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 高纲0916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串讲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 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 学观念;
3.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 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4.精讲课与串讲课兼听 精讲课帮助大家粗线条理解课本,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串讲课精准抓住考点,利于提高通过率。 两者兼听,先精讲后串讲,听两遍课程更由于记忆。
四、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例题: “诗可以兴”出自于( ) A.《今文尚书》 B.《毛诗大序》 C.《左传》 D.《论语》
谢谢
第一章 先秦文论
第一章 先秦文论
一、单选及填空
1.《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 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2.《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3.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 文艺的教育作用。 4.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表明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4.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5.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6.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中国历代文论选
考试分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是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隋唐文论、宋金 元文论、明代文论、清代文论、近代文论文论八部分。 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文论为 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非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备考笔记

备考笔记先秦时期《尧典》记录了最早的文学理论。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诗言志;二是诗的教育作用,还说明了诗、乐、舞的紧密联系。
诗言志:诗歌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识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成于春秋时期,称《诗》或《诗三百》。
分成风、雅、诵三部分。
风是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认识。
《论语》是语录体最早的儒家经典,成书于公元前436年以后,现存20篇。
其文学思想:①强调文与德之间的关系;②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③重视中和之美,导致了后来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孔子的文,指文化学术总称;诗,是指《诗三百》。
识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辞达而已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释:①兴: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感发志意”;②观: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③群: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④怨: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⑤文质彬彬:出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文采与质朴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
《墨子》墨子所讲的文学是广义的,主要指的是学术文、政论文。
墨子的文学思想要点是“尚用”“尚质”,强调实用价值,应该“先质而后文”,反对“以文害用”。
简释:①三表:墨子提出“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②非乐:墨子认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都是剥夺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生产都不利,多少有些进步的看法。
《荀子》《荀子》论言的主要观点:①强调道,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
②对道的态度不同,区分为小人之言、君子之言、圣人之言。
③言与政治有密切联系。
荀子的文学思想,明道、徵圣、宗经是关键,而明道是核心。
两汉时期《毛诗序》《毛诗序》的主要观点:①进一步阐明诗言志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②指出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③在诗歌分类上提出六义说。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

1、简述了诗的特色与诗与现实的关系。
《毛诗序》以为在心为志 , 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对传统言之说的增补, 《礼记、乐记》进一步以为凡音之起 , 由人心生也 , 人心之动 , 物使之然也。
何休深刻地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由 , 以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恼恨, 相进而歌。
2 对于诗歌社会作用认识的深入。
把诗的作用归纳为上化下与下刺上, 但重点在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 对于以风刺上 , 则以“主文而规谏”加以规范 3 对于诗歌与政治存在亲密联系的论述。
《毛诗序》以为情与志是受社会生活的限制而反应政治盛衰的。
4《毛诗序》对诗三百做了分类, 并初步论述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思想方式的特色。
赋、比、兴、风、雅、颂。
2、试述陆机文赋的内容特色: 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厉害之所由的1、提出诗缘情而绚丽 , 意与辞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诗缘情而发 , 所以要求其形式华丽 ,2 、缘情文学的发张 , 吟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文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3、以艺术想象构想为中心问题 , 精鹜八级 , 心游万仞 , 观古今于须臾 , 抚四海于一瞬这是只运用艺术想象 , 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 , 打破上下古今的限制 , 使感情更为鲜亮 , 物象更加清楚 , 于是进入写作过程 , 这艺术创作过程本质上是形象思想过程。
4、提出经过精良艺术构想来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 , 言不逮意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物意言之间的矛盾, 是文赋力争解决的问题。
陆机提出虽离方而遁圆, 期空形而尽相的主张。
指文章自有法度, 但有时也不如离方而遁圆, 轶出规矩 , 可是总须穷形尽相 , 达成表达任务。
5、陆机主张创新 , 强凋落朝华于己披 , 启夕秀于未振 , 朝华、夕秀之一种新的境地、新的技巧。
3、先人云 : 形在江海之上 , 心存魏阙之下 , 沉思之谓也即神思说 :1 、刘勰的《神思》是一篇完好的艺术想象论, 形在江海上 , 心存魏阙之下 , 沉思之谓也 , 说明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自然观限制的想象活动 ,2 、艺术构想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基础上 3、构想活动老是充满感情 , 爬山则情满于山 , 观海则意溢于海4、志气统其重点 , 辞令管其枢机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品选读课程,其性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这门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
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价值。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目的(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二)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是我们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来说,我们学习古代文论尤其是作为它最有价值的审美理论部分,显然又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四)就我们今天的文艺科学的建设而言,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立足点一定要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土壤上,否则,想用总结别人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文艺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运动,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法(一)由于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十分丰富,理论批评资料十分分散且形式多样,更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多缺少明确的界定,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困难。
正由于内容的丰富与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我们只能要求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在各章的“概述”部分,我们把学习的重点,必须重点掌握的部分突出出来,对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作出简要明确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艺观点。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说话人或作家;论世是指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
该观点强调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之时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精诚由中:汉代王充提出的观点。
“中”指内心,“精诚”指真实的感情。
这是王充要求作家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3.不平则鸣:唐代韩愈提出的观点。
这一观点说明作家之所以表达内心情感,是由于受到包括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
它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并影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4.兴趣说:宋代严羽提出的观点。
所谓兴趣,就是钟嵘提出的“滋味”、司空图提出的“韵味”,指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
兴趣的由来与“妙悟”和“别材别趣”分不开。
5.性灵说:清代袁枚提出的文艺观点。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二、判断分析题
1.钟嵘提倡“直寻说”,因此他完全反对在诗歌中用典。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钟嵘以滋味说为核心,系统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
为了使诗歌具有滋味,就应该直接表达作者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提倡直寻;
第二,钟嵘提倡直寻说,但并完全反对用典,而是反对过分讲求用典。
因为,用典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白居易的“六义”说和《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意思完全一样。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是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类,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六个方面,其中,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赋比兴是创作手法;
第二,白居易的“六义”说主要指比兴,同时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寄托和讽喻,即强调诗歌描写社会内容,发挥政治的功能。
所以二者所谈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3.元好问论诗提倡刚健之风,讽刺秦观诗是女郎诗,这完全正确。
(×)
答:该说法错误。
主要理由是:
第一,元好问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和理论家,其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求有别于南方,因此,他论述诗歌,特别提倡刚健之风,由此他批评秦观的诗歌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作为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类型,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元好问的批评不完全合理和正确。
三、简述题
1、扬雄是怎样评价汉赋的?
答:扬雄本人是汉代著名辞赋家,十分擅长写作辞赋,但是他在评价辞赋的时候,却对辞赋更多地进行了否定。
第一是雕虫论。
第二是“劝百讽一”说。
第三,区别“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
2.朱熹诗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朱熹的诗文理论主要是:
第一,关于文与道之关系。
第二,在诗论方面,朱熹也是本于这种观点,不过将“文”换成了“诗”,将“道”换成了“高明纯一”之“志”。
在《诗集传》的序言里,他充分肯定了诗言情的本质特征;从鉴赏的角度说,对于诗的这种“兴”的特征,则不能去作理性剖析,而应该反复“涵咏”;关于诗歌创作时主体心灵要“虚静”的论述,也十分精彩。
3.明代关于小说的理论观点有哪些?
答:明代小说理论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以下几个理论问题:
首先,关于小说的地位。
其次,关于小说的真实性。
第三,关于人物性格塑造问题。
4.简述清代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答:
第一,以方苞为代表的义法说。
第二,刘大櫆提出了神气音节说和“因声求气”。
第三,姚鼐文章风格阳刚与阴柔两种基本类型。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曹丕《典论·论文》标志着魏晋文论的自觉?
答: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关于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体、文学风格的关系,即文气说。
第二,他的文体论。
第三,文章价值论。
第四,批评论。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较为全面地谈到了文学诸方面的问题,他对作家个性、气质的重视、对文体的区分以及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价值的高度肯定,都充分显示了它作为文论自觉的标志。
2.结合作品分析叶燮关于诗歌创作的主要主张。
答:《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诗学著作。
第一,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
第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第三,诗人需要把创作客体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结合起来。
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