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在腰椎结核治疗应用论文
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临床分析论文

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例,通过椎弓根钉系统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角度变化,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手术时间为60-200min,平均时间为125min,出血量380-960ml,平均420ml。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提高,椎体压缩角度显著降低,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
术后随访10-21个月,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未出现松动、断裂、弯曲病例,frankel术后分级较术前平均恢复1级以上。
结论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稳定脊柱,恢复脊髓神经功能,具有手术并发症少、创伤小、操作方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弓根钉;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1-02胸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是指由外力对胸腰椎骨质造成的连续性破坏,也常称为脊柱损伤,约占创伤骨折的3%-5%,且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
对于青壮年患者,车祸,高处坠伤等高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老年患者多以滑到、跌倒等低暴力性损伤为主要致伤因素。
胸腰椎损伤,常伴有脏器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具有极大的困难和挑战[2]。
椎弓根钉固定术系统逐渐多样化,常见的前路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gss椎弓根钉系统、改良的gss椎弓根钉系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及选择。
本研究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6.4±5.4)岁。
胸椎骨折6例,腰椎骨折13例。
单节段骨折12例,多节段骨折7例。
损伤平面为l4-t9,致伤原因:高处坠伤9例,交通事故5例,摔伤5例。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于 术 后 3个月 取 除 内固 定 ; 例 固定 稳 定 但 无 融 合 x线 证 据 。结 论 本 研 究 表 明 , 合 并有 骨 质 疏 松 等 骨 质 条 件较 差 l 在 的情 况下 , 对腰 椎 不 稳 症 的 内 固定 治 疗 采 用 E S是 有 效 的 ; P P E S的应 用 拓 宽 了绎 椎 弓根 内固 定 技 术 的适 用 范 围 。
・
26・ 4
J u n lo a t a t o a d c 1 , . 4 Ap . 2 1 o r a fPr c i lOr h p e isVo .1 No c 6 , r 00
文 章 编 号 : 【) 5 7 ( 0 0 0 0 4 — 0 1)8 5 2 2 1 ) 4 ( 26 5
1 6例 ; 龄 2 ~ 7 年 5 2岁 , 均 9 4岁 。病 程 6个月 ~ 7年 , 均 2 . 平 I. 平 9 4个 , 。患 者 应 用 E S的合 并 指 征 依 次 是 骨 质疏 松 L j P 1 4例 , 普通 椎 弓根 螺 钉 【 定 翻 修 3例 , 中 改 钉 道重 新植 钉 4例 , 骶 椎 锚 定 融 合 3例 . 加 额 外 的 矫 形 力 3例 。 对 古 J 术 腰 增 采
Ab ta tOb e t e Toe au l h l i la d rdo rp i rs l t h s fe p n a l p dces rw. sr c : j ci v v laet eci c n a ig a hc e u t wih teu eo x a d be e il ce na s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的应用体会

fl we pwi na ea e f 0 nh ( rm 4 X —rya dC n ig h w te ae f rcue e ol du t a vrg mo ts f o h o2 o 3t 2 ), o a n T f dn s o t o atr — i s h r f r
内蒙古 医学杂 志 InrMog f ne no aMe 2 1 i dJ 0 1年第 4 3卷第 9期
1 5 05
椎 弓 根 钉 棒 系 统 内 固 定 在 胸 腰 椎 骨 折
治 疗 的 应 用 体 4-
王 晓峰 , 建宇 刘
( 尔滨 医科 大 学附属 第二 医院 骨科 , 龙江 哈 尔滨 哈 黑 10 0 ) 5 0 1
a ie a o t p r tv o p ia i n , r so a i n o he h iht o he a e i r b r e f c m p e s d v re a tv nd p s o e a i e c m lc to s e t r to f t eg f t ntro o d r o o r se e tbr l
du to a u s t v r 9 c in mo nt o o e 0% ,t fe tv ub g fs i a a a sno m a ;t e a e a e tmeo r c u e r c v— hee f c ie c a e o p n lc n li r l h v r g i ffa t r e o e y i n hs a in s wih c mbi d n r o s s s e s m p o s a c r i g t r s 3 mo t .5 p te t t o ne e v u y t m y t m , c o d n o Ame ia ls iia i n o rc n ca sfc to f
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治疗轻度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治疗轻度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徐准;王程;王文军;晏怡果;薛静波;李学林;王明【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治疗轻度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科对31例单节段轻度胸腰椎结核,穿刺取出病灶并活检,采用病灶椎体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结果 31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穿刺取得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提示干酪样坏死,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70~100 min,(82.3±9.0)min;出血量30~50 ml,平均4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7.7±1.0)d.无手术并发症发生.31例随访12~36个月,(27.3±4.3)月,31例均达到骨质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0.9)、(4.0±0.7)、(2.0±0.6)分,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00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DI分别为(65.2±9.1)%、(41.2±5.8)%、(20.3±2.9)%,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000.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分别为7.5°±1.2°、5.5°±1.2°、6.6°±1.5°,术前与末次随访P=0.001,其余时点两两比较P均=0.00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62.8±18.2)、(39.4±10.2)、(14.2±3.5)mm/h,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000.结论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轻度胸腰椎结核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8)012【总页数】5页(P1103-1107)【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胸腰椎结核【作者】徐准;王程;王文军;晏怡果;薛静波;李学林;王明【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正文语种】中文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胸腰段是脊柱结核的好发部位,由于该节段是脊柱承受重力的主要部位,所以病椎容易出现椎体压缩、脊柱失稳,造成后凸畸形,引起椎管狭窄、神经功能障碍[1]。
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策略

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策略目的: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缘由及总结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并对复发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阐述总结。
方法:归纳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80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33例,年龄22-74岁,平均40.5岁。
应用统计学方法统筹归纳导致术后复发的潜在危险以及其危险程度,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方案:行后路病灶再清除和窦道切除术44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和局部灌注化疗20例,经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例,强化抗结核药物保守治疗12例。
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临床治疗后以是否出现血沉增高、X线和CT检查来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术后复发取决于多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按其危害程度可排列为:术后化疗不规范、后路病灶未完全清除、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术后出现窦道感染、术后邻近节段出现新发病灶。
其中48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
45例术后取得一期治愈,术后留置病灶引流管延长至14天。
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绝对卧床3-6个月后治愈。
1例患者术后1个月窦道形成,经局部换药及调整结核药物治疗1年后治愈。
结论:经后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复发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治疗前应尽量确定其复发因素,选择恰当治疗时机和方法,并制定个体化方案及抗结核药物的辅助治疗,是避免其反复发作的关键所在。
标签: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复发脊柱结核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48%,而胸腰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92%-96%。
病变率高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目前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应用以及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但脊柱结核为慢性病,这类疾病以难以根治和反复性著称。
由于化疗不当或者新病灶出现以及新型耐药菌株反复变异等原因使得患者接受病灶清除和内固定手术后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
后入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

后入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后入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清创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口愈合率、病灶清除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術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病灶完全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入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减少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内固定物与结核病灶创面直接接触,提高伤口愈合率及手术成功率,并能有效清除病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可为胸腰椎结核手术的治疗提供新尝试。
标签:脊柱结核;单纯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椎间植骨;病灶清除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一种肺外结核疾病,因其破坏性较大,常导致脊柱骨质破坏、脊髓神经受损等严重并发症[1],故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全身抗结核基础上外科手术干预对纠正畸形、挽救神经损伤,恢复肢体功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越来越多被国内医生使用。
我科在大量使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后入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新的手术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论证后路小切口清创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12个月以上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2024年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术式与传统经后路切开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范文

《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术式与传统经后路切开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腰椎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治疗时需考虑手术方法的选择。
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经后路切开手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联合术式逐渐被应用于腰椎结核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这三种不同术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20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采用传统经后路切开治疗的为对照组(60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治疗的为实验组(6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2. 方法(1)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后路切开手术,包括病灶清除、椎体固定及植骨融合等步骤。
(2)实验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术式,先通过椎间孔镜进行病灶清除,再利用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
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
三、结果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时间较短。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和螺钉松动,而对照组除术后感染外,还包括后路切开手术常见的脊髓损伤等并发症。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随访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恢复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椎间孔镜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术式在治疗腰椎结核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与传统经后路切开手术相比,联合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好等优点。
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16例

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16例何成;邹鸿星;双峰;杨保良;谌少波【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9【摘要】目的观察后路经皮弓根钉固定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骨一科采用后路经皮弓根钉固定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患者16例,其中持续性腰痛13例,伴有下肢放射痛2例,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者4例,术前均给予HREZ四联抗结核药治疗两周.术后继续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为3HREZ/9HRE.结果手术时间为150~240 min,平均210 min;术中出血为300~1000 mL,平均700 mL.Cobb角矫正率为75%.一例术后出现腰丛神经症状,6个月后恢复.一例出现前路切口窦道,行结核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提示利福平耐药,更换敏感抗结核药后窦道延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明显缓解,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者均恢复.至末次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复发等情况.结论后路经皮弓根钉固定前椎后联合入路具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高融合率等优点,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的一种创新、有效的手术方法.%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by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 plus posterio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6 patients with lumbar tuberculosis from March 2011 to December 2013 undergoing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tuberculosis by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 plus posterio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with 13cases complained of continuous low back pain, 2 cases complained of unilateral radiopathic leg pain and 4 cas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ll patients received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with HREZ for two weeks before operation and 3HREZ/9HRE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e average surgical time was 210 minutes (in the range of 150~240 min), and the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700 mL (in the range of 300~1000 mL).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neurological injury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were noted. Cobb angle correction rate was 75%. One case had lumbar plexus symptoms postoperatively and recovery after six months. Tuberculous sinus devel-oped in one case and healed by replacing sensitive anti-TB drug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4 months (8~24 months). The symptoms of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were relieved, and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and hypoesthesia restored. At the last follow-up, all patients had achieved bone fusion, without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fracture and tuberculosis relapse. Conclusion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bone graft plus posterior percutaneous fix-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dealing with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with little trauma and high fusion rate.【总页数】4页(P1451-1454)【作者】何成;邹鸿星;双峰;杨保良;谌少波【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一科,江西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一科,江西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一科,江西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一科,江西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一科,江西南昌 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2【相关文献】1.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J], 李伟伟;刘军;段亮;段大鹏;卫文博;范亚一2.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效果分析 [J], 史晓红3.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J], 余利民;贾德卫;邵明;贾涛;杨本孝;犹怀勇4.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4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评价 [J], 罗盛源5.单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腰骶段脊柱结核伴椎旁脓肿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J], 段晓亮;武进华;李海燕;王海云;张建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弓根钉在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摘要] 目的评价150例腰椎结核ⅰ期病清植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方法对150例患者术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规律化疗2周,血沉均在60mm/h以下。
3例陈旧性结核后凸畸形合并马尾神经瘫ⅰ期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截骨矫形术。
其余患者均ⅰ期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腹膜外入路病清植骨术。
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18个月,因结核病需全程督导治疗,故全部随访2年。
结果椎弓根钉使腰椎结核获得了前瞻性进展。
上述患者术后1-2周腰腿痛症状迅速缓解,使脊柱重建,恢复椎体高度,骨性融合率及结核治愈率均显著提高。
椎弓根钉取出后cobber角丢失3-7o。
均在9个月时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结论植骨固定在腰椎结核治疗中占具了主导地位。
使腰椎结核的治疗与现代科技相适应。
使陈旧性结核合并马尾神经瘫二次手术成为可能。
行椎弓根钉固定对于腰椎结核疗效确切、安全。
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得以实现。
提高结核治愈率,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钉固定[中图分类号] r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近年,结核病发病率逐渐上升,脊柱结核以腰椎结核发病率最高[1]。
受地域专业知识,发病群体医学常识等限制,患者来院时均并发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合并马尾神经损害等表现,属抢救性手术[2]。
上述150例患者术前均行2-3周规律抗结核化疗,3例陈旧性结核,后凸畸形合并马尾神经瘫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截骨矫形术。
其他患者均行腹膜外入路病清植骨后路钉棒固定术。
在椎弓根钉固定植骨前提下,均可行广泛病清切除至正常骨组织。
避免了过去单一病清术为保证脊柱前架而不能彻底病清的难题。
对于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和矫正后凸畸形,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均取得良好效果。
上述患者均随访2年,术后1个月,3个月,8-10个月,18-24个月均来院复查。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50例腰椎结核患者,均行ⅰ期病清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3例陈旧性结核后凸畸形合并马尾神经瘫均行固定截骨矫形术。
术前下肢code肌力评定标准[3],其中肌力4级135例;肌力5级10例;肌力2-3级5例,其中合并马尾神经瘫4例。
患者平均年龄41岁,3-15周岁9人,16-50周岁134人,50-74周岁7人。
其中腰1、2椎体结核38例,腰2、3椎体结核53例,腰3、4椎体结核32例,腰4、5骶1椎体结核24例,陈旧性腰椎体结核后凸畸形合并马尾神经瘫3例。
多表现为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脊柱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对应棘突间旁压痛,叩击痛。
肌力下降,痛温觉减弱,扩约肌功能丧失等神经损害表现。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椎体间隙消失,骨质破坏形成死骨、脓肿,椎体高度丢失,脊柱不稳。
1.2 术前准备术前2-4周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规律化疗,心电图、血沉、x-ray、ct、mri、血生化等理化检查。
营养膳食配备,术前嘱患者行心肺功能练习,卧床行尿便功能练习。
因腰椎结核治疗周期长,致死、致残率高,属抢救性手术,故目前血沉仅为参考,术后1个月血沉均降至30mm/h以下。
术前探讨手术方案,由熟知脊柱手术入路任术者,手术适应症:(1)脓肿、死骨形成。
(2)脊柱不稳、后凸畸形。
即使早期腰椎结核,骨质破坏轻,无神经损害表现,但存在严重脊柱不稳,致腰背部疼痛强烈,均多行植骨固定,症状可迅速缓解,防止复发,后凸畸形,晚发瘫等。
(3)体质差,年龄偏高,不能长期卧床。
(4)因寒性脓肿合并混合感染。
(5)神经损害表现。
感觉,运动,扩约肌功能进行性下降。
(6)经保守治疗腰腿痛不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4]。
但合并结脑、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手术禁忌症。
1.3 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尽可能短节段固定。
腹膜外入路,由脓肿或破坏较重一侧行病清术。
椎间植入同种异体骨。
3例陈旧性结核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楔形截骨矫形术。
术前均测定cobber角及截骨角度,均采用椎间植骨,后盖h形植骨行椎管重建。
余137例均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腹膜外入路病清植骨。
彻底清除脓肿、干酪、肉芽组织,病清切除至正常骨组织。
脊柱骨缺损达2-6cm。
后路固定确保植骨间隙稳定,植骨面具有一定压力,提供植骨融合初步条件,确保脊柱稳定性。
较单纯病清术更广泛,彻底。
术中,术后监测患者感觉、肌力。
术中c臂机透视检测椎弓根钉植入情况,减少并发症。
术中严格止血,缝合腰方肌、腰大肌筋膜,留置引流。
24-72小时拔除。
术中、术后严格评估失血量。
术后2天卧床双下肢功能主动、被动练习。
术后x-ray检查,考虑植骨愈合期,结核制动原则,均卧床3-4个月,复查x-ray片决定离床负重时间。
8-10个月,植骨融合,行取钉棒术,截骨矫形患者延长至18个月取出椎弓根钉。
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
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食欲好。
停用药前1个月内连查3次血沉均正常可停药,定期复查。
1.4 术后随访因腰椎结核需全程督导治疗,故全部随访至2年。
腰椎椎弓根较粗大,骨性标志明确,容易定位,故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容易,无血管、脊髓及脊神经损伤。
除3例结核切口瘘孔形成均ⅰ期愈合,瘘孔经刮瘘处理后均在1-3个月愈合。
术后10-14天腰腿痛迅速缓解。
肌力下降及痛温觉减退者多在1-2个月恢复正常。
马尾神经瘫均在1个月内恢复。
3个月复查x-ray片,以bridewell 标准评价,均在3个月获得ⅰ级骨性融合,离床负重。
8个月复查x-ray片见病灶愈合,植骨融合,骨小梁通过,未见脓肿及死骨影。
行椎弓根钉取出术,撑开角度丢失平均为3°。
3例截骨矫形患者,18个月取出椎弓根钉,截骨角度丢失3-7°。
无明显不适,均获得良好脊柱稳定性。
1例7个月椎弓根钉折断,取出后随访2年,与其他患者无差异。
患者均在9个月后开始了正常的社会活动。
2 讨论椎弓根钉在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椎弓根钉固定病清植骨较单纯病清术彻底,广泛,可彻底清除病骨、死骨至正常组织,提高了治愈率。
固定后使病灶间隙衡定,嵌入植骨具有一定压力,提供了植骨融合初步条件,避免了骨块脱落形成死骨,使脊柱序列得以重建,恢复了椎体高度及力学传导。
恢复提高了社会生活能力。
单纯病清术卧床时间长,平均6-9个月,术后后凸进进展较快。
腰椎结核治愈已不是难题,脊柱稳定性已成为衡量脊柱手术成败的关键。
我院1952年建院至2004年,腰椎结核行单纯病清术6000余例,随访1988年-2000年42%患者术后后凸进展。
晚发瘫患者17例,均为后凸进展所致。
2例2次手术后恢复,其他均未恢复。
上述3例矫形患者均为10年前行单纯病清术后凸进展病例,cobber角70-90°,矫形后cobber角恢复至10-15°。
取钉后角度丢失均为7°。
文献曾有报导,单纯病清术,病清不彻底,清除病骨、死骨后骨缺损大,后凸进展快,甚至大于保守治疗成功病例。
椎弓根钉固定有利于术中病灶定位,间隙撑开后,使病清术更顺利,减少脊髓损伤概率。
本文150例椎弓根固定,1例折断,取出后2年无明显不适。
moon等采用前路病清,植体间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44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4-6个月均骨性愈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成年组和儿童级分别达到19-24°。
他们认为单纯前路植骨融合角度易丢失,而加用后路内固定能稳定植骨块,促进生长融合,减少矫正角度丢失[5]。
也有人将后路内固定用于早期脊柱结核患者治疗,lee等注意到有些早期腰椎结核患者尽管骨质破坏轻,无神经功能损害,但存在脊柱不稳而导致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他们用椎弓钉固定植骨来解决这一问题。
18例患者均术后症状迅速缓解,结核痊愈。
无后凸畸形发生[6]。
3 结论脊柱结核进展外科治疗迅速,从简单的放脓术到病清术,到目前强调三维重建脊柱稳定性。
从单纯治愈结核到愈后远期效果,强调愈后社会生活及生活质量提高。
植骨固定目前已成为腰椎结核外科手术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体现了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特点。
使脊柱重建,恢复椎体高度,恢复力学传导,提高植骨融合治愈率及陈旧性结核前后路再次联合手术,矫正畸形及减压成为现实。
是值得推广,获得可靠疗效,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1] 吴在得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87.[2] 林宏,李康宁,向勇.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2006,14(1):23-24.[3] 路芸.临床医师骨科[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4,1:50.[4] 吴启秋,林羽.骨与关节结核[m].从发卫生出版社,2006,10:185.[5] moon ms,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controvercies anda new challenge[j].spine,1997,22(15):1791-1797.[6] lee tc,lu k,yang lc,et al.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 with early stage bone destruction[j].j neurosurg,1999,91(spine2):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