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教学设计
乐音doc

科目物理年级八主备者韩廷强执教人韩廷强
课题
二 乐音
课时
第四课
初备
2015年11月15日
复备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课程
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概念,知道决定音调的因素
2、知道不同的声源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重点
老师: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学生总结:响度还应该与距离有关。
【音色】
做“由声猜人”游戏:找一学生闭住眼睛,只从声辨别是谁在说话。并提问:你没看见,怎么知道谁在说话?(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
乐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即不同物体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平时我们能听声辨人,听声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
四、小结
乐音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榆阳区中学理化生活页教案 第2+2页
作业布置
课本87页1、2、3、4
板
书
设
计
二 乐音
1、音调(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人到声源的距离
3、音色(品质)
反
思小结
榆阳区中学理化生活页教案 第3页
学生实验:利用长刻度尺,改变尺面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注意听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发现:尺面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音调由频率决定,振动快,频率越大,音调高。并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响度】
教师拿起一面鼓,同时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击鼓面
学生:由振幅,而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教师点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乐音》ppt

《乐音》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将乐音的三要素按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生活经验当中,我们常常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在讲授这两个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区分开。
《乐音》是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此这是学习声音的特性基础,本节课通过了解乐音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加深对声音的了解,也为后面《噪声和环保》的《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利用》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钢尺、示波器、碎纸屑、鼓面等。
一、新课导入:悠扬的琴声令人陶醉,美妙的歌声使人愉悦。
我们把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称为乐音。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一)音调1.研究:声音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将一根较窄的、长度约为30cm的钢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钢尺的绝大部分都伸出桌面。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钢尺的端部,可以看出它在振动。
观察钢尺振动频率随其伸出桌面长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乐音》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北师大版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
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
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
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二、乐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乐音三特征中,音色对于学生难于从形成机理上做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乐音除音调和响度外还有音色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开个小型音乐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乐音》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3.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乐音的奥秘,如了解不同乐器的制作工艺、音乐厅的声学设计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乐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乐音基本概念,选择一种乐器,分析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并撰写一份简要的乐器分析报告。
2.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测量实验,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测量不同距离、角度下的声音响度变化,或比较不同材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实验后,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6.让学生选择一篇关于乐音科学研究的文章进行阅读,并撰写阅读笔记,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过于繁重,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2.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作业反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乐音相关知识的内在动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乐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3.强调乐音在人类文化、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4.通过学习乐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乐音》教学设计

《乐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乐音》一、教材分析《乐音》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册,主要内容包括音乐听力、音乐知识、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简谱、音高及音名的概念并掌握基本知识;(2)了解和唱几首常见的童谣;(3)通过音乐游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音乐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3)通过观察、听力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合作与分享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音乐游戏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创造能力;(3)掌握简谱、音高及音名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2)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3)掌握简谱、音高及音名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段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2.分组活动(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首喜爱的歌曲,由小组成员轮流演唱一段。
通过合作与分享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音乐游戏(30分钟)教师介绍一个音乐悬念游戏:教师演奏一段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猜测音乐的名字。
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音乐知识学习(3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讲解简谱、音高及音名的概念。
然后,教师通过唱歌的方式,教学生几首简单的童谣,并带领学生一起唱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要予以引导和纠正。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2《乐音》教案

§4.2《乐音》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乐音》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声现象》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探究乐音。
它是声现象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难点。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真正地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课标的要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弄清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以及与什么因素有关。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乐音的三要素,难点是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来看,八年级年龄阶段学生,爱动手、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但理性思维尚未形成,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这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学生理解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乐音的特征,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3.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跟人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4.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与发声体距离的关系,通过课堂活动,感受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唤起学生保持良好音色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重点:乐音的三要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感激励法、直观教学法、实验认知法。
学法:归纳法、猜想法、类比法。
六、教具学生器材:准备12组实验器材:一把钢尺。
演示器材:一面小鼓、一包纸屑、音叉、小锤。
七、教学设计策略本节课一是内容比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响度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征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大小往往混淆不清,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乐音教案设计

《乐音》教学设计课题乐音教材分析在初中物理中,《声现象》只有一章,内容只是学习声音的基本物理概念,没有涉及到很难的知识。
直到高中才会再次接触声现象。
本节“乐音”是对第一节声音的产生的进一步认识,同是也是为后面噪声、声与现代科技的学习做好铺垫的,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节内容教材在学生已学知识的的基础上、结合音乐知识,加上学生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本课的科学探究过程,教材很好的实践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教材中用了分组实验的形式来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物理和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很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学情分析课堂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
从学生的知识上分析:在声音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等知识,具备用声音软件通过产生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调的声音进行波形的分析的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上分析:在本课学习中,我设置了多个合作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来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的结论,以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离声源的远近、声音的集中程度有关2、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3、知道音调高低与物体的外在特点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2、通过对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的探究实验能力3、通过水杯琴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2、通过对声音响度和音调的认识、探索,从合作探究实验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
4.2乐音教案

什么叫乐音?什么叫频率,他的单位及符号是什么?什么叫音调?什么叫超声波和次声波?
3分钟后动手完成“做一做”,说明音调由谁来决定,如何决定?
2分钟后结合图4-13说说音调高低不同的波形有什么区别?
自学指导二: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学习“响度”部分内容,思考:
1、什么叫响度?
个人复备
检测:
1.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下面形容声音的“高”指的是音调的是()
A.说话嗓门高B.引吭高歌
C.她是唱女高音的D.高声喧哗
3.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两次发出声音的( )
(3)响度大的波形振幅大。
3、音色:声音的音质或音品。
(1)影响因素: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
(2)不同音色的波形不同。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后反思
A、音调不同B、频率不同
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
4.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5.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B .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 .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声音探究过程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难点
1.对音调高低的辨别。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仪器材料:
橡皮筋、纸杯、火柴杆、钢尺(或锯条)、笛子、梳子、、硬塑料片、兵乓球;音叉及鼓锤。
教学过程:
板书
4.2 乐音
乐音:发生体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好听悦耳的声音
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频率:每秒内发声体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简称赫。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次声波〈20 Hz——20 000 Hz〈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距离越大,响度越小;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发声体的品质和特色。
与材料、结构、振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