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优秀说课稿
初中语文《春》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初中语文《春》一等奖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初中语文《春》说课稿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3教学重点,难点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第二、分析教法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
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
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初中语文春的说课稿精篇六篇

初中语文春的说课稿精篇六篇初中语文春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在《春》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长的自有事物,诗人更多地是倾心和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和知性,当然这种直觉是和知性的思辨紧密结合的,也即思维智性的直觉。
语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别这一切的融合无间。
适合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细细体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三.说教法针对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在创造一种是指身临其境的氛围,同时结合视频短片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是最富有诗意的,那便是春与秋,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
有关秋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不同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秋天是不同的。
那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有关春的诗,一起走进穆旦的《春》。
(二)有关作者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1940年,留校(西南联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
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
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雪莱,普希金,济慈,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种。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优秀说课稿五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优秀说课稿五篇13: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 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春》说课稿优秀(通用17篇)

《春》说课稿优秀(通用17篇)《春》说课稿优秀(通用1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说课稿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说课稿优秀篇1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中学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富有思想性,既含有人文性,又富于形象性。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通过加强美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
分析透彻,语言优美,富有激情,令我自叹弗如。
以往的教师都是逐层分析绘春图,我想尝试另一种方法:既不破坏文章的完整性,又能使学生拥有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享受,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放弃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设计教学。
1、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活动,而老师只是在适当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指导,在学生分析表达有困难时给予点拨和帮助。
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活动中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在拓展延伸课文部分设置了三道练习题:一是写出有关春天的成语、俗语、对联、诗歌、歌曲,写得越多越好;二是从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选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话;三是根据文中的某段描写,画一幅描绘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题。
《春》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

《春》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春》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说课稿1一、说教材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
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
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
问:提问指出问题。
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
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通用5篇)《春》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本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
2、领会文章的所写景物的特征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细致的观察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描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春的、全文脉络图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
朱自清《春》说课稿(精选12篇)

朱自清《春》说课稿(精选12篇)朱自清《春》篇1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春》是朱自清的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
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
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1、入课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5、结课(一)入课: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春》。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材分析
本文编排在语文版七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以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
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这篇课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训练要求,可考虑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表达感受。
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获得美的熏陶。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教学难点] 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法
根据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我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画面创设意境,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美读法(美读法是指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使课文立体化、情景化的一种教学手法。
)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入情,入境,会心。
通过示范朗诵,齐读,自读等多种形式将《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形象体会出来。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问答探讨法
有针对性的提出探讨性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围绕“春”分别写了哪三部分,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画,分别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的提问,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春之景,从而更好领会全文主旨。
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质疑、探究、感悟四结合学习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春的气息
播放一组有关春的图片,并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让学生进入春的情境,感受春的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画面
听示范朗读让学生思考:你听出了几幅画面,分别抓住了春的哪些事物?从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三、美读课文,感悟春景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读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音韵美。
(从节奏的快慢,连读,语气轻重,情感)从而再次感受春景的美。
由此突破教学重点。
四、品读课文,感悟春情
分小组合作学习,你最喜爱哪一幅图画,分别抓住了春景的哪些特点来进行描绘。
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评选出最美的图画。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等生动形象描绘事物的方法突破难点。
最后,小结: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回顾课文,抒写情感
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截取一段春天的景象进行描写,一两百字即可。
(可以从景物的形、色、味、神和你的感受等多方面描写,可以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在学生创作时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创作。
六、板书设计忆读书
(一)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山(郎润)水(涨)太阳(红)
(二)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新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美
力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