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范例
语文说课稿初中(优秀7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
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7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一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
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
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
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7篇)

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7篇)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
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5篇

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5篇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5篇说课稿的标准要求内容完整准确、结构清晰合理、语言简练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合理运用、教学评价设置合理,并且在展示过程中时长把握适当。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初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
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
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
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
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难点)二、说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通用5篇)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的: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1、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思路、理念: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
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3、教学重点:(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二、说教法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
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四、说学习方法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说课稿
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作者莫怀戚,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散步》主要讲述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细节描写,具体真切;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所以教学《散步》时,要在学生所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3 课时。
2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并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朗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于学生而言,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所以,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以及揣摩语言的精美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探究法,结合讲授法进行教学。
2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
考,反复品读,领悟文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感。
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导语要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环节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问题)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检查听读效果(抢答)
散步的人有哪些,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环节3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同时勾画出精美语句,并用多媒体逐段出示相关思考题,通过默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流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 质疑问难
启发:这篇文章中,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讨,共同解决。
如:(1)文中的“强壮”与“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2)请你找出文中的对称句式,边读边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仔细揣摩文中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环节5 这一环节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的,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把握人物心理与情感变化,从中体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以及以小见大突出主题的方法。
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描写方法运用于写作之中。
环节6 课堂总结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知识点,使知识要点化,系统化,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强化记忆。
环节7 作业布置
(1)选用文中3至5个词语写一段话
如:信服分歧取决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引导学生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文中的精美语句,并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
环节7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