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生活越来越多地成为女性关注的焦点。
而与此同时,消费主义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开始积极参与消费并追求物质享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都市小说应运而生,并对社会风气和女性主体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篇文章将以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都市小说为切入点,探讨其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关系,揭示女性在都市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与挑战。
一、女性都市小说的特点与发展1.1 女性都市小说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文坛主流仍然以男性作家为主导,女性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对都市生活的浓厚兴趣,女性都市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这类小说着重描绘女性在都市环境中的生活和情感,突显女性主义的观点和思想。
作品中的女主角多为在职场中奋斗的女性,她们积极主动、独立自主,追求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
1.2 内容与主题的关注点女性都市小说关注女性的情感、婚姻、家庭、事业、友情等方面的问题,力图表现女性在都市环境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其中,职场生活和爱情婚姻是最为常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绘制女性职场的残酷竞争和压力,展现女性在事业追求中的奋斗和成长;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凸显女性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与冲突。
二、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关系2.1 消费主义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消费主义文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开始积极参与消费,对时尚、美容等领域的追求日益显著。
女性都市小说反映了女性消费主义的一面,描绘了她们对时尚潮流、名牌商品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女性在小说中展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2 消费主义对女性关系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关系的影响也体现在女性都市小说中。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常常以消费作为彼此交流的方式,通过购物、打扮和旅游等活动来维系友谊和增强彼此间的情感。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论文摘要: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
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中解脱出来而浮出当代文化历史地表。
论文关键词: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个人化写作;生存体验;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写作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在发展中也确立了新的主题,那就是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对个体重要性的挖掘。
女性作家更多关注的是女性自身的问题,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她们回避宏大叙事,遁入内心世界,转向个人生活的琐碎叙事和内心情绪的宣泄释放,以女性绵密细致的情感抒写自我的生存状态,以赤裸的情感向读者传递强烈的感性冲击力。
在社会文化转型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女性作家开始用一种与传统叙事视角相区别的眼光重新审视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采取极端的文学形式对传统、现实、父权秩序进行颠覆,她们从性别角度出发,以纯粹的女性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们宣称要用体现女人差别的创作方法来写作,通过女性经验的开掘来解构父权制的二元对立思维。
基于这种女性意识的整体自觉,出现了对被遮蔽的女性经验的自我解读和对身体、性的大胆表述,企图破解男性神话、颠覆男性中心社会建构的政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私人化的女性写作。
1990年代的女性写作对男性话语、主流叙事进行批判、颠覆与解构,遵循了“恋父一惧父一弑父”这一叙事程序。
徐小斌的《羽蛇》中为羽梦打开生命之门的是她的父亲:“父亲的手在烫着我的头皮,撞击着我埋在最深处的渴望,但我知道那是一个深渊,一个永远填不满的伤口,那是永远也碰不得的伤啊”;而陈染、林白笔下的女性始终对“父亲”存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对“父亲”的排斥与依恋,惧父与恋父情结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化规范对女性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遮蔽,无论是《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林多米,还是《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家庭的破裂、父亲的缺席使一个女孩未能顺利地完成人生的成长。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小说、诗歌等传统文体中,也体现在戏剧、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90年代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个性化与多样性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
五、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9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六、艺术创新与探索90年代文学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的变革、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意象的运用等,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七、结语总之,90年代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人性的挖掘,也有对社会的批判。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word精品文档6页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后现代特征一、女性写作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拉康将语言和整个象征序列追溯到对依赖母亲的基本压制,根据这种分析,语言本身总是男性的。
按照拉康的这种说法,语言总是以父亲的名义(In-the-Name-of-the-Father)讲话。
西方“女性写作”的思想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露西·依利格瑞还有埃莱娜·西克苏三人有关,她们跨越各种文艺类型——从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到文学和社会批评再到诗歌、戏剧和小说,在大量书籍甚至更多的文章中,探索了“女性写作”的可能性。
所谓女性写作,大家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以女性视角来表现女性世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
这包含三层涵义:1、创作主体为女性作家。
2、主体采用女性视角来挖掘生活或者内心世界。
3、创作客体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种种特点,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将各种矛盾冲突交接融合,致力于展现新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路历程,以一种冷静的叙述者或者旁观者的视角,关注社会以及女性的命运和未来。
总体说来,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分为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社会复合型,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为主要代表。
《情爱画廊》、《长恨歌》、《大浴女》在强化女性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在小说中综合了诸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了较为厚实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呈现出某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和气质。
第二,私人密语型,以陈染、林白为主要代表。
从小说叙述的内容来看,私人化写作所要表达的是作家个人的私人经验、意识和某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从写作方式来看,私人化写作大多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意识流”式的娓娓道来,不是长篇长篇的宏大叙事,不时穿插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依据思维的跳跃式流动,用零散的状态和情节指向终点,这个终点往往是精神的解放、心路历程的开阔和理想的实现等等。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9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 多元化: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传统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也有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尝试和创新。
2. 深入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0年代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深入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尊严和价值等问题。
3. 强烈的反思意识: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4.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90年代的文学作品也呈现
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既有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新诠释。
5. 语言创新和实验:许多作家在语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尝试用新的语言形式和技巧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得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独具
特色。
6. 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9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进行
了深入的关注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时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7. 形式创新与探索:许多作家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形式限制,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总体来说,9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主题、风格、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坛上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在多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价值,本文将就其主要特点和贡献进行论析。
一、主题突出,关注女性命运90年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也反映在了女性文学创作中。
女性作家们把目光放在了女性身上,关注女性的命运。
她们用自己的笔,阐述着女性的世界、女性的内心和女性的生存状态。
女性文学作品中,常常都充满了对女性的关怀、关注和呼吁。
比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女主角柳薇为了有源源不断的钱,竟然选择了投身妓业。
而张抗抗的《一朝春尽》所描写的则是孤女芹子在封建家庭中的苦难,她们描写的是女性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和无奈。
二、形式策略多样,多用、多元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形式策略非常多样,很多作家们也在作品中尝试多种写作方式和手法,以达到更好的娱乐效果。
比如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他在这部作品中采取了“通俗而不俗”的写作风格,用生动活泼、富有新意的故事玩味颇深,使读者对其中大多数女性都拥有多个姘妇的震惊和感叹兼具。
而韩素音的《玩手机》则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在其融合了诗、散文和传说的叙事风格中,令人耳目一新。
三、关注社会现实,受之影响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很多作家都夹杂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其中部分作品聚焦于中国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审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让读者更深切地了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
比如席绢的小说《候鸟离奇谋杀案》,她通过对瑞安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90年代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城市的生活态度和变革,并用新的表达方式对人物、情节和风格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展开。
此外,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巫绣友的《十三妹》则是以历史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命运和人格解析。
在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两位女性作家为读者呈现了两幅不同的历史画卷。
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

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90年代是女性写作领域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身份和处境,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本文将探讨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趋势、主题及其影响。
一、主要趋势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多样性。
女性开始探索和表达更多元化的经验和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女性的身份和处境。
这些女性写作包括不同的体裁,如小说、诗歌、自传、随笔等。
此外,女性写作者也开始展示出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呈现出更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和个性魅力。
二、主题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题是多样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家庭、性别、身份和文化。
女性写作者开始关注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
而在性别方面,女性写作者则探讨了男女之间的力量平衡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女性写作者还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尝试探索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
此外,女性写作者还关注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并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尊重。
三、影响90年代女性写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女性写作的表达和探索,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和独立性。
女性作家的创作也开始被更多的读者所关注和认可,进而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风貌。
通过女性写作的反思和表达,社会和文化也逐渐意识到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90年代女性写作代表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
在女性写作的引领下,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通过文学为社会和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试论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文摘要: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
1990年代女性作家在文本创作中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对自我的理想化和自恋倾向。
这里的自恋,不是心理学或病理概念的重复,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把自己理想化并追求这个被自己理想化了的自我镜影。
透过理想化的自我镜像,这些女性作家不仅通过躯体触摸获得了某种自我肯定,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层面上也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充满智慧、灵气、敏感的年轻知识女性,它们虽外表脆弱,但内心却孤傲卓绝,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如《与往事干杯》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蒙蒙的爱怜和近乎膜拜的”爱情”,《私人生活》里的老师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纯真敏感独特的倪拗拗压抑的爱慕。
这些女性生活在男性爱的围护里,处于被敬仰、被崇拜的地位。
陈染对此直言不讳:“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单纯。
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因为她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
”(《私人生活》)可见,无法找到合适伙伴而引起的自恋,是因为“单纯与美丽”,是由于“孤独”。
所以,在陈染、林白的文本中,自恋是心理空间和生存空间幽闭的产物。
在陈染、林白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见“房间”这两个字。
这里的“房间”是女性特有的“活动居所”,也是男人无法进入的“禁地”。
它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意味着区别于男性主流世界的边缘与“个人”之地,它以其幽闭性与隐秘性构成了女性世界隐喻与隐语的空间,成为女性自立与自闭的同在,给女性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说:“我一直渴望单独住宅,这是一个人可以进行内心生活的前提。
”外部世界带来的挫折与伤痛最终使她们日益退缩于自己独处的幽室,甚至是那个小小的浴缸。
在这样一个更小更封闭的空间里,倪拗拗才能得到水样的温暖,浴缸成为一种女性话语的孤独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9O年代女性小说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2O世纪9O年代几位著名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坤及2O 世纪7O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文章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极强的个性特征与“私人化写作”、准自传体形式与自恋情结。
一、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
“女性写作”在90年代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已成了90年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
这种写作实践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
它不仅标志着90年代审美意识的剧烈变化,而且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的时代,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趋向作为一种叙述姿态,它打破了大一统的主流话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在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个人化、人性的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为叙述、文体风格乃至写作方式带来了新的自由度、新的文化、新的人文内涵。
对于个人化极强的“女性写作”,我们抛开人们争执纷纭的关于“女性写作”中的“躯体写作”、“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欲望对象化”、“摧毁男性写作的霸权”num.等人文话题暂且不论,而从文体意识、文体创造的角度讲,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作家能把写作当作一种文化使命,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和话语方式,注重性别意识,打破以往外在的文体规范并将之内化成为内在的文体意识,进而在文本写作中转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个进步。
具体地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玻璃虫》,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海男的《女人传》,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徐小斌的《羽蛇》,以及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城市小说等无不体现出女性文本中独特的母题、结构、情节、象征和语言。
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发现故事叙述背后所隐含的声音和隐喻的主体自觉〔。
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城市生活,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对世界、生命、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契机,使她们的写作有了新的独特的生长点,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的文化价值、情感诉求、欲望追向、女性内在个性探索、物化现实中的新人生体验等等,都成为女性写作的醒目主题。
特有的女性写作主题和女性表现视角,必然赋予文本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新的叙述语言和形式,小说呈现出男性作家无法取代的风格学特征,改变了以往女性文学的艺术形态。
二、极强的个性意识与“私人化写作”
与女性诗歌相比,中国女性小说在90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在文学失去轰动以后仍能不断引起新的轰动效应,得益于女性作家们极强的个性意识。
90年代的女性写作强调主观化的视角,叙事主要体现为“个人记忆”风格,用以表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及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奠定了她在90年代女性写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小说处处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和通常性,把女主人公当作一个公共性的人物来写。
上海的许多市民家庭的女儿都是王琦瑶,在相同的生活氛围中成长,又有大同小异的女儿家的梦幻,终其一生,除了最后的死亡,她生活得一直很平淡。
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王朔”的徐坤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白话》、《吃语》、《梵歌》、《斯人》、《热狗》、《先锋》等作品,并且以一种颇有力度的调侃反讽,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的若干可笑之处,将那种迁腐保守的知识型假面具加以剥离,从而致力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还原。
徐坤的小说擅长于从当代文化的矛盾荒诞中,去写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无奈无聊,及其所谓文化精英们的病态生存方式。
她既看到了在政治文化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面具,以及他们所难以承认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精神人格的阉割和压抑。
ai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非真实的心态和存在的荒诞感。
他们总是在政治社会、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中被甩出轨道,成为多余人。
徐坤并
非是要像王朔一样以贬损知识分子为乐子,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写作剥离知识分子的假道学面具,使新一代知识分子能起码正视自己受伤的灵魂,清理一下自己在商品时代已丧失了太多精神自由的地基。
徐坤的小说并没有太多的精神指向性或哲学话语意识,所以不存在精神拯救间题。
她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女性世俗语言的成功。
她以一种冷静的锐角人思方式楔进人物的心灵和不合理的现实环境,通过独特的语言,将一切做作的媚俗姿态和表演化的愤世嫉俗加以消解。
这种调侃和反讽,使得知识分子存在的悲剧性往往显示为喜剧性,使他们的精神委顿,以一种冷漠的、嘈杂的、拼贴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人称之为话语的“假面舞会”。
另一个在90年代文坛中引起关注的女性作家是陈染,她的私人化写作表现了极端化的个人体验。
陈染的《私人生活》为“私人写作”进行了命名式的界定。
私人当然是与公众化群体化相对照的,90年代陈染们张扬“写我”和“我写”—我写我,我写我身。
她表达的是个体经验,与社会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伦理具有相当差异性。
处于相当隐蔽的私人经验和空间,导致她的写作大多采取了一种“新历史”的个体传记的幽闭形式,或自己的下意识无意识的琐碎回忆和零乱的整理。
陈染的小说将自己放置于边缘处境:不写主旋律大叙事,只写小我一己的窥探;不代国家、代他人立言,只写自我的小世界;不写启蒙救国,只写个人那份相对狭小的天地。
无疑,这样的写作实在难以逃离误区,但在大话、套话、谎话、黑话连天的时代,这种选择也充满着新的意味。
这种疏远于精神本质只面对身体肉体的实际状态的写作,无疑使作家所理解的真实世界和生命意义,都与过去有了相当大的差异。
也许这种趋于小我的真实的写作或私人化写作的文学史意义,并不在于她写了“私人”话语,而在于她在公众大话语盛行的时候,拓开了一种独特的私人经验,并将这种私人经验的合法性在90年代欲望化浪潮中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人们赞赏也罢,贬斥也罢,私人化写作的误区盲点事实上是与其合理意义并存的。
它将在一元化的写作处于休克之中时,突出另外一种多元化写作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灵肉撕裂的代价。
三、准自传体形式与自恋情结
90年代的女性作家的创作往往采取准自传体形式,以第一人称貌似真实地讲述个人经历经验,或虽采取第三人称(隐含的第一人称),但努力将人物的体验与作家形象重叠。
她们被公认为“更新代”成员,迷恋亨利·米勒,追随杜拉斯,熟读普鲁斯特,深受张爱玲的影响。
同时,音乐(例如Nirvana的摇滚)、梵·高的绘画也对她们的创作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几方面的文化基因使她们的作品缠绵着阴柔的调子与亨利·米勒式的反叛与疯狂。
音乐的影响使她们的语言中纠葛着丰富的意象,但却只是情绪的表达没有意义的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