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队列表演(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2队列表演(一)课件

14×11
10 4
练一练
3.计算。 11×11 12×11 13×13 12×13
练一练
4.一共需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规律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乘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 位数,并用他们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三年级下册 第3单元乘法
3.2 队列表演(一)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
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 14 14×12= 168(人) 14×10=140 14×2=28 140+28=168
12
14×12
=14×6×2
=84×2
=168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
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 14
下面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14×12 × 10 2 10 100 20 4 40 8
12
100+40+20+8=168
算一算。 15×11 23×12
练一练
1.一共有多少箱水果?圈一圈,算一算。
12×12 =144(箱)
练一练
2.填一填,算一算。 23×13
× 10 3 20 3 × 10 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二)》学习要点

北师大版
学 科:小学数学
册 数:
三年级下册
单 元 数:
第三单元
知识领域:
数学与代数
内容专题:
数的运算
学习 要 点
课题一级学习要点二级学要点陈述性程序性
策略性
3.《列队表演(二)》
A.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竖式计算方法
A1.竖式计算对位方法和计算方法。(基本格式:个位对齐,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
A2.建立竖式计算简写与详写的异同。(对比十位相乘的数与个位相乘的数表示的意义)
√
√
B.理解竖式计算算理
B1.借助点子图对应理解为什么先算个位上的几个“14”,再算十位上的几十个“14”。
√
√
B2.借助分步计算算式对应竖式计算中过程和方法。(为什么要把两次积加起来?)
√
√
3队列表演(二) 说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队列表演(二)说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队列表演(二)》说课稿一、说教材笔算乘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队列表演”这一情景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结合“队列表演(二)”的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
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
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三、说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三年级下册数数学一课一练-3.2队列表演(一) 北师大版(含答案)

三年级下册数数学一课一练-3.2队列表演(一)一、单选题1.32×30=()A. 1500B. 960C. 8500D. 8602.下列算式中,与50×60的计算结果相同的是()。
A. 500×6B. 50×6C. 6×503.小明有7本漫画书,小华的漫画书的本数是他的4倍,小华有()本漫画书。
A. 12B. 25C. 28二、判断题4.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5.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3个0,这两个乘数的积的末尾至少也有3个0。
6.一串葡萄有7个,5串葡萄有12个。
7.25+25×3>100-25×2三、填空题8.4×4=________9.在横线上填上“>”、“<”或“=”.3×60________1800 161×5________800500×8________7×60010.20个12的和是________,21的40倍是________。
11.一列火车有16节旅客车厢,每节车厢可乘坐118名乘客.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________乘客?四、解答题12.军军经常去游泳馆游泳。
游泳池长50m,军军每次都游2个来回。
他每次游多少米?13.小兵在50米的游泳池里游了5个来回,他一共游了多少米?五、应用题14.有10箱可乐和15箱矿泉水,每箱都装24瓶,一共有多少瓶?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因为32×3=96,所以32×30=960.故答案为:B.【分析】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据此解答.2.【答案】A【解析】【解答】解:50×60=3000,A项中,500×6=3000;B项中,50×6=300;C项中,6×50=30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这一课的说课稿。
在此之前,我想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背景和目标。
一、背景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排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
通过《队列表演(二)》这一课,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队列的概念,掌握排队的规则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
同时,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孩子们:1. 掌握队列的排列原则,了解排队的规则和方法;2. 能够根据队列原则进行正确的排队;3.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4. 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队列的排列原则、排队的规则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排队。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和游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掌握队列的排列原则和排队的规则和方法,难点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将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导入语,引导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队列的排列原则和排队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巩固练习:组织孩子们进行排队练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队列的排列原则和排队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孩子们加深对队列表演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好本课知识,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加减法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14—17页,练习四的第13——17题。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列出算式解决两步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列式解决两步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正确列出算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采用直观操作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队列表演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通过多媒体出示队列表演的情境图,并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到了一年级的学生在进行队列表演等。
然后我接着问:“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问题。
这时我引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解决一些两步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为三个小环节进行教学。
1.探究例题1我先出示例题1的情境图,并播放录音:“小明有40个蚕宝宝,吃了8个后还剩多少个蚕宝宝?”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这时学生可能列不出正确的算式。
于是我让学生通过摆学具来理解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并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了。
接着我再出示例题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队列队形表演内容

荣昌中学第十届体育节暨首届艺术节队列队形表演须知一、队列表演
(一)必备内容
1、集合整队报数;
2、指挥员向裁判报告(包括进出场);
3、原地转法各2遍;
4、齐步走及立定;
5、跑步走及立定;
6、正步走及立定;
7、齐步行进间转走各;
(二)要求
1、全班参加,但为了队形的编排,可允许最多5人不参加。
2、指挥员为本班学生(特许班主任可以担任指挥)。
3、注意精神状态与气势。
二、队形变换要求
1、内容:可以是图案,可以是数字等,可以配解说词。
2、数量:2—3个变换。
3、自主编排,禁止抄袭。
体育教研组
2012/9/20。
《队列表演》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队列表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参加学校升旗仪式或集体活动时,是否注意过同学们的队列表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队列表演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基本队列动作的准确性和行进间队列动作的协调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分解动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பைடு நூலகம்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队列表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保持步伐一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队列动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队列动作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队列表演的兴趣被成功点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练习队列动作时,彼此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队列动作的准确性这一部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尤其是在行进间队列动作的练习中,步伐一致性和节奏感方面还有待加强。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通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纪律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强调在队列活动中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培养集体荣誉感。
举例:在教授立正动作时,重点讲解脚跟并拢、脚尖分开、身体挺直等细节,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执行。
2.教学难点
-行进间动作的步伐一致性:学生往往在行进间动作中难以保持步伐一致,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