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艺术娱乐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请你结合艺术史谈谈你的看法 撰写:万东平

14试题: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撰写:万东平世平史寡——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不平衡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出自清代赵翼《题遗山诗》,该句恰切的表明了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往往内在的情感郁积有助于诗人“兴与怨刺”,抒发更为动人的情感。
纵观中西艺术发展史,我们观得,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往往有着极为微妙的、细腻的关联。
同样,艺术的生产往往受限于物质生产能力,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生产与之相适应。
笔者以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亦存在有不平衡性,物质生产的萎靡往往激发艺术创作力,并未艺术创作带来鲜活素材。
一、纵观历史今天的科技发展远胜以往任何时候,但我们却再难通过学古回到盛唐之音时的璀璨与辉煌;我们也难通过仿古再回宋时绘画之境界与高度;我们亦很难通过临摹王羲之之《兰亭集序》再回魏晋书法之巅,亦难得其骨法端劲;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为混乱,人民最为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的时代,他们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潇洒风骨中自有智慧与精神风貌的彰显。
而纵观西方,如今更是远超文艺复兴之时的成就,但每每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蒙娜丽莎》一旁时,不禁被其神秘的微笑所吸引驻足,颜料通过穿行千年的空气向我们散发出它的活力与魅力,那时光彩照人,此时亦熠熠生辉。
二、横看大千我们从中亦得其不平衡发展之实,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一定时期的生产和经济凋敝反而催生出了永垂不朽的优秀作品。
魏晋风度带着它与生俱来的不凡写就了永恒,虽然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霍乱四起,但却给了穷苦文人以足够思考空间与创作素材,我们今天从竹林七贤的文字中依稀能够触摸到那个火与剑的时代轮廓。
元朝年代,社会分崩瓦解,文人的抱负无以施展,却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了元杂剧的创作者以广阔的空间,元杂剧在这一时期问鼎极致。
无论是曹雪芹的“两句三年得”的艰辛,还是杜工部“感时花溅泪”的惆怅,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物质生产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么说来,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大有深意。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 撰写 万东平

20试题: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撰写:万东平在“兴观群怨”间与孔圣人对话“兴观群怨”是我国一代先哲圣人孔子的重要美学观点,这一思潮对后世影响颇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观群怨”便全面概括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兴”是指艺术往往激发受众精神,使其为此而感动、奋发,这是因为艺术的情感性所决定的,这是艺术美的存在标志。
“观”指艺术使人们从有限的质素与因子中提炼出和了解一个特定时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群”指艺术在社会中引发感想与共鸣,从而完成“跨越时空”的交流。
“怨”指艺术中所表现的不良因素亦会使人们产生不悦的情感态度。
笔者将从艺术的感兴功能、艺术的认知功能、艺术的交流功能及艺术的怨刺功能四个方面展开摅论。
一、艺术的感兴功能谈及“兴”,我们便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索得美的剪影,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之美,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孤寂壮美,抑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雄壮之美,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借此,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情志。
二、艺术的认知功能谈及“观”,我们可以从艺术发展史的雄关漫道中了解一个个时代,一个个故事、从扬州八怪的作品中,我们见得他们所生活时代和社会的状况,其绘画风格与绘画内容更是深受社会与时代的影响。
从伦勃朗的画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与英雄气概浓郁的《夜巡》中,我们得知,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探索科学真理的崇尚与英勇斗争的气魄及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巴比松画派笔下的诸多作品中。
我们学得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相处,并从中“窥”得那个时代发生在巴比松小镇的点滴故事,对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研究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三、艺术的交流功能谈及“群”,我们在诸多作品中完成了与创作者的“无声”对话与交流,从贺贻孙的《诗筏》中,我们通过“盛唐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完成了与贺贻孙的交流,无论是否观点趋同,其思想与汝思想已经发生了交集与碰撞。
论述你对艺术形象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07试题:论你对艺术形象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浅谈艺术的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美与审美都是抽象的、人脑中的概念,我们从一件艺术品中汲取美的因素往往取决于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事物。
因此,为了更好的感受、保存、交流,我们便需要将抽象的事物物化为实际客观可感的具体的形象。
笔者将从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主观与客观统一、艺术形象真实与假定统一这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家或创作者往往将心中所想投掷于具体的物,如郑燮经过体验,将自然界中的竹物化为纸上之竹。
以线的艺术——建筑为例,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常表现宗教内容,具体说来便是人们对于神权内容的表达,哥特式建筑往往表现为直入云霄的压抑之感,这一建筑形式与这一寓意内容的结合很好的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意义所在。
相反,中国建筑却讲究平面空间的无限拓展延伸与古代王权广阔的意义象征相结合,这一点,在《阿房宫赋》便有体现。
创作者很好的将艺术形象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作品上。
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品字体精美,布局甚好,其中的内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也是极美的句子,如此一来,也使得《兰亭集序》享誉百年。
二、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鲁迅笔下的人物个个儿鲜活、真实,其中阿Q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阿Q身上有多重性格,作为阿Q本人,他身上有鲜明的农民质朴精神,读者观之,亦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身影”,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中又有别于他人的个性。
再如宋元山水画,虽均是线条艺术,其共性都是对于山水的创作,但论及侧重与个性,我们亦可发现每个画家又有不同,李思训、王维、荆浩、关仝、王希孟均为山水画家,但李思训擅长金碧山水,王维见长于水墨山水,而王希孟则擅工青绿山水画。
虽然都是写意,但每位画家的笔法却不尽相同。
三、艺术形象主观与客观统一清代文论学家章学诚将形象分为了:“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前者为客观物象,后者为主观之象。
结合作品,论述你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08试题:结合作品,论述你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思路:审美性体现在人对现实美的认知审美性体现在人对艺术美的创造审美性体现在人对审美对象感受的“言”、“象”、“意”三个层次上。
撰写:万东平漫谈艺术审美性艺术美是创作者以合美的目的性与合美的规律性而创造出来的,审美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属性。
人们除了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享受外,还会付诸行动创造出合美的目的性的对象,即艺术。
与此同时,审美性往往集中于“言”、“象”、“意”三个层面。
一、审美性体现在人对现实美的认知现实美是指现实中的美。
这当中包括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两个部分。
首先,自然之美是指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的景物之美,无论是日升日落,山河映像,还是江海湖泊,山川日月,这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且将这样的自然之美幻化为我们心中的“为我之美”。
其次,现实美还包括社会美,社会美是指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社会中,因各类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美,这其中包含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扬、邻里互助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生而为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都饱含美的质素,我们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就可从中汲取出美来。
二、审美性体现在人对艺术美的创造艺术美比现实美更为集中和典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和创作者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将生活中的事物以更加集中和凝练的方式创造出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趣。
人们按照合美的目的性,依照合美的规律性创造出各类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柔和饱满,无论是兼顾设计感与实用性的家具设计还是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给我们以全新的、美的体验。
诸如一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给人以中西通融的设计感,在博物馆中完成中西交流,在给城市带来别样风采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以更为审美性的态度去追求生活。
三、审美性体现在人对作品感受“言”、“象”、“意”三个层面上。
“言”为事物的形式之美。
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在作品《星空》中呈现了夸张的美感,卷曲回旋的月亮、星星及夜空形成了巨大的漩涡,而夜空下的村庄、树木却安静处之。
论艺术和宗教关系 撰写:万东平

18试题:论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撰写:万东平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艺术与宗教都是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的关照与反映。
谈及艺术与宗教之关系,我们总是于灵府间“跳跃”出那一张张镌刻于石壁上的佛陀世容,无论是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是大漠敦煌的敦煌壁画,亦或是甘肃天水的麦积石窟都向今人诉说着一张张佛像音容背后的故事。
就此笔者以为艺术对宗教、宗教对艺术均有着相互渗透的浸润与影响。
一、艺术与宗教之别同为人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宗教有着相同之处,即二者都是对于生活与社会的全面的、广泛的反映与表现;此外,艺术与宗教都是对于情感的泄导与表达;最后艺术与宗教都能给人以心灵抚慰。
除了关联之处外,二者亦有区别。
艺术对生活的反映是真实的,而宗教则是歪曲的。
宗教要求人心去感悟并不存在的世界,而艺术则是对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亦有:“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说法。
二、宗教影响艺术放眼于文艺史,我们可归纳得知,宗教对艺术有着促进作用与限制作用。
在促进方面,我们从汗牛充栋的石窟壁画中便可知,宗教这一虚幻的意识形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着眼世界,无论是柬埔寨的吴哥窟,还是印度的泰姬陵,或是伊斯兰的清真寺均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素材与源泉。
而诉及宗教对于艺术的限制作用时,我们亦可从多如牛毛的现实中认知到其对于艺术的束缚;在中世纪欧洲的教会中便常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及宿命论等,这便导致大量低俗、有损于人的作品湮没艺术,使艺术沦为宗教的婢女和工具。
三、艺术影响宗教无论溯及人类起源,还是历史年轮行至今日,艺术都与宗教有着关系,在《美的历程》中,我们见得原始社会人类在尸体旁撒红粉的行为,这如火般炽热的巫术礼仪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
而其用于占卜或巫术祭祀的原始歌舞更是坚若磐石般由根蔓延伸至茎叶,这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参与宗教活动的具象化体现。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还表现于其对宗教的宣扬与夯实上,我们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壁画中看到了宛若星河的佛陀世容,其为宗教宣扬者教化人类的工具和方式。
结合艺术史例,谈谈你对艺术教育功能的理解。 撰写 万东平

21试题:结合艺术史例,谈谈你对艺术教育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艺术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其具有教育功能,我国儒学大家孔子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数则能把这种感发变为行为规范,而音乐则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操。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柏拉图更是表示戏剧对人有莫大影响,如悲剧、喜剧都会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
笔者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鼓舞人、影响人,坏的作品亦有弊端。
笔者以为艺术的教育功能常体现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情感人三个方面。
一、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的观点,比如在主旋律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没有说教,没有用语言直呼自己如何爱国,而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去展现,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响应,思想完美地融入艺术形象中。
再如微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作品通过对中国古文物的全方位、立体而有趣的解读,使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在获得知识、身心得以休憩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美的内核。
再如主旋律作品《潜伏》中,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今天的来之不易,而不是通过干瘪无趣的说教去“教化”人们,转以用有血有肉的革命形象去传达作品的思想,使人们更易接受。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的展示,用“美味”的镜头语言将食物中所蕴含着的中国民俗、人情、环境等故事展现给观众,使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饮食习惯和人文情怀,在娱乐的同时教育着欣赏者,这不就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体现吗?二、潜移默化好的作品使人产生崇拜感,从而产生向后世学习的动力。
如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笔下的《文心雕龙》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他的风骨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讲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其中风骨论中的“风”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应表现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而建安文学便是既饱含思想感情而又有刚劲之语言的一种文学风格,因此,我们也常常称建安文学为建安风骨,这么讲来,好的作品确实可以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

01试题: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造境”与“写境”——论艺术创作的表现与再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作《人间词话》中便有“造境”与“写境”的论述,是对于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的集中探讨。
笔者以为,再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关照与反映,而表现则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与抒发。
笔者将从二者的统一性、侧重性与流变性三个方面展开一一摅论。
一、统一性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关于再现与表现便有“咏物”与“咏怀”统一的论述,而诉及王国维的作品,其间更有关于“造境”与“写境”统一的论述。
1.“造境”之中有“写境”“造境”之中有“写境”亦是表现之中有再现。
一代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第七封印》是其表现艺术的扛鼎之作,其中饱含创作者对生命、死亡以及宗教的反思与思忖,甚至有“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拷问,但作品亦展现了英格玛伯格曼所生活的时代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状况,创作者节选了生活的片段加以提炼和改造,进行艺术创作,这当中纳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即选择的是这一段而非那一段生活。
这便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而阿伦·雷乃的帧幅流淌中也充分展示了内心的诘问之词,在《广岛之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亦看到那个战争年代,曲折苦难的社会状况。
这当中既有创作者的主观加工创造,同样也是对客观片段的详实刻画。
2. “写境”之中有“造境”“写境”之中有“造境”亦是再现之中有表现。
老舍笔下的《茶馆》向我们逼真再现了清末年间、军阀割据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动荡不安社会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多舛命运,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再现与描摹,但亦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倾注与宣泄,表现出了老舍对于时代、对于人民、对于社会的同情。
而诸如此类的示例不胜枚举。
总之,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没有机械复制而不投入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枯燥无味的作品。
二、侧重性由于艺术门类及传播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艺术对再现和表现各有侧重。
艺术的力美化人生艺术创作的乐趣优秀范文

艺术的力美化人生艺术创作的乐趣优秀范文艺术的力量:美化人生,创作的乐趣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能够与人的情感联系紧密的创作形式。
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借助美的力量,探索生活的意义,赋予生活以美的价值,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也能够获得创作的乐趣。
本文将从美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如何美化人生,以及艺术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一、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艺术作为一种具有表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追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与价值:1. 美的感受与表达: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形式、色彩、音乐、文字等手段,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无论是绘画中的色彩斑斓、雕塑中的自然流畅、音乐中的和谐旋律,亦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之美,都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的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2. 情感的宣泄与抒发: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外化,也是人们情感的共鸣。
无论是追求理性的思考、表达爱恨情仇,亦或是对社会问题、人生哲理的反思,艺术作品能够让人们得到情感上的宣泄与抒发,从而有效地调节情绪,化解心理压力。
3. 人文情怀的传递: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体的情感表达,更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类历史、人性弱点与美德的小说、散文等,能够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加强人际关系,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二、艺术如何美化人生艺术美化人生并不是一味地将现实世界描绘成美好的样子,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选择和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风景背后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1. 浸润心灵的审美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琐事与压力而疲惫不堪。
而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一部电影、一首音乐时,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我们独特的审美享受,使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与放松。
2. 启迪思维的智慧之光:艺术作品常常通过一种鲜明的象征性表达方式,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善美。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剖析与思索,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促使人们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问,达到智慧的启迪与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试题:谈谈你对艺术娱乐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艺术之所以以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因其具备美的特质与质素,这些美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诸如耳、眼、身等感官享乐,也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满足。
笔者以为对艺术娱乐功能这一问题应以辩证的方式去分析和看待。
我们既要认识到艺术娱乐身心的益处,也要力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度的把握。
一、正视娱乐功能
我们应正视艺术的娱乐功能,并从中汲取出美的灵魂来。
听嵇叔夜之《广陵散》我们获得听觉与心灵的享受,无声之处胜有声,从零散的音符中,我们听得“大音希声”的境界来。
观宋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们获得视觉与心灵的空灵美感,由实生虚,虚实相生的勾勒中,我们观得“大象无形”的意蕴来。
凡此种种皆给人以感官享受,使人从“禁锢”与“压抑”中解放出来,这也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与作用所在,先秦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中就明确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这亦是对艺术娱乐功能的解读。
再如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观,贺拉斯意为将教育放置在娱乐中进行,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与吸收,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若是单单赏画便很难从中读出什么“乐趣”来,倘若将《富春山居图》以3D动态画面呈现出来那便“趣从中来”了,仿佛山明朗了,风吹树叶沙沙,水声也渐似从画中流淌出来,这便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实在的美感。
再将画中的各类题跋一一品读,其画的“滋味”亦立刻从画中浮动出来了。
因此,我们从艺术中获得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消除了劳苦工作中所产生的疲倦。
二、保持“度”,防止娱乐过度
正如马克思的量变质变理论,艺术中的少量摄取往往使人精神倍增,若是量多,便有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的可能,只停留在肤浅的感官享受而疏于灵魂的滋养就会带来弊病。
早在古代,人们便意识到了过度娱乐的危害,于是有了《乐记》中“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的文句。
再溯及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有了反娱乐化审美
的倾向,那些柏拉图“理想国”中易让人沉溺感官享乐的诗被清除,剩下的都是真正滋养灵魂培养高级情感的诗。
现今的电影艺术中,往往过于追求所谓的“大场面”,这些看似“大”的场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人的感官享受被极大的满足,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人们仅仅停留于“大场面”之上,反而少了对于精神内涵的思考,这样的“娱乐手段”无疑会稀释观众的注意力。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封面上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大脑,没有思考的娱乐方式将会极大促使文化灭亡的厄运。
艺术娱乐不应只有“知”与“情”,而是应该兼含“知、情、意”,并利用艺术作品中那些美好的“意”去激发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艺术的娱乐功能,以客观辩证的方式来判断艺术的娱乐性。
全文共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