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为孟子所提。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23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4他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文赋》的创作构思陆机论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一、艺术想象。
二、艺术选择。
三、艺术加工。
四、艺术效果。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时,有一个人物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刘勰。
刘勰是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穷得没有钱娶妻,但他似乎也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在梦中,他俨然就是孔子的弟子。
刘勰醒来时,觉得这可能是圣人给他的一种暗示,所以,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传播儒家思想,才不会辜负托梦给他的孔子。
可是,现实的状况让刘勰没有办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他在二十岁左右,不得不进了京城的定林寺,在寺庙里过着清静、孤寂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叫僧佑,刘勰跟着僧佑学习,也帮他做些抄抄写写的事。
僧佑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原籍徐州,出生于建邺,14岁时就进入定林寺,成为定林寺开山祖师法达的嫡传第子。
僧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佛学大家;既深研佛学,又收集佛教典籍;既释注佛典,又精通儒家等经典,他使定林寺成了非凡的名寺。
刘勰跟着他,也是既读经习佛,又研习儒道,慢慢地学问也渊博了,成了博学之士。
可以说,刘勰是精心于佛,致心于儒,又留心于道,逐渐成了当时的杰出文化学者,而他的师傅在京城的广泛人缘,与京城大官、望族和高层文化人物的交往,也对刘勰帮助很大。
当时很多的大人物都请僧佑题写匾额,撰写碑文等,或许是僧佑太忙了,求写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就落到了刘勰的身上。
而且,刘勰的碑文也写得很好,也渐渐有人请他写了。
后来,京都建康的不少寺塔及高僧碑文都是由刘勰撰写的,这表明刘勰也出名了。
因为碑文写得好,影响也大了,都城的显贵们也开始留心这位寺庙里的学者,这就给了刘勰走出寺庙的一个好机会。
本来,年轻时刘勰就梦到孔子,就有志于仕途,他不但居于寺中凡心未了,而且更是致心于儒,很在意于官场,也很想能闻达于诸侯。
梁武帝肖衍天监初年,机会终于来了,经人推荐,刘勰离开了定林寺,步入仕途,先是任职奉朝请,后来又任中军将军肖宏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将军肖绩的记室,还当过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最后任昭明太子肖统宫中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精选

2、总结艺术想想塑造的经验
• 1) 《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 刻画人物形象。毛氏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从“通”与 “阻”、“近”与“远”的艺术辩证关系上总结了这一风 口浪尖险阻极境上显现人物性格的可贵经验。这是毛氏的 卓见。 2) 《三国演义》善于在刀光剑影 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关云长千里走 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等都有这一特 点。毛氏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 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高大。 3)毛氏还精心总结了“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 物的方法。“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 则能够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3、情节论
• 情节是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要素萌发于早期那些具有记述性质的作品。六朝 志人志怪小说,其“志”即表明了这种记述性。 到了清代,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提出了小说 情节结构性的一般原则。理论家还提出了情节的 完整性问题。当然,情节叙述的技巧性,是明清 两代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 小说的情节叙述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叙事 时间”、“叙事角度”。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
• 一、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
1、掩盖《水浒传》 中歌颂农民起义的思想。 2、虚构“惊恶梦”情书,将梁山英雄“一齐处斩”。 3、承认“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
• 二、《水浒传》的创作论
1、性格论 2、动心说 3、格物——因缘生法说
• 三、《水浒传》技巧论
1、结构的完整性 2、情节的犯避之妙
(续上)
• 2)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 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金圣叹就 是抓住这一点对《水浒传》进行评点的他认为《水浒传》的 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 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水浒传》只写人的粗鲁处,边有许 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鲁达粗鲁是少年任气,金圣叹 认为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写人物性格中的“同种之异” 来。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 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 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金圣叹对《水 浒传》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局面。总之,金圣叹把中 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 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 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1、“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
这一时期。
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
(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
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
“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
“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
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
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唐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
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
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
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收其尾。
明清流行小说、戏曲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
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如比兴的方式。
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
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
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
《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
骈偶的形式。
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
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皋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满招损,谦受益。
”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
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
无定体,而无所不体。
四、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
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
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所谓科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
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
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
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
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
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参考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7年9月2日2009年5月6日2011年2月21日第二讲先秦文论概况一、先秦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
先秦指夏(前2070—1600)到秦(前221—206)统一二千年的时间。
先秦文化思想指周初到战国末期(前11世纪到前3世纪)近800多年形成的文化思想。
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先秦的“文学”概念还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没有从文化、艺术里分离出来;这时的文论思想散见于经书和子书中,呈片段、零星状,不成系统。
周代的文化思想主要指礼和乐。
礼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礼仪制度,强调秩序与友爱,是用来调和不同阶级以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阶级统治的。
《周礼》:“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这种关于乐礼功能的认识就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上古时期,乐的概念并不单指音乐,还包括诗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初,乐占主导地位。
后来,诗逐渐取代乐占据了中心地位。
《左传》记载的季札(吴王诸樊的弟弟)观乐(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孔子7岁),对于乐与政治关系的评论(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评论。
听了《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教化开始奠基)之矣,犹未也。
然勤而不怨矣。
”《郑》:“美哉!其细(音节琐碎)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观《大武》:“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后来,周室式微,礼乐崩坏,引起后世诸子对以乐为主的文艺的不同评价。
孔子是周文化的继承者。
他的理想是“克己复礼”。
但是,孔子的“礼”与周礼略有不同。
后者主张“礼不下庶人”,前者强调“齐之以礼”。
孔子对礼、乐、诗都非常重视,认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文质彬彬”),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对诗的特性与作用(“兴、观、群、怨”)有生动的论述,对后世文艺观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孟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阐述了文艺审美性质的心理基础。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乐,但基于“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现实,主张剔除“文化”,使人“复归于婴儿”。
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墨家主张“非乐”。
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浪费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是对的。
但是墨子把文艺活动仅仅看作娱乐,所谓“乐以为乐也”,显然太狭隘。
他不了解文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荀子批评他“蔽于用而不知文”。
韩非子认为文艺对社会秩序有破坏作用。
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又说,只要统治者以法治国,也可以“毕弋驰骋,撞钟舞女”。
又不否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对于文艺的大致态度。
儒家对诗乐格外重视,尤其看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墨、道从社会下层利益出发,否定文艺的积极意义,主张取消文艺;法家站在服务并取悦于统治者的立场,只承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二、先秦文论成就1、文学观念的萌芽2、以儒家诗论为核心的文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三、《尚书·尧典》中的文学观1、《尚书》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记言的(《春秋》是记事的),是虞、夏、商、周几个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汉代以前,《尚书》称为《书》,汉代今文学家始称为《尚书》(也称为书经,始于《荀子》)。
《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
《今文尚书》是由秦代博士伏生传下来的。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28篇;最早用秦通行的小篆书写,后改用汉通行的隶书,到汉中后期古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本出现后,被称为“今文三家”(伏生所传,西汉形成的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