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天山公路崩塌病害形成机制分析

天山公路崩塌病害形成机制分析

变 形 的 力 学机 制 , 天 山公 路 沿线 崩 塌 分 为 四种 破 坏 模 式 ; 过 对 天 山公 路 崩 塌 病 害 形 成 条 件 分 析 和 破 坏 模 式 的 把 通
划分 ,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 出处治方案提供 了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 山公路 ; 塌 ; 塌 形 成 条 件 ; 塌破 坏模 式 天 崩 崩 崩
中在沉 积岩 中最 为发 育 , 发 育 4 共 O处 。沉 积岩 层 面 本 身就 是一 个潜 在 滑 动 面或 控 制 性 结构 面 , 容 易 故
发 生崩塌 。
造 运动十分 强烈 , 体节 理发 育 , 岩 完整 性 差 。山体 陡 峭, 沟谷纵横 , 地震较活跃 区( 震烈度 Ⅷ一 Ⅸ度 ) 属 地
形 成危 岩 ( 崩塌 ) 。
塌发生的影 响因素。沿线崩塌 ( 危岩 ) 的形 成是各 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2 1 崩塌 与岩性 的 关 系 .
通过调查发现 , 变质岩分布于深大断裂边缘 , 经
历 了多次构造运动 , 岩体较破碎 , 易产生崩塌。其中
变质程度较浅的如片理 、 页理发 育的片岩 、 板岩 、 千
是 横 贯天 山 , 接新疆 自治 区南 、 疆 的一条 重要 交 连 北 通 干线 , 长约 5 7k 全 3 m。
天 山公 路地 处 海拔 2 0 0 0~30 m 的高 寒 山 区 , 60 属 于 西天 山主 峰地带 。线 路穿 越 哈希勒 根玉 希莫 勒
咖f
盖、 拉尔墩 、 铁力买提四个冰达坂 , 纵穿乔尔玛 、 巩乃
斯 和 巴音布 鲁克 三大 天 山草原 , 沿线 高差 变化 巨大 。 区内地壳 经 历 了多 期构 造 变动 , 皱 、 褶 断裂 发 育 ; 沿

例谈危岩体形成机制和崩塌范围预测

例谈危岩体形成机制和崩塌范围预测

例谈危岩体形成机制和崩塌范围预测1.引言麻尾镇地处贵州南部喀斯特岩溶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岩溶锥峰林立,独立山体明显,加之灰岩裸露及其质硬性脆、裂隙发育等特性,决定了危岩体的发育,而危岩的崩落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等特点,若一旦发生崩塌破坏后果及其严重,给岩体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对当地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为此,对该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和致灾因素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崩塌体调查,模拟危岩体崩落影响范围,提出危岩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防治建议,為当地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促进麻尾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30个省级示范镇城镇建设能顺利如期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2.危岩的分布及变形特征2.1 危岩分布及规模象鼻山位于麻尾镇镇中心,G210国道北西侧,危岩体下方为商铺(图1)。

危岩体主要集中分布于象鼻山中上部,海拔高程在880.00m~918.00m之间,坡脚高程为840.00m,最大崩落高度为78m,崩塌危岩区纵长约35m,横向宽约80m,危岩厚度10~30m,平均厚度20m,面积约为2.8×103m2,体积约为5.6×104 m3,属于中型地质灾害规模。

在坡脚及居民建筑物后方出现大小不等的块石,规模最大者可达5m3,威胁常住人口120人,流动人口100人,过往车辆、房屋10栋生命财产安全,G210国道遭到破坏300m;潜在经济损失大于4000万元。

2.2 危岩体变形发育特征调查区所处在地层位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群(C2hn)灰岩,中至厚层状,岩层产状280°∠7°。

坡体南、北、东三面临空,主要崩落方向119°,为逆向岩质边坡。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有3组构造风化裂隙结构面,发育间距0.5~10m左右,结构面产状分别为95°∠85°、115∠50°、163∠65°,并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规模不一的块状岩石,形成危岩。

崩塌灾害的例子

崩塌灾害的例子

崩塌灾害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其他因素导致土壤或岩石发生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它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山区、河流沿岸和斜坡等地形复杂的区域。

崩塌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当崩塌发生时,大量土石物质会以极快的速度滑落或滚动下山,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可以摧毁房屋、压埋道路,甚至造成大面积的滑坡和山体塌陷。

崩塌还可能引发或加剧其他灾害,如泥石流、洪水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层的稳定性、岩石的结构和组成等,地形因素包括坡度、坡向、地形形态等,水文因素包括降雨、地下水位等,气象因素包括温度、风力等。

当这些因素受到外界影响或内部变化时,会加剧土壤和岩石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崩塌发生的概率。

对于崩塌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科学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判断潜在的崩塌风险。

其次,可以采取工程手段,如加固土壤、岩石体,改善地下水排泄,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

此外,加强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并预测崩塌灾害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崩塌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只有加强对崩塌灾害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呈现方式,它对读者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1. 引言:对崩塌灾害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介绍,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导入主题。

2. 崩塌灾害的定义和特点:阐述崩塌灾害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其特点,例如地质构造、土壤特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影响等。

3. 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导致崩塌灾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地质灾害历史背景等。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一)形成条件
1、地貌条件
崩塌一般仅发生在陡峻且高度较高的坡地上。

坡度:松散物质组成的斜坡坡度要大于碎屑的休止角,一般大于45°黄土状物质> 50°
岩石坡>50°-60
坡高:松散物质 < 25米小型崩塌
25-45米中型崩塌
> 45米大型崩塌
坚硬岩石坡 > 50米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
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等都有影响
3、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崩塌是与强烈的物理风化紧密相关的,在干燥、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生崩塌,在融冻过程非常强的季节和地区,崩塌比较严重
(二)触发因素
暴雨、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角等。

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

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

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1、引言近年来,崩塌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崩塌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报告对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崩塌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2、案例一:某工地山体崩塌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处工地,因为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山体发生了崩塌,造成多名工人被埋压。

事后,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但由于救援条件限制和时间紧迫,只成功救出部分被困人员,其他人员不幸遇难。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地管理粗放、缺乏安全意识,山体稳定性评估不到位,及时监测和预警措施不完善。

3、案例二:某公园岩石崩塌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个公园,由于长时间的自然水侵蚀,导致公园内的一处岩石发生了崩塌,造成游客受伤。

事后,公园管理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和疏散工作,但仍有多名游客受伤。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公园管理部门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侵蚀问题,未对危险区域进行足够的警示和防护,游客在岩石下方停留时间过长。

4、案例三:某学校地质灾害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所学校,由于建校时未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导致学校内的一处地坪发生了坍塌,造成多名学生受伤。

事后,学校相关人员组织了紧急疏散和救援工作,但由于救援人员及设备有限,救援效果不佳。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也未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疏散演练机制。

5、总结和建议通过对以上几起崩塌案例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和建议:首先,加强崩塌防范意识,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建设、自然景区管理等工作中,高度重视崩塌防范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崩塌监测和预警能力,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风险,做好预案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再次,加强救援和疏散能力,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强救援队伍和设备的建设,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做好疏散和安置工作,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工程施工塌方案例分析

工程施工塌方案例分析

工程施工塌方案例分析1. 概述工程施工中遭遇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不仅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工期延误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对于工程施工中的塌方事故,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本文将通过一个工程施工塌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2. 案例描述2018年8月,某地区一家施工单位在进行山地路基开挖工程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塌方事故。

事故发生时,有3名工人被埋在了塌方中,其中2人被迅速挖掘出来并送往医院抢救,最终成功获救,但另一名工人被困在塌方下面长达3个小时,最终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此次塌方事故导致了工程现场的停工,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事故原因分析3.1 工程设计问题在该案例中,工程设计问题可以说是导致塌方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调查发现,原始的山地路基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土壤稳定性等因素,而是简单地进行了施工图纸的绘制。

在挖掘山地路基时,山体的稳定性并未得到充分评估,从而导致了塌方事故的发生。

3.2 施工工艺和方法问题另外,施工工艺和方法问题也是导致塌方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次工程施工中,施工方采用了传统的土方开挖和挖土车运输的方式,没有采取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

由于路基开挖过程中的振动和压实作用,导致了土方的松动和失稳,最终引发了塌方事故。

3.3 监理和管理问题此外,监理和管理问题也是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该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单位并未对施工方的施工过程和工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导致了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

同时,施工方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安全措施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

3.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对塌方事故的发生产生影响。

比如施工现场的气象条件、地质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

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

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

243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邱 然,向传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内西南部山峦起伏连绵,中部丘陵密布,向北趋于平缓,河流密布交错,在特殊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易诱发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次以信阳片区境内某崩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典型崩塌灾害点勘查、工程地质测绘、实验研究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形成机制,讨论其防治方案。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防治;信阳中图分类号:P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9-0243-2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邱然,女,生于1984年,河南信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勘察。

1 崩塌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处于东经113°42′36″~114°08′34″与北纬31°24′06″~32°33′00″之间。

研究区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构造剥蚀丘陵、侵蚀垄岗及侵蚀堆积河谷平原。

崩塌位于该区西南部,岩土体类型主要区内为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及第四系粘土等。

区内人类活动较强烈,加以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岩土体条件,限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模式,控制了崩塌灾害的特征,决定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

2 崩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2.1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研究区崩塌发育7处,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区,属于岩质崩塌,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的高陡临空面,一般发育在变质岩地层中,在强降水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规模都为小型。

其发育特征如表1所示。

2.2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变形模式崩塌发生的坡度陡,变形破坏模式为倾倒式和滑移式。

产生崩塌的坡型一般为凸型或直线型,坡高多为10m ~40m,坡度多为70°~85°。

山西省某地黄土崩塌形成机制及防治参数选取

山西省某地黄土崩塌形成机制及防治参数选取

重,下游稍轻。2017 年以前矿山瓦斯发电厂排污口位
挖边坡,形成卸荷裂隙;坡面土体在干燥的过程中土体
于 B1 崩塌东侧沟谷上游沟头处,排污口至沟口没有修
收缩易产生垂直节理,另外植物根劈作用产生垂向节
建排水沟,污水顺沟流出。后经村民要求,排污口改至
理,将土体切割成厚板状、柱状与母体分离,在降水及
B2 崩塌东侧沟谷,并埋设了橡胶排水管道,未做硬化
变形,受降雨及自重影响下,现场可见悬空的通信线
土质疏松,大孔隙发育,具湿陷性,在地表汇水侵蚀下
杆,
目前处于欠稳定—不稳定性状态。
易崩解变形。崩塌堆积体平面面积约 800m2,厚度约
2
4~8m,体积约 5000m3,
规模等级为小型。
崩塌类型及发育特征
2.1
现斜坡坡面上部 8~10m 陡直,坡面存在拉张裂缝
随着风化、震动、降雨等作用,变形进入滑移面贯
通阶段,坡内含有较弱结构面,可使土体中拉应力区和
可能的破坏明显增加。临空条件好的一侧的土体与母
的模式进行计算评价。
5.2.1 计算示意图
计算原理见图 1。
岩逐渐被拉开,与滑移相伴的压力致拉裂面与地面贯
通。
4.3
滑移—拉裂阶段
随着变形的继续扩展,变形的土体开始明显转动
从浅部渗入深部,可数米至数十米。由于随着深度增
村民描述,该崩塌主要发育于 2016 年 9 月,2017 年雨
加,土体颗粒变得密实,土的孔隙率变小,水的渗透系
季经常发生局部崩塌,较大一次规模发生在 2017 年 8
数变小,渗流速率变慢,下部粉质粘土夹层透水性差,
月。
成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聚集,滞留于粉质粘土上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山地、高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如峡谷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谷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工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石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石发生在坡度大于45°的坡度。

坡度小于45°的14次均为落石,而无崩塌,而且这14次落石的局部坡度亦大于45°,个别地方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石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一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石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生崩塌的机会小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几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大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生崩塌。

岩浆岩一般较为坚硬,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面时,易产生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面也为崩塌落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面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落石。

片岩、板岩和千枚岩等变质岩组成的边坡岩常发育有褶曲构造,当岩层倾向相同时,多发生沿弧形结构面的滑移式崩塌。

土质边坡的崩塌类型有溜塌、滑塌和堆塌,统称为坍塌。

按土质类型,稳定性从好到差的顺序为碎石土>粘砂土>砂粘土>裂隙粘土;按土的密实程度,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密实土>中密土>松散土。

2.岩体结构高陡边坡有时高达上百米甚至数百米,在不同部位、不同坡段发育有方向、规模各异的结构面,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岩体结构。

各种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

因此,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延伸长度以及该结构面的抗位强度是控制边坡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

地质构造1.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区域性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当陡峭的斜坡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平行时,沿该斜坡发生的崩塌较多。

2)在几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往往是大型崩塌的潜在发生地。

3)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较破碎,坡度较陡的斜坡常发生崩塌或落石。

2.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位于褶皱不同部位的岩层遭受破坏的程度各异,因而发生崩塌的情况也不一样。

1)褶皱核部岩层变形强烈,常形成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

在多次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下,破碎岩体往往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成为潜在崩塌体(危岩体)。

如果危岩体受到震动、水压力等外力作用,就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崩塌落石。

2)褶皱轴向垂直于坡面方向时,一般多产生落石和小型崩塌。

3)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时,高陡边坡就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崩塌。

4)在褶皱两翼,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易产生滑移式崩塌;特别是当岩层构造节理发育且有软弱夹层存在时,可以形成大型滑移式崩塌。

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表现为:1)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及其流动对潜在崩塌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2)裂隙充填物在水的软化作用下抗剪强度大大降低3)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对潜在的崩落体产生浮托力4)地下水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间的抗拉强度边坡岩体中的地下水大多数在雨季可以直接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和雨水的联合作用,使边坡上的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地振动对崩塌的影响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可能诱发崩塌。

地震时,地壳的强烈震动可使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甚至改变整个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崩塌的产生。

因此,在硬质岩层构成的陡峻斜坡地带,地震更易诱发崩塌。

列车行进产生的振动诱发崩塌落石的现象在铁路沿线时有发生。

在宝成线K293+365m处,1981年8月16日当812次货物列车经过时,突然有720m³岩块崩落,将电力机车砸入嘉陵江中,并造成7节火车车厢颠覆。

人类活动的影响修建铁路或公路,采石、露天开矿等人类大型工程开挖常使自然边坡的坡度变陡,从而诱发崩塌。

如工程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措施不当,更易产生崩塌,开挖施工中采用大爆破的方法使边坡岩体受到振动破坏而发生崩塌的事例屡见不鲜。

宝成线宝鸡至洛阳段因采用大爆破引起的崩塌落石有7处,其中一处是大爆破后3小时产生的,崩塌体积约20x10^4m³。

1994年4月30日,发生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乌江鸡冠岭山体崩塌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乌江岸边修路爆破和在山坡中段开采煤矿等人类活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机理潜在崩塌体形成:成岩过程: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含原生裂隙的岩体。

构造运动:构造变形、破坏作用形成构造裂隙。

新构造运动:形成陡峭的地形和表生裂隙。

潜在崩塌体的位移:外部环境作用下,顺分离面位移,重心临空。

崩塌发生:崩塌体脱离母岩,沿坡面翻滚、跳跃、互相撞击,最后堆于坡脚。

伴有崩塌气浪。

崩塌的力学机制崩塌是岩体长期蠕动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

崩塌体的大小、物质组成、结构构成、活动方式、运动途径、堆积情况、破坏能量等虽然千差万千,但崩塌的产生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孕育和发展的。

按崩塌发生时受力情况的不同,可将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分为倾倒崩塌、滑移崩塌、鼓胀崩塌、拉裂崩塌和错断崩塌五种。

倾倒崩塌在河流峡谷区、黄土冲沟地段或岩溶区等地貌单元的陡坡上,经常见有巨大而直立的岩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的母岩分开。

这种岩体在断面图上呈长柱型,横向稳定性差。

如果坡脚遭受不断的冲刷掏蚀,在重力作用下或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突然崩塌。

这类崩塌的特点是崩塌体失稳时,以坡脚某一点为支点发生转动性倾倒。

滑移崩塌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结构面时,若其倾向御坡向相同,则软弱结构面上覆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势。

一旦不稳定岩体的重心滑出陡坡,就会产生突然的崩塌。

除重力外,降水渗入岩体裂隙中产生的静、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软弱面的湿润作用都是岩体发生滑移崩塌的主要诱因。

在某些条件下,地震也可引起滑移崩塌。

鼓胀崩塌若陡坡上不稳定岩体之下存在较厚的软弱岩层或不稳定岩体本身就是松软岩层,深大的垂直节理把不稳定岩体与稳定岩体分开,当连续降雨或地下书使下部较厚的松软岩层软化时,上部岩体重力产生的压应力超过软岩天然状态的抗压强度后软岩即被挤出,发生向外鼓胀。

随着鼓胀的不断发展,不稳定岩体不断下沉和外移,同时发生倾斜,一旦重心移出坡外即产生崩塌。

拉裂崩塌当陡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时,由于风化作用或河流的冲刷掏蚀作用,上部坚硬岩层在断面上常常突悬出来。

在突出的岩体上,通常发育有构造节理或风化节理。

在长期重力作用下,节理逐渐扩展。

一旦拉应力超过连接处岩石的抗拉强度,拉张裂缝就会迅速向下发展,最终导致突出的岩体突然崩落。

除重力的长期作用外,振动力、风化作用(特别是寒冷地区的冰劈作用)等都会促进拉裂崩塌的发生。

错断崩塌陡坡上长柱状或板状的不稳定岩体,当无倾向坡外的不连续面和较厚的软弱岩层时,一般不会发生滑移崩塌和鼓胀崩塌。

但是,当有强烈震动或较大的水平力作用时,可能发生如前所述的倾倒崩塌。

此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能使长柱或板状不稳定岩体的下部被剪断,从而发生错断崩塌。

悬于坡缘的帽沿状危岩,仅靠后缘上部尚未剪断的岩体强度维持暂时的稳定平衡。

随着后缘剪切面的扩展,剪切应力逐渐接近并大于危岩与母岩连接处的抗剪强度时,则发生错断崩塌。

另一种错断崩塌的发生机制是:锥状或柱状岩体多面临空,后缘分离,仅靠下付软基支撑。

当软基的抗剪强度小于危岩体自重产生的剪应力或软基中存在的顺坡外倾裂隙与坡面贯通时,发生错断-滑移-崩塌。

产生错断崩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岩体自重所产生的剪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剪程度。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作用加强、临空面高差加大等,都会导致长柱状或板状岩体在坡脚处产生较大的自重剪应力,从而发生错断崩塌。

人工开挖的边坡过高过陡也会使下部岩体被剪断而产生崩塌。

典型案例陕西礼泉县黄土崩塌灾害成功预报实例分析一、概述礼泉县兴隆村黄土崩塌,是2009年初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镇政府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2009年10月22日监测发现有发生崩塌前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当地国土所及时安排人员开展了24小时崩塌险情监测,11月29日下午5时10分发生崩塌。

崩塌体长度约60m,高度约80m,厚度3—5m,土方量近20000m3。

崩塌的发生造成附近居住6户群众的11间房屋、5间猪舍、34头猪、7只羊、6000斤玉米、4000斤梨及一辆农用三轮车等财产被埋,初步估算崩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

由于礼泉县干部村民防灾意识强,国土部门建立的群策群防体系监测措施到位,及时发出险情预报,撤离了受威胁村民,避免了6户33人伤亡。

二、背景兴隆村崩塌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表为大面积黄土覆盖。

境内主要河流为泾河及其支流泔河两大河流。

县内属内陆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20℃;近30年来,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11.0mm,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集中在5—9月份汛期。

降水常以连阴雨、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常引起河流泛滥,引发崩塌、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兴隆村崩塌地处泾河西岸,地貌单位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从黄土台塬到泾河边逐渐降低,地面高差约71m,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黄土厚度80-100m左右,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村民建房开挖坡脚、沿坡挖窑居住及建筑取土。

三、兴隆村崩塌灾情特征兴隆村崩塌点位于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坡体东侧,属于泾河沿岸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该崩塌隐患出现于2009初期,崩塌隐患宽约500m,高度约80m,厚度约10m。

灾体顶部存在裂缝2条,一条裂缝长约60m,宽约0.3m;另一条裂缝长约30m,宽约0.2m。

直接威胁附近群众21户88人生命及财产安全。

2009年11月29日下午5时10分发生的黄土崩塌,属于兴隆村崩塌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