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桂枝在《伤寒论》中运用刍议

桂枝在《伤寒论》中运用刍议

桂枝在《伤寒论》中运用刍议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多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其味辛甘,其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药物使用次数最多的是甘草68方,其次即为桂枝达43方,可见桂枝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其功效随配伍的不同,也有一定区别及变化。

正如邹润安《本经疏注》所云:“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仲景用桂枝既治疗外感表证,又治疗内伤杂病,现就《伤寒论》中桂枝运用特点浅析如下。

1桂枝配伍及其功效1.1桂枝配麻黄,解表发汗《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方中麻黄宣散开肌腠,为发汗之峻药,桂枝温通调营卫,二药相须为用,使发汗解肌散寒之力更强;同时桂枝之甘可缓麻黄发汗之猛。

桂枝配麻黄,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行营滞,发汗解表,祛除外邪,主治卫郁营滞之风寒表实证。

其它如治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之大青龙汤、风寒表实兼水饮内停之小青龙汤、太阳表郁证的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亦取此意。

1.2桂枝配芍药,和营温经平冲《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不仅能够治疗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对于机体自身的阴阳失去平衡,营卫不能协调所致的自汗,也有较好疗效。

方中桂枝与芍药等量配伍,桂枝辛、甘、温,温经通阳,疏散风寒;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使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此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用桂、芍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方中重用芍药,则桂枝走表之功尽去而重在温通阳气,芍药则以益阴柔肝,活血和络取胜,如此配伍共奏温阳散寒,柔肝缓急,益阴和络之功,用于治疗脾络不和之腹满时痛;小建中汤治疗肝旺脾弱之虚劳里急腹痛,方中芍倍于桂,亦取此意。

《伤寒论》运用桂枝(肉桂)之道浅解(下)

《伤寒论》运用桂枝(肉桂)之道浅解(下)

《伤寒论》运用桂枝(肉桂)之道浅解(下)6温通血脉桃核承气汤用治血热互结下焦轻证,是方用桂枝取其温通血脉之功。

方中桂枝辛温似与血、热互结之病机不合,然“血贵流通,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诚如《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方中用桂枝辛散温通之性一则制大黄、芒硝寒凉凝血之弊,一则温通血脉助桃仁、大黄活血化瘀,体现“温则消而去之”之法。

桂枝在方中功效,唐宗海早有明论,《血证论》云:“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此方取其辛散。

合硝黄、桃仁。

直入下焦。

破利结血。

”当归四逆汤用治血虚寒凝、经脉不利之证,是方亦取桂枝温通血脉之功。

桂枝加芍药汤用治太阳病误下伤脾阳,邪陷太阴,脾络不和之证。

是方用桂枝一则温通血脉以助芍药活血、通脾络,一则合炙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脾阳。

桂枝大黄汤与桂枝加芍药汤运用桂枝之意相同。

须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三方药味完全相同,唯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用量由三两增为六两,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用量由三两增为五两,三方主治即迥异。

前方用治太阴腹痛证,桂枝汤用治太阳中风证,后方用治寒证奔豚,足见仲景用方之妙。

论中用桂枝温通血脉,以桂枝辛温,辛能行气,气行有助血行,此亦合叶天士“辛润通络”之旨;桂枝之温通亦有“温则消而去之”之功。

因桂枝禀辛散温通之性,以“瘀因寒阻”者用桂枝尤宜。

7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诸方均可用治痹证。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用治素体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之痹证。

两方均以桂枝、附子配伍,收温经通脉、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两方主要用于风寒邪气侵犯太阳肌表,累及太阳经脉的项背强痛或项背强急之证。

唯表实无汗加麻黄,表虚有汗去麻黄。

须知葛根汤系桂枝汤减桂枝、芍药用量,加葛根、麻黄而成;且葛根汤药性偏于辛温,若患者内热已盛,纵见葛根汤证,亦当减辛温之麻黄、桂枝、生姜用量,而酌加苦寒清里药。

两方均以桂枝、葛根为方中主要配伍结构,取发散风寒、疏通经脉、缓急解痉之功。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的配伍运用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的配伍运用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的配伍运用摘要《伤寒论》载方112首,使用桂枝达40多方次,是全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

仲景运用桂枝灵活加减,既治疗外感表证,又治疗内伤杂病。

本文对《伤寒论》中桂枝的配伍运用进行初步探究,发现其经配伍后,具有调和营卫、祛邪解肌、强心通阳、化气行水、温中补虚、平冲降逆、温经通脉等功效。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配伍运用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1]。

随配伍的不同,其作用也随之变化,正如邹润安《本经疏证》所云:“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2]。

深入研究《伤寒论》中关于桂枝的配伍规律,对临床灵活运用桂枝大有裨益。

笔者现就《伤寒论》中桂枝常见的配伍运用中有代表性者加以探究,论述于下:1调和营卫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营阴。

两者合用,外可解肌发表,内可调和营卫。

凡营卫不和、外感风寒皆可用之,能使营卫和谐,邪祛正安[3]。

仲景用之于阳浮而阴弱之表虚证,以桂枝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又仗以热粥之力,使表邪得解,里气得和,则发汗以止汗,解表而不伤正。

正如《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4]。

《本草纲目》亦载芍药有“泻肝,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的功效。

2祛邪解肌仲景用麻黄汤峻汗以解表,方中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桂枝辛温气厚,解肌祛风;麻黄辛温气薄,开腠发汗。

两者合用,则发汗之力强,驱邪之功大。

主治太阳伤寒之“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试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试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试述桂枝在 伤寒论 中的应用
曾 荣繁 ( 重庆 市 忠县 中 医 医院 ,重 庆 忠县4 0 4 3 0 0)
[ 中 图分类 号 ]R 2 8 9 . 5 [ 文 献标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4 )0 6 - 0 5 6 3 — 0 2
笔者重温 《 伤寒论 》涉及用桂枝的方 ̄ J l 4 1 方 ,约 占 全书1 1 2 方 的3 6 . 6 %,条 文达 7 0 余处 ,所用 遍 及 三 阴 、三
与 桂枝 加桂 汤 ,更 加桂 二两 也 。”方 后 注 “ 上五 味 ,以 水 七 升 ,煮 取 三升 ,去滓 。 温服 一 升 。本 云 :桂枝 汤 今 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 ,以泄奔豚气也”。 《 中国药 学大辞典 》云桂枝 “ 功效发汗解肌 、温经通络 、用为治 冲逆之要药。……桂枝一味 ,经张仲景实验 ,认为主治 冲逆 ,旁治奔豚头痛 ,发热恶风 ,汗出身痛等症”。桂 枝加桂汤系桂枝加重桂枝用量而成 ,重用桂枝配甘草 , 更佐姜枣 。辛甘合化 ,温通心 阳而降冲逆。用芍药 、甘 草 酸苦 化 阴 ,其 为 调 和 阴阳 ,平 冲 降逆 之方 。奔豚 气病 的病 因病 机有 在 肝 、在 肾之分 ,有属 寒 属热 之 别 ,而桂 枝是 治疗 寒性 奔豚 气病 要药 。 5 温经 通络 蠲痹 痛 《 伤寒论 》治风寒湿痹疼痛 ,或血虚感寒而致肢体 麻 木 ,厥 冷疼 痛 等证 ,常 用桂 枝 加 附子 、当归合 用 以 收 止痛通痹之功 。 “ 伤寒八九 日,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 不能 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潘者 ,桂枝附子汤主 之”。 “ 风湿 相 搏 ,骨 节烦 疼 ,掣 痛 ,汗 出短气 ,不得 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

试谈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

试谈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

试谈《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摘要】探求《伤寒论》中桂枝的临床运用。

并用《伤寒论》的理论做指导,结合临床实际中的病例病案分析,总结桂枝随着不同配伍,有着多种效用。

探求仲景运用桂枝的规律,对临床用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配伍;临床;运用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1],立方112,用药93,用得最多的除炙甘草、大枣外,当推桂枝,可见仲景对桂枝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试从《伤寒论》中有关方剂分析仲景运用桂枝的规律,并结合有关文献和笔者临证经验,谈谈体会。

1 临床资料1.1 调和营卫配芍药、姜、枣以调和营卫而解肌。

太阳病表虚中风,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用桂枝汤;汗后营卫受损而身疼痛者,加芍药、生姜、人参;阳虚漏汗者,加附子;太阳经气不利,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太阳病误下,表不解而兼阳明里实腹痛者,加大黄。

1.2 散寒发汗助麻黄散寒发汗而解表。

太阳病表实伤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者,用麻黄汤;伤寒轻证或汗后余邪未尽,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表寒兼内热烦躁者,视表寒轻重的不同程度,选用大青龙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者,用葛根汤;不下利但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

1.3 强心通阳配伍甘草等以强心通阳。

心阳虚致心悸者,用桂枝甘草汤;心阳心阴两虚,致脉结代而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下焦水气上逆,脐下悸而欲作奔豚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阳虚阴乘,气上冲心而奔豚者,用桂枝加桂汤;若烧针火劫,阳气散乱致烦惊,卧起不安者,用桂枝配伍龙骨、牡蛎等;若下后阳虚邪陷致满者,用桂枝汤去芍药;兼微恶寒者再加附子。

1.4 和中健脾配伍芍药、饴溏、人参等以和中缓中健脾。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此处是用桂枝之温中。

笔者曾治数例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为舌红绛光剥,口干唇燥,咽干恶心干呕频发,每次发作痛苦难忍,甚则连续干呕数10次,脉沉细,便服沙参、麦冬之类以养胃阴,未能获痊愈,后遵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于养阴方中加入桂枝(5 g)以助其生化,竞得根治。

《伤寒论》桂枝应用规律

《伤寒论》桂枝应用规律

《伤寒论》桂枝应用规律桂枝在《伤寒论》中使用非常广泛,不少作者分析了《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关于桂枝用药剂量、配伍及其比例与功效间关系论之甚详,而对病因、病体、病机、病位、病性和相应方剂间的逻辑关系涉及甚少。

笔者通过分析用到桂枝的《伤寒论》方剂41首,并分析同一配伍有关方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伤寒论》桂枝应用规律,试述如下。

1用桂枝伍麻黄、生姜以解表邪桂枝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伤寒论》方剂中用之,具有解表邪的作用,此处取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疏风之性,以解表邪,常用二至三两,并配伍生姜、麻黄发散以解表发汗、平喘。

太阳经阳气敷布于体表,有卫外的功能,发挥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生理作用。

风寒邪气袭人,太阳受之,必然累及人体营卫之气。

人体六经是相互联系的六大功能系统,太阳主表的生理功能,是六经协同完成的,当太阳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会导致和太阳主表相关的其他脏器功能的失调,其他脏器功能失调或者误治情况下则出现相应变证,而非典型的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既可用于太阳病误下致喘,亦可用于素有喘病而中风者。

当病患素体阳明热胜而感表寒较重,或表邪未解并内传阳明从热化时,解表清里用大青龙汤;与之相对,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则属小寒闭表兼内有微热。

二者解表邪皆用到桂枝、麻黄、生姜,清里热皆用到石膏,但用量有轻重之别。

再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之柴胡桂枝汤证,既有太阳表邪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又有少阳经脉受邪之微呕、心下支结,同时支节烦疼提示太阴中风,是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取半量合剂而成。

至于太阳病表阳虚弱之漏汗须加附子、胸满者须去芍药、邪微症轻宜轻剂微发其汗,是《伤寒论》示人用桂枝解表邪应随证加减。

李宇铭认为:表郁轻证虽然微邪在表,却久久未能自愈,说明本身正气较虚,无力抗邪。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证均属“坏病”范畴。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伤寒论》中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纵观全书桂枝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为解肌发表、调和阴阳、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等功效。

标签:《伤寒论》;桂枝;经方;配伍作用桂枝首见于《名医别录》,为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之功[1]。

历代著作对于桂枝功用的记载诸多,如《医学启源》云:“《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 《本草备要》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草再新》中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本草疏证》中记载,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种功效,临床运用颇为广泛。

桂枝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更为广泛,书中113个方中有43方含有桂枝,仅次于生姜,既可治疗外感表证,又可治疗内伤杂病,现就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功效作一浅要分析,具体如下。

1解肌发表仲景用麻黄配桂枝,乃取其解肌发表之功,体现这一配伍特点的方剂为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发散,善开腠、宣肺、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乃发汗解表之要药。

而桂枝辛温宣通,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气达卫阳。

故柯琴云:“桂枝之条纵横……,为分散风寒之品”。

两者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尤峻,主治伤寒表实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5条)柯韵伯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为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通经络而汗出,两者合用发汗散寒,麻黄不得桂枝不发汗。

”2调和阴阳仲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调和作用,如桂枝汤中桂枝温卫阳,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两药合用,一阴一阳,相制相成,散收兼施,共达调营卫、阴阳之功。

《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巨著,由张仲景撰写,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其中涉及到许多草药的使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桂枝。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用法一直备受关注,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桂枝用法的变化进行浅析。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伤寒论》中桂枝的基本用法。

在《伤寒论》中,桂枝被用于治疗“伤寒”病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感冒、发热等病症。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的根源在于外感寒邪,导致了人体的阳气不足,从而产生了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而桂枝则有温经散寒、解表和解肌的功效,因此被列为治疗伤寒病的重要草药之一。

在《伤寒论》中,桂枝的用法有很多种,最经典的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具有温经解表、解肌和化湿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伤寒病初起的症状。

张仲景还在《伤寒论》中提到了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多种桂枝的使用方法,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治疗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明清时期,一些医家和学者开始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和注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这些新的看法和观点中,就包括了对桂枝用法的重新解读和理解。

在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伤寒杂病论》中,他对桂枝的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和系统的阐述。

他指出,桂枝味辛、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温经解表、行气化湿、解肌、温中止血等功效。

他还提出了桂枝新的用法,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等,这些汤剂不仅可以治疗伤寒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疾病,如痛经、胃痛等。

在清代医学家吴鞠宜的《伤寒论直解》中,也有相关的记录。

他认为,桂枝应用于温病体系中,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相对寒凉病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虚寒病证,如阳气亏虚型的感冒、风寒感冒等。

他还提出了桂枝加人参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新的配伍用法,用来治疗不同类型的伤寒病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论》中桂枝的用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道出血停 止 3d开始用 , 与晚上睡前 置阴道后 穹隆部 , 隔晚 1 , 粒 6粒为 1 个疗程 , 用药 期间禁止 性生 活。疗程结 束后 与 月 经干净后 来院复查。 13 疗 效判 断标 准 痊 愈 : . 临床症状 、 体征 均消 失 ; 效 : 显 临 床症状 、 体征均 明显减 轻 ; 效 : 有 临床症状 、 体征 有所减 轻 ; 无 效: 临床症状 、 征不 变。 体
Ke r s Ao i g h a ; h o i c r ii s C0p t y wo d : p n s u n C r n c e vct ; 1 i s i i
我院在 20 06年 9月至 2 0 07年 3月 , 门诊就诊 的慢性 对 宫颈炎 、 阴道炎患 者 8 0例采用奥平 栓 ( 干扰素栓 ) 一 治疗 , 并 对其中的 6 5例患 者进行 随访 、 观察 , 现报道如 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结 果 见表 1 。
例( ) %

1 1 一般资料 6 . 5例均为 门诊患者 , 年龄 2 0岁 ~4 。其 7岁 中阴道炎 3 5例 , 慢性官 颈炎 3 0例。患者 就诊前 均 曾用其他 药物治疗 3次 以上而未愈 。 12 方 法 采 用武汉 天奥 制药有 限公 司生 产 的、 粒含 一 . 每 干扰素栓 6万 u的奥平栓 , 与月经 干净 3d或人工 流产术 后
病变部位及其邻 近的正 常组织细 胞产生 了抗病 毒蛋 白 , 而 从 阻断了病毒 的复制过程 , 于是糜 烂面柱状 上皮细胞 开始脱落 , 逐渐为新生 的鳞状上 皮所代 替。同时 , 干扰 素的激素 样作用 还可调节体 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 官颈分泌物减 少 , 使 改善 阴 道内环境 , 促进鳞 状上 皮再 生 , 而加速 糜 烂 面的愈 合 。此 从
HU Do g W ANG S e n , h n
( h A iae o i lfSa g i d a Hg cdm ,h nqu H ’ l 7 10 C i ) Te flt i dH s t h n q pao uMew l ihA ae yS a g i, e 础,4 6 0 , h a n
[ 中图分 类号]R 6 [ 99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6 15 9 (0 7 3 -1 1 2 17 - 8 2 0 )04 6 - 0 0
后 汉张仲景 的《 伤寒论 》 , 方 12 用药 9 , 得最 多 … 立 1, 3用 的除炙甘 草、 大枣外 , 当推 桂枝 , 可见 仲景对桂 枝 的运 用有 其 独到之处。本文 试从《 伤寒论 》 中有关 方剂 分析 仲景 运用 桂 枝的规律 , 并结合有关文献和笔者临证经验 , 谈谈体会 。
Ob e v t n o e a e t fe t fAo i g h a r a i g 6 s s s r a i fTh r p u i Ef co pn s u n i te t 5 Ca e o c n n
、 h Ch o i nv c ts a d Co p ts t r n c Ce i ii n l ii
表 1 临床应用奥平栓治疗结果
少 数患者有局部 反应 : 阴道灼 热感 5例 , 阴痒 3例 , 外 停 药 后 消失 , 需 特 殊 处 理 。 无
3 讨 论
外, 干扰素还可促进 N K细胞对病毒 的杀伤作用 , 并增强机体 对抗体 依赖 细胞 介导的细胞毒 作用的活力。对专门传 染到宿 主细胞 内繁殖侵 害的某些 细菌 、 立克次体 、 衣原 体 、 虫等 微 原 生 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 临 床 资 料
1 1 调和营卫 .
配芍 药 、 、 以调和 营卫而解 肌。太 阳病 姜 枣
表 虚中风 , 证见头痛 、 发热 、 出恶风者 , 汗 用桂枝 汤 ; 汗后 营卫 受损而身疼痛者 , 加芍药 、 生姜 、 人参 ; 阳虚漏汗者 , 加附子 ; 太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0月第 1 4卷第 3 期 ( 0 旬刊 ) J M 。 c br 20 , o 1 , o3 ( se vf T nD y) P T O t e. 0 7 V 1 4 N .0 I udE e e as o . s y
・4 6 1 1・
试 谈 《 寒论 》 伤 中桂 枝 的临床 运 用
董黎 霞
( 荣县卫 生局 卫 生监 督 所 , 万 山西 万荣 0 4 0 ) 4 2 0
[ 摘 要 ]探 求《 伤寒论》中桂枝 的临床 运用。并用《 伤寒论》 的理论做指 导, 结合, 床 实际中的病例病 案分析 , 】 占 总 结桂枝 随着不同配伍 , 有着 多种效用。探 求仲景运用桂枝的规律 , 对临床 用药有很 好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伤寒论》 桂枝 配伍 ; 临床 ; 运用
奥 平栓是广谱抗病毒药物 , 以干扰素为主要成分 , 具有抗 病毒、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作 用。在干扰素的作 用下 ,
综上所述, 奥平栓治疗慢性官颈炎、 阴道炎, 使用方便、 安
全、 副反应小 、 效可靠 , 疗 值得推广应用 。
( 稿 日期 :0 70 -0) 收 2 0  ̄72 . 作者简介 : 胡东(9 5 ) 女 , 17 一 , 河南夏 邑人 ,9 8年毕 业于河南职 19 工 医学 院 , 实验 师 。
奥 平 栓 治 疗慢 性 宫颈 炎 阴 道 炎 6 5例 疗 效 观 察
胡 东 , 王 琛
( 商丘 医学 高等 专科 学校 附属 医院 , 南 商丘 460 ) 河 7 10
[ 关键词 】奥平栓 ; 慢性 宫颈炎;阴道 炎
[ 中图分 类号 ]R 1. [ 713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编号 ]6 1 0820 )0 11 1 17- 9 ( 73 4 6- 5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