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看云识天气学案及练习题
看云识天气教案及练习题

看云识天气备课人:孙青教学目标: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6)全文的结构如何?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课后练习及答案

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课后练习及答案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课后练习及答案《看云识天气》课后题及答案一、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参考答案】1、这道题检查学生把握中心句的能力。
中心句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解题思路是:本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云的千姿万态,最后一句话总结,点明中心,后面的文字是对它的具体说明。
2、云的种类繁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设计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
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四种。
列表如下: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晚霞行千里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在形式上还应该是排比句)。
【参考答案】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解答此题主要靠想像和联想。
从形状入手,既考虑静态,又考虑动态。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开展活动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2、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可以查阅资料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分类积累。
此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
答案从略。
17、《看云识天气》学案

17、《看云识天气》学案17、《看云识天气》学案(4课时)姓名第一课时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了解课文结构,弄清文章层次。
二、自主学习(一)自读课文,文体感知1、划记生字新词,掌握字音词义:(1)注音:峰峦点缀绫纱弥漫月晕崩塌一刹那一霎间预兆轻盈匀称(2)释义:姿态万千:_______________ _预兆:___________________ _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 _弥漫:___________________ _2、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可与达标册上《后母的三巴掌》作比较说明)3、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二)听录音,内容感知4、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5、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说说你的理解。
(三)学生自由朗读,结构感知6、找出总写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
7、对于云与天气的关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找出表明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8、课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如果要你划分段落,你会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四)分析第1节1、找出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并分析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3、能不能将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调换顺序?为什么?4、说说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请仿照课文第一段中的例句写几句话。
(1)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开头仿写:(2)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开头仿写:(五)分析第二节6、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关联到以下第几节?与这几节构成什么关系?7、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三、当堂训练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看云识天气》学案

同煤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案(29--32)第17课《看云识天气》(第1---4课时)主备: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教师寄语:正因为汇聚了千山万水,海才能掀起洪波巨澜;正因为积累起一点一滴,海水才永不枯竭。
同学们,去汇集,去积累吧,愿你拥有知识的大海。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第一课时【课前延伸】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对象(内容):说明文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4、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如《绿色蝈蝈》;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如《看云识天气》等。
根据说明语言特色的不同,可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共12页第1页5、说明方法: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第一章:气象与天气概述1.1 气象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3 气象学的基本原理1.4 天气现象的分类与特征第二章:云的分类与特征2.1 云的分类及其特征2.2 云的形成过程2.3 常见云型的识别与特点2.4 云的观测与记录第三章:云与天气的关系3.1 云与降水的关系3.2 云与气温的关系3.3 云与风向的关系3.4 云与天气现象的关联性第四章: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与应用4.1 常见天气现象的云征兆4.2 云的演变与天气变化4.3 看云识天气的实际应用4.4 气象预警信号的理解与应用第五章: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5.1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5.2 气象仪器与设备5.3 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5.4 天气预报的解读与应用第六章:降水与天气6.1 降水的类型与形成6.2 降水量与降水强度6.3 降水与天气现象的关系6.4 降水的观测与记录第七章:风与气压7.1 风的形成与分类7.2 气压的概念与测量7.3 气压与天气的关系7.4 风向与风力的判断第八章:气温与湿度8.1 气温的测量与单位8.2 气温与天气现象的关系8.3 湿度的概念与测量8.4 湿度对天气与生活的影响第九章:气象灾害与防护9.1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护9.2 台风的与影响9.3 干旱的成因与应对9.4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第十章: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10.1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10.2 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10.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4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准备第十一章:气象卫星与雷达11.1 气象卫星的作用与种类11.2 气象卫星图像的解读11.3 雷达气象学的基本原理11.4 雷达图像的识别与应用第十二章:气象数据与气候模型12.1 气象数据的重要性12.2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2.3 气候模型的原理与应用12.4 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研究第十三章:气象灾害预警系统13.1 预警系统的组成与运作13.2 预警信号的分类与标准13.3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13.4 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策略第十四章:气象科普与教育14.1 气象科普的重要性14.2 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途径14.3 气象教育的发展与挑战14.4 气象科普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第十五章:气象领域的未来展望15.1 气象科技的创新与发展15.2 气象服务的拓展与深化15.3 气象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5.4 气象事业的发展前景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气象与天气的基本概念、云的分类与特征、云与天气的关系、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与应用、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降水与天气、风与气压、气温与湿度、气象灾害与防护、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气象卫星与雷达、气象数据与气候模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气象科普与教育以及气象领域的未来展望等内容。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第一章:气象基础知识1.1 气象的定义和重要性1.2 气象要素简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4 气象灾害概述: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第二章:云的分类和特征2.1 云的分类:高层云、中层云、低层云等2.2 云的命名和特征:积云、层云、积雨云等2.3 云的形成过程和原因2.4 云的观测和记录第三章:天气现象与云的关系3.1 晴朗天气的云特征3.2 阴雨天气的云特征3.3 雾、霾天气的云特征3.4 极端天气(如雷暴、冰雹)与云的关系第四章:看云识天气的方法和技巧4.1 云的形状、颜色和高度与天气的关联4.2 常见天气现象的云征兆:举例说明4.3 天气预报图和云图的解读技巧4.4 实践练习:观察周围云的特征,预测天气变化第五章: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的发展5.1 传统气象观测方法:地面气象站、探空气球等5.2 现代气象观测技术:气象卫星、雷达等5.3 气象预报模型和算法的发展5.4 气象信息服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六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6.1 气象卫星的作用和类型6.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6.3 卫星云图的解读和应用6.4 卫星图像在天气预测中的重要性第七章:雷达气象学7.1 雷达气象学的基本原理7.2 雷达在降水观测中的应用7.3 雷达图像的解读和应用7.4 雷达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气象灾害预警与应对8.1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8.2 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含义8.3 公众如何应对气象灾害预警8.4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第九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9.1 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9.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候变化对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影响9.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策略第十章:气象科普与教育10.1 气象科普的重要性10.2 气象科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10.3 气象科普宣传的材料和途径10.4 气象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第十一章:气象数据分析与统计11.1 气象数据的类型与收集方法11.2 气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11.3 气象统计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气象灾害的减轻与适应1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12.2 防洪措施与水资源管理12.3 农业气象与作物适应性12.4 城市规划与气象灾害防范第十三章:气象经济学与气象服务市场13.1 气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3.2 气象服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13.3 气象服务产品的定价与营销13.4 气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第十四章: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不确定性14.1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评估14.2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因素14.3 概率天气预报与不确定性的处理14.4 误差分析与改进天气预报的方法第十五章:未来气象科技发展趋势15.1 新型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15.2 气象预报模型的创新与改进15.3 气象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15.4 气象科技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云的识别、天气预测、气象科技应用、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第一章:气象与气候概述1.1 气象与气候的概念1.2 气象与气候的区别1.3 地球气候系统1.4 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章:大气基本参数2.1 气压2.2 温度2.3 湿度2.4 风速与风向第三章:云的分类与特征3.1 云的分类3.2 云的形状与高度3.3 云的与消散3.4 常见云种及其特征第四章:云与天气的关系4.1 云的形成与天气4.2 云的颜色与天气4.3 云的动态与天气变化4.4 云的预测与气象预警第五章:看云识天气实例解析5.1 晴朗天气的云特征5.2 降水天气的云特征5.3 阴天与雾的云特征5.4 极端天气的云特征第六章:降水类型与天气6.1 降水的基本类型6.2 降水的形成过程6.3 降水天气的特征6.4 降水对天气的影响第七章:风向与风力的变化7.1 风向的定义与判断7.2 风力的等级与测量7.3 风的季节性变化7.4 强风与暴风雨的应对第八章:气象图标与天气预报8.1 气象图标的基本含义8.2 天气预报的类型与发布8.3 天气预报的解读与应用8.4 气象信息的获取与传播第九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9.1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9.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9.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9.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第十章:气象观测与科技应用10.1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10.2 气象卫星与雷达的应用10.3 气象数值模拟与预报10.4 气象科技的发展趋势第十一章:气象灾害与应对措施11.1 气象灾害的类型与影响11.2 台风与飓风的特征与应对11.3 龙卷风的形成与防范11.4 洪水、干旱与寒潮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气象灾害预警系统12.1 预警系统的组成与作用12.2 气象预警信号的分类与标准12.3 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12.4 公众应急准备与自救互救第十三章: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1 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3.2 天气对交通的影响13.3 天气对健康的影响13.4 天气对经济的影响第十四章:气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1 气象预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2 气象学在航空、航海领域的应用14.3 气象学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4.4 气象学在灾害预防与应对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气象教育的意义与方法15.1 气象教育的重要性15.2 学校气象教育的实施方法15.3 家庭与社区气象教育的开展15.4 气象科普宣传与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的全面知识点,从气象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到大气基本参数,再到云的分类与特征,以及云与天气的关系,都是本文档的重点内容。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

气象物候看云识天气教案及试题(精华版)第一章:云的分类和特征1.1 了解云的分类:根据高度和形状,云可分为几大类?分别是什么?1.2 掌握各类云的特征:如何区分高层云、中层云、低层云?它们的外观特征有哪些?1.3 云的和消散:解释云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云消散的因素有哪些?第二章:云与天气的关系2.1 云与降水的关系:哪些云可能导致降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2.2 云与气温的关系:不同类型的云对气温有什么影响?2.3 云与风的关系:云的运动与风向有什么关系?如何从云的形态判断风力大小?第三章:常见天气现象与云的关系3.1 晴天与云的关系:晴朗天气下的云有何特点?3.2 阴天与云的关系:阴天时的云层特点是什么?3.3 降水天气与云的关系:降水前后的云有哪些变化?第四章:云的观测与天气预报4.1 云的观测方法:如何观察云?观测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4.2 天气预报中的云:云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从云判断未来天气?4.3 云图的解读:学习如何解读云图,了解云图中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第五章:云的欣赏与应用5.1 云的欣赏:如何欣赏云的美?拍摄云的方法有哪些?5.2 云的应用:云在航空、农业、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的作用是什么?5.3 云的趣味知识:关于云的趣味事实和传说,你了解多少?第六章:云的演变与天气系统6.1 云的演变过程:云在一天之内如何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些天气系统有关?6.2 天气系统与云:高压、低压、冷暖空气如何影响云的形成和变化?6.3 云的日变化与季变化:分析云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之内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第七章:云的气象灾害预警7.1 云与气象灾害:哪些云与气象灾害(如雷暴、冰雹)有关?如何识别这些云?7.2 云的预警作用:如何利用云的变化预测气象灾害?有哪些预警信号?7.3 气象灾害的防御:了解如何根据云的预警信号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八章:现代气象技术与云的观测8.1 卫星云图:解释卫星云图是如何工作的?如何从卫星云图中获取天气信息?8.2 雷达云图:介绍雷达云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看云识天气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思路。
2.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观看自然的爱好和留心自然现象的适应。
一、研讨交流 1.按照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预 zh d o )纱
)波 崩t a( )漫 月晕( )形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白的陵纱。
( ) ( 2)因此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讲法。
( 3)这时卷层云差不多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 4)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3.指出下列各句的讲明方法。
①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的绫纱。
( ) ② 人们常讲:“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讲,虹在东方,有雷无雨; 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4.分类讲明。
《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 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
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 分不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点 zhu 1(
峰峦(
弥(
一霎(
匀称(
弧(
有时像一块洁 有时像一块洁白
(1) 晴朗的天 种类: (2) 阴雨雪天 种类:
5.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B.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看起来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C. 天空慢慢显现一层薄云,看起来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D.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看起来都藏了起来。
6.阅读课文 2-6 自然段,完成下列咨询题: (1)划分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 2)请选择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介绍。
提示:① 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 让不人明白你将会带来 如何样的天气
示例: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不看我身子专门单薄,可我最轻巧,站得也最高, 阳光能够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专门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伙儿带来晴朗的 天气。
7.请写出有关天气的谚语。
二、阅读明白得( 30 分) 阅读下
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 天上的云,真是姿势万千,变化无常□
②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
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 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 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口 ③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专门漂亮,有时又把
特点:
特点:
天空覆盖得专门阴森。
④冈吋依旧白云朵朵,阳光辉煌□一霎间却又是 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⑤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显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 □ 处加上标点。
2.明白得填空。
① 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 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
②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的意思是 讲明方法是
4.①句和⑤句在选文中分不起的作用是
6.本文的中心句是(
)。
A .天上的云,真是姿势万千,变化无常。
B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专门漂亮,有时又把天空覆盖得专门阴森。
C .刚才依旧白云朵朵,阳光辉煌;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D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显现什么样的天气。
7.本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比喻、排比、对比 C .比喻、排比、夸张 8用“11”划分选文的层次 本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9.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不能改成“气候”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
”来讲 ”来讲
明的。
这句话所用的
3.②句所照管的短语是
,讲明云和天气关系的句子是
5.选文用“漂亮”和“
”相对比,讲明云“
”,“白云朵朵”和“ ”的特点,如此写的用意是
比喻、对比 借代、引用 ③④⑤
B .夸张、 D .排比、 ①②
,理由是什么?
3.
10.仿照省略号前面的句子,按照规定的内容,再写两个句子。
熙熙攘攘的观众,有的 , ;有的
三、课外阅读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专门惊人。
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 当它触及地面,能够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能够“倒 拔垂杨柳”,摧残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牢固的大厦削掉一角。
(1956 年 9 月 24 日,上海曾显现过一次龙卷风,它难道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 1 10吨的储油罐举到 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 100 多米以外的地点。
1 925 年,美国曾显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
什么缘故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要紧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 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 空气十分稀薄,气压专门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专门大。
1. 面补充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请按照文段内容排列合理的顺序 气压梯度越
大,风力也就越大。
台风中心和它的外围空气平均每 100公里差 20 毫巴。
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好几倍了。
而龙卷风中心与其外围空气只有 20 米,气压差就达 20 毫巴。
文中加点的词语“像开玩笑似的”可否删去?什么缘故?
文中括号内文字是什么讲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