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九十年代文学的环境与背景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第九节 九十年代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九节 九十年代小说
1 中情与爱的曲折遭遇,展现出了时
2 代的变迁和上海的发展变化历程,
从女性视角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 中的附属地位及其悲剧命运,彰显
4 女性的生命意识。
四、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 二:女性写作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 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
• 陈染《私人生活》倪拗拗 •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多米
一、九十年代小说的文化语境
现代人面临着商品、物质和权力等对人 性、独立性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和销蚀。 文学在九十年代由“中心”彻底退居 “边缘”。
二、90年代人文精神之争
• 人文精神“楷模作家”:史铁生 、张承志、余秋雨、张炜 P311-317
• 反讽式写作:王小波P318、王朔 • “废墟” 写作:贾平凹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
《顽主》
于观、马青、杨重不务正业,办 三T公司(替人解难、替人解闷、 替人受过)。对传统规范不屑一 顾,专干荒唐事。 • “顽主”躲避崇高、反抗权威, 生存于孤独的悬浮状态,缺乏精 神支点。
• P323
三、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一: 新生代小说
1、新生代作家
一批出生于60年代的青年作家从个人立 场出发,展示年轻一代的人生与追求、 情感与心态,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那 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 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余华
“活着”就是处于历史边缘的小人物 的终极目标与理想。
“作家要向人们展示高尚”,历经苦 难而又坦然自若地活着,本身就是一
种高尚。
三、创作特色 1、“无我”的叙述方式
以不介入的方式、日常化的口 语,让福贵讲述自己的人生故 事,让人物的苦难不加节制地 呈现出来,使苦难的呈现获得

九十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概要

九十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概要

九十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概要--作者:朱双一原文出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01一、历史和时政:政治文学的发展轨迹解严、强人消逝、反对党建立、“统”“独”议题摆上桌面……80年代的台湾经历了政治上变动最为激烈、快速的年代,相应地,也成为“政治文学”空前繁荣的年代。

进入90年代后,“解严”所释放的政治能量已渐衰减,政治“抓狂”现象有所沉淀,“政治文学”自然也有着相应的潮起潮落,但80年代所开启的一些议题或主题,则延续下来且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

“统”与“独”仍是90年代台湾文坛不能回避的议题。

其中较集中、明显的对抗有:1995年间台大教师陈昭瑛得到陈映真、王晓波、林书扬等呼应的、与若干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外文系教师围绕“本土化”问题的论争;1997年因纪念乡土文学论战20周年引发的由原乡土文学分裂的“统”、“独”阵营的对峙;以及1998年陈映真、吕正惠等对于张良泽“皇民文学论”的批判。

这些论争,都可说是“统”派作家、学者面对“台独”思潮在台岛兴风作浪所作的主动出击,在文坛树起了“统派”的鲜明旗帜。

近年来台湾分裂主义政治思潮的突出倾向是“亲日仇华”。

它一方面将国民党(包括随同国民党到台湾的“外省人”)视为与荷兰、日本等相同的“外来”“殖民”者,宣扬只有脱离中国,才能结束被殖民的命运;另一方面则为日本的50年殖民统治涂脂抹粉,试图以此斫断台湾民众固有的中国情结和民族认同。

台湾当局的头面人物公开宣称的“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被列入中学教科书的《认识台湾》,以大篇幅强调所谓日据时期“日本现代化带来的光明面”等等,就是这一思潮的典型表现。

文坛可说是这一社会政治思潮的重灾区之一,部分作家舞文弄墨,为这一思潮推波助澜。

他们遭到正义人士的批判和谴责,是必然的。

如针对张良泽在《正视台湾文学史上的难题》(注:刊于《联合报》1998年2月10日。

)一文中鼓吹设身处地、以“爱和同情”重新解读40年代的“皇民文学”作品,陈映真等深刻地指出:所谓“皇民化”运动的本质和目标,乃是要“彻底剥夺台湾人的汉民族主体性,以在台湾中国人的种族、文化、生活和社会为落后、低贱,而以日本大和民族的种族、文化、社会为先进和高贵,提倡经由…皇民练成‟……从而彻底厌憎和弃绝中国民族、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把自己奴隶化,对天国输绝对的效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3.
文学:
容 。 文 》 》、 《
(二)文学论争
• 对文学中人性、 人情、 1 、 对文学中人性 、 人情 、 人道 主义的讨论: 主义的讨论: •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 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 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 化”问题。 •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 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 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 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周 克 芹
从维熙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
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 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 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 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 《 化树》 。 文学的思 、 现 和 的 的 《 》是 学 作。 重要作品: 《 《 》、张 《 重的 李国文《 》、 》、 《 · 》
王 晓 明
汪 晖
90年代作家的“存在 年代作家的“ 年代作家的 方式”的复杂情形: 方①“自由撰稿人” ②作家下海 ③重返文坛 兼职诗人” “兼职诗人” 亚文学” “亚文学”写作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 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 为一” 为一” 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
(二)文学论争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 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 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 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 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 的关系 。
刘 再 复
2、文
学论争 的 识, 了 。 。
的讨论: 的讨论 : 文

17.九十年代诗歌

17.九十年代诗歌

西川和海子

。编有《海子的诗》( 1995)、《海子诗全编 》(1997)
西川,海子,骆一禾 知音一遇
诗人的成就


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 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 等。 参加过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5)、法国 巴黎瓦尔德玛涅国际诗歌节(1997)、美国芝 加哥人文艺术节(2002)、德国柏林国际文学 节(2004)等。



出版的诗集有《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1997 )、《西川的诗》(1999), 诗文集《深浅》(2006), 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 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 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 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 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米沃什词典 》(与北塔合译,2004)。
90年代作家的不同立场
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 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意识, 有的则走向广大的民间世界, 有的认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通俗文学倾向, 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 异的私人生活……
新诗的外在冲击


一是人们以实用的、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种非 实用的、心灵性的文学样式,这必然使他们失 望并疏离诗歌; 二是其他文学样式和文化样式的挑战。 这种处境使90年代以来的诗歌在获得了广 泛自由的前提下又成为生存环境最为艰难的“ 边缘性”文体。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九十年代的诗歌环境


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在80年代末 遭到了严重挫折,很多作家都已放弃对社会理 想或时代主题的盲目认同;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了传统意 识形态的陈旧格局,文学无法再继续承担对社 会理想的许诺和表达。(诗歌被边缘化,诗人 大多是“业余身份”,专职的诗人相当罕见。 )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90年代小说

90年代小说

陈染
林白
海男
.
新生代作家企图在文本中表现出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命 本真的愿望,这使其小说对人类生存的关怀中在透出一些 哲理意味。他们以个体生命经验的方式切入对生命的哲学 追问。
新生代小说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局限:精神意义和美感的 缺失、叙述的琐碎和粗鄙化、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窄、自 我的重复和模式化倾向等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是在80年代先锋小说落潮后一种文体 内容的反拨和审美形式的发展相互融合的青春性体 验写作。
对于缺少历史记忆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个人化写 作是缘于对传统文学启蒙姿态的失望,对于政治化、 群体性创作的反感,对于文学崇高责任的躲避。
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关注自我人生, 凸显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欲望追求、困惑心理、人 性挣扎。
.
阿来(1959——,
藏族,出生于四川阿
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主要作品有诗《棱
磨河》,小说集《旧
年的血迹》、《月光
下的银匠》,长篇小
说《尘埃落定》、
《空山》等。
阿来
. 《尘埃落定》,以奇异的艺
术感觉、神秘的叙述风格以 及来自语言和文本深处的那 种独特魅力,为90年代的先 锋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 力。 《尘埃落定》首先打动人的 是它的精彩曲折的故事。 《尘埃落定》在历史破败的 寓言中所表达的那种精神哲 学与生命哲学也给人以深深 震撼。 整部小说如泣如诉,语言纯 净透明,结构单纯整饬。
. 张炜 (1956年——,生于山
东龙口,原籍山东栖霞县), 1980年毕业于烟台师专中文系。 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 言》、《柏慧》、《家族》、 《外省书》、《能不忆蜀葵》 (2001)等。 《九月寓言》(1992)描写一 个叫廷鲅的海滨小村的几代村 民在艰苦岁月里的劳动、生活 和爱情。

9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二)90年代长篇小说的风格:多元的艺术风格
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 • 1)“陕军”: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 • 2)50年代的作家:王蒙、陆文夫、刘心武等 • 3)“知青作家”: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铁凝等 2、西方现代派技巧 • 1)先锋小说:残雪、苏童、余华、莫言、格非等 • 2)新写实小说: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 • 3)“晚生代”:陈染、林白、海男(她们的长篇更注重“私 人性”和“人性”特征,其表现风格更随意,在书写灵性的同 时,甚至无视社会公共空间的存在。)
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 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等, 作为新生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对自 我人生与心态的录写与描绘,以对他们这 代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深刻体验和 生动叙写,成为九十年代文坛的一种景观。 他们虽然在题材的选择、艺术的追求、创 作的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出 生与生活的文化、文学的背景相近,使他 们的文学创作与追求有着许多相近之处。

• •
1、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通俗化的作品 2、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看点”、“卖点”

90年代的大众通俗小说有三大特点:
• (1)台湾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作品被更 大规模地引进大陆。如金庸的新武侠小说,
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新财经小说,高 阳的新历史小说等。
• (2)公安题材创作成为通俗文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纪实的,还是虚
• 新体验小说:是对“新写实小说”的一种发展和 继续,它是在“新写实小说”对真实性的注重基
础上,进一步强化“小说”与“真人真事”的联
系,使小说具有了某种“新闻”的性质。
它要求作家在创作之前亲身体验他所要表现的
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暂时加入到那种生活当 中,以取得与所要表现的人物相同的“心理体 验”,从而使作品更具“现场感”。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1.引言1.1 概述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外在文化的浸润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文化背景。

这种社会变革的浪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拷问。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家们开始表达对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反思,并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其次,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九十年代的作家们敢于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当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呼吁。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叛达到了高峰,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化束缚,寻找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他们以自由的姿态大胆探索,追求个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这种反叛和思考的精神使得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总而言之,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示出了独特的风貌。

作家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拷问,呈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并展示出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和个体的心声,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审视社会的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文章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实验性。

与此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许多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和结构方式。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这种非线性结构往往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进行打散和重新组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进行跳跃阅读,体验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