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
儿童自闭症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

儿童自闭症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自闭症,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儿童早期发展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以及感觉异常等。
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儿童自闭症的教育中,了解其认知发展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知发展特点儿童自闭症的认知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认知障碍:自闭症儿童往往缺乏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导致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显得迟钝或困惑。
2. 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困难:自闭症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面临词汇有限、语法错误、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等问题。
有些自闭症儿童甚至完全缺乏语言能力,只能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3. 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他们可能对某个特定的话题或物品过于着迷,难以转移注意力。
此外,他们还可能表现出刻板重复的动作、语言或思维模式。
4. 感官过敏和感觉异常:许多自闭症儿童对感官刺激过敏,对噪音、光线、触觉等刺激有更高的敏感度。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
二、教育策略针对儿童自闭症的认知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1. 个体化教学计划: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制定个体化的教学计划,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社交技能培养: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认知障碍,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来帮助他们改善社交互动能力。
例如,教授他们如何理解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并提供实践机会以加强这些技能的应用。
3. 增强语言能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困难,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常见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

孤独症儿童的常见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
1)注意力转换时的困难,即使他们在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中表现得和正常的同伴们不相上下,但在那些需要很快地转换注意力的工作中就会遇到困难.
2)对于那些需要转换认知方式的时候,就不那么顺利熟练.往往在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后,就比较难去换另一种思维方式.
3)他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他们的注意力被一个小小的细节牢牢抓住,使他们不大再有可能去看到全局.因为他们看不到全局,所以他们往往会造成曲解误解.
4)"注意力转换困难"以及"认知方式的僵化",限制了他们"共同注意力"和"设身处地思维"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这种僵化缺乏变通影响了他们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的能力.
5)有些孤独症孩子也有执行能力方面的缺陷,比如,计划,组织,时间安排,有效记忆等.这些会很大地影响到他们能否能坚持把任务做完,能否把任务完成,以及如何保障工作效率.
6)总的来说,孤独症孩子们在知道"做什么"上还可以,但是在"怎么办"上会遇到困难,比如说,怎么集中注意力,怎么开始,怎么选择先做那一个,怎么知道你已经做完了,等等。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表现及认知特点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表现及认知特点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就是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两个核心症状,一为认知障碍,二为言语缺陷。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缺陷,除了不正常的感官之外,由于不能推测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及行为导致的社交障碍。
注意缺陷导致的兴趣、行为刻板。
多数的自闭症儿童智力低于正常水平,少数等于或高于正常水平。
对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有些则非常擅长机械记忆,相比于正常儿童更擅长理性分析。
在语言方面,有的可以对别人的语言作出回应,但往往答非所问,在音位、语义、句法等方面往往存在异常;而有的则会终身缄默。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三岁左右开始表现出典型症状。
一般来说,如果训练方法得当,在5~7岁左右,与家长的互动相比以前会更加频繁;大多数患儿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情绪急躁、冲动型也会有所改善;行为上,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也有所扩大。
但大多数患儿还是喜欢独来独往。
自闭症儿童认知特点现状。
①感、知觉方面。
自闭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方面都有敏感与迟钝并存的现象。
有的自闭症儿童不能适应正常的光线,在正常光线下会做出斜眼、闭眼、皱眉的动作;而在强光下却不眨眼。
有些自闭症儿童对特别微小的声音表现的异常强烈,好像听到的声音震耳欲聋;有时候甚至对鸡鸣狗叫的声音表现得异常敏感,畏缩甚至受惊。
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呼唤听而不闻,甚至让别人怀疑是不是聋哑人。
有些自闭症患儿对疼痛反应异常迟钝,对于摔伤或者一些自残行为没有感觉或者异常迟钝。
而也有些年龄大的孩子对不舒服异常敏感,对身体上疼痛发炎的部位进行抓挠,咬手或者撞头,以各种方式伤害自己。
知觉是对人体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的一个整合。
外界的刺激是客观的,而经过内部加工时,受到内部经验的影响。
知觉信息加工分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即从刺激特征开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即从主体对知觉对象的一般经验开始的加工。
对— 1/3 —— 1/3 —于自闭症儿童的信息加工方式,没有统一的认识。
孤独症患儿认知能力差的训练方法

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困难、语言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
而孤独症患儿的认知能力常常较差,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如何进行有效的认知能力训练,成为了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认知能力的基本特点、训练方法和训练要点等方面入手,对孤独症患儿认知能力训练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认知能力的基本特点孤独症患儿的认知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由于缺乏对他人情感和意图的理解能力,孤独症患儿在社交交往中常常表现得很被动,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2. 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孤独症患儿常常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
3. 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孤独症患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等内容。
4. 存在刻板重复的行为。
孤独症患儿常常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难以灵活地应对新的问题和情境。
二、认知能力训练方法针对孤独症患儿认知能力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训练方法来进行干预:1.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模拟真实社交情境,让孤独症患儿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法,帮助孤独症患儿提高理解他人情感和意图的能力。
2. 注意力训练。
通过注意力训练游戏、专注力提高活动等方式,帮助孤独症患儿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 抽象思维训练。
可以通过图形认知游戏、逻辑推理训练等方式,帮助孤独症患儿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抽象概念和问题。
4. 自我控制训练。
通过行为调节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培养孤独症患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刻板重复行为的出现,提高应对新情境的能力。
三、训练要点在进行孤独症患儿认知能力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个性化定制训练方案。
考虑到每个孤独症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的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征一、认识特点(一)孤独症儿童的一般认知特点从注意、思维、语言等不同的认知过程来看,孤独症儿童的认知障碍是非常明显的。
1、眼神的接触研究表明,从出生的第一个月起就可以看出,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婴儿无法和父母或抚养者进行眼神接触。
对人的脸型也不感兴趣,有的观察表明,三个月的孤独症婴儿尚不能区分人脸。
2、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是一种使用感官与他人分享喜悦的社交能力,对正常儿童来说,大约8~12个月的婴儿会显示出共同注意这一社会能力。
比如,当他们看到可爱的玩具时,会用手指向那些玩具,力图和他周围的人分享这种兴趣。
但是,相关的比较研究认为,大多数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定向反射的迟钝,缺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组织和维持作用差,也不能产生共同注意。
另外,孤独症儿童在注意方面的表现往往是非常矛盾的,有时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漠不关心,有时又出现明显的“过度选择”,即面对多种刺激时,只能过度专注于其中的某一刺激,仅能对这一刺激作出反应。
比较而言,孤独症儿童更倾向于对物的注意而不是人的注意。
3、智力一般来讲,孤独症儿童常伴随着智力偏低或轻度弱智,但有的孤独症儿童又会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这种单项的突出的认识能力常使人感到困惑。
4、语言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语言沟通方面,孤独症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落后和无能。
大约有一半的孤独症儿童不具备实用性语言。
正常儿童大约在一岁左右开始说话,经过早期的训练,孤独症儿童可能在六岁前开始讲话,若到十岁都没有开始讲话,他就很难有可能出现口语,甚于终生保持缄默。
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语言无能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音质、音量、音调方面常显示出与正常儿童不同。
有的儿童说话像唱歌,有的常发出怪声怪调。
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多使用作为主、谓、宾等成分的实词,而较少使用连接词、形容词和介词,常错用代名词,将“我”说成“你“。
在语用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常使用回复性语言或鹦鹉学舌性的语言以及隐喻性语言。
儿童孤独症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儿童孤独症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发展、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儿童孤独症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儿童孤独症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并探索如何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儿童孤独症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自我的知觉和认识。
对于正常儿童来说,他们在2-3岁时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能够认知到自己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区别。
然而,孤独症儿童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可能会有所滞后。
1.1 自我物体辨认孤独症儿童常常缺乏对自身或身边物体的辨认能力。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部位和特征,也无法将自己与外界事物进行区分。
1.2 自我定位和触觉感知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对于自身定位和触觉感知的能力可能较弱。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自己的位置和身体姿势,缺乏对自身感官输入的适当反应。
1.3 自我意识的发展障碍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自我意识发展障碍。
他们可能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独特特点。
这也给他们的身份认同带来了困难。
二、儿童孤独症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价值的认同感。
对于儿童孤独症来说,他们在身份认同的形成上也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2.1 社会角色认同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和角色扮演方面可能有一定限制。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
2.2 兴趣和特长的认知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可能与其他儿童有所不同。
他们可能对某些特殊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一般儿童常见的游戏和活动不感兴趣。
这可能会给他们的身份认同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惑。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身份认同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而缺乏理解和接纳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加剧孩子的身份认同困扰。
自闭症对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闭症对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影响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
这种疾病不仅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发展造成了困扰,还对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闭症对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干预方法。
1.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身份、特点和感受的认识。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往往滞后。
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缺乏对自己的身份和特点的认知。
这导致他们难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 自我认知的困扰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认知。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困扰。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
此外,他们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理解,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3. 社交互动的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互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这对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共鸣。
这导致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4. 情绪调节的挑战自闭症儿童往往面临情绪调节的挑战,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也无法有效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针对自闭症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影响,下面提供一些相关的干预方法:1. 提供情绪教育:通过教授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的技巧,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 强化自我意识: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解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3. 提供社交技能培训: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和角色扮演,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的初步研究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症孤独性障碍,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
目前国外在孤独症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假说上,它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儿童精神医学领域,教育干预、行为训练等成为孤独症患儿康复的主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研究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这也使得儿童孤独症的认知理论成为当前儿童孤独症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当前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现状1.国外相关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已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做出较好的解释。
(1)心理理论缺陷理论,不同学者将其译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
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
因此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
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
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
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摘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是当前孤独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对儿童孤独症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是以江西省赣州是慧聪儿童康复中心为研究载体,介绍了当前儿童孤独症认知理论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以及认知心理干预法。
最后结合自身有限的经验以及当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应用中应注意和强调的方面。
关键词:孤独症;认知心理;心理干预Absrtact:Cognition psychology to autism children is an in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theroretical research of autism;There are important guidance funcitions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ing the children’s autism in its research results.This test depend on Huicong Children Recover in the Training Centre Of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its introduce present of cognitive theoretical research current of sitiation,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on psychology to autism children and the way of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f cognition.On finally,combine my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theory,analyze the theory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emphasize inusing. Key Word:Autism;Cognition Psychology;Psychology Intervention 引言: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症孤独性障碍,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
目前国外在孤独症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假说上,它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儿童精神医学领域,教育干预、行为训练等成为孤独症患儿康复的主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研究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这也使得儿童孤独症的认知理论成为当前儿童孤独症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当前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已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DSM-IV)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作出较好的解释。
(1)心理理论缺陷理论(theory of mind,TOM),不同学者将其译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
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
因此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执行功能障碍理论(executive function)。
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
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central coherence)。
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
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经常为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客体语境缺乏注意,结果使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
如较多的孤独症儿童认识大量的汉字,却不能理解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或故事。
尽管相关证据不多,但是由于该理论涉及孤独症外显学习风格,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4)相关脑生理机制的研究。
从生理心理学、脑成像以及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
几个主要的脑区表明,小脑和内侧颞页结构到前额皮质的广大区域,是与孤独症有关的最有可能的区域。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大脑左内侧额皮质有关(布洛卡第8区和第9区)。
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一般观点是与额叶受损有关,具体是额叶的哪个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
至于中枢性统合理论的脑生理机制未见详细报道,可能与颞叶和顶叶多感觉区域皮质的异常有关。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的验证,如蔡蓓瑛等人(2000)对49名孤独症儿童及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的研究。
表明表达障碍、病理现象、与同龄儿童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心理理论(TOM)实验的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明显落后于弱智儿童,但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能够完成更高水平的TOM任务。
此外,焦青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两次连续的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000)结果表明,生理年龄大同时伴随较高智力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心理,孤独症病症的程度与心理推测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同时他对10例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测试分析(2001),证明孤独症儿童能根据他人的愿望预测他人的行为;但在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且不能理解他人有错误信念导致的认知性情绪。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在认知水平上对孤独症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还相对滞后,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验证上。
二、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与正常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知方式上,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差,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是场独立型的,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被动的,外部世界在他们看来与自己毫无关系,他们所感知的事物有限。
他们认知的方式表面上看与正常儿童没有区别,都是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知的,但是许多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事实上不是这样,因此他们所认知到的事物不是事物原来所应具备的一些属性,而是他们自身赋予事物的。
例如积木,他们不能用来搭建一些模拟建筑,而是把它们当成陪自己解闷的一些东西。
他们对玩具的玩法并不是原来玩具的玩法。
(2)在认知兴趣上,细心的家长和老师不难观察到,孩子的兴趣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质地滑软的衣料、柔软的皮毛制品等,甚至产生依恋,但是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
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
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他们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3)在认知水平上,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大多少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
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
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
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
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
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
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
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
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未经系统训练的孤独症儿童。
(4)在认知时间上,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会长时间的不转移注意力,但是对于家长或老师要求他们学习的东西则较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教育方法的家庭的孩子的训练很难进行,而且极容易使孩子更孤僻。
孤独症儿童要认知一些事物的属性要比正常的儿童更久。
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属性,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三、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了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
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人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
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由此,他们将终身成为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
本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知功能训练认知能力一般泛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感知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
而孤独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认知能力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