜第五出延师第三十出欢挠第五十五出圆驾第六出怅眺第三十一出缮备第七出闺塾第三十二出冥誓第八出劝农第三十三出秘议第九出肃苑第三十四出诇药第十出惊梦第三十五出回生第十一出慈戒第三十六出婚走第十二出寻梦第三十七出骇变第十三出诀谒第三十八出淮警第十四出写真第三十九出如杭第十五出虏谍第四十出仆侦第十六出诘病第四十一出耽试第十七出道觋第四十二出移镇第十八出诊祟第四十三出御淮第十九出牝贼第四十四出急难第二十出闹殇第四十五出寇间第二十一出谒遇第四十六出折寇第二十二出旅寄第四十七出围释第二十三出冥判第四十八出遇母第二十四出拾画第四十九出淮泊第二十五出忆女第五十出闹宴第一出标目【蝶恋花】〔末上〕忙处抛人闲处住。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
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
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
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
果尔回生定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正音 窈窕(yǎo tiáo) 净几(jī)明窗 淑(shú )女 闺(guī)门 薛涛笺(jiān)
美女簪(zān)花 砚(yà n)台 偌(ruò )多
嫉妒(jí dù )
词语补注
①窈窕:女子文静美好。 ②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 ③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 ④闺门:女子居住的女室。 ⑤嫉妒: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同忌妒。 ⑥偌多:这么多。偌:这么、那么。
写作特点
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闺塾》一 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 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 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 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 谓的“闹学”。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 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 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 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宋朝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美貌多姿,才华出 众,受封建礼教束缚,从小生长闺中,深居简出。一天,丽 娘背着父母和塾师,与丫环到后花园去游春。美丽的风光,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色,激发起她对青春易逝的惋惜和对 爱情的向往。游倦的丽娘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一个英俊的少 年男子柳梦梅相遇,两人互相爱悦,许多花仙齐来作媒…… 但好景不长,母亲将丽娘唤醒后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她以后 少去游园。丽娘虽然应允,但心中仍在追恋梦境,并对梦中 所爱之人日夜思念,怅然感伤,日久成疾,病入膏盲。杜丽 娘临终时自画肖像一幅,题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 是柳边。”死后,家人将她葬在梅花庵。
三年后,一个名叫柳梦梅的青年赴京赶考路过南 安,他因风雨所阻借宿于梅花庵。柳生经过杜丽娘的 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产生爱慕之情,遂与其魂魄 相恋。在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魂灵接触中得知真情,遂 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并同赴 临安。柳梦梅参加科举考试后,正赶上金兵入侵,朝 廷延迟发榜。此时,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在淮安被乱军 包围,柳梦梅昌险前去寻找,而杜宝却不承认这个女 婿,并把柳梦梅关押起来。入侵的金兵退走以后,朝 廷发下榜来,柳梦梅中了头名状元。但是,顽固的杜 宝仍然不同意女儿的婚事,想要拆散他们。最后,在 皇帝的支持下,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7-11题:
(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 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 讲解。(未)你念来.(旦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 “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 声诨介) (末)此鸟性子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 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 甚的那? (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 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 (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 《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末)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故 乡)。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里几代都不作官,却 有着很高的声望,汤显祖很有才气,21岁中举, 28岁进京赴考时已经是名闻天下的才子了。但是, 汤显祖因为不愿意替高官捧场而得罪了当时的宰 相张居正,两次考试都落了榜。直到张居正死后, 汤显祖才中了进士,那一年他已经34岁了。后来 汤显祖几次拒绝大官僚们的笼络,结果被安排到 南京当了个闲官。可汤显祖是个耿直的脾气,又 嫉恶如仇,常常对时事大发议论。有一回他向朝 廷上书,指责执政者,还牵扯到皇帝,因此他被 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作了一个县官,可汤显祖并 没有消沉,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反对 他的人依然要罢他的官,汤显祖也早就对官场厌 倦了,他辞官回到了江西老家。
焦点
闹
人物:陈最良------------春 香 --------------------杜丽娘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 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 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 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 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 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 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 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 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 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 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 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 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 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 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 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 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 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 不过于计较。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 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 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 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 活。
T.99(4-1)闺塾
T.99(4-2)惊梦
T.99(4-3)写真
T.99(4-4)婚走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 《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 情杰作。女主角不甘做循规蹈矩的闺阁典范, 大胆披露内心欲望,到广阔天地去寻找自己 的爱情和幸福。这种勇敢追求人性自由的女 性,在此前戏剧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 剧中曲文写得清丽婉约,意境超妙。汤显祖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有“千秋 词匠”之誉。汤显祖于1616年逝世,这恰好 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去世。由 于汤显祖在东方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人们都 称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江西臨川市 杜麗娘之墓
南名园:大余牡丹亭公园
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还魂记》中的 故事发生地宋代南安郡,现属江西大余所 辖。根据《还魂记》所建的牡丹亭公园位 于大余县城东南山青水秀的东山之麓,章 水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 面环水。园内秀木参天,花草丛簇,景色 十分怡人,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娱 乐休闲场所。牡丹亭公园分入口区、纪念 区、后花园、山林幽谷、艳园、生产管理 区六大块,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以传 统造园的手法,再现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面 貌和汤显祖名剧《牡丹亭》中的人文景观 和自然景观。公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 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丽娘 冢、吟风弄丹台、梅花观,玉池精舍等景 观,相映成趣,构成花园十景。
T.99M 中国古典名著----《牡丹亭· 游园》
梦荷 王美芳 赵国经 工笔人物
惊梦
《 牡 丹 亭 》 陈 最 良
《 牡 丹 亭 》 春 香 闹 学
《 牡 丹 亭 》 杜 丽 娘 梦 见 柳 梦 梅
《 牡 丹 亭 》 闺 塾 第 一 课
《 牡 丹 亭 》 丽 娘 拜 见 老 师
《 牡 丹 亭 》 侍 女 春 香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它前面写太守杜宝 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 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 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后面写的是 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 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 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 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 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 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 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 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 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 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 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 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 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 “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 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 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⑦簪花:把花插在头发上。簪:插在头发上。
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 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 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 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 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
情节:讲 诗 ------------模 字 ---------------- ----责 打
江西臨川市 汤显祖塑像
《牡丹亭》故事情节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 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 《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 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 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壮丽 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 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 又由死而生。
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 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美称。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临 川市却家山,占地200亩, 由具有特色的小园林仿古建筑群 “四梦村”组合而成,体现了汤显祖的巨著《临川四梦》中 的意境,集瞻仰、研究、旅游观光为一体。
汤显祖的家乡盛行一种叫“海盐腔”的地 方戏,光是职业演员就有一千多人。回乡后, 汤显祖一心一意地创作剧本,还亲自导演排练, 成为这个蓬蓬勃勃的戏剧运动的领袖。尽管他 晚年生活贫困,可他从戏剧创作中得到了无穷 无尽的乐趣。他常常坐在书房里和朋友们谈文 论曲,而窗外就是猪在吃食,鸡在叫唤。汤显 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 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 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又被称为“临川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