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第八章90年代小说读书笔记还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的关键词。

适合于考试之前的复习看一看就行,第二部分就是需要背的、了解的。

每个学校的考点都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应该是差不多的。

基础的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像《废都》、《浮躁》、《长恨歌》、《小鲍庄》、《白鹿原》、《玫瑰门》等等等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我本来想打出来,想了一下还是不要了。

个人想法是,如果看了作品,自己应该能够复述出来,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还有很多细碎的,在打资料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打出来。

比如,契合“人文精神的危机”的作品是?这毫无疑问是《废都》,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突然不知道一些细碎的明显的知识点。

90年代小说一定要注意区分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

一定要区分且把这四种类型小说各自特征及代表作记牢,不要混淆。

第八章90年代小说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一、新写实小说1.特征:反浪漫、反理想、反激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零度介入、冷漠叙事2.代表作家:池莉:80年代创作《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90年代创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方方:《桃花灿烂》刘恒:《苍河白日梦》、《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调侃(kan)和幽默的方式化解生存的苦难。

“含泪的微笑”新写实小说是先锋创作与传统的写实手法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苏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十九间房》、《红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余华:《鲜血梅花》三、新生代小说欲望化的经验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表征。

哲学:毕飞宇、鲁羊私语:陈染、林白写实:朱文、韩冬、述平诗意:何顿四、女性小说《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铁凝《玫瑰门》徐坤、斯妤(yu)、海男: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陕西作家:贾平凹(陕南)、路遥(陕北)、陈忠实(陕中)第二节贾平凹陈忠实“人文精神的危机“的讨论,是九十年代初期最为热烈的全国范围的论争。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

A.孙犁B.赵树理C.丁玲D.刘白羽2.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

A.杨沫B.冯德英C.梁斌D.欧阳山3.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

A.《红岩》B.《野火春风斗古城》C.《小城春秋》D.《铁道游击队》4.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是( )。

A.“楼梯式” B.“半自由体” C.“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5.唐提用十四行诗写作的抒情长诗是( )。

A.《海陵王》B.《幻美之旅》C.《泪瀑》D.《划手周鹿之歌》6.《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通过历史的回忆、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三段不同时空,描写了三个女性,其中,作家沈从文幻觉中的女性是( )。

A. 丁玲B.萧萧C.张兆和D.翠翠7. 60年代前期,专注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 )。

A.《为了61个阶级兄弟》B.《谁是最可爱的人》C.《祁连山下》D.《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8.“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是( )。

A.《“漏斗户”主》B.《陈奂生上城》C.《陈奂生包产》D.《种田大户》9.谌容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中的作品是( )。

A.《人到中年》B.《光明与黑暗》C.《减去十岁》D.《沉重的翅膀》10.《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为了( )。

A. 到学校当音乐教师B.得到一本字典C.帮父亲上山砍竹子D.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 20世纪50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上甘岭》、《三千里江山》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

现当代文学下册重点

现当代文学下册重点

1、革命样板戏:文革十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起京剧改革的成果,连同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组成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2、伤痕文学: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新时期文学中,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文学潮流和类型,“伤痕文学”主要是小说。

内容主要是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以及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

虽然在思想深度、文学观念上,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但伤痕文学摆脱了政治的高压,提出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3、郭小川体:即“新辞赋体”,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

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4、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5、改革文学: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还有柯云路的《新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6、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郑万隆等)开始思考上述问题。其中, 满族作家李陀最先使用“寻根”一词。 1985 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 阿城、李杭育等也纷纷发表类似文章。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3),代表作家作品: 韩少功:“楚文化系列”:《爸爸 爸》、《女女女》 李杭育:“葛川坝系列” ( 吴越文化系 列 )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 风》 贾平凹:“秦汉文化系列”:《商州 初录》、《商州又录》
粹”进行重新追寻与思考,如冯 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邓友梅《烟壶》、《那五》、陆 文夫《美食家》乃至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二,在对当下“现代化进程”的
思考中流露出较浓重的文化追求 与思索:如贾平凹的“商州系 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 扎西达娃的“魔幻现实主义”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2,总体话语的正面展现。黑格尔 式的“历史”观念:历史的必然方 向;必然规律;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前进的历史;个体在历史面前的 自觉配合;乔厂长:历史精神的化 身。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其他思潮之中。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4,“纪实小说”:
(1)出现时间:84、85年左右出
现。 (2)题解:纪实与虚构的结合。 (3)较小的一个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4 ),主要作品:刘心武《公
共 汽 车 咏 叹 调 》 、 《5· 16 长 镜 头》、张辛欣、桑晔《北京人》、 冯骥才《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 等。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 (73)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 (73)

题目: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

选项A:宗璞选项B:张洁选项C:茹志娟选项D:王蒙答案:宗璞题目:1.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选项A:《天云山传奇》选项B:《蝴蝶》选项C:《班主任》选项D:《伤痕》答案:《班主任》题目: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

选项A:《花园街五号》选项B:《乔厂长上任记》选项C:《沉重的翅膀》选项D:《新星》答案:《乔厂长上任记》题目: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选项A:《美食家》选项B:《烟壶》选项C:《黑骏马》选项D:《棋王》答案:《棋王》题目: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选项A:韩少功选项B:阎连科选项C:阿来选项D:余秋雨答案:余秋雨题目: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选项A:苏童选项B:刘恒选项C:池莉选项D:方方答案:刘恒题目: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选项A:《十月》选项B:《收获》选项C:《当代》选项D:《钟山》答案:《钟山》题目: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选项A:《米》选项B:《红粉》选项C:《妻妾成群》选项D:《罂粟之家》答案:《妻妾成群》题目: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的作者是()。

选项A:余华选项B:王安忆选项C:苏童选项D:刘震云答案:苏童题目: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普通工人印家厚“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选项A:刘恒选项B:方方选项C:刘震云选项D:池莉答案:池莉题目: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选项A:《一地鸡毛》选项B:《烦恼人生》选项C:《不谈爱情》选项D:《太阳出世》答案:《一地鸡毛》题目: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当代文学(下)终结版

当代文学(下)终结版

一、名词解释新时期文学:我们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建国十七年文学、文革十年文学、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以及激昂与悲凉交织。

创作方式上由社会学到文化学,创作方式上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诗歌、散文、小说都开始新的突破。

代表作品有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树王》。

先锋话剧:80年代初,北京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受到法国荒诞派戏剧理论和创作影响的话剧作品,被称为“先锋话剧”。

他们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

它注重对现代情境中人的内心的深入探索。

但其在凸现总体上的“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因为其手法的过于离奇,与观众产生了某种疏离感。

代表作家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绝对信号》:中国话剧作品名,编剧高行健、刘会远,以小剧场的形式首演于北京。

此剧是反映青年生活的无场次话剧,剧情围绕着主人公黑子被车匪胁迫登车作案,在车上遇见昔日的同学小号、恋人蜜蜂和忠于职守的老车长逐步展开,产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展现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态度。

最后在车匪铤而走险即将造成列车颠覆的生死关头,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了各自的责任,使列车避免了事故。

启发人们去思考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思考自己和自己生活的道路。

《狗儿爷涅槃》:刘锦云代表剧作,作者称这个剧是“多场现代悲喜剧”.·它以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变迁为背景,写北方一个傍山的小村内发生的故事·整个戏集中描绘的是一个背负中国封建经济及传统文化沉重包袱的普通农民(狗儿爷)的命运·整个戏不断插入狗儿爷的回忆倒叙,加上直入内心世界的独白,时空的流转是很自由的·多场次而不分幕,即是比较接近古典戏曲的“出”的结构,这增加了它灵活流动的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早期:对“文革”悲剧的控诉: 回城后的矛盾和困惑:
分化:否定和批判 剥离和捍卫
?社会政治层面--民间的、人性的
90年代:怀旧心态、对青春的重构 ?人性关怀
局限:?“自己写自己”
2、“知青作家群”:
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 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 阿城、李晓等
3、创作经历和主要作品:
a、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小说的创 作。《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 弟弟》,这批作品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文学 意义。 b、80年代初中期,人性人情、市井小说的创 作。《我爱每一片绿叶》。和文化心态:《立体交叉桥》、《公共汽车咏叹 调》、《王府井万花筒》等。作品的社会影响很 大。
三、张贤亮的小说
1、生平和创作: 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
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 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 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 碱水里煮三次”。-《苦难的历程》
8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 绿化树》(1984)、《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社会反 响很大。
--高晓声
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自身根源。
“国民性”批判。李顺大。 陈奂生。
“陈奂生性格”:A、农民的传统美德: B、弱者: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a、奴性。b、惰性。c、“精神胜利法”
2)、艺术风格: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平 中见奇、冷中寓热。 “含泪的幽默”。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 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理解。
3. 创作特点:
1) 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 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 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意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苏叔阳的《左邻右 舍》的出现,标志着戏剧进入到了新的拓展阶段。剧作 家们开始意识到对戏剧本体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剧 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十年和今天的现实进行 观照,努力探寻人物的深层生存状态。 郝国忱的《榆树屯风情》、《昨天,今天与明天》, 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魏敏等的《红白喜事》等 把目光投射到农村社会,对现实与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 1985年,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现代意识审视传 统,反思历史,以一个痴迷于土地的农民狗儿爷的独特 心态,揭示出中国一代农民的命运,标志着中国当代再 现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入。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继承 了《茶馆》式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戏剧再现开放与活力。

(二)朦胧诗的崛起 1、朦胧诗渊源于“文革”期间的民间刊物和地下诗 人群体,1979年开始在《诗刊》等公开杂志亮相。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无名的小 花》是其滥觞。1980年,朦胧诗蔚然成风,产生了 北岛的《墓志铭》,顾城的《远与近》,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 《祖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作品。
第五讲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8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 笼统地称为“新时期”。长期遭受压抑与斫伤的知识 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传统开始得到恢复。白桦的剧本 《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小燕子”, 预示了中国文学新的走向。 而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 全国文代会则真正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繁荣的到来。 思想的解放与开放,为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 息:内容与题材不断得到扩展与突破,创作观念与表 现手法更加趋于丰富与现代。


4、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在四化建设中,一位勇于挑重担、 献身事业的领导干部乔光朴的典型形象。小说不仅最先 描写了惊心动魄的改革,而且使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出 现了新的审美意趣。它的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开 始了它的发轫期。 其他反映社会改革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高晓声《陈 焕生上城》系列;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等;张炜《古船》、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 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等 5、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军 事题材小说创作

(四)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一)历史、时代反思与老作家的新时期散文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从一开 始就呈现出去除伪饰、抒写自我、追求真实,拓展 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的发展态势。 巴金的《怀念萧珊》、丁玲的《“牛棚”小品》、 杨绛的《干校六记》等,以勃发的自我,深挚的情 感,在散文领域创先冲破“文革”期间充斥文坛的 矫饰之风,对过去的时代加以反思。 其中,老作家巴金和孙犁被称为“当代散文界空 中的双星”。前者以敢于讲真话,充满自审意识的

三、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一)写实倾向的再现戏剧的复苏和拓展 新时期的戏剧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在主 题开掘、题材深化、艺术形式的借鉴创新,风格追 求的多样化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曹禺《王昭君》、陈白尘《大风歌》、吴祖光《闯 江湖》等。同时,白桦《曙光》、宗福先《于无声 处》、苏叔阳《丹心谱》、崔得志《报春花》、沙 叶新《陈毅市长》等作品以严肃的态度审视与反思 过去的时代,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塑造理想的文 学形象,形成了戏剧的复苏期。


随后,卢新华的《伤痕》把“伤痕文学”推向了 一个高潮,并终于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大墙文学” 与“反思文学”阶段。小说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揭 露与反思“文革”伤害的势头,探讨“文革”期间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生命意义。文学重新发现 了人、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在文学中渐渐复苏。 这一时、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洁《从森林里出来的孩子》与《爱,是不能忘记 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谌容《人到中 年》与《减去十年》、王蒙《布礼》与《蝴蝶》、 张贤亮《灵与肉》与《绿化树》、鲁彦周《天云山 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人生》、张 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古华《芙蓉镇》 以及陆文夫《美食家》。 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小说通过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农村的一角所作的描 写,深刻反映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变幻起伏的时势。 小说写出了老许茂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作品主题 深邃,形象鲜明。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反 思,行文中洋溢着感人肺腑的乐观精神。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以一个残疾人的切身体验, 书写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其对人生的苦苦探询与超 越成就了散文本色、深沉之境界。
(三)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杂文创作 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 《大雁情》、穆青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陈祖 芬的《祖国高于一切》、鲁光的《中国姑娘》、钱 刚的《唐山大地震》等作品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意 蕴和深邃的思辨色彩。 杂文:对时代基调的把握和批判锋芒的显示,代表 人有林放、黄裳、冯英子、邵燕祥等。



代表作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 变奏》、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 屋》 C、后现代文本色彩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格非《迷舟》、孙甘露《信使之函》、 苏童《妻妾成群》、余华《现实一种》等

2)另一方面,一批作家则侧重以现代意识观照中国 的现实与历史,但在表现内容、形式与方法上则更 接近中国文学传统。产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思潮有 “寻根文学”和”“新写实”小说。


《随想录》享誉文坛,作品呈现出质朴冷峻的风格,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 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150篇随笔散文, 被文艺界推崇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 文作品”;后者将深沉的思想寄寓于“生活琐事” 和“往日回忆”中,形成了淡泊、古朴的散文风格。 另外,汪曾祺、萧乾、柯灵、金克木、张中行等 也以不同的散文美学风格活跃于文坛。 (二)文化、哲学观照与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中青年作家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形成了各自的 创作风格,代表人有贾平凹、王英琦、李天芳等。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 《棋王》、王安忆《小鲍庄》、莫言《红高粱》等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刘恒《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塔铺》与《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 以及方方《风景》 王朔以调侃、解构为主要特点的小说 力作: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在 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现实主义的
知识要点
一、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二、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四、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五、作品赏析:《致橡树》、《我与地坛》

一、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一)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深化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震撼人心的力 度和势头,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期间,小 说审美意识的第一次大的转向是由“伤痕文学”引 起,以“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为继的。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开路之作。小说以中学生的愚昧 无知为警钟,写出来“文革”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和 反文化的政治风尚所造成的现实危害。


2、古华《芙蓉镇》 小说以“芙蓉姐”胡玉音与“摘帽右派”秦书田 为主要人物,通过对芙蓉镇上各色人物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命运观照,真实地反映了芙蓉镇社会近二十 年的生活变迁,深刻地揭露了“左”倾路线给农村 带来的巨大灾难。

3、谌容《人到中年》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了新的探索与尝试,通过 对优秀的中年知识分子、眼科医生陆文婷悲剧性命 运和生活的描写,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犀 利的反思。



(二)写意倾向的表现主义戏剧的探索和发展 80年代以来,剧坛兴起了一股强有力的以表现主 义为基本创作方法的探索热潮。 这股探索热潮的先声始于80年代的《绝对信号》、 《屋外有热流》、《路》、《红房间· 白房间· 黑房间》 等剧,关注戏剧的另类表现形式和戏剧中人的“内 宇宙”探索。开放式的舞台时空、人物心理的外化 表现,体现了突破与创新。 80年代中期的《魔方》、《野人》、《一个生者 对死者的访问》等的出现,将“探索性戏剧”引向 深入。

2、朦胧诗的特点 1)朦胧、晦涩——诗人们往往用不正确的意象和语言, 曲折传达内心的体验。

2)以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 3)强调诗人的个人直觉和心理体验,采用象征、隐 喻、暗示等手法,注重诗歌的主观真实。 3、朦胧诗的被肯定 1980年谢冕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孙 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及1983年徐敬亚 《崛起的诗群》,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朦胧诗的艺术 地位,被理论界称为“三个崛起”论。


(三)朦胧诗后新诗潮的涌现 继朦胧诗之后,诗坛出现了更为年轻的一代,他 们被称为“第三代诗人”、“后崛起诗潮”、“新 生代”、“朦胧诗后”等。他们是朦胧诗崇尚美和 英雄意识的叛逆者,以漫不经心的调侃和嘲讽,以 语言表现的“叙述流”与“生活流”,展示他们对 生存本相的理解。主要代表人物有廖亦武、欧阳江 河、韩东等。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一些独立诗人的创作如海子、 骆一禾、戈麦等。


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中生活的叙述中感悟文化,渗 入哲理,自成一格。代表散文集有《月季》、《爱的踪 迹》、《商州三录》等。王英琦的散文则以情见长,注 重对自我心灵的感受和探求,代表散文集有《热土》、 《戈壁梦》、《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保持了多元发展的态势。 其中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影响最 大。其散文超越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的单一表达方式, 以一种多角度的透视凸现对象的丰富内涵,并融入作家 主体的精神建构,在感悟和理性的自由切换中渗透对中 国文化的顿悟和思考,散文创作走向开阔和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