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9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第九节 九十年代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九节 九十年代小说
1 中情与爱的曲折遭遇,展现出了时
2 代的变迁和上海的发展变化历程,
从女性视角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 中的附属地位及其悲剧命运,彰显
4 女性的生命意识。
四、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 二:女性写作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 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
• 陈染《私人生活》倪拗拗 •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多米
一、九十年代小说的文化语境
现代人面临着商品、物质和权力等对人 性、独立性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和销蚀。 文学在九十年代由“中心”彻底退居 “边缘”。
二、90年代人文精神之争
• 人文精神“楷模作家”:史铁生 、张承志、余秋雨、张炜 P311-317
• 反讽式写作:王小波P318、王朔 • “废墟” 写作:贾平凹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
《顽主》
于观、马青、杨重不务正业,办 三T公司(替人解难、替人解闷、 替人受过)。对传统规范不屑一 顾,专干荒唐事。 • “顽主”躲避崇高、反抗权威, 生存于孤独的悬浮状态,缺乏精 神支点。
• P323
三、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一: 新生代小说
1、新生代作家
一批出生于60年代的青年作家从个人立 场出发,展示年轻一代的人生与追求、 情感与心态,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那 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 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余华
“活着”就是处于历史边缘的小人物 的终极目标与理想。
“作家要向人们展示高尚”,历经苦 难而又坦然自若地活着,本身就是一
种高尚。
三、创作特色 1、“无我”的叙述方式
以不介入的方式、日常化的口 语,让福贵讲述自己的人生故 事,让人物的苦难不加节制地 呈现出来,使苦难的呈现获得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小说、诗歌等传统文体中,也体现在戏剧、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90年代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个性化与多样性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

五、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9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六、艺术创新与探索90年代文学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的变革、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意象的运用等,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七、结语总之,90年代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人性的挖掘,也有对社会的批判。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1981年,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苏叔阳的《左邻右 舍》的出现,标志着戏剧进入到了新的拓展阶段。剧作 家们开始意识到对戏剧本体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剧 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十年和今天的现实进行 观照,努力探寻人物的深层生存状态。 郝国忱的《榆树屯风情》、《昨天,今天与明天》, 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魏敏等的《红白喜事》等 把目光投射到农村社会,对现实与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 1985年,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现代意识审视传 统,反思历史,以一个痴迷于土地的农民狗儿爷的独特 心态,揭示出中国一代农民的命运,标志着中国当代再 现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入。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继承 了《茶馆》式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戏剧再现开放与活力。

(二)朦胧诗的崛起 1、朦胧诗渊源于“文革”期间的民间刊物和地下诗 人群体,1979年开始在《诗刊》等公开杂志亮相。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无名的小 花》是其滥觞。1980年,朦胧诗蔚然成风,产生了 北岛的《墓志铭》,顾城的《远与近》,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 《祖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作品。
第五讲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8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 笼统地称为“新时期”。长期遭受压抑与斫伤的知识 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传统开始得到恢复。白桦的剧本 《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小燕子”, 预示了中国文学新的走向。 而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 全国文代会则真正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繁荣的到来。 思想的解放与开放,为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 息:内容与题材不断得到扩展与突破,创作观念与表 现手法更加趋于丰富与现代。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9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 多元化: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传统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也有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尝试和创新。

2. 深入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0年代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深入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尊严和价值等问题。

3. 强烈的反思意识: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4.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90年代的文学作品也呈现
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既有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新诠释。

5. 语言创新和实验:许多作家在语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尝试用新的语言形式和技巧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得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独具
特色。

6. 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9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进行
了深入的关注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时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7. 形式创新与探索:许多作家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形式限制,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总体来说,9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主题、风格、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五)90年代散文概述
1.散文热 作者群体庞大;专门刊物增多;大众传媒钟情 2.“学者散文” 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 张中行、季羡林、余秋雨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将学 者的理性思考与生存的个人感受融合,显示 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 设的情怀。
张中行(1909—2006)
3、抒情散文
真实表露作者自我情感体验, 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独特性强。 代表作家:史铁生、贾平凹、 汪曾祺、张炜等。 《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生存感悟— —精神家园 生命叩问 容量丰富 内涵饱满 4、女性散文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中状元是一八四年,离一九0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 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 结长江的狼山。 张謇中状元时四十一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 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 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 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 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 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 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 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 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 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 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 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总体特征
1.恢复散文文体精神:真实、真诚 2.散文本体意识自觉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 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第十章--90年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章--90年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4.历史小说:90年代的历史小说力图站在当今文明的高度,以现代审美眼光关注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以深邃的理性发掘民族精魂;作品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 5.新历史小说:是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一种小说。它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三、池莉的小说 (一)创作阶段 1.学步期(80年代初): 以青少年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2.成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世俗性、庸常性、卑微性和琐碎性作原生状态的展示。 3.都市言情期(90年代中期以后): 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变化。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白嘉轩:代表着乡土文明的“白鹿精魂”的具体承担者: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敬重文化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克己自律,治家治族守正不阿,将村里家家温饱、人人仁义作为人生的目的;但又是一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 白孝文:族长接班人—堕落—国民党保安—人民政府县长 白 灵:国民党—共产党 —死于“整肃” 黑 娃:不安的雇农—农运领袖—红军战士—土匪头目— 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 田小娥:举人小妾—私奔—被辱—色的工具—被公公所杀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等 一、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创作背景与主旨: 写民族秘史、悲怆国史、隐秘心史 (二)小说的史诗品格 1.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2.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人物设置和意象描写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朱先生:济世苍生的白鹿 白嘉轩:民族心灵的写照 鹿子霖:负面文化价值的象征 白鹿:贯穿小说始终的文化原型、神话意象 3.丰满鲜明的人物群像,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4.艺术探索的气魄和力度。 传统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王朔的“痞子”叙事一、王朔小说写情之纯当1984年《空中小姐》发表以后,被认为是大陆新时期最早的言情小说。

之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浮出海面》都是走的言情的路子。

王朔善于言情,作品主人公多为纯情女孩,不计现实功利地恋爱,且爱得可以殉情。

《一半》是一个爱情悲剧,是一个殉情的故事。

张明是一个诈骗团伙的成员,与女大学生吴迪相恋,却以玩世不恭待之;吴迪想真情打动张明,张明却继续与亚红、卫宁、方方一起诈骗。

吴迪为报复而与卫宁同居并参与诈骗,张明痛苦以极;东窗事发张明判刑,吴迪殉情而死;张明因病提前释放,去到南海小岛,结识胡亦;胡亦让张明震惊,思念和不忍。

二、王朔小说的颠覆性、叛逆性强烈的反叛情绪——拒绝崇高,消解神圣,反抗权威。

王朔小说的男主人公多是城市流浪汉,对正统首先不以为然,带痞子色彩了,痛恨虚伪和假正经,对僵化的意识形态有解构作用,给人一种活得真实、自然、洒脱甚至出人意料的感觉,所作所为带些传奇色彩。

这种人生方式恰好契合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城市时尚。

反英雄、反崇高成为他的小说的主旋律。

王朔离经叛道的系列观点在他1999年出版的《无知者无畏》以公开点名的方式从老舍到金庸以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作家进行了批评。

三、调侃一切的待人论事态度——无论虚假和伪善,还是神圣和崇高。

王朔笔下的那帮“顽主”都极能“侃”:夸夸其谈、天花乱坠,酣畅似行云流水,甚至嬉皮笑脸“一点正经没有”。

调侃一切:他人、神圣、知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甚至调侃和反讽自己,形成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调侃。

可以说调侃是王朔小说的最大特色。

《顽主》写于观、杨重和马青成立了“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围绕公司开展的业务,叙述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如肛门科大夫王明水要出诊,杨重代其与女友约会;妻子对丈夫不满,马青替丈夫受过;作家宝康想获奖,委托三T公司为自己颁发“三T文学”奖,等等。

四、王朔小说从接受心理角度上,具有“补充体验”的功能。

他的顽主世界,那些沉浮在现代都市底层的浮浪子弟和无业游民,他们关于金钱、犯罪、赌博、性感、狂舞、游戏、恶谑、揶揄的种种想法和做法,一般人体验不到,但包含着最新的、密集的社会信息,对此人们不可能不感兴趣。

五、无限堆积重叠的语言模式。

大量相同或相近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正是他所玩弄的“语言垃圾场”。

语言模式:“你,风华正茂英姿飒爽一表人才加上才华横溢才气逼人才大志疏合成一个才貌双全怎么能不说你超群绝伦超凡脱俗超然屹立一万年才出一个。

”第三节张贤亮、王小波的“性爱”叙事一、张贤亮的“性爱三部曲”(一)关于张贤亮张贤亮(1936—),宁夏作家。

1957年被划右派。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

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和故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

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其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誉为“中国一绝”。

(二)“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这是对张贤亮以章永璘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的总标题,它们是《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因写人情、饥饿、性爱、心灵等都离不开政治意识和唯物主义观念而得名。

(三)“性爱三部曲”《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被认为是“性爱三部曲”,《绿》写的是性爱对章永璘肉体的拯救;《男人》写的是性爱对章永璘性能力的拯救;《习惯》则是对灵魂的拯救。

(四)“三部曲”的形而上属性小说通过章永璘不同时空生存画面的展示,表现了人性的矛盾与人生价值追求的复杂性,特别是将人分别置于特殊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肉体、情欲和心灵的关照,其审美触角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真实发现和单纯的道德评判,其批判的锋芒直指人性的禁锢和丧失,心灵的萎缩和变异。

但人所固有的本性却是可以回归的,人所特许的权利是无可阻挡的,于是,小说具有鲜明的反思色彩。

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关于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管理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硕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

王小波为人、为文颇具特立独行的批判意识,标榜“自然的人性爱”而别具一格。

他的文字特具想像力和幻想力,却不乏理性精神。

主要代表作品是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合著)和电影《东宫西宫》(张元合作)。

(二)《黄金时代》的主要内容小说描写了农场知青王二与队医陈清扬畸形而荒谬的性爱故事。

陈清扬因白皙丰满招来破鞋的责骂,王二因倾听她的申诉而招来搞破鞋的骂名。

在无法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他们用“与其被冤枉倒不如货真价实地做一次”来进行反抗。

于是,招来了连续不断的“出斗争差”和写没有穷尽“交待”材料。

小说用变态的性欲描写,反思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欲求的扭曲和压制,以随心所欲的变换多种视角的对话体叙述和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让作品具有势不可挡的反讽色彩和政治批判意识。

文学评论家白烨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三、“性爱”叙事中的现代寓言张贤亮和王小波都善于通过小说人物在人性压抑年代的性爱扭曲和变异,来完成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反思和批判。

章永璘和王二是两代人,但他们的生活境遇却完全一样,在社会权力压制下,只有通过性爱的申张来发泄生的苦闷和对主流意识的反叛。

只是,张贤亮在性爱中发现了拯救,王小波却在性爱中发现了宣泄。

不管哪种发现,都是对强权政治寓言式的反思。

第四节“女性”叙事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的,争议最多对文坛最具冲击力的一股创作思潮。

女性主义叙事重在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女性意识和体验),女性的私人生活(与社会无关),彰显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的私人空间。

一、陈染《私人生活》《私人生活》描写女性个性的生存世界,强烈地表现出个性与环境的对峙。

主人公倪拗拗是一个孤僻、敏感、执拗的年轻女性,她完全沉溺于内心生活中,对任何公共意识都持有憎恶和彻底拒绝的态度,是一个幽闭症患者。

作品对于主人公精神世界及性欲望的渲染,尤其是对她非伦理化的同性恋描写。

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叙事,带来独特的审美风格:大量的独白自赏,对躯体器官的感受,纯粹精神上的白日幻想,显露出女性生命体验中极为偏执的迷狂色彩。

陈染说到自己与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最大的不同,自己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省与怀疑”,而她们则“有一种身体本能的迷恋与失控”。

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相比,林白小说更多地写出了女性感性世界的丰富与美丽。

《一个人的战争》是写女人的个体成长经历,主人公多米在性意识的成熟过程中,不断遭到男性世界的打击和伤害,最终转向自恋。

正如她在题记中说,一个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堵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小说一共五部分,四章加一个尾声。

第一章的标题:一个人的战争。

以多米的同性体验为主题。

第二章“飞翔与下坠”主题是事业。

第三章“随意挑选的风景”主题是旅行,写与男人的故事。

第四章“傻瓜爱情”主题是爱情。

“尾声”写多米嫁给了老人,不再相信爱情。

第十一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繁荣第一节两个重要作家群一、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一)1980年代为1990年代“长篇热”做了积极的内容和艺术的准备。

(二)社会的客观原因,加上95江泽民提出抓好文学创作的“三大件”,即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和影视文学。

(三)图书市场的制约与驱动。

二、“陕军东征”: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等,加上在80年代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集束般推出,并在北京出版,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京城评论家誉为“陕军东征”,使1993年有“长篇年”之称。

三、“中原突破”:这是文坛对1990年代末崛起的一支豫籍作家群(创作的长篇小说)的称谓。

包括了李佩甫《羊的门》、乔典运的《命运》、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高有鹏《袁世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等等。

第二节贾平凹《废都》一、关于贾平凹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中国当代作家,作协陕西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二、解读《废都》题名(一)“废都”在小说中指西京,即西安。

“废都”是废弃破败了的城市。

(二)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十二朝古都,中国古代文化犹如众多陵墓一样,荒凉、凄凉、残破、颓败,但又不无神秘而伟大。

文化的“废都”给读者的是苍桑与孤独。

由此产生一种失落,由失落而带来的悲凉。

这种矛盾心态,便是“废都”文化心态。

(三)而中国也曾在人类历史上辉煌过,此时已一去不返,因此,西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废都》写尽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一种心迹。

“废都”象征世纪末的中国。

三、由“废都意识”看庄之蝶的形象1、“废都意识”是一种世纪末情绪,也是当代文人在社会转型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因袭的重担,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在传统与现代、绝望与挣扎、理想与失落的冲撞中走向颓废沉沦的心态和世纪末情调。

2、庄之蝶性格的双重性:一方面是他知名作家、市人大代表、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新的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使他暴得大名。

于是他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不缺钱也不爱钱,朴实、善良,具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本身的价值却在淡化,供媒体炒作“名人效应”、替奸商捉刀代笔和官场风云中的尘埃,成为一个浑浑噩噩的文人、忙忙碌碌的闲人、难成大气的废人、时代风云中的多余人。

3、庄之蝶是在诱惑面前难以自拔的苦闷者、颓废者。

他想有所作为又缺乏使命感沉缅于吃喝玩乐;总想超越摆脱淡泊名利又抛不开名利;重情义又贪欲好色;时时感到“泼烦”又时时处处忙于应酬;总是说“要写一部长篇”又一直无从落笔。

他是在成名中沉沦,在沉沦中挣扎,集美丑于一身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

4、庄之蝶更是一个色欲缠身,以性满足来排遣内心“泼烦”的浪浪荡荡的男人。

他陷入性的迷狂中,要以原始的方式——近乎动物本能的冲动——来安慰自己找寻解脱。

庄之蝶对女性怀着宗教般的敬和爱,把女子作为自己的信仰来寻求安慰和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