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思想_1500字
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激昂的言辞,对当时封建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先生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给予我许多启示。
首先,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
他在许多作品中反复强调自由、人权和民主的重要性,以及对革命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例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喷鼻而出的言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拥有自由的思想和言论,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改变社会。
其次,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例证和事实支撑。
他经常引用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他的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中,他通过讲述刘和珍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这些真实的例子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观念和制度对个人的束缚,也进一步坚定了我追求平等和正义的信念。
再次,鲁迅先生的语言表达流畅,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戳穿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虚伪与丑恶。
例如,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通过阿Q这个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中国人的软弱和崇洋媚外,令人深思。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鲁迅先生的思考角度和见解非常独特。
他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关心他们的遭遇和困境。
他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同时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同情。
这种独特的思考角度使我认识到,作为高中生,我要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此外,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合理的篇章结构。
他善于安排情节和构思,使故事更加连贯有序。
例如,在他的小说《热风》中,他通过故事讲述了北方人到南方生活的艰辛和适应困难。
由于结构合理、章节分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整个新文学运动,也影响了后人。
鲁迅的文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当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文学思想。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在文学上最初表现出的是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道德反叛倾向。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对旧社会的描绘来反映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文学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他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和疾苦。
同时,鲁迅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他在作品中常常把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和真实。
二、鲁迅的文学批评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对文学批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的文学批评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他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对文学流派和格调进行了分类和批评。
同时,鲁迅也注重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反思和评价,他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沉溺于传统的束缚中。
三、鲁迅的文艺理论鲁迅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还体现在他的文艺理论中。
他提出了“文学为何物”的问题,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揭示现实、反映真实、启示思想的作用。
鲁迅的文艺理论也强调了文艺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与人民相连结的原则。
他认为文艺家应该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志、服务人民的利益。
鲁迅的文艺理论还注重了文学的现代性和个性,认为文学应该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创作手法。
四、鲁迅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生动,笔触清新而富有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还传达了对人民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鲁迅的文学形式也多样化,既有散文,也有小说、诗歌、戏剧等。
他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五、鲁迅的文学遗产鲁迅的文学遗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

试论鲁迅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贯穿着人类的命运、历史和文明。
作为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更展现了他对美学自由主义的思考与追求。
美学自由主义,是一种追求艺术的自由、前卫、反传统的思想。
鲁迅强调了人的自由,反对传统的束缚和拘束。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独立自由、前卫新潮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鲜明地反映了他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
鲁迅在其著名小说集《呐喊》中,将眼光聚焦于落后的中国社会,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控诉了封建思想和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导致的社会腐败。
他的小说关注了个体与社会、人性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描写中将“简洁大气、直抒胸臆”的写作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的文学思想进一步体现在他的散文代表作《中国文化简史》中。
散文作品通常是友好、留白和通俗的,但在这篇书中,鲁迅敢于露出自己的尖锐和直白。
他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对知识现代化的渴求,强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的必要性。
鲁迅一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文方式,在文风上不断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层面看,他对文学的追求与实践可以看作是对美学自由主义理念的主动践行。
他尊重自由、独立思考、追求创意,反对政治权力对表达的干涉,反对任何一种精神或文学上的束缚与规范。
总之,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强调了人的自由、独立思考等传统美学思想,并融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的美学自由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更影响了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成为了我们一代人的文化遗产。
鲁迅思想汇报

鲁迅思想汇报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贡献。
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民性”的思想,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反对文学的艺术化和浪漫化,主张文学应该是真实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为人民争取利益。
鲁迅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应该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应该为工人、农民和下层人民服务。
他反对文学的资产阶级化,主张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进步的。
鲁迅的思想还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于现代文化的追求。
他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应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
他主张文学应该是现代的、科学的、国际的。
鲁迅的文学作品鲁迅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自由的压抑和对于人性的扭曲。
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它以一个小人物阿Q为主角,描写了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了多篇揭示社会黑暗面的作品,如《故乡》、《药》等。
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鲁迅的影响鲁迅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思想强调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作文

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作文《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巨匠。
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的时代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利剑,犀利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的思想核心之一是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下国民的麻木、愚昧和奴性。
在《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体现。
鲁迅通过对阿 Q 的刻画,揭示了民众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压迫下的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的心态,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弱点的反思和觉醒。
同时,鲁迅强烈地呼唤着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他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倡导个性的张扬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从来如此,便对么?”,对旧有的道德规范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鼓励人们摆脱旧思想的枷锁,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自由。
鲁迅还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中,有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描绘,有对受压迫妇女的关注。
他深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以笔为武器,为弱势群体发声,试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鲁迅的思想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观点上,他可能过于悲观和激进。
但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评价。
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鲁迅的激烈言辞和深刻批判是为了警醒沉睡的国民,激发他们的抗争意识。
总的来说,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不被表象所迷惑;他对人性的关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他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我们为追求公平正义而努力。
鲁迅的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去思考、去传承。
我们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鲁迅的思想,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怀念鲁迅作文1500字(精选17篇)

怀念鲁迅作文1500字怀念鲁迅作文1500字(精选17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鲁迅作文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念鲁迅作文1500字篇1有的人,一生只选择一种姿势------跪着。
有的人,一生只保持一种姿势------站立。
他就是鲁讯。
‘鲁讯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这是毛泽东给他的评价。
那个年代的历史是一部黑白电影,人们的思想在封建文化的暗室里,囚禁了数千年,儿时的玩伴闰土的一声分明的“老爷”。
使他知道这世间又多了一堵厚厚的墙,他和闰土的墙。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那时的人十分茫然,他们不是凶手,他们只是看客,就如同《藤野先生》中看枪毙犯人的看客一样,他们不也都“酒醉似的喝彩”吗?还有《药》中的看客不也都“颈项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提住了的,向上提着”吗?这样的看客多了,被看的人就越发显得无足轻重了,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反复讲述悲惨遭遇的祥林嫂,还有为理想,为革命而牺牲的刘和珍君.......如今,鲁迅笔下的阿q已经被戏剧家们变为了十足的小丑,但毒害人们的阿q精神却随着时间的步伐逐渐的蔓延,现实中的阿q正穿著名牌衣冠,梳着标致的发型,对着舞台上的阿q露出轻蔑的笑。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也许时间从不曾用来尘封历史,一个时代的结束,总会带给人们一些苦痛,人们总该带着这样的教训去面对现实的挑战,就像在中外军人面前请愿,被子弹穿过了胸膛的刘和珍君,她永远那样的微笑着,她们是真的猛士,是敢于面对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为那个时代最初醒来的人。
雪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先生可以不必再那样声嘶力竭的呐喊,那曾经永无止尽的彷徨也终于变得坚定,这位曾经在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在墨香横溢的三味书屋中体验所有富家子弟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也想再对着夕阳中的朝花,沉浸于阿长妈《山海经》的情趣之中。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后感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后感一级标题:引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而其中一个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便是鲁迅先生。
他以其深刻的思考、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不羁的个性,对中国社会推动了巨大改革。
本文旨在回顾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并探讨他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级标题:鲁迅先生的反传统思想鲁迅先生是一位非常反传统的思想家。
在他看来,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人民发展进步。
他坚信必须摒弃封建礼教和道德束缚,才能真正实现个体自由和国家进步。
鲁迅先生以其著名的《狂人日记》为例,用文学形式揭示出了压抑与冷漠背后隐藏的畸形社会和伪装世界。
三级标题:抨击消极现象在鲁迅先生眼中,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种种消极现象。
他通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揭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自卑、软弱和盲从的心态。
同时,他犀利地批判了封建社会高高在上的强权统治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鲁迅先生以深刻见解和独特思考,让人们深入反思并寻求改变。
三级标题:关注底层苦难鲁迅先生对底层苦难与贫困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
他使用写实主义手法,将贫困与不公平展现给读者。
在作品《药》中,他以泥沼般的生活状态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并表达了对那些陷入困境无助的人们深切同情与关怀之情。
鲁迅先生希望唤起社会对底层群体的重视,并为他们发声。
二级标题:鲁迅先生对文化救国的理念鲁迅先生提出“文化救国”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复兴应该从精神文化上做起。
他发起过“新文化运动”,呼吁进行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和科学观念的批判,鲁迅先生试图唤起人们自发地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得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
三级标题:启蒙与知识解放在鲁迅先生看来,启蒙教育至关重要,他主张将知识与智慧灌输给广大民众。
他通过发表一系列犀利辛辣的杂文和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以及思想自由所受到的限制。
他如《华盖集》中所言:“固执是最大的愚蠢”,表达了鼓励个体思考、抵抗封建束缚的精神。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雪丹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
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
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
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
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
他反专制,反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
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
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
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思想_1500字
在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
冯骥才在《收获》上发表的《鲁迅的“功”与“过”》中认为,鲁迅作品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独特的“国民性批判”,“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但这不过是“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的舶来品,鲁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点拨,却没有看到里面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话语。
冯骥才进而认为鲁迅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和被西方人认作经典的以审丑为主要特征的“东方主义”的磁场。
这一度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鸣。
陈漱渝在《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确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影响。
然而,“鲁迅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证西方侵略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种种丑陋的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否定性评价,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
”黄川在《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中重点分析了“东方主义”一词的含义和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详细情况,指出冯骥才把“东方主义”加之于鲁迅的头上是“轻率的、不科学的”。
由论争引发,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被导入了十分广泛、
深刻的领域。
对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渊源,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鲁迅留日时期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探讨,是受到当时弘文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与中国学者杨度关于国民性讨
论的直接触动。
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认为,“青年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其实与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辈思想家如梁启超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留日学生有着多样的联系,鲁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他的时代,他的周边世界的精神倾向。
”王学谦在《精神创伤的升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时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直接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促成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程致中在《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关国民性的讨论的影响,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着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
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影响等等。
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则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古老鬼魂中”还有一个“我”,因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一种自我在场的启蒙话语……他把自己拽进话语语场的同时,也一并让读者沉入其
间,在自我反省中杀出一条生路”。
尹康庄的《鲁迅的民众观》指出,鲁迅“致力终身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是鲁迅对民众的“否定与肯定之间所形成的悖论”。
方长安的《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和立人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深受日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亦即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的深化还表现在“鲁迅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研讨会”的举行。
这一学术会议是由汪卫东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和竹潜民的《中国国民性“密码”和“原点”探秘——兼与汪卫东先生商榷》争鸣文章引起。
前文认为中国国民性“原点”和“密码”以“私欲中心”四字概括,后文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国民性的“原点”和“密码”应是“自欺欺人”。
陈越认为汪卫东的“私欲中心”失之太泛,竹潜民的“自欺欺人”不是“对国民性劣根性表现的深层原点的概括”。
周楠本指出,“自欺欺人”说实际已包含于“精神胜利法”中,而“私欲中心”是和“精神胜利法”一样的国民劣根性表现,因而“原点”和“密码”的提出并无多少新意。
张恩和和林非都肯定了从“私欲中心”和“自欺欺人”入手探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积极意义,特别认为以“自欺欺人”为中心展开对国民性弊端的分析是“颇有道理的”。
但对国民劣根性的形成,他们都认为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封建专制制度和绝对权力统治
的结果,“在这样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规范和限制下,怎么能不产生退守、懒惰、卑怯、奴性、虚伪巧滑、自欺欺人等各种各样的国民性”(张恩和语)。
钱理群的论点有三:一、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不是外来思潮的移植;二、改造国民性问题涉及对民众的看法,鲁迅一向把民众分成两类,即“厥心纯白”的朴素之民和“在名教斧钺底下”失去了天性的“无名主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的批判锋芒主要指向后者;三、对“真”与“诚”的倡导,对“伪”的批判是鲁迅一生的命题。
孙玉石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他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动因,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学传统拥有的“大爱与大憎结合的精神”,体现的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因而孤立地研究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密码”与“原点”,“没有什么真正的学术意义”。
孙玉石提出应当特别尊重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思想家的“独特性”,这就是:“他是以自己的直接感悟与无休止批判来辐射他的思想能量,而不是在逻辑系统的思考中来论证他的思想凝结的。
他追求关注的一贯性,批判的直击性却不一定有哲学家思想的严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