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的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综合性;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分散性: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评论,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

除《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薮》等少数著作,古代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段:或见之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等。

直觉体验性: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方式。

这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西方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

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都是讲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

(中医阴阳调和望闻问切西医检查科学)隐喻性:在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

这又与中国哲学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达。

中国哲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洞达道体。

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道的必要手段,弄不好也可能是横在道与接受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2014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studyksw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A.《尚书·尧典》B.《诗经》C.《论语》D.《孟子》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B.文章的毛病C.文章的艺术想象D.文章的感情气势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C.篇章结构D.文辞修饰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A.天、地、人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A.白B.初唐四杰C.庾信‘D.植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A.滋味B.取境C.神韵D.妙悟9.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A.以画喻诗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D.以词论诗10.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12.《沧浪诗话>中“以汉、、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D.清代德潜的格调说13.《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 )A.白朴B.关汉卿C.董解元D.马致远14.何景明提出文学复古要“舍筏登岸”,具体的涵义是( )A.比喻学古人必须彻底B.比喻学习古人有所得后应舍弃古人的法C.比喻学习古人要像佛家那样有超然的心态D.比喻学习古人要靠自己的悟性15.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认为( )A.曲家需多读书,博闻广见B.曲家创作以曲辞为主,不必计较宾白C.《琵琶记》与《拜月亭》同为封建教化的好教材D.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派才是戏曲创作的主流16.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阐明了( )A.真与假的关系B.幻与真的关系C.文与质的关系D.体与用的关系17.在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A.音律B.宾白C.结构D.格局18.王士稹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A.童心说B.神韵说C.性灵说D.格调说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9.孔子认为《诗经·关雎》一篇“________,哀而不伤”。

中国历代文论选本篇目刍议

中国历代文论选本篇目刍议

中国历代文论选本篇目刍议作者:张金梅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受课程设置和教学学时的限制,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黄霖、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都有选篇偏多之嫌。

在综合比较辨析四大家选文的基础上,元典教学教材按时代先后顺序拟选先秦迄近代文论44篇。

关键词:中国文论元典教学教材编定“中国历代文论选”系列是元典教学教材的成功案例。

但是受课程设置和教学学时的限制,其篇幅一般不宜过于冗长。

也就是说,关于元典教学教材的编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材。

检索中国历代文论选本体例,我们发现,作为元典教材,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001年新1版,后文简称郭编)、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后文简称霍编)、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后文简称张编)、黄霖,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后文简称黄编)较有代表性。

这里,我们暂以四大家为例,略加比较分析。

首先,从选材的总体数量上看,郭编66篇,霍编56篇,张编64篇,黄编73篇,总数都有偏多之嫌。

当前全国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

一般而言,必修课程,大多48个学时,3学分;或32个学时,2学分;而选修课程,则大多32个学时,2 学分。

在有限的30、40学时中,讲授60、70篇元典,任务相当艰巨。

根据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的实际情况,宜适当缩小总体数量。

其次,从选材的时间跨度上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金元、明代、清代文论,郭编、霍编、张编、黄编都有遴选。

关于近代文论,除霍编外,郭编、张编、黄编都有所选。

与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文论相较,近代文论虽有鲜明的中西交汇特色,但仍可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

汉语言文学本科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简体说明(先秦至近代)先秦《尚书·尧典》《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是为《今古尚书》。

《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

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之一是“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由于“诗言志”概括的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

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

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

《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则是诗的教育作用。

“志”,既然是是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

从孔子提倡诗“无邪”,到后来的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以至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一系列的努力都集中在诗之“志”必须符合其本阶级的道德规范。

另一些人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说明另有不同倾向的诗歌。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1-07年试卷与答案

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1-07年试卷与答案

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01-07年试卷与答案200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诗句中,表现女子对沉溺于爱情深感痛悔的是()。

A.吁嗟鸠兮,无食桑葚B.人之多言,亦可畏也C.三岁贯女,莫我肯德D.溯洄从之,遂阻且长2.屈原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喻指()。

A.加强修养B.才能出众C.培植人才D.博采众长3.“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一军事思想产出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

A.《齐恒晋文之事章》B.《谏逐客书》C.《邵公谏厉王弭谤》D.《苏秦始将连横说秦》5.《侍坐》中表达了淡泊之志并受到孔子赞许的弟子是()。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6.下列文章中,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

A.《鱼我所欲也章》B.《难一·舜之救败》C.《非攻》(上) D.《烛之武退秦师》7.下列作品,出于(新书)的是()。

A.《论贵粟疏》B.《论督责书》C.《言兵事疏》D.《论积贮疏》8.《报任少卿书》中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写作者()。

A.绝不苟且偷生B.深感处世艰叛C.内心痛苦至极D.暂且顺应时势9.《苏武传》中略写的部分是()。

A.白头归汉B.李陵劝降C.卧雪牧羊D.卫律威逼10.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写的是()。

A.怀古伤今B.饯别咏怀C.感事伤时D.怀人愁思#wK4U,Sp5q)]!K7l P Q01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两句诗的作用是()。

A.描绘自然景物B.渲染悲剧气氛C.刻划人物心理D.推进情节发展1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 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实诚在胸臆,文 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
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 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 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 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 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
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 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 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 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 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墨子言曰:“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
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埶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顒顒卬卬,如珪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正名》)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大雅•桑柔》)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小取》)
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非十二子)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儒效)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墓门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陈风•墓门》)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牡》)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节南山》)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大略》)
两汉
毛诗序(节选)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儒效》)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卻之属:夫是之谓奸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非相》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乐论》)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訒,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极,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正名》)
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诗经(选录)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
颜渊问为政。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墨子(节录)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革由,歌于行列,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