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题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中国历代文论选串讲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 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 学观念;
3.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 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4.精讲课与串讲课兼听 精讲课帮助大家粗线条理解课本,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串讲课精准抓住考点,利于提高通过率。 两者兼听,先精讲后串讲,听两遍课程更由于记忆。
四、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例题: “诗可以兴”出自于( ) A.《今文尚书》 B.《毛诗大序》 C.《左传》 D.《论语》
谢谢
第一章 先秦文论
第一章 先秦文论
一、单选及填空
1.《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 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2.《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3.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 文艺的教育作用。 4.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表明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4.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5.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6.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中国历代文论选
考试分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是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隋唐文论、宋金 元文论、明代文论、清代文论、近代文论文论八部分。 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文论为 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非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111

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先秦:
1《尚书·尧典》[记住“诗言志”即可,一般考名词解释。
]
2《论语》[一般考孔子的文艺观,简答或论述]
两汉:
3《毛诗序》
4《史记·太公史自序》[一般考“发愤著书”,各种题型都有]
魏晋南北朝:
5《典论·论文》
6《文赋》
7《文心雕龙·神思》
8《文心雕龙·时序》
9《诗品序》
唐:
10《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主要考“兴寄说”、“风骨说”]
11《戏为六绝句》[六首诗都要会背]
12《诗式》
13《与元九书》
14《答李翊书》
15《与李生论诗书》
宋:
16《书黄子思诗集后》
17《答洪驹父书》
18《论词》
19《沧浪诗话·诗辨》[这是必考的]
金
20《论诗三十首》
元:
21《词源》[一般考名词解释]
22《录鬼簿序》[一般考名词解释]
明:
23《艺苑卮言》[只会考名词解释]
24《雪涛阁集序》
25《曲律》[一般考名词解释]
26《序山歌》
清:27《闲情偶寄》[必考]
28《原诗》[必考]
29《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30《花部农谭序》[只考名词解释]
31《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考过多次,如“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近代:
32《人境庐诗草自序》[考名词解释]
3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常考]
34《人间词话》[必考]。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圣才出品】

第7章元7.1复习笔记一、《词源》【选录】【元】张炎1.张炎提出的评词标准《词源》是张炎晚年的著作,上卷论乐律,下卷论词的赏鉴和作法。
他提出评词的标准有三:(1)意趣高远;(2)雅正;(3)清空。
2.张炎的“意趣”说(1)《词源》专设了“意趣”一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
”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
(2)从张炎的论述看,意趣是指词中要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
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3.张炎的“雅正”说(1)张炎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营。
……”他是因为不满柳、周的“浇风”而提出“雅正”“意趣”的要求的。
(2)张炎作词受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的影响最大。
但在《词源》里对周、姜两家是有抑扬之论的;他赞赏周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不满他“意趣不高远”,不免“失雅正之音”,他说周词须“以白石骚雅句法润饰之”,才算是“天机云锦”。
4.张炎的“清空”说(1)张炎的《词源》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
《词源》中专设“清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2)从张炎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清空”的内涵①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②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③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
(3)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
《词源》推崇姜夔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
(4)张炎在《词源》里特立“清空”一目,是为不满吴文英词晦涩的作风而发;他把姜夔作为“清空”的典范作家。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圣才出品】

第6章金6.1复习笔记一、《论诗三十首》【选录】自注:丁丑岁三乡作[金]元好问1.宋后论诗绝句的流别论诗绝句,滥觞于《戏为六绝句》。
宋以后作者不下数十家,大体上可分为二大流别:(1)从南宋戴复古的《论诗十绝》起,到清代赵执信、赵翼、宋湘、张问陶、丘逢甲诸家的论诗诸绝句,属于阐说理论。
(2)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起,到清代王士祯、袁枚、洪亮吉、李希圣、陈衍诺家的论诗绝句,属于品评作家作品。
后者往往扩大范围到摘赏佳句,点缀琐闻;等而下之,甚至标榜声气,更属自合无教了。
2.元好问对正伪清浊鸿沟所在的辨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属后一类型,但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
他树立疏凿的准则。
所说的“正体”,是与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说“别裁伪体”的“伪体”相对立的。
比较全面地辨析了正伪清浊的鸿沟所在,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贵自得,反模拟①在“眼处心生句自神”一首中,指出了只有“亲到长安”“眼处心生”的实证实悟,才能下笔有神;批判了唐临晋帖般的模拟作风。
②元氏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派诗,抱着鄙夷的态度,不屑步他们的后尘,在“古雅难将于美亲”一首中,明白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在诗歌风格上,元氏主张古调,反对新声。
主张古调,指的是自然天成的风格。
新声是指夸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一套。
(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元氏又强调高雅。
①在诗中,肯定了阮籍、陈子昂,陈子昂是以力复“汉、魏风骨”自任的一人,而阮籍也正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二家之所以被元氏重视,就是由于风格的高雅。
②在诗中,批判了“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而慨叹于“厦书不入令人眼”;在“曲学虚荒小说欺”一首中,又指出了“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③元氏崇倚高雅,反对怒骂为诗的理论,受到苏、黄二家说诗的影响。
尽管元氏对苏诗的“百态新”一面有不满,但当时苏学在北方,成为风气,元氏接受薪火之传,并不足怪。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圣才出品】

第4章唐4.1复习笔记一、《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初步有所革新,但自觉地提出比较明确的文学主张的,是从陈子昂开始。
1.陈子昂诗歌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陈子昂着重提出“风骨”和“兴寄”两个问题。
(1)陈子昂的“兴寄”说①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兴寄”,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
②陈子昂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陈子昂的“风骨”说①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也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②陈子昂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2.陈子昂对齐梁诗歌的批评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1)“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3.陈子昂主张继承“汉魏风骨”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作者主张继承“汉魏风骨”。
他的创作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影响了同时的张九龄等人,到李白、杜甫,则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后来,白居易、元稹等人进一步开展新乐府运动,从理论上、实践上总结发扬进步诗歌理论的传统,把唐代诗歌推向更大的繁荣。
4.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自觉的倡导者。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 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 《诗经》的批评。 •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提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指 出:诵《诗》三百,不达政、不能专对四方, 多而无用; •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 说; • (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 怨”说; • (5)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说;
• 《论语· 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 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 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 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 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 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 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 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 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 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 一个重要理论。 • [总结]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 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3.《论语》的“思无邪”说
• 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 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 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 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 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第二节
讽喻教化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 《关雎》“后妃之德”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 汉代封建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第三节 六义说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
写作方法。(后人观点) “六义”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表现的特点规律之概括,作为古代 诗歌密切系现实的优良传统的总结, 广泛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
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 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接上
2· 3
“和”即是适中、恰如其分。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 即折中、调和。
3· 道德修养
君子——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品质;“文” 指人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 孔子主张文质并重,即内容与形 式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 于他中和的文学理论。
总结
第三节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汉代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评价,是文论史上最早的作家作品 评论,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司马迁《史记· 屈原传》 1、肯定了屈原的写作动机。揭示屈原创作《离骚》“盖自 怨生”,指出其“怨”由“爱”生,即“爱——谤—— 逐——怨——骚——谏”的心理情感过程,对屈原的“怨 悱”之情持肯定态度。 2、继承了淮南王刘安的观点,高度评价了《离骚》的思 想内容及艺术成就。首先,说《离骚》兼《风》、《雅》 之长。其次,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或托古 刺今,或以小喻大,或因迩及远)作了高度评价。最终指 出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不朽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兴、观、群、怨”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掌握“兴”、“观”、“群”、“怨” 的含义。 • 2.了解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的看法。 •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了解孔子对诗的要求和评诗的标准。 • 四.“文质彬彬”与“辞,达而已矣” • 掌握“文质彬彬”和“辞达而已”的含义。 • 了解后人对“文质彬彬”和“辞达而已” 的理解。
中國曆代文論選
一、什麽是中國古代文論? • 古人關于文學的看法,包括文 學本原論(文與道)、文體論、 文學風格論、文學創作論、文 學發展觀、文學鑒賞和文學批 評觀等方面。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
• 1.从“诗言志”到“诗赋欲丽”到“诗 缘情而绮靡” • 2. 儒道思想对文论的影响 •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与质、形与神、 采与情) • 4.复古与创新 • 重点讲授古代文论的前后承继关系, 对其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尚書· 堯典
•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 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 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 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 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 獸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