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人文素养与发展范文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发展的灵魂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发展的灵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经济的繁荣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区进步的重要标准。
然而,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它与人文素养紧密相连。
人文素养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还关系到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期的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这一数据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对人文素养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
人文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其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形成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人文素养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动力。
缺乏人文素养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例如,个体可能会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出现价值观的偏差,这可能会引发环境破坏、社会冲突和道德滑坡等问题。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制约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应注重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媒体传播等方式普及人文知识,营造尊重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支持文化项目、提供教育资源和鼓励员工参与人文活动等方式,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提升人文素养的推动者,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之光:照亮发展的道路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之光:照亮发展的道路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尺。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GDP增长所带来的喜悦之中时,却不能忽视一个看似无形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文素养。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某个省份,尽管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却只有区区7.5%。
这一数据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发展?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关乎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正如材料所言,人文素养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它不仅塑造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偶遇一位老人,他正认真地阅读一本关于哲学的小册子。
在交谈中得知,老人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投身于学习之中,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与周围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年龄大小,提升人文素养都是终身的任务。
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但仅有经济的增长是不够的。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支撑,那么它的进步将是脆弱的。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因此,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精神家园的建设。
这包括但不限于普及人文教育,鼓励大众参与文化活动,支持艺术创作,保护文化遗产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提升自我和社会整体人文水平的过程中来。
总之,人文素养与发展应当并行不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人文之光的传递者,用知识和智慧照亮自己的心灵,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永葆青春活力。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率仅为7.5%,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在数字化的信息图表不断上升的今天,这一统计数字如同一针清醒剂,提醒我们需重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人文素养的缺失。
何谓人文素养?它涵盖了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一系列丰富的学术领域,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国民的精神面貌。
而如今,当我们目睹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精神家园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侵蚀。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也有能力,去转变这一趋势。
我们需要从个人做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显赫的学历或者深厚的学术背景,它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如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提升人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阅读经典著作开始,无论是中西方的文学巨著,还是哲学、历史的深邃思考,都能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同样重要的是实践,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将所学的人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加大对人文科学的投入与支持,比如举办更多的公共讲座、展览和艺术节,为公众提供接触和学习人文知识的机会。
此外,教育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观察世界上那些具有长久魅力的城市,如巴黎、伦敦、东京,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因为它们的经济繁荣,更因为它们独特的文化气质。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仅来源于经济实力,更在于其文化的影响力。
回顾历史,每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都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黄金时代。
强盛的汉朝、开放的唐朝、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人文素养与发展范文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人文素养与发展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
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是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让高中生用千字文写出和这一大题目相匹配的文章,其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这是一个能把博士考晕、“烤糊”的话题,可以想见考生们面对此题的彷惶与狼狈。
但我还是给这个考题以好评:基于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这个题目进入高考,这是一项具体、务实的“人文关怀”,或能提醒当代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
遗憾的是,这个话题提出近一年来,并未引起多少注意。
学者、老师似乎对此“整体缺位”,没有讨论和“炒作”,连考试中的“范文”也不曾见到。
难道师长们对高中生面对此题的狼狈没有责任吗?这一沉默现象,也是“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
“人文素养”(人文素质)这个词没被收入《辞海》,对这个重要概念,既然目前还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表述,在各自表述时,自然具有不规范和任意性。
笔者之所以在今年高考前提起去年这个试题,意在指出:对“人文素养”之类重要概念的澄请,师长们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形成社会普遍关注“人文素养”问题之前,应先行促成“人文素养”概念上和交流中的“约定俗成”地位。
话题作文范文-人文素养与发展.doc

话题作文范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自然中的鸟的发展除了两翼的共同发展之外,没有一个是同等发展的。
只有两只翅膀一样强壮,充满羽毛,它们才能在蓝天上飞翔。
另一方面,如果两个翅膀中的任何一个是残废的、或萎缩的,或者是虚弱的,那么另一个是如何发展和强壮的,是如何羽毛状的,天空是如何的高,云是如何的轻,是如何的广阔和遥远,飞行是同样困难的。
在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人文素质和经济建设是我们进步和发展的同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关心一件事而失去另一件事,不能和谐发展,我们也会有困难,更不用说飞翔了。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有太多年的物资短缺了。
因此,人们似乎更重视物质。
人们“从事实中知道礼节”和“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绝对不可能的”。
唯物主义和物质决定精神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正是这种物质主义,这种物质决定精神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养成了在现实生活中优先考虑物质的习惯。
因此,我们只强调经济发展、物质建设、杀鸡生蛋,以及在职业生涯结束时对渔业的残酷剥削。
“我以后,即使洪水太大,”污染生产,掺假假、欺诈性经营等。
在虚假的物质繁荣、经济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人类和道德危机。
可持续发展对公众来说是现实,但它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这些人正在慢慢地酿造一杯苦酒,这是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难以下咽的。
然而,在一个极度缺乏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吞下这种难以下咽的苦酒,并且正遭受着人文和物质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在XXXX的春天,有毒细菌通过空气传播,非典肆虐,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春天,一个戴着面具的白色春天。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这一邪恶结果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滥用。
人类的无知和傲慢、偏袒和固执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缺乏人文素养。
重庆市开县XXXX市的一天,一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井喷发生了,造成数百人死亡。
2004—2014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真题以及范文

【200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
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200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200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歌德)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
(《吕氏春秋》)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旅游学专家)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
(医学专家)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高考话题作文1600字:浙江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

高考话题作文1600字:浙江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单翼难飞翔浙江考生自然界的飞鸟,没有那一只不是双翼共同发育,同样发达的。
只有两个翅膀一样强健,羽毛丰满,才能够在蓝天之上矫健地飞翔。
反之,如果两翼之中,任何一只残缺、萎缩,或者无力,另一只如何发达强健,如何羽毛丰满,又如何天高云淡,浩宇辽远,它也一样难于飞翔。
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人文素养与经济建设,一样是我们前进与发展的双翼,两个翅膀,如果顾此失彼,不能协调发展,我们同样会举步维艰,更不用说飞翔了。
由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物质匮乏的年代太多了,所以,人们似乎对物质更为重视,仓廪实而知礼节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物质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就是这物质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物质先行的行为习惯,于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物质建设,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野蛮开采,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污染生产,掺杂使假、尔虞我诈的商业运作等等,虚假的物质繁荣、经济发展的背后,掩盖着重重的人文道德危机,持续性发展之于现实,之于民众,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这些,正在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慢慢酿造着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而我们,在一个人文科学素养极度匮乏的时代,不得不吞咽下这难以下咽的苦酒,经受着人文素养与物质发展失衡而带来的折磨。
的春天,毒菌飞播,非典肆虐,整个中国,成为了一个可怕的春天,一个人人戴口罩的白色春天。
据科学家分析,这一恶果,其根源就在于自然环境的恶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滥用。
人类的无知与自大,偏失与固执,让人类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自然环境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此。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一样如此,一样在经受着人文科学素养缺乏的折磨。
年底的一天,重庆市开县境内,一口石油天然气开采并发生井喷,死亡达数百人,这本已是非常沉重,非常悲哀的事件。
但是,还有比事件本身让人更沉重,更悲哀的事情。
事故平息后,有关部门开始向附近的受灾农户理赔,那些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幸存者一下子获得了几近天文数字的赔付,获得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时代的呼唤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文素养——时代的呼唤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同潮水般涌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这股汹涌的浪潮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什么?是的,那就是人文素养——这一人类精神的瑰宝,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人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文化、艺术、历史、哲学、道德等人文领域的知识、能力和修养的总和。
它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正如材料中所述,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我们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和价值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文素养如同一股清流,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田,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然而,现实却令人忧虑。
当经济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尺时,人文素养往往被置于次要甚至被忽视的地位。
物质的丰富并未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反而在某些时候,物质的追求成为了精神的枷锁。
人们忙于奔波,却忘记了停下脚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培养自己的情操和修养。
这种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缺乏人文素养,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它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一个缺乏人文精神支撑的社会,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
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共同营造一个重视人文素养、崇尚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
我们要广泛阅读,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要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积极实践,将所学所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提升人文素养,共同构建一个精神富足、和谐美好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人文素养与发展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
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是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让高中生用千字文写出和这一大题目相匹配的文章,其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这是一个能把博士考晕、“烤糊”的话题,可以想见考生们面对此题的彷惶与狼狈。
但我还是给这个考题以好
评:基于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这个题目进入高考,这是一项具体、务实的“人文关怀”,或能提醒当代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
遗憾的是,这个话题提出近一年来,并未引起多少注意。
学者、老师似乎对此“整体缺位”,没有讨论和“炒作”,连考试中的“范文”也不曾见到。
难道师长们对高中生面对此题的狼狈没有责任吗?这一沉默现象,也是“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
“人文素养”(人文素质)这个词没被收入《辞海》,对这个重要概念,既然目前还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表述,在各自表述时,自然具有不规范和任意性。
笔者之所以在今年高考前提起去年这个试题,意在指出:对“人文素养”之类重要概念的澄请,师长们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形成社会普遍关注“人文素养”问题之前,应先行促成“人文素养”概念上和交流中的“约定俗成”地位。
理解“人文素养”,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是将“人文”在这里确定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所以,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学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其实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驾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
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
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
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
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
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纳粹德国就是如此。
社会在“持续”,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文素养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续降低,那就和真正的发展毫无关联。
如果将此持续和继续状态称之为“发展”,就需要为此定性:退步的“发展”,反动的“发展”,危险而耻辱的“发展”。
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叫“发癫”。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才是“发展”的主心骨,忽视了这一点,“发展”就会异化。
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