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文献综述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融资约束是指企业融资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其投资决策。
融资约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并探讨其中的启发和经验。
融资约束问题起源于Modigliani与Miller的融资理论,他们认为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价值,而且外部融资成本基本上等于内部融资成本。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其价值和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
学术界开始重视资本结构以及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
一种常见的融资约束是信息不对称。
企业内部的融资机会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受限,这使得企业难以从外部市场获得所需的融资。
Dhenok与Sheedy (2004)的研究发现,融资不足会导致投资不充分,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在融资活动过程中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这也会加剧融资约束问题。
另一个导致融资约束的因素是资金供给。
有限的资金供给会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融资。
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会影响资金的供给,从而限制企业的融资能力。
Hancock与Ingley (1997)的研究发现,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具有较好财务状况和较低风险的企业提供融资,而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则更加谨慎。
除了信息不对称和资金供给外,宏观经济环境也会对融资约束产生影响。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而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
Berger与Udell (2006)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更加谨慎地审查贷款申请,对企业的融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融资约束问题对其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会使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研发投资,从而降低其创新能力。
Fazzari等人(1988)的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限制企业的研发支出,并且这种限制会在经济衰退期间更加明显。
融资约束还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Bartelsman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创新,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增长。
融资约束研究综述

Liaoning Economy一、融资约束的成因根据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受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相分离,内部与外部的融资不存在差异,即不存在融资约束。
但是,现实中资本市场尚未完善,企业外部投资者与其内部管理层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和经营前景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投资者会要求一定的溢价以弥补潜在风险,使得外部融资成本比内部融资成本更高。
以上假说没有考虑管理层或者其他代理人的私有利益,代理理论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代理理论下,外部投资者为委托人,企业管理层为代理人,代理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做出损害委托人的决策。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投资者可能要求公司向其外部融资活动支付一定程度的溢价,以弥补投资者所承担的代理成本,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增加,引起融资约束。
因此,代理成本被认为是企业融资约束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在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商谈、监督等行为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样可能导致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
二、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一)金融发展金融市场是企业作出财务决策的基本环境,其发展对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是融资约束的重要影响因素。
沈红波(2010)证实,金融市场发展对抑制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导致金融资源增加、资本市场产品增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定规模效应,降低了外部投资者的风险和交易费用,也进一步降低了外部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
二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作为外部投资者,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有利于减轻内外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融资约束得到缓解。
(二)货币政策从宏观角度考虑影响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货币政策。
目前,关于这一研究的结论比较统一,即货币政策越宽松,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融资约束是企业面临的一种常见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困难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解决融资约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
针对这一主题,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启发进行深入的探讨。
1. 融资约束的内涵和特征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筹集外部资金时所面临的种种限制和障碍,这些限制和障碍可能来自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产业周期的波动等多种因素。
融资约束的主要特征包括: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融资成本高昂;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方式单一等。
融资约束的存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扩大规模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2. 融资约束的度量方法针对融资约束的度量,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方法。
最常用的莫过于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测算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融资成本等指标,来评估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
还可使用一些定量模型,比如投资-现金流比率模型、企业融资结构模型等,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评估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
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融资约束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者们认为,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状况等;外部因素则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金融市场状况、政策环境等。
行业特性、地区差异等也会对融资约束产生一定影响。
缓解融资约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策略。
4. 缓解融资约束的途径面对融资约束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缓解途径。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环。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鼓励金融创新、优化政策法规等也是缓解融资约束的重要手段。
引导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培育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等也是有效途径。
融资约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但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政策干预,是可以有效缓解和解决的。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融资约束是企业在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和约束的现象,是财务约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许多情况下,融资约束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企业的投资、创新和扩张等活动。
对融资约束的研究成为了财务经济学和公司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融资约束的本质、影响及应对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融资约束是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融得所需资金的现象。
融资约束的存在主要有三个理论基础,即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市场失效理论。
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异,导致企业内部和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异。
由于内部融资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优势,因此其成本相对较低;而外部融资受到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融资时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融资而非外部融资,也为融资约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解释。
2. 代理成本理论根据代理成本理论,企业董事、管理层等内部人员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而选择保守的融资政策,导致企业在外部融资上受到限制。
这种代理成本会导致融资约束的存在,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增长。
3. 市场失效理论市场失效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原因而无法有效调节资金的供需关系,导致企业在融资时受到限制。
融资约束的存在可以部分归因于市场失效,这也为政府干预和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融资约束的影响融资约束对企业的生产、投资、创新和发展等活动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导致企业的投资规模和速度受到限制,加剧企业的内部融资约束和现金流困境,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融资约束还可能使企业放弃有盈利前景的投资项目,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融资约束也会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和偿债风险,限制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和并购活动,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原因而受到的制约和限制。
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并从中得出启发,以供读者参考。
在融资约束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融资需求的角度,探讨企业为何存在融资约束,二是从融资供给的角度,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融资选择和成本的影响。
在融资需求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将融资约束归因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 (1988)的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融资市场上的外部资金供应商对企业的信息不完全可信,从而导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约束还与代理问题有关,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不融资或者选择不适宜的融资方式,从而造成融资约束。
从融资供给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主要关注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融资约束。
Holmström和Tirole (1997)的研究指出,企业融资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存在贷款保护费的机制,企业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保证贷款得到批准。
银行扩张性的融资供给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金融危机等。
融资约束对企业的融资选择和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Meyer和George (2000)的研究发现,处于融资约束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融资和权益性融资,而对于债务性融资持谨慎态度。
他们还指出,融资约束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利率的提高和融资难度的加剧。
Bates、Kahle和Stulz (2009)的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减少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
从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融资约束是企业实际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
了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的影响,对企业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融资约束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融资约束的本质,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许多研究表明,融资约束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融资约束会限制
企业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地位。
企业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
外部融资,而无法扩大产能、引进新技术或开展市场开拓等活动。
融资约束也会导致企业
的投资决策不理性或过度激进。
企业因为融资困难而过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从而导致投资失败和财务危机。
融资约束还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家精神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融资约束可能导
致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集中,从而削弱了企业的治理效能和风险管理能力。
融资约束也可
能抑制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融资约束会使企业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和回报,从而减
弱了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融资约束对企业的投资、创新和发展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建议。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担保、减税优惠和创新基金等政策措施,以鼓励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企业应优化资金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强治理效能,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
学术界应加强融资约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研
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融资约束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影响机制,以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和政策建议。
19453689_融资约束研究综述

Liaoning Economy一、融资约束的成因根据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受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相分离,内部与外部的融资不存在差异,即不存在融资约束。
但是,现实中资本市场尚未完善,企业外部投资者与其内部管理层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和经营前景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投资者会要求一定的溢价以弥补潜在风险,使得外部融资成本比内部融资成本更高。
以上假说没有考虑管理层或者其他代理人的私有利益,代理理论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代理理论下,外部投资者为委托人,企业管理层为代理人,代理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做出损害委托人的决策。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投资者可能要求公司向其外部融资活动支付一定程度的溢价,以弥补投资者所承担的代理成本,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增加,引起融资约束。
因此,代理成本被认为是企业融资约束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在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商谈、监督等行为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样可能导致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
二、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一)金融发展金融市场是企业作出财务决策的基本环境,其发展对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是融资约束的重要影响因素。
沈红波(2010)证实,金融市场发展对抑制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导致金融资源增加、资本市场产品增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定规模效应,降低了外部投资者的风险和交易费用,也进一步降低了外部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
二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作为外部投资者,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有利于减轻内外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融资约束得到缓解。
(二)货币政策从宏观角度考虑影响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货币政策。
目前,关于这一研究的结论比较统一,即货币政策越宽松,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与启发融资约束蕴含着不同层面的行为限制和财务限制,是企业为了维护其财务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约束,也是针对利益冲突的应对性管理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理论构成、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启迪意义。
一、理论构成融资约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财务限制,认为企业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和资本结构。
进入21世纪,众多学者开始从行为限制、约定限制、法律制约等不同角度构建融资约束理论框架。
具体来说,融资约束可分为内部融资约束和外部融资约束。
内部融资约束指企业内部因素的所致限制,如管理者的贪 rent-seeking 行为、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融资约束则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运作制度、审计、评级等第三方制度安排。
二、影响因素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涉及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环境。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1.企业自身因素。
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会影响企业融资的能力和成本。
此外,企业规模、成长阶段等也会影响债务融资的难易程度。
2.商业环境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竞争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均会对企业融资产生影响。
行业景气程度、政策环境等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渠道、成本,进而影响其融资决策。
3.法律政策因素。
外部融资约束包括法定限制、市场制度安排等,如企业法律地位、政策环境等因素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测量方法测量融资约束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观察试图融资但失败的企业的比例;另一个是使用主观问卷收集数据,并基于特定的模型框架下来进行回归分析。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1.试图融资但失败的企业比例。
这是最常见的测量方法。
通常采用债务融资比例、流动资产比率、营运资本比率或现金比率来评估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
2.问卷调查。
该方法通过制定特定的问题或问卷调查来获取企业从业者对融资约束的主观认知和评估。
3.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财务融资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门且重要话题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对有关融资约束问题的文献进行理解梳理,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融资约束研究进行分析和回顾,进一步查寻,汇总了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问题和衡量方式。
特别是在有关融资约束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西方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其各方面的理论基础问题和衡量方式也是有偏离中国国内情况的大环境的,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企业金融约束相关问题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经典的财务理论(Modigliani 和Miller,1958) 认为,在一个理想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的外部资本融资和内部资本融资之间并无太大差异而是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因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不会受到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只与企业的投资需求有关。
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理想金融市场。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资金(IPO)、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活动所以也称为股权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债权融资活动所以也称为债务融资。
尽管有很多的融资渠道,但在现实的取得资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即为融资约束。
一、融资约束基础理论(一)、信贷配给理论Baltensperger(1978)将均衡信贷配给定义为:即使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价格条款和非价格条款时,其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的情形。
Friedman(2002)将信贷配给定义为:一些经济主体得到了贷款,而明显相同的经济主体想以同样的条件申请贷款却得不到。
Roosa(1951)强调信贷配给现象是由于某些制度上的约束(政府干预)而导致的长期非均衡现象。
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有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会产生信贷配给现象。
即使没有政府干预,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也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
Bester(1985)提出:如果银行同时决定贷款的利率和所需的抵押品价值,存在的信贷均衡将是分离均衡,信贷配给将不会发生。
Williamson(1986,1987)认为: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贷款人监控借款人需要成本,信贷配给现象就可能会出现。
总之,信贷配给理论紧紧抓住了信息和激励两大核心问题,将信贷配给归因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存在,银行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非价格手段对利率的自行控制以实现银行与顾客之间的激励相容,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二)、融资优序理论Myers和Majluf(1984)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pecking order),也称作融资优序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内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
即首先为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Sahlman(1990)和Wetzel(1994)认为:创始企业的融资非常严重地依赖于初始的内源融资、贸易融资、天使融资。
Cosh和Hughes(1994)从控制权角度提出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优序理论,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最后是外部权益资本的进人,外部对企业控制权的干涉也相应逐步达到最大。
Michaelas(1996)认为:企业在建立和成长时期多使用债务融资,当企业逐渐成熟时,其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将逐渐降低。
Fluck(1997)发现威斯康辛州的企业在初创阶段外源融资(债务融资)超出内源融资,企业发展的前7至8年,外源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之后,这一比例又有所上升,是一种“U”形的发展态势。
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一样,两者都是以MM定理为基础,是对MM定理的发展。
权衡理论所比较的是企业债务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但忽略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优序融资理论更注重分析比较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三者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并且考虑到了中小企业的厂长过程和发展阶段,对于研究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更具现实意义。
(三)、关系型融资理论Berlin和Mester(1998)按贷款方式的不同,将银行贷款划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al Lending)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
Berge 和Udell(2002)把将银行贷款按技术区分为财务报表型贷款(Finaneial Statements Lending)、资产保证型贷款(Asset-based Lending)、信用评分技术(Credit Scoring)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
前三类贷款技术是基于银行相对容易取得的“硬”信息,统称为交易型贷款。
Cole(1998)认为:虽然银行更可能对事先存在关系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但当存在关系的时间超过一年时,银行对借款人发放贷款的可能性并不随两者间存在关系的时间延长而递增。
此外,与多家银行保持关系的企业没有获得更多的贷款,说明多重银企关系导致银企关系的价值下降。
Boot和Thakor(2000)研究发现: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对交易性贷款的不利影响,大于对关系型贷款的不利影响,但是,银行对形成关系型贷款的专业化投资在下降,导致关系型贷款的下降和银行业趋同的现象。
所以,银行业的竞争并也不利于建立银企关系。
总之,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根源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高昂交易费用,而关系型贷款正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交易费用障碍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小银行在运用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明显优势。
(四)、小银行优势理论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是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由此产生了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小银行优势论”。
Berger和Udell(2002)认为:关系型贷款也存在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银行规模及组织复杂程度,规模小、管理层次少的银行所面临的这一问题相对较轻,而委托代理链条长,科层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所面临的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小银行更具有关系型贷款优势。
Brickey、Linck和Smith(2003)认为:社区银行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上的比较优势源自于所有权激励。
和大银行相比较,社区银行所有权结构一般具有集中性的特征,社区银行的基层经理一般可以得到更好的所有权激励,因此他们会付出较多努力来收集软信息,并会以与股东目标基本一致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信息。
DeYong、Hunter和Udell(2004)则认为,银行规模、信息类型以及产品标准化程度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小银行擅长运用软信息提供个性化产品以塑造自身特色,而大银行适合运用硬信息生产标准化产品以达到规模经济,这也说明小银行具有关系型贷款的优势。
总体来看,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和经营小企业贷款上的优势,将使其在由放松金融管制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空间。
相反,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而在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所以大型银行将专门从事基于“硬信息”的标准化贷款。
二、融资约束的衡量方式(一)、股利支付率根据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上的内外部资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观点,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高,低股利支付隐含着公司对内部现金流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因此,公司面临的非对称信息程度与其股利政策有关。
具体而言,低股利支付的公司的投资支出可能受到较严重的融资约束。
(二)、投资- 现金流敏感性为检验融资约束的存在,Fazzari、Hubbard 和Petersen(FHP)(1988)对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 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发现低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即受融资约束较严重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高,后来Fazzari 和Petersen(1993)、GileMst 和Hinunelburg(1995)证实了FHP 的结果。
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变量选取、公式选择、样本采集和考察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分为正、负相关关系两派。
Cleary(1999)扩充了KZ(1997)的研究样本,研究结果支持了KZ (1997)的观点。
冯巍(1999)对国内对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作了开创性研究,发现现金流对每股分红低于0.05 元的公司、非国家重点企业的公司的投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从而得出这些公司面临融资约束。
冯巍的研还带动了国内学者在公司的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方面的讨论。
(三)、公司规模Devereux和Sehiantarelli(1990)根据资本存量的真实价值来衡量公司规模,而Athey和Laumas(1994)根据股权资本账面值来衡量公司规模,这两项研究的结论表明:大规模公司相对于小规模公司具有较低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即公司规模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低。
国内学者全林、姜秀珍和陈俊芳(2004),赵剑锋和伊航(2006)也得出一致结论。
(四)、现金- 现金流敏感性基于学术界对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的背景,Almeida等(2004)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由于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同样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而现金是一个金融变量,采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来研究融资约束问题可以回避一些质疑,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证上均有效的检验方法。
研究发现:对于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来说,企业将更多的从现金流中提取现金增加现金持有量和企业的流动性,以便于未来投资,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度显著为正;相反,对融资不受约束的公司来说,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度则应该显著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