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鸿篇巨制、继承发展、繁荣兴盛、走向衰落等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汉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家,如《楚辞》、《史记》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小说、戏曲等新的文学类型。

二、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和杰出的作家。

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妙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西游记》、《水浒传》等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诗歌领域,《唐诗》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后世称为“诗仙”和“诗圣”。

三、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物、历史传说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古代文学通过对人类生活的描绘和思考,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有助于读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也经常被人引用,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表达。

它承载了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古代文学,让其继续在当代文化中发挥作用,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一、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

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论述题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三十六章水浒传一、名词解释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论述题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内传》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外传》《战国策》1、《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兼爱”和“非攻”1、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反应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庄子》荀卿1、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1、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楚辞”、《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九歌》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

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

)《九章》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1、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2、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活多变。

《招魂》1、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三名词解释

1.西昆体:宋初三体之一,得名于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主要收录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的247首诗。

此集行世后,引起青年士子的竞相效仿,人称“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其特点:题材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怀古咏史、咏物、留恋光景;艺术上师法李商隐,诗作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辞华美,音韵铿锵。

但缺乏李诗蕴涵的人生体验和深沉感慨,往往徒具外表而缺乏内在情韵,流入为文造情一路。

但与白体诗相比,无俚俗滑易之弊,有含蓄精致之长;与晚唐体诗相比,无细碎小巧之弊,有丰瞻开阔之优,故而在当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所以能风行天下20多年,这是“杨刘风采,耸动天下”的主要原因。

(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的编辑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西昆体推崇李商隐,以对仗工稳、辞采华丽,喜用典故为艺术特征;抒写内容大致为怀古咏史、咏物和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缺点是题材狭窄,思想内容贫乏。

)“西昆体”:得名《西昆酬唱集》:17位诗人,共247首诗,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体的题材内容,怀古咏史:《始皇》、《汉武》、《明皇》;咏物:《鹤》、《梨》、《泪》;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夜燕》、《别墅》西昆体的艺术特征,文字华美、整饬、典丽;用事深密;对仗工稳。

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西昆诗派: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派(1分),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1分)。

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分)。

该诗派师法李商隐(1分),诗歌题材狭隘,对仗工稳,文词华美,缺乏内在的气韵(2分)。

2.江西诗派:指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陈师道、陈与义。

主要特征:在师法对象上,以杜甫为宗,学习杜诗造句谋篇的技巧;在题材内容上,多吟咏书斋生活;在诗歌语言上,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在诗歌意境上,提出“夺胎换骨”之说;在诗歌创作上,喜欢用僻典,压险韵,制拗句,追求生新瘦硬的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

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指杜甫的六首诗歌。

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

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

?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

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13、诗仙:指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14、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15、“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16、诗豪:指唐代中晚期诗人刘禹锡,他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谪居年月期间写下多篇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被白居易推赞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

?17、诗魔:指唐代白居易,他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

他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

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18、诗佛:指唐代诗人王维,他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

他的许多诗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人被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因后期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19、诗鬼:指中唐着名诗人李贺,以乐府诗着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后人称之为“诗鬼”。

?20、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为)人才绝。

?白乐天即白居易,李贺为鬼才绝。

?21、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

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

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22、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

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作诗追求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造境的奇特。

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23、郊寒岛瘦:唐朝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以苦吟着称,诗风都以简啬孤峭为主,被宋人并称“郊寒岛瘦”,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

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24、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

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旧唐书。

元稹传》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25、新乐府: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汉乐府诗歌揭露现实的传统,不用乐府旧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起新题,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平易浅显,意脉自然流畅。

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26、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皆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声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27、元轻白俗:对?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诗风的一种评语,谓前者轻佻,后者俚俗。

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

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的影响有关。

“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

会真诗三十韵?。

?28、刘柳:唐代着名散文家刘禹锡、柳宗元的并称。

两人有着相似的政治立场和人生经历,都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

文学方面,二人皆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创作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29、刘白:唐中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的并称。

两人友谊深厚,写有大量酬唱诗,编写《刘白唱和集》三卷。

白居易曾以“四海齐名白与刘”自夸。

二人诗通俗明白,流畅上口。

白诗于平浅中有铺张放纵之势,刘诗在细致中却比较节制约束;刘诗思想内容虽不如白诗丰富深刻,却善吸取民歌精华,而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

?30、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民主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1、韩柳: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

韩柳并称,始于宋初。

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

诗歌史上,韩、柳不是同一流派,而以”韩孟(郊)”、“韦(应物)、柳”并称。

?32、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着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33、古文运动:指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34、永州八记:中唐作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游记的最着名的一部分,是柳宗元游记的代表作,它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故名曰“永州八记”。

??35、小李杜:所谓“小李杜”是和“李杜”相区别而言的。

“李杜”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二人皆擅长于“咏史诗”的创作。

诗歌形式上杜牧长于七绝,李商隐长于七律,为晚唐诗坛增辉甚多。

?36、皮陆: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

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

?37、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绚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

?38、温韦:温庭筠、韦庄的并称。

二人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其词意象绵密,词藻华丽,韦庄词以清丽疏朗见长。

?39、香奁体:中国唐代韩偓《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一名艳体。

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绮丽纤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