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第三课时
第3部分 专题2 任务3 第2讲 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第2讲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作用和价值的理解、赏析。
2021年的新高考全国Ⅰ卷、Ⅱ卷都没有考形象。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考查了“峨眉山、岘首山”两个意象的作用;2020年全国Ⅲ卷考查了“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2019全国Ⅰ卷考查了“对这幅画的评价”,天津、浙江则直接进行考查;2018年全国Ⅱ卷考查意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Ⅰ卷考查了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
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了对形象的考查。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就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
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高三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3、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
性等)。
4、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金子做的马笼头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 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课时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 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送客盆浦口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诉平生不得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①②③⑥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⑤⑥⑦
【答案】C/①第二年 ②因而写 ③情感 心愿有所托付 ④整理 ⑤容颜 ⑦先前的
《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 所写,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 巧遇琵琶女一事。诗歌重在表现琵琶女高超的 技艺以及她凄凉的身世,借以抒发个人 政治上横遭打击的抑郁之情。其中,音 乐的描摹可独立而成绝响。
送客惊闻琵Leabharlann 声遭逢左迁,又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 客,当然满是离愁别恨。夜暮暗淡,更添惜 别惆怅;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愈显境遇冷 落。一个“惨”字,落笔刻意, 所指不仅有身世之感,还有筵 前无乐暂聚无欢的情绪。“枫 叶荻花”的景物描写, 营造了场面的气氛和点染了人 物的感受。为悲剧性的人物琵 琶女出场,创设了一种冷寂、 迷茫的情境。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诗琶 人女 述自“叙迁身谪世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照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应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3阶段是“愤怨曲”。这段音乐
旋律突现高亢,反映了演奏者的情绪陡
然高涨难平,从中表达出琵琶女对自身
命
运坎坷的不满。“重利轻
别”一语,暗藏一个“弃”
字,很有所托非人而苟延
性命的悲怆意味。这种家、
国两系的愤怨情绪,笼罩
了整篇《琵琶行》。
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是独特的。在这里用 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音乐的听觉效果变 成了读之即在的视觉形象。这里有风云变色 的急雨,儿女缠绵的私语;有掉落玉盘的珠 儿,流啭花间的鸟叫,水流冰 下的溪泉;有银瓶破裂水浆的 激射,铁骑冲突刀戈的撞击。 时而重浊,时而细切;时而清 脆圆润,时而凝滞冷涩;时而 激越高亢,时而驳杂沉雄。交 织成完美的人生经历变奏曲, 在天地间传响。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阅读高考调研P172古代诗歌常见八类人物形象,完成下列问题
•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 __①_闲__置__不__用__、_壮__志__未__酬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形_象__。_________ _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三语文组
前言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 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 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课时1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反馈
•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 英”句。②政:通“正”。 •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
•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 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 感或志向。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三课时第二课时《花牛歌》教案含反思

第三课时第二课时《花牛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阅读《花牛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形象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阅读《花牛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对于现代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欣赏方法,理解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阅读:《花牛歌》是一首富有情趣的诗歌,请学生分别阅读,感受其语言和情感的特色。
3. 诗歌分析:请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探讨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4. 节奏和韵律: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音乐性。
5. 象征和意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三、诗歌常见意象及分类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 老边州。”
(2)长城。“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 达主观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 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 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
人物形象的分类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 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 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 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1一、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二、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
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真题展示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课堂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典诗歌解题中失误矫正
教学过程:
一.【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误例: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逐步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
判为0分。
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实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参考答案:
⑴全诗体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
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二.【课堂训练】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三.【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巩固练习
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答:(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或无争无求自足)
(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五、友情提醒: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择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到这个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做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