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
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
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
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
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
第三,形象性。
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
它涉及到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定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对人性、人类命运、生死、幸福、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可以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2. 社会理念和历史观: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揭示,展现作者对社会问题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理念可以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立场。
3. 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对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作品中所展现的道德价值可以是善恶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4. 美学观和艺术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表现方式的选择。
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观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
它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
表现。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源于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性和美感,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即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在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方面,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重要凭借。
如果一篇文学作品只是单纯描述一个事件或情节,那么就难以达到审美的效果。
而如果作品能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并通过一些情节、人物等来体现这一主题,那么读者将会更易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作品的主题不仅仅关乎文学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从生存、尊严、国家等方面体现人民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个人情感经验的追求和反思已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
其次,人物形象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主要行动者,还是作者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作者所创造的,也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反思。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价值和尊严,这种情况的反映就象征着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救赎。
最后,语言表达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殊性。
通过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传递给读者。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字句和形象等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理性思考、美感追求、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通过采用具有民间口味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中普罗大众的关注和愿望。
文学的本质

第三节文学本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本质的不同观点1、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认为,从本质上说,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而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的属性。
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
这种观念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有关社会结构划分的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关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显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特定上层建筑中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必然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般关系的制约。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般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同时,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应该从这种基本关系去理解:一方面,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学一经形成,又积极的给予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如恩格斯所说,它们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审美是一种权力交锋的实践——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J u a o u e U i r t( hlsp ya dS c l c n e o r l f b i nv s y P i o h n o i i c ) n H ei o aS e
J 12 1 u. O 0 .
为, 进入后 现代社会 , 美与 意识 形 态之 间的 关 系变得更 为复杂 。 审 这是 因为 , 审美此 时不但 已经 成为一种 意识形 态, 而且其 内部也 不断发 生着权 力 交锋 的 实践 。 在伊格 尔顿看来 , 审美意识 形 态发 生作 用 的物 质基础 和媒 介是
“ 身体 ” 审美在争夺领导权 的过程 中对身体的欲望等 产生影响 , 。 成为一种 打着意识形 态烙印的 身体 冲动 , 它们又
[ 关键词 ]审美意识 形态 ; 领导权 ; 力交锋 ;身体 权
[ 中图分类号 ]B 3 0 8—6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 1 )4 0 1— 0 149(000—02 0 4
审美意识形 态是伊 格尔顿 在 2 0世纪 9 0年 代接受 了葛 兰西 的领导 权理论 之后提 出的最 重要 的美 学概 念。他认 为 , 进入后 现代社会 , 审美 与意识 形态 之间 的关系 变得更 为复 杂。 这是 因为 , 审美 此时不 但 已经成 为一种 意识 形态 , 而且 其 内部也 不断 发生着 权力 交锋 的实 践 。 因此 , 要深 入分 析伊 格尔 顿 的审美 意识 形态 理论 , 还需 要进 一 步分析 葛兰 西 的领
在 一定程度上 冲击着建构 它们的 意识 形 态 , 使其 得到 更新和发展 。 由此 , 格 尔顿把 身体 、 美与领 导权 的争夺 伊 审
成 功地 联 系起 来 , 审 美 活动 纳 入 社 会 历 史 中 , 审 美幻 象找 到 发 生 现 实作 用 的 基 础 , 把 使 开辟 了通 过 美 学 解析 主 流 意识 形 态控 制 、 资 本 主 义 进 行 批 判 的新 领 域 。 格 尔顿 的深 邃 与 创 见 就 在 于 此 , 就 实现 了其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对 伊 这 学 的 重 大发 展 。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困境与理论缺陷解析——“审美意识形态

关键词 : 审美意识形 态论 ; 理论 困境 ; 理论缺 陷; 理论基 础二元化 ; 概念放逐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0 2 3 8 ( 2 0 1 7 ) 0 4— 0 0 8 7— 0 6
无 论从 马克 思 、 恩格 斯 的有 关 论 述 看 , 还 是
论 的主要 提 出者 多 次 论 及 如 下 意 思 : “ 审美 意 识
、
“ 审美 意识 形态 ” 论 的理 论 困境
形 态论 最重 要 的改 变是 引 入 ‘ 审美 ’ 这一概念 , 从 而把 文学看 成 是美 的价 值 系统 。在 8 0年代 初 、 中 期 的美 学 热 潮 中 , 它 力 图 摆 脱 了对 ‘ 文 学 政 治 工
本文进 一 步 对 “ 审美 意识 形 态 ” 论 遭 遇 的 理 论 困 境 以及 相 应 的理论 缺 陷进 行 一 些 阐释 和 分 析 , 以
进 一步 弄 清 “ 审美意 识形 态 ” 论 究竟 能 否成 立 。
一
反复 研读 “ 审美 意 识 形 态 ” 论 者 的有 关 论 述 , 笔 者认 为 , “ 审 美意 识形 态 ” 论 的理 论 困境 可 能 来 自对 本质 与性 质 ( 属性 、 特性 ) 、 “ 审美 ” 与“ 意识 形 态” 这 些概 念模 糊不 清 的认 识 。“ 审美 意 识 形态 ”
意识 形 态 ) , 这就 没有 任何 问题 , 可“ 审美 意 识 形 态” 论 者却 执意 “ 另辟 蹊径 ” : 一 方 面将 “ 审美 意 识 形态” 解 释 为“ 审美 ” 这种“ 意 识 形 态 ”, 一 方 面 又 强 调它 是 “ 审美 ” 与“ 意识形 态 ” 无 分 高下 、 谁 也 不 从 属 于谁 的对 等融 合 , 这就 把 自己逼 入 了逻 辑 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教案
授课名称《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数 3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具黑板、粉笔、电脑、投影仪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汉语言文学15级各班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文学审美性的三个特征。
2.掌握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及审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本次授课要点
导入:面对一片森林,导入观察事物的三种方式。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两种规定性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
第三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
布置作业P46思考练习题1—5题
第一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导入:当我们面对一片森林,你会用哪种方式去看待这片森林?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者是森林的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
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的科学研究。
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他作为风景的一部份其效果如何?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意识形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意识形态。
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是:文学是审美的。
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
文学的本质必然要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两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两种基本的规定性: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例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感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其次,文学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西游记》的背景及主题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征
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一种是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
一种是思想感情、想象、幻想、潜意识等,也可披上形象的额外衣,被赋予感性的艺术形象。
如《登幽州台歌》中所抒发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
二、情感性
首先,情感是创作的内在动力,在整个创作中都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
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离不开情感。
再次,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
案例1: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
我们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片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案例2:诗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表达了对身在都城长安的朋友一种思念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的是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山河破碎、诗人有家不能归的忧思情怀。
三、虚拟性
虚拟性是文学基本的审美特性之一。
没有虚拟,文学也就无法产生和存在。
讨论《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是如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
文学世界是一个广阔的自由世界,在文学的世界里你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驰骋。
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文学世界里可以如愿以偿。
在现实世界里,人的个性往往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压抑而不能得到充分展示,但在文学世界里,人的主体性却能得到尽情地任意发挥。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人个的结局只有一种,但在艺术世界里,你可以把任务的命运设想成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在艺术世界里,允许你获得最多、最大、最理想、最自由的选择。
总之,在文学天地里,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人们都可以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获得最大自由,从而获得最惬意的精神满足。
第三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
意识形态是文
学的普遍性质,审美性是文学的特殊性质。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鲁迅当年写《药》,谈到这样的体会。
《药》的悲剧太凄惨悲哀了。
革命者夏瑜和革命的受益者群众,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隔膜。
革命者被砍头了,而革命的受益者却无动于衷。
精神麻木地伸长脖子去做看客,甚至有人用革命者的血做成人血馒头,结果自己的儿子也被治死了。
故事是悲哀的,充分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的受害者广大群众的无知和愚昧。
但作者为了不让读者心痛失望,故意在小说的结尾给夏瑜的坟头上安放了一个象征觉醒和希望的花环。
显然,鲁迅的创作目的是鲜明的,揭开旧社会的伤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郭沫若说:“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这里的“貌似无用,即表面上的自由创作或欣赏,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
这就是人文学科所共有的特点:无用之用。
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文学给人的自由娱乐是直接的,而功利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二、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文学具有形象的一面
王国维说:文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一直观的,一思考的;一顿悟的,一合理的”。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
文学作为形象的一面,有着具体可感性。
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文学具有形象的一面
文学直接是形象的,间接是理性的。
形象是文学的外部形态,理性则是文学的深层内涵。
形象是直接的,理性是间接的,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只有蕴涵了理性内容的形象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只有用具体鲜活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理性内容才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审美的愉悦。
正是因为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所以文学是耐人寻味的。
文学又具有理性的一面
所谓理性的一面,就是说文学的在用形象反映生活的同时,通常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考。
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从态度看: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具有情感性的一面
我们说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但作家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经过心灵过滤的。
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要表达情感,而文学则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1)情感化的文学语言
(2)情感化的文学形象
(3)情感化的故事情节
文学常常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透过朴素迷离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表达了对身在都城长安的朋友一种思念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的是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山河破碎、诗人有家不能归的忧思情怀。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一、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文学社会功能的核心,是它最重要、最独特的价值。
二、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作品能扩大人的认知领域。
文学是一面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人类生活的艺术折射。
三、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所选择的社会生活题材,他所描绘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在他对社会生活的选择、理解和创造中总是会融进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自己的价值观。
讨论:文学为什么不能直接起到变更现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