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17、《看云识天气》学案

17、《看云识天气》学案D2、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可与达标册上《后母的三巴掌》作比较说明)3、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二)听录音,内容感知4、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5、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说说你的理解。
(三)学生自由朗读,结构感知6、找出总写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
7、对于云与天气的关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找出表明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8、课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如果要你划分段落,你会怎么划?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三、当堂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④lín 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四)分析第1节1、找出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并分析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3、能不能将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调换顺序?为什么?4、说说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一)知识目标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案(精选多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看云识天气》教案一《看云识天气》教案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二、设计思想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
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
2、学生地处乡镇,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尤有实际意义。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巩固复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五、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 / 5七、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这十万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样知道有大雾天气呢?小说里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的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精选.)

附件二:“看云识天气”文字教案“看云识天气”文字教案7.听读课文第六段 教师设疑,有哪几种光彩?光彩有哪些特征? 问题: (1)云上的光彩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2)与之相关的谚语有哪些? (3)列图表整理云上的光彩图 8.思考 这篇课文写了很多的云与光彩,为什么不感觉乱呢? (1)总分总的结构 (2)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1.因准确而生动 结,完成表格播放光彩的视频, 设 疑,引导观察PPT 显示各种云的光彩图片,引导学生对 谚语的理解PPT 显示云上的光彩图,锻炼学生概括内 容要点的能力。
PPT 显示思考问题,总结文章特点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注意副词的运用,思考用词是否是随意遣派的?还是别具匠心的?对写作有什么帮助?2.因形象的比喻而生动小活动: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四、说明文知识小结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五、与天气有关的资料1.故事1805 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17 课看云识天气》导教案第 17 课看云识天气【基础操练】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先兆()一瞬时()绫纱()均匀()薄云()日晕() mí漫轻 yí ng bē ng塌鱼 l īn2.下面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瞬间冰雹绫纱大雨倾盆B.棱角点辍迷恋层峦叠障C.倒塌洋溢模糊霎那间D. 招牌山峰绸幕姿态万千3. 选出填入空白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逐渐,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了天空,,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立刻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许龙卷风。
A、模糊塌崩洋溢霎那间B、模糊倒塌洋溢瞬间间C、模糊塌崩充满瞬间间D、模糊倒塌充满霎那间4. 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天上的云,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整齐地摆列着;有的像羊群,来往来去。
C、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眺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D、海洋中,闪耀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综合运用】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月 28 日,中国××局月度新闻公布会上,中国××局新闻讲话人陈振林说:今年 4 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 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均匀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
除了在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西南地域较常年偏高 1℃到 4℃以外,其余地域偏低 2℃到 4℃ 。
大范围来看,今年是 1971 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
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类状况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美国、欧洲,也都出现暴雪天气。
这是天气颠簸幅度增添的结果,是在现阶段全世界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天气事件。
我们不可以因为这几个月愣就以为全世界变暖停止了。
( 1)请依据以上文字供给的信息,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看云识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捉住事物特点进行阐明的写法。
③ 理解阐明的思绪及阐明方法。
④ 培养先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阐明事物要捉住特点,理解阐明的思绪及阐明方法的运用。
三、课前预备教师预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先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留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预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抽象的言语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绪清晰,紧扣标题进行阐明,不但阐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阐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品种很多,但文章从景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云的形状和光彩是景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阐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初阐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1、精心导入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现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经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先生从课前预备中谈谈本人的积累和观察。
例如: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阐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鄙谚、谚语?请同学们彼此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需精心设计,认真预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3、感知内容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先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成绩,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成绩组:a.全文次要说了甚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绪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先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次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基本思绪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阐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状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景象和天气的关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长兴实验初级中学王云云2010年1月教学设想:《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科普文章中饶有兴趣的一篇说明文。
主要内容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
整篇文章有纲有目,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很适合作为典范进行阅读教学。
说明文是七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我并不想让学生的思想被说明文体裁的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点所束缚,更何况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因此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本文紧凑的篇章结构,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引导他们掌握学习这类科普文章的方法,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为达成这样一个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篇幅不长,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再速读一遍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2.探究合作,理清重点本文的介绍重点是云和天气的关系,即怎样看云识天气,写得详细、缜密。
采用怎样一种方法能最快、最清晰地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反映出来,是需要同学们当堂探究的。
3.比较阅读,感悟语言特色比喻、排比、谚语的应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使语言优美、生动、活泼。
对同一内容选择平实说明或列图表的方法与本文进行比较,从而感悟文章的语言特色。
4.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观察几幅云彩图,说当地的天气;说课外积累的农谚;说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寓准确于生动形象之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近几天的天气预报;师生收集关于天气状况的谚语;教师制作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看云识天气
设计人:陈振华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匀称
..()()崩.()塌一霎.()间
2、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2)峰峦.()(3)一霎.间()
(4)冰雹.()(5)弥.漫()(6)圆弧.()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2)那最轻盈
..、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就有“②”的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
..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
..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
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
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
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
冰。
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
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
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
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
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
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
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
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
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
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
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甲醇所起的作用是:(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â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
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略
5、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略
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
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
(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
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
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间接
2.不能。
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列数字。
说明活性炭小孔面积大得惊人。
这样写与下面“吸进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强大的存储功能。
4.气化吸热
5.廉价不用电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